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外教育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担任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史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史是了解教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评价不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优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再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外教育史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此外,教育史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故事和人物,这些故事和人物往往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将教育史知识与实际教育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

3.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 重视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教育史讲读心得体会

中外教育史讲读心得体会

在阅读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讲读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角落。

教育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无知走向智慧。

在我国,从古代的“有教无类”到现代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教育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

在中外教育史中,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德国教育家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自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方法的发展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师徒相授”到现代的“班级授课制”,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教育方法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国外,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柏拉图则主张“辩证法”,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提出了“实验法”,强调通过实践来学习。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学习中外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脉络,汲取不同教育思想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历史的悠久、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思想的深刻性。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价值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私塾制度、科举制度等,都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吸取外国教育经验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趋势。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美国的教育改革等。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提高教育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通过对教育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心得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了解到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私塾、科举、近代学堂、现代教育等阶段。

在国外,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罗马的修辞学、中世纪的教会教育、近代的公立教育等。

2. 教育思想与制度中外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丰富多样,如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教育思想,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等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西方的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3.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包含三层意思:①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即“官守学业”②官学的教师就是官府的官吏。

即“官师合一”。

学生也是有身份的官吏及其子弟③官学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政教一体”。

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书、数、礼、乐、射、御。

大学以礼乐射御(称之为大艺)为主、小学以书数(称之为小艺)为主。

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战车的技术训练,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

书数是西周文化知识教学。

汉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而得名,历时150年之久。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几乎容纳当时诸子百家各派,汇集天下贤士,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等。

特点:尊师重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4、六学二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指的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这是大唐最高学府,体现了阶级性。

5、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湖两地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治民、治民等,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中外教育史差异

中外教育史差异

中国教育史: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料,为中国文化教育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官守学业”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开始了“学术下移”的新趋势。

“学在官府”发生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私学的勃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封建制度奠基时期,教育家探讨教育问题的重点是寻找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年战乱,学校兴废无常,儒学独尊的地位有所削弱,佛、道思想异常活跃,学术思想界呈多元性,主导思潮为玄学。

玄学是用道家思想,即《周易》、《老子》、《庄子》来解释儒家经典,具有高度的抽象思辨形式。

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统治北部以至全国的时期。

各族统治者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都推行“汉化”方针,从而促进了汉族文化教育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萌发着资本主义因素,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西学东渐的肇始,封建教育也在发生变化。

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强烈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中专制主义、僵化、空疏的弊病,提倡教育的民主性、实用性、活动性,形成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塨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教育家群体。

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汇集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

清朝官方正统教育思想仍以宋明理学为主,但已缺乏生机。

一些学者和教育家热衷于复兴“汉学”。

考据学派的兴起,成为清代学术和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两千多年来,众多的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当时提出的教育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他们之间有过激烈的论争,又在不断地相互吸收、融合。

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正是不同学派论争、融合,再论争、再融合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化。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1.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

中外教育史纲旨在探讨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不同教育体系的特点和演变,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影响。

2. 中外教育史的起源2.1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强调“仁爱”和“孝道”。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人的品德。

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延续,并对后来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西方教育史的起源西方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和思辨能力,强调体育和音乐的培养。

古罗马的教育则更加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学校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3. 中外教育体系的比较3.1 中华文化与儒家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受到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传统中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师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西方教育体系强调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它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大学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3.3 中外教育体系的异同中外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华文化和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教育体系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华文化中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

4. 中外教育发展的演变4.1 中国教育的演变中国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现代教育的引进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行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则是探索人类教育之路的宝贵经验。

通过研究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不仅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了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意识到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和古希腊的哲学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旨在培养合格的官员或高雅的人文主义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也随之演变。

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因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和转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意识到教育应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

其次,了解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与普及性。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美国的综合教育和德国的职业教育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每一种教育体系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的。

因此,我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包容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教育文化的优秀经验,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者,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也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历史上,教育改革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潮流。

无论是古代的大学改革运动还是现代的教育革命,都是为了破除旧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目标的更新和优化。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更显得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最后,中外教育简史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教育价值观的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模式获得了成功,而强调实用性和竞争力的教育方式则有时会埋下隐患。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外教育简史(外国)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

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普遍。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

中外教育史的收获与体会

中外教育史的收获与体会

中外教育史的收获与体会
中国的教育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百科全书,里面列有
我国漫长而又艰辛的学术之路和发展过程。

中国的教育史追溯到西汉,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由儒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领,有着非常
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而外国教育史也总结了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
思想,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

比较中外教育史,收获大有不同。

首先是理论上的收获,细读中外教
育史,可以提炼中外各种教育思想,领略其宗教文化的底蕴,深入洞
悉学理论与教育模式,从中汲取智慧,完善和重构自身的认知。

其次
是实践上的收获,中外教育史可以指导实践教育,从中学习到古今名
师的教育技巧,总结优秀的教学流程与经验,积极借鉴,创新教育,
实现教育教学进步。

总而言之,研究中外教育史,收获丰富,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把
握发展趋势,掌控实践教育的本质,助力教育的实现实现真正的终身
发展。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重要方式。

