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教案

合集下载

【说课稿】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说课稿】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一单元第一节《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以及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介绍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等概念;然后建立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从本节来看,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同学们将迈出探究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中职教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设置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通过自主合作的互动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在探索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结构特点;(3)能熟练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通过公式的使用过程,让学生领会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3)充分利用引导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等方法,实现知识形成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直线方程的基础,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许多代数问题就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几何问题,这也是中学数学课中学习解析几何的目的之一,所以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本节课是通过与刚刚学习的向量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对公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熟练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所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一点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二、谈一谈学生情况1、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中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如: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3、中一的学生虽已具备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也是中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又为新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竞赛法”的教学方法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本节课内容难度不高,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对初学者来说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本节课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探究问题、小组竞赛为载体,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以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教师的指引下寻求知识间的联系,理清众多的思路,从而顺利地突破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力求在整个教学中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四、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2、温故知新;3、合作探究与指导应用;4、小组竞赛,应用巩固;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1.第一个环节:明确目标:近年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目标教学法,已成为新课改下一种重要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来探究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我将教学的开始环节确定为:明确目标.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探究新知之前,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将这根线贯穿学习始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2.在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中设置了两道小题,教学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对本节内容的引入.我的设计意图是1.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为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做好铺垫.2.通过复习提问,也可由此自然的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与引导应用.3.合作探究与引导应用:这个环节共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及知识应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指导应用的模式,精心设计、层层铺垫,启发、调整、激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探究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个探究问题在温故知新的环节中已经引导学生复习了向量的模长公式,这为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做好了铺垫,同时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便可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特点.紧接着进行简单的应用(应用一),通过例1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公式的特点,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为探究二做铺垫.从而引出探究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通过探讨总结,深刻理解公式的特点,总结出可“知二求一”体现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后面公式的应用奠定基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知识应用上设计了例2(应用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4.探究完两个问题之后设计了“小组竞赛,巩固提高”.这个环节共设置了三组竞赛小题,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现,不仅可以在巩固基础、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有力地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锻炼他们思维反应的敏锐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团结协作的互动意识,从而达到中职生培养中的“兴趣激发为首要任务”的教学要求,同时也达到了学生终生主动求知的教育目的.5.第五个环节,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知识与方法的总结,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梳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学生各自的收获,教师进行高度概括,不仅使知识系统化,而且使学生懂得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6.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根据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分两部分来布置作业.一部分是课本第48页习题8.1A组第2、3、4题,要求学生必做;另一部分是课本第48页习题8.1B组第1、2题,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得到巩固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五、关于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能直观生动的反映问题情境,形象的刻画事物的变化过程,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教学内容相互覆盖,不易持续保留,而板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本节课的板书分两部分设计,一部分为重要的公式,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提供信息;另一部分为例题的书写,让学生对解题步骤有明确的认识,有利于课后顺利的完成作业.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明探究式教学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学生情况不同,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也不同,因而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不是固定的,因此虽然我在设计时力求整个设计富有一定的弹性,在实施时设计方案跟着学生的具体反映而转变,使整个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但由于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进行机动的调节,这就使得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够准确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理解并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能够准确求出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加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题:a. 给出两点A(x1, y1),B(x2, y2),请用公式计算AB两点间的距离d。

b. 给出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A(x1, y1)和B(x2, y2),其中AB的中点坐标是什么?请用公式计算中点坐标。

c. 举例说明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实际应用。

2. 操作题:a. 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随机选取10组坐标(x1, y1),(x2, y2),(x3, y3)...,请同学们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分别计算每组数据的距离和线段中点坐标,并画出每条线段的图形。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允许抄袭和讨论。

2. 确保准确理解和应用数学公式,注意单位和符号。

3. 操作题需要画出图形,注意坐标系的正确设置。

4. 作业完成后交由授课老师批改或选择同学互评,以便于发现问题和改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学公式应用的熟练程度,操作题的完成情况等。

2. 反馈方式:批改后的作业将给出分数和评价,同时也会将评价反馈给同学,以便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改进。

