【免费下载】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精选4篇)
高一语文教案(精选4篇)高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二、学习目标: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检查预习结果: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四、体裁:小小说小:篇幅短小新:立意创新巧:构思精巧奇:结尾惊奇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人物:两位病人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重点明确问题: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课堂总结: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公开课的课程内容为《中国文学地理》,该部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的内容。
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该部分内容丰富、有趣而又实用,既能了解我国各地文学的发展历程,又能体验不同地域文学的差异和魅力。
本次公开课主要围绕教材《中国文学地理》的第一节课文《天路》,通过阅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把握文学风格、文学表现手法,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地域的关系。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地域环境的关系;(2)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意识。
2、情感态度:(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文学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赏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地域环境的关系;2、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意识;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次公开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2、阅读法:让学生亲自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情景模拟法:通过场景还原,让学生们融入文学作品的情景,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2、黑板、白板、彩笔、笔记本电脑3、文学作品《天路》4、学生手册七、教学流程设计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文章段落介绍九寨沟风景。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过哪些地方的风景?你认为那些地方的风景最美?3、让学生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
步骤二:讲授阅读策略(5分钟)通过不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告诉学生如何阅读《天路》。
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优秀4篇)
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优秀4篇)篇一: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⑴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和分析古代诗词作品; 2. 掌握诗词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作品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难点: 1. 分析古代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次公开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2.复习前几堂课学过的古代诗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第二步:学习示范(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首古代诗词作品,指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2.教师解读诗词中的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3.教师分析诗词的篇章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第三步: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和研讨;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分析诗词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特点;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研讨成果,学生互相借鉴和补充。
第四步:创作实践(25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代诗词;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发挥个人的创造力;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组织小组创作或个人创作。
第五步:展示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2.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创作和表达能力;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四、教学辅助手段1.诗词示范作品的摄影或投影;2.学生分享的诗词作品的展示板。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评价:1.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能力;3.学生对诗词鉴赏和表达的兴趣和积极性。
反思:1.教学过程安排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2.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目标;3.学生对于创作和表达的自信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正言堂下宝玉挨打,薛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详细内容主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掌握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文本细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宝玉初会宝钗》,那么大家觉得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如何呢?2. 新课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展示一段关于宝玉挨打的动画片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3.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文本细节。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例题1: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例题2:探讨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宝玉挨打》2. 黑板右侧:王熙凤性格特点宝玉挨打原因作者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结合社会背景进行阐述。
2. 答案:王熙凤性格特点:机智、狡猾、心狠手辣。
宝玉挨打原因:表面原因是宝玉在贾母面前失言,实际上是封建礼教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打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阅读名著《红楼梦》,深入了解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
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老师作出点评。
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
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
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
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四、赏析“乐”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
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
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
沟通交流。
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
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
高一语文教案(15篇)
高一语文教案(15篇)学校高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学习辛弃疾精选典故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技巧;品析语言,把握《声声慢》的意象及愁情;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清词的脉胳结构,揣摩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领悟辛弃疾的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品味词中典故,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把握意象,体会李清照的愁情。
教学难点掌握借古咏怀诗、借古讽今诗的鉴赏方法;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现“愁”的艺术手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宋词鉴赏概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二、开展研习学习活动一:了解宋词及流派活动引领: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请大家说说这两个派别的区别。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理清行文脉络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和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及本文主旨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2.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同时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悟文章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和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及本文主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请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 )绿——( )绿——囚绿——( )绿——( )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A.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B.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3.总结归纳: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3.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4.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5.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6.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五.析“法”——比较阅读,品味描写技巧古往今来,许多作家描写的绿都让我们心醉神往,阅读下面三个片断,思考:三位作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绿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出示:(一)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的片断那醉人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些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二)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的片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三)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的片断它(绿藤)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多角度描写绿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学习李白《将进酒》等诗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境界;–能够默写一定篇幅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能够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李白的《将进酒》等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把握文学风格;•学习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内涵和文学风格;•运用修辞手法深化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全班齐读和个人默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绪论(10分钟)•引入教学主题:今天我们的课程是关于古诗词的;2. 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5分钟)•通过PPT呈现古代诗词的历史发展过程,并简要介绍各个时代的诗词特点;•让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总结,体会每个时代诗词的不同,比较不同时代的诗词特点。
3. 学习李白的《将进酒》(40分钟)•教师先快速讲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齐读全诗,并结合情境,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视角,感受其文化背景的独特性,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运用平凡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来说明;•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教学总结(10分钟)•简要回顾本堂课涉及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需要记住的重点知识;•提出下堂课程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学风格,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艺素养。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5篇高一语文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__ū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旌旗jīng舳zhú舻lú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组讨论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给第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起个名字。