中外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探讨和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发展脉络,从而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读者呈现一份完整的中外教育史纲。

二、中外教育史的发展概况1.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商周时期的家族教育和官学教育。

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育为先”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儒家教育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宋明清等朝代陆续兴办了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封建式教育体系。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近年来又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 国外教育史国外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邦教育,这是古代西方教育的雏形。

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学教育为后世的天主教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欧洲出现了现代大学教育。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国外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发展,现代学校体系逐渐形成。

三、中外教育史的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育,强调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

而国外教育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育制度比较中国传统教育注重集体化教育,儒家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学校教育以传授经典为主。

国外教育强调多元化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式交流。

3. 教育发展比较中国教育始终受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影响,长期保持传统教育方式,直至近代才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而国外教育受到思想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中外教育史的启示1. 尊重传统,借鉴发展中外教育史的比较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长处和短板,从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融入到中国传统教育中,推动中国教育的综合发展。

中外教育史的心得优秀5篇

中外教育史的心得优秀5篇

中外教育史的心得优秀5篇中外教育史的心得精选篇1苏格拉底说:“如果我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瞎了。

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

”因此他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教育就是一种真理。

牛顿有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一句话既表明了他为人的谦逊,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对学科发展的坦然和自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如果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就,就必须清楚地知道以前的人们做过哪些探索。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教育领域谈创新、谈改革,更需要站在巨人烦的肩膀上。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是几个课程专家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上中外教育思想的积淀和整合。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是一股强劲的潮流,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一潮接一潮,呈现出芬姿多彩的景象。

教育改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动力,一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的支持,二是教育本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走出困境,得以发展。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主要教育理论贡献,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就可能成为支离破碎的“教条”和“规则”。

最近看了《外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并且从中吸取了更多的精华,体会深切。

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确存在许多的差异。

一教授说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和外国家长教育孩子是不同的,中国的家长听见自己的孩子说将来要做泥瓦匠,那肯定是大发脾气,不会赞赏,甚至会辱骂的;外国的家长听见自己的孩子说将来要做泥瓦匠,那可要高兴地鼓掌的。

为什么国外的`人要比中国的要活泼,思想开放,动手能力强呢?等等…其实这与国外开放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教育可以比作是个三角形。

家长和学生分别放在三角形的底角,而老师则毫无疑问的放在顶角了,因为家长要老师看的起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要多些关心。

中外教育史的心得体会(3篇)

中外教育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外教育史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不同教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起源于人类文明的曙光,主要以宗教、政治、道德教育为主。

在古代,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平民百姓难以接受教育。

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旨在培养统治阶级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西方古代的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也分别以军事和人文主义为核心,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2. 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教会垄断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在此期间,欧洲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如奥古斯丁的“教育即道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即修养”等。

然而,中世纪教育仍然存在着等级制度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3.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科学和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普及教育和个性发展。

我国近代教育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西方近代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提出了“自然教育”、“教育即生长”等教育思想,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理念,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我国现代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等,倡导“平民教育”、“素质教育”等,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方现代教育家如杜威、罗杰斯等,提出了“学生中心”、“体验学习”等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中外教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1. 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在中外教育史上,中西方教育思想经历了多次碰撞与融合。

例如,西方近代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家如严复、梁启超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思想,如“仁爱”、“礼治”等,也对西方教育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产生了影响。

中外教育史讲授心得体会(3篇)

中外教育史讲授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中外教育史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讲授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史的学习意义1. 了解教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公立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到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

2. 传承教育文化。

教育史是教育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教育史,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精华。

3. 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二、中外教育史讲授心得1. 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教育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从古代的“师道尊严”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2. 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制度的演变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学分制、选课制,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3. 教育资源的分配。

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途径。

4. 教育家思想的影响。

教育家们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孔子的“有教无类”、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史的研究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对教育未来的展望1.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未来,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外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3篇)

中外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中外学前教育史概述1. 中国学前教育史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官府设立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其中包括学前教育。

汉代以后,学前教育逐渐从官府学校走向民间,出现了“私塾”等学前教育机构。

宋代,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民间私塾数量增多,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

2. 外国学前教育史西方学前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18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标志着现代学前教育的诞生。

此后,各国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中外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最后,学前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2.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再次,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3.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中外教育史案例简介范文(3篇)

中外教育史案例简介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学科,通过对中外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教育发展的脉络,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文将选取中外教育史上的几个典型案例,对它们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中外教育史案例简介1. 中国教育史案例(1)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不论贵贱贫富。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探究真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在宋代及以后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外国教育史案例(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这种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人,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知识和智慧。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孔子教育思想与朱熹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朱熹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朱熹则强调“格物致知”,注重教育的深度。