五、作业反馈: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这次作业,通过这次作业,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操作题,加强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困难,欢迎随时与老师交流。

期待看到你们的作业成果!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能够准确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理解并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能够根据已知两点坐标求线段中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能够运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长度。

公式:d = √((x2 x1)²+ (y2 y1)²)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两点的坐标。

2. 线段中点的坐标线段中点是指线段上的一个点,该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公式:中点横坐标:(x1 + x2) / 2中点纵坐标:(y1 + y2) / 2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及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两点间的距离:介绍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3. 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介绍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两点间距离公式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2.掌握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黑板或白板。

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思考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引入两点间距离的定义(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两点间距离的定义:“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教师可以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个定义。

步骤三: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1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A点坐标为(x1,y1),B点坐标为(x2,y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导:1.根据勾股定理可知,线段AB的长度等于x轴方向的差值的平方与y轴方向的差值的平方的和再开方。

2.根据上述推导可以得到两点间距离的公式:d=√((x2-x1)²+(y2-y1)²)。

步骤四:例题演练(20分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辅导学生计算的过程。

例如:设A(2,3),B(-1,4),求线段AB的长度。

解:根据公式d=√((x2-x1)²+(y2-y1)²),代入坐标值可得d=√((-1-2)²+(4-3)²)=√((-3)²+1²)=√(9+1)=√10。

步骤五:总结并巩固(2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并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

二、线段中点的坐标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2.掌握求线段中点坐标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黑板或白板。

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求线段的中点坐标?”让学生思考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引入线段中点的定义(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的中点是线段上离两个端点等距离的点。

《6.1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6.1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能够准确计算给定两点的距离及线段的中点坐标,加深对数学公式内涵的理解,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复习:要求学生复习课本中关于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理论知识,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

2. 基础练习题:设计一系列基础练习题,包括直接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已知条件求线段长度或中点坐标等,旨在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

3. 实际问题应用:设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测量地图上两点距离、计算几何图形中线段的中点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公式推导与证明:要求学生尝试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由来,通过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5. 拓展延伸题: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如利用公式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准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独立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答案。

3. 认真审题:学生在解题前应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理解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4. 规范答题:学生应按照数学规范书写格式进行答题,保证答案的清晰和准确性。

5. 反思总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反馈指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需给予详细的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详细的评语和指导建议。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中点公式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P1(x1, y1)和P2(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为:d = √((x2 x1)²+ (y2 y1)²)2. 线段中点公式: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P1(x1, y1)和P2(x2, y2),则线段的中点M的坐标为:M( (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线段中点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发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地展示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计算过程。

3.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坐标系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计算方法。

4.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6.1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6.1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增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解题技能。

二、作业内容本节作业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实践运用展开。

1. 练习题目:设计一组习题,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于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以及公式的运用能力。

习题的难度设置需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 探索性作业:设计一系列应用题目,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在日常生活或实际问题中找出可应用的具体实例。

如绘制简单平面图形并使用公式计算其元素间的距离或中点坐标等。

3. 作业思考题:设计几道需要学生思考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思考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如给出具体的平面几何图形,让学生使用公式分析图形的属性等。

三、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本次作业应满足以下要求:1. 必须按照作业题目的要求完成每道题目,并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公式的正确运用和单位的统一。

2. 探索性作业应明确指出应用公式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并提供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3. 思考题应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和解答,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 作业中应保持字迹清晰、计算过程完整,逻辑严谨,单位正确,正确处理数学问题中的舍入误差问题。

5. 学生需要利用自己手头的绘图工具绘制相应的几何图形辅助完成练习题及探索性作业。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作业评价:1. 正确性: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和运用了所学的公式。

2. 逻辑性:学生解题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3. 规范性:学生是否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完成了作业。

4. 创新性:学生在探索性作业中是否能够有新的发现和独特的见解。

五、作业反馈在批改完作业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指导并指出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P1(x1, y1)和P2(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x2 x1)²+ (y2 y1)²)。