讨论明确:《赤壁夜游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班级:高一(1)班学段:高中教材:人教版高一语文课题:《红楼梦》第一回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理解《红楼梦》第一回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角色关系•掌握《红楼梦》的基本阅读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三、教学重点•理解《红楼梦》第一回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角色关系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入:通过谈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谁听说过《红楼梦》?有谁读过或听过其中的内容?3.布置任务:请学生预读《红楼梦》第一回,并思考以下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步:整体阅读(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学生在课前阅读了第一回的内容后,现在进行整体阅读。
鼓励学生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
2.全班交流:安排学生交流他们的阅读体会,分享他们对文中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的理解。
第三步:重点分析(30分钟)1.分析重点人物:逐一介绍并分析《红楼梦》第一回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的含义。
2.提问引导: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的意义,例如:贾母是如何表示对贾政的不满?宝玉和宝钗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哪些不同?第四步:思维拓展(3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某一个主题。
例如,贾母和贾政的婚姻制度对贾府的影响。
2.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不同观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导入引入法:通过谈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体阅读与交流: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并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分析讨论法:分析《红楼梦》第一回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某一主题,拓展思维能力。
高一下学期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公开课教案《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分析人物形象。
2. 难点理解人物性格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鸿门宴的影视片段,引出课题。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式。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人物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5. 探究主题思考: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项羽的性格、刘邦的策略、当时的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主题。
6. 拓展延伸比较项羽和刘邦的不同性格特点,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解。
推荐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人物形象。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2.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
3. 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 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红楼梦》的影视片段,引出课题。
高一语文课件教案(精品7篇)
高一语文课件教案(精品7篇)高一语文课件教案篇1教学目标1.根据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进行诵读。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烛之武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在把握词义、句义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4.从字音、停顿、语气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总结文言文诵读方法并在诵读中体验。
教学预设一、引入ppt:春秋无义战”1.师讲述: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强凌弱、攻伐攻伐兼并。
这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动乱年代。
有一本书比较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这就是《左传》。
(板书)2.生读注释,解释“传”的含义。
二、诵读1.大家都感觉文言文学习很困难,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诵读法。
ppt:“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
”——曾国藩《家训》2.师引起开头段,开头主要是交代背景,叙述语句的朗读中速,语调平缓,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叙述那段历史。
生齐读:(教师点评,从字音、句读、情感上引导)。
3.检查文言词语落实ppt1.词类活用:晋军函陵、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2.古今词义不同:东道主、行李、夫人3.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重点引导:“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树的样子,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又有聚土成坟的意思,引申为堆、冢之义。
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还有疆界、界域之义。
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就叫做封,而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称为封地、封邑。
4.体味语气(1)比较阅读:删去“虚词”(2)生反复自由读,特别要读出“虚词”的味道。
(3)大家试着揣摩一下这三个说话时的语气,结合句意,从这些虚词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与人物形象?(选择几个有体会的词说说)参考交流: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坚定、胸有成竹)郑伯:“也”(心平气和、引咎自责、情真意切)“然”“焉”(语意转折,以情感人)烛之武:“犹”“矣”“也”(壮志未酬的伤感、无奈、委屈、牢骚)(4)在学生表达基础上,教师可作点拨。
高一语文公开课授课教案参考五篇
高一语文公开课授课教案参考五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六国论》教学目的: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
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
课文《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权书》。
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句式:状后、被动、定后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三、揭示写作目的(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北宋,北宋当权者——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
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篇: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
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
《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
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一语文必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和掌握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篇章。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的整体了解。
在开展具体章节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对整个必修教材进行了解和梳理。
教师可以分别介绍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对教材有个整体的了解。
2. 重点篇章的深度阅读与分析。
根据教材的重点篇章,选择几篇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重点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指导。
通过教案的撰写,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写作练习,如议论文、说明文、感想文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写作、分组讨论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 文学鉴赏与研究。
在教授文学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表面意义,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深层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电子课件、视频教学等,把教材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
3. 情感教育方法。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考试评价。
通过组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于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
教师使用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高一语文课程教案七篇
高一语文课程教案七篇高一语文课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四)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
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
“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
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
………”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
“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
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
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
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
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重点分析两个场面。
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
秋风萧瑟,筑声悲凉。
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了解古文知识和基本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教学重点•古文基本阅读技能的掌握•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知识技能与文学鉴赏素养的统一教材分析教材为《红楼梦》中的《贾夫人戊戌年八月十五日》一课,是一篇由儒林内外的士人参与劝诫贾夫人不要去庙会的长词。
本篇课文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古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并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本次课程使用教师主讲+互动讲解+学生讲解的教学模式。
教师主要负责对本篇课文内容的主要讲解,互动讲解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学生讲解则是在互动讲解中由学生完成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对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考和掌握。
教学流程时间教学环节8:00 – 8:10 课前准备:介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8:10 – 8:30 教师主讲:介绍贾夫人戊戌年八月十五日的故事情节8:30 – 8:50 互动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阐述文章中的文化底蕴8:50 – 9:00 课堂总结:演讲和思考课堂活动本次课程的活动包括:•学生阅读练习 - 学生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精读,并分析其中的文学特征和艺术魅力;•课文讲解 - 教师向学生全面地介绍本篇课文的重要内容和文学价值,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互动探讨 - 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本篇课文中的文化底蕴,并寻找其中蕴含的人性和哲理;•思考总结 - 课堂结束时,学生通过演讲和思考梳理学到的知识和整理对本篇课文的感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阅读古典文学。
2.掌握古文基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4.通过本篇课文使学生增强文学鉴赏素养。
课堂内容1.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篇课文的文学特征、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语文学习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差异,增进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学重难点: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四. 知识分析:1.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结构:3. 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3)详略得当4. 分析主要人物:(1)烛之武: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3)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