两者的教育思想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人才。

2.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比较苏格拉底和夸美纽斯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西方教育史案例分析(3篇)

中西方教育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探讨了两种教育体系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教育历史悠久,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探讨两种教育体系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西方教育制度比较1. 中国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重视经典教育,强调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西方教育制度西方教育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等阶段。

西方教育制度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

西方教育制度以现代教育制度为代表,注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等。

三、中西方教育理念比较1.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

同时,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强调“师道尊严”,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 西方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中西方教育方法比较1. 中国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以经学教育为主,注重背诵、讲解、演绎等传统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方法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 西方教育方法西方教育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西方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案例分析1. 中国古代教育案例分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一门历史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外教育史。

我们主要学习古代部分。

在学习这一部分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古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

接下来的内容将是从世界的角度来探讨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的背景吧!中国的教育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有墨子、孟子、老子等人,其中孔子创办的私学成为后来的教育模式的开端。

西方最早出现的学校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学校。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建立了“柏拉图学园”,中世纪欧洲形成了大大小小许多学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人们也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幼儿园的设置越来越多,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越来越正规,知识不断增长。

再来看看外国吧!意大利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巨著《大教学论》,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以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出版了著名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该书强调道德教育。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点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18世纪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知识和学校都应归功于经验,而不应归功于传统的权威。

他的“白板说”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该书提出了“绅士教育”。

法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的“幼儿园”的理论奠定了幼儿教育的基础。

他的“恩物”理论是幼儿教育研究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出版了《人的教育》一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列入大学课程。

《论语》、《孟子》中还记载了孔子讲述自己和他的弟子的关系及生活细节,并且常常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弟子宰我善于辩论,为人耿直,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就应该向别人虚心请教,千万不能自满;如果你是一个笨蛋,那么就更应该向别人虚心请教,因为聪明的人总会犯错误的。

中外儿童教育史

中外儿童教育史

中外儿童教育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儿童教育更是培养未来的关键。

中外儿童教育史记录了世界各地儿童教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回顾中外儿童教育史,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对儿童教育现状的影响。

一、中国儿童教育史1. 古代中国儿童教育古代中国儿童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化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长辈承担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责任。

例如,孔子提倡“养吾身体,教吾儿女”,强调了父母应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学习端正的行为。

而在社会中,孩子通过家族、学校以及社区等渠道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教育。

2. 近现代中国儿童教育近现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上。

清末民初,西方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儿童教育带来了启蒙意义。

在这个时期,近代学校制度和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目标。

此后,中国儿童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如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等。

二、西方儿童教育史1. 古希腊和古罗马儿童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对西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的重要手段。

儿童通过受教育来学习道德、知识和技能。

而在古罗马,父母被赋予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注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教育。

2. 近现代西方儿童教育近现代西方儿童教育的变革源于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

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对教育的新观念和方法的需求。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普遍义务教育得到推广,儿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著名的教育家如弗洛贝尔、蒙特梭利等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

三、中外儿童教育史的比较分析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家庭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往往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相比之下,在西方,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角色相对减弱。

2. 教育理念与方法中西方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

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

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对教育的解说与理解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的角度,对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进行探讨。

古代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传递知识和技能。

古代教育的解说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上。

在中国,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形式,父母以及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道德准则、社会规范和职业技能传授给后代。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师徒制度,学生通过拜师学习,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术和体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逐渐取代了古代教育的模式。

现代教育的解说主要包括普及教育和优质教育两个方面。

普及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中国,普及教育的解说始于20世纪,经过不断发展,如今中国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而在西方国家,普及教育的解说则更早,早在18世纪,欧洲已开始普及普通教育,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

优质教育的解说则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优质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中国,优质教育的解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优质教育的解说则更早,早在19世纪,欧美国家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未来教育的解说则围绕着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教育模式展开。

未来教育的解说主要包括跨学科教育、创新教育和在线教育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跨学科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外教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1测绘韩体忠
一,我国教育史简介
提起我国教育史,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在汉朝,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而到了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在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在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在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

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二,外国教育史简介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

苏美尔人发明了"泥板书"和楔形文字文字,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先后出现了婆罗门教教育,佛教教育,但古代印度的教育操于宗教之手,成为神学附庸。

在中世纪西欧早期,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育、科学和文化处于衰退状态,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世俗教育形式开始出现。

例如;查理曼的教育改革,骑士教育。

而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

早期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

中世纪晚期西方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院,进入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下来,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了文法学校和公学属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最为
著名的牛津、剑桥大学成为大多人的目标, 17世纪《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并且确立了教育院,教育委员会。

法国拿破仑时期对军事技术教育和科学事业十分关注,并创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美国首先通过法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以及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

而日本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

三,中外教育的差异及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我国的教育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礼