2. 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P1(x1, y1)和P2(x2, y2),则线段的中点M的坐标为:M((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现和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2. 利用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公式。

3.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合作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的基础知识。

2. 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来说明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来说明公式的推导过程。

4. 练习题: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线段的长度和求线段的中点坐标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并能求解线段中点的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A(x1, y1)和B(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为:d = √((x2 x1)^2 + (y2 y1)^2)。

2. 线段中点的坐标: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A(x1, y1)和B(x2, y2),则线段的中点坐标为((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几何意义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和解答问题来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2. 利用图形和实例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兴趣。

2. 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释公式的几何意义。

3. 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4. 引入线段中点的坐标:引导学生思考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推导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5. 应用线段中点的坐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习题,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第八章第1讲《两点间距离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第八章第1讲《两点间距离公式》教案

8.1.1两点间的距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加深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观认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运用【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教学设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的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模的定义讲解,但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例1是巩固性练习题.题目中,两个点的坐标既有正数,又有负数.讲授时,要强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特点特别是坐标为负数的情况.【教学过程】【新知识】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我们将向量12PP 的模,叫做点1P、2P 之间的距离,记作12PP ,则22121212122121||()()===-+-PP PP PP PP x x y y (8.1)记忆分析*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求A (−3,1)、B (2,−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22||(32)1(5)61AB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求A (−3,1)、B (2,−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22||(32)1(5)61AB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请根据图形,写出M 、N 、P 、Q 、R 各点的坐标.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出下列各点: (1,1)A 、(3,4)B 、(5,7)C .并计算每两点之间的距离.提问 巡视指导思考 口答反复 强调第1题图第1题图板书设计:8.1.1两点间的距离21212(==PP PP x课后记:公式记得可以,但运算上存在问题。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教学设计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教学设计

《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是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节的起始课,他为后面直线方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影响着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建立“数”与“形”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结构特点;(3)能熟练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通过公式的使用过程,让学生领会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3)充分利用引导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等方法,实现知识形成与技能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2.教学难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引入解析几何的数学发展史介绍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2.播放视频:从古代到现代的测量距离的工具。

3.以百度地图中从学校到超市的距离为例,提问两点间的距离是如何得到的。

例1 计算P1(2,-5) 与P2(5,-1)两点间的距离.解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即P1与P2两点间的距离为5.练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思考】你知道以此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坐标吗?1.教师用GGB软件演示得出上述两组点例2已知点A(2,3)与B(8,-3),求线段AB 的中点坐标.解设线段AB的中点为M(x0,y0),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即线段AB的中点M的坐标为(5,0).练2 如图,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2,4)、B(-1,1)、C(5,3).(1)求BC边上的中点D的坐标;1.两个公式2.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方程思想。

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坐标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坐标公式

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
实施阶段
授课日期授课教师
(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技能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求A(−3,1)、B(2,−5)两点间的距离.
解A、B两点间的距离为
[]2
2
||(32)1(5)61
AB=--+--=
第1题图
实施阶段(节)
授课日期
授课教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识点、技能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分配
即线段ST 的中点为 Q 13,2
-()
. 中点P 35
,24
-(),线段QT
同理,求出线段SQ 的的中点91
,24
R --()
. 故所求的分点分别为P 35,24-()、Q 13,2-()、91
,24
R --()
. 例3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为(1,0)A 、(2,1)B -、(0,3)C ,试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度.
解 设BC 的中点D 的坐标为(,)D D x y ,则由(2,1)B -、(0,3)C 得 (2)012D x -+=
=-,13
22
D y +==, 故 22||(11)(20)22,AD =--+-= 即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度为22.
图8-2。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2. 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A(x1, y1)和B(x2, y2)之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x2 x1)²+ (y2 y1)²]2. 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线段AB的两个端点A(x1, y1)和B(x2, y2)的中点M的坐标可以表示为:M((x1 + x2) / 2, (y1 + y2) / 2)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 3)和点B(6, 7),求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以及线段AB的中点坐标。

”2. 讲解: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3. 示例:给出一个示例,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的中点坐标。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请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以及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复杂问题,如:给定三个点A、B、C,证明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坐标系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寻找隐藏的宝藏。

3.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整版)高二数学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表格式教案设计

(完整版)高二数学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表格式教案设计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教学设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的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模的定义讲解,但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例1是巩固性练习题.题目中,两个点的坐标既有正数,又有负数.讲授时,要强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特点特别是坐标为负数的情况.例2是中点公式的知识巩固题目.通过连续使用公式(8.2),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运用.例3是本节两个公式的综合性题目,是知识的简单综合应用.要突出“解析法",进行数学思维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行为行为意图122121(,)=--PP x x y y .引导 分析学生思考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我们将向量12PP 的模,叫做点1P、2P 之间的距离,记作12PP ,则22121212122121||()()===-+-PP PP PP PP x x y y(8.1)总结 归纳思考记忆带领 学生 分析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求A (−3,1)、B (2,−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2||(32)1(5)61AB =--+--=说明 强调 引领讲解 说明观察思考主动 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3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请根据图形,写出M 、N 、P 、Q 、R 各点的坐标.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出下列各点: (1,1)A 、(3,4)B 、(5,7)C .并计算每两点之间的距离.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口答反复 强调38*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质疑思考第1题图0(=AM x 2(=MB x ,=AM MB 即012012-=-⎧⎨-=-⎩x x x x y y y y y行为行为意图例2 已知点S (0,2)、点T (−6,−1),现将线段ST 四等分,试求出各分点的坐标.分析 如图8-2所示,首先求出线段ST 的中点Q 的坐标,然后再求SQ 的中点P 及QT 的中点R 的坐标.解 设线段ST 的中点Q 的坐标为(,)Q Q x y , 则由点S (0,2)、点T (−6,−1)得0(6)32Q x +-==-,2(1)122Q y +-==.即线段ST 的中点为Q 13,2-(). 同理,求出线段SQ的中点P 35,24-(),线段QT 的中点91,24R --(). 故所求的分点分别为P 35,24-()、Q 13,2-()、91,24R --(). 例3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为(1,0)A 、(2,1)B -、(0,3)C ,试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度.解 设BC 的中点D 的坐标为(,)D D x y ,则由(2,1)B -、(0,3)C 得 (2)012D x -+==-,1322D y +==,故 22||(11)(20)22,AD =--+-= 即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度为22.说明 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 分析说明观察思考主动 求解观察思考 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理解知识 点6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启发 思考图8-2【教师教学后记】。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教案: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一、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用来描述两个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或距离的度量大小。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两点间的坐标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本节课将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二、知识点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其坐标差值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来获得。

设A(x1,y1)和B(x2,y2)两点,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x2-x1)²+(y2-y1)²)。

2.线段的中点在坐标平面中,线段的中点是指连接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线段上点的坐标。

要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只需对线段的两个端点的x坐标和y坐标分别取平均值即可。

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A(x1,y1)和B(x2,y2),则线段的中点C的坐标为C((x1+x2)/2,(y1+y2)/2)。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斜率计算,并提问:在坐标平面中,如何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讲解a)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一道题目为例进行讲解。

例题:已知点A(1,2)和点B(4,6),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b)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题目条件,得到A(x1,y1)和B(x2,y2)的坐标值。

步骤2: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x2-x1)²+(y2-y1)²)进行计算。

步骤3:计算得到d的值,并给出结论。

c)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和实际意义。

3.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使用。

4.讨论a)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b)引导学生由线段的端点坐标出发,讨论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并举例说明。

c)帮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概念的几何直观意义,并加深对平均值的掌握。

5.讲解a)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计算线段中点坐标的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这是初中学历水平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数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及其坐标计算方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两点间的距离2.1 定义两点间的距离是指在坐标平面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2 计算公式d = √((x2 x1)^2 + (y2 y1)^2)2.3 例题例题:计算点A(2, 3)和点B(5, 7)之间的距离。

解答:d = √((5 2)^2 + (7 3)^2)= √(3^2 + 4^2)= √(9 + 16)= √25= 5第三章:线段中点3.1 定义线段中点是指线段AB上的一点C,使得AC = CB。

3.2 坐标计算公式Cx = (x1 + x2) / 2Cy = (y1 + y2) / 23.3 例题例题:计算线段AB,其中A(2, 3)和B(5, 7)的中点C的坐标。

解答:Cx = (2 + 5) / 2 = 7 / 2 = 3.5Cy = (3 + 7) / 2 = 10 / 2 = 5中点C的坐标是(3.5, 5)。

第四章:应用4.1 实际问题在本节中,我们将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在坐标平面上,两点A(2, 3)和B(5, 7)之间有一条线段。

求线段的中点坐标,并计算线段的长度。

解答:Cx = (2 + 5) / 2 = 7 / 2 = 3.5Cy = (3 + 7) / 2 = 10 / 2 = 5中点C的坐标是(3.5, 5)。

d = √((5 2)^2 + (7 3)^2)= √(3^2 + 4^2)= √(9 + 16)= √25= 5线段的长度是5。

第五章:总结5.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完整版)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完整版)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中 , 设 P1(x1, y1) , P2 (x2 , y2 ) , 则 P1P2 (x2 x1, y2 y1) .
计算向量 P1P2 .
【新知识】
我们将向量 P1P2 的模,叫做点 P1 、 P2 之间的距离,记作 P1P2 ,则
| P1P2 | P1P2 P1P2 P1P2 (x2 x1)2 ( y2 y1)2 *巩”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重点
教学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
难点
课型
新授课
分组讨论后回答为本组加课件展示线段中点的的引例引入用代数方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为如图81则apuuuruuuuruuur师
教案
学科: 数

学校: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姓名:
【课题】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竞赛集体积分
教具
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学案 实物投影
教 学过 程
*揭示课题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课件上的图片,由平面几何问题引入用代数方法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师生互动
师:引入提问 生:自由讨论后回答,为本组加 分。
*动脑思考 探究新知 【知识回顾】
*反思总结 理论升华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学

《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下册

《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下册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两点间的距离;2. 理解并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能够根据给定线段求中点坐标;3. 加深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两点间距离计算:a. 给学生一组坐标点,让学生使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各点之间的距离;b. 给学生一张地图或校园内的地形图,让学生计算各点之间的距离,并标记实际距离。

2. 线段中点坐标求解:a. 给出一条线段,让学生使用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线段两端点的坐标;b. 给出一些不规则区域的坐标点,让学生求出每个点的中点坐标。

3. 实践应用:a.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需要用到的数学公式应用场景,并进行说明;b. 请学生举出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阐述其意义。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和正确性;2. 尽可能使用多种方法求解问题,提高解题能力;3. 结合实际生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疑问和新的思路,促进思考和创新。

四、作业评价1. 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于优秀的解题思路和实际应用案例给予表扬和鼓励;2. 反馈:学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反馈,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3.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解题思路的合理性、实际应用案例的实用性等作为评价依据。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阅读作业要求,按照要求完成作业;2. 学生应积极反馈自己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以便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3. 建议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作业问题,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和理解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3.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则线段MN的长度等于 8 .
已知点 M(2,-2),点 N(2,3),
则线段MN的长度等于 5 .
2.已知点M(-1,-3),点N(-1,5),
则线段MN的中点P的坐标是 (-1,1).
已知点 M(0,-2),点N(-2,2),
则线段MN的中点P的坐标是 (-1,0).
巩固应用
加油
3、抢答题:(写出解答过程) 已知点P1(-4,-5),线段P1P2的中点P的坐
意两点,则线段 p1 p2中点 p(0 x0, y0)的坐标为
x0
x1
x2 2
,
y0
y1
2
y2
应用二:巩固提高
例2. 已知点S(0,2)、点T
(−6,−1),现将线段ST四
等分,试求出各分点的坐标.
解:设线段ST 的中点Q 的坐标为 (xQ , yQ ),
则由S(0,2)、T(−6,−1)得
xQ
复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 P(1 x1, y1),P(2 x2, y2)

则向量
=( x2 x1 ,y2 y1 )

固 2、已知
,则︱ ︱= x2 y2 ?
Y
某班教室座位布置是6行9
座,如图:小方格的顶点
BP(25(,x72), y2)处都有一位同学,设小方
创 设
格边长为1,图中A同学与 B同学的距离是多少?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P(1 x1, y1),P(2 x2, y2)
则点P1、P2之间的距离 p1 p2 等于什么?
解决途径: ∵ ︱P1P2︱ (x2 x1)2 ( y2 y1)2
∴ p1 p2 (x2 x1)2 ( y2 y1)2
结论1:如果已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分析引入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为本组加 分
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为 A(x1, y1) 和 B(x2 , y2 ) ,线段的中点为 P(x, y) (如图 8-1),则 AP (x x1, y y1),
PB (x2 x, y2 y), 由 于 M 为 线 段 AB 的 中 点 , 则 AM MB, 即
师生互动
师:引入提问 生:自由讨论后回答,为本组加 分。
*动脑思考 探究新知 【知识回顾】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中 , 设 P1(x1, y1) , P2 (x2 , y2 ) , 则 P1P2 (x2 x1, y2 y1) .
计算向量 P1P2 .
【新知识】
我们将向量 P1P2 的模,叫做点 P1 、 P2 之间的距离,记作 P1P2 ,则
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重点
教学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
难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竞赛集体积分
教具
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学案 实物投影
教 学过 程
*揭示课题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课件上的图片,由平面几何问题引入用代数方法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师:复习提问 生:自由积极回答,为本组加分
师:分析给出公式 生:理解后识记 师:讲解例题 生:听解并掌握公式,理解书写 格式
生:学案上计算过程,实物投影 学生学案的过程 师:板书后点评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 课件展示线段中点的的引例,引入用代数方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新知来自】标为x0x1
2
x2
,
y0
y1
2
y2
.
生:引入公式后识记公式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师:分析例题
例 2 已知点 A(1,-2)、点 B(3,5),求线段 AB 的中点 Q 的坐标. 生:学生口述完成 分析 可以直接利用线段中点坐标公式计算。
*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例 3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为 A(1,0) 、 B(2,1) 、C(0,3) ,试求 BC 边 上的中线 AD 的长度.
(x x1, y y1) (x2 x, y2 y), 即
x x1 x2 x,
y
y1
y2
y,
解得
x x1 x2 , y y1 y2 .
2
2
师:分步骤引导推理公式
y B(x2, y2)
P(x, y)
A(x1, y1)
O
x
生:思考后自由回答,为本组加 分,配合老师
一般地,设
P1(x1, y1) 、P2 (x2 , y2 ) 为平面内任意两点,则线段 P1 P2 中点 P0 (x0 , y0 ) 的坐
*反思总结 理论升华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学
习了那种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师生合作. 总结表扬各小组比赛结果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巩固题:教科书第 48 页习题 8.1A 组第 1、2 题; 2.探究题:教科书第 48 页习题 8.1B 组第 1、2 题;
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完成 自己的作业.
教案
学科: 数

学校: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姓名:
【课题】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
| P1P2 | P1P2 P1P2 P1P2 (x2 x1)2 ( y2 y1)2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 1 求 A(−3,1)、B(2,−5)两点间的距离. 解 A、B 两点间的距离为
| AB | (3 2)2 1 (5)2 61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计算 A(-1,1)B(-3,4)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分析例题 生:学生讨论分析后口述完成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已知点 A(2,3) 和点 B(8, 3) ,求线段 AB 中点的坐标.
2.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为 A(2, 2) 、 B(4,6) 、 C(3, 2) ,求 AB 边 上的中线 CD 的长度.
生:上黑板做练习,其他学生 学案上完成后,实物投影展示 师:讲评并教学生记忆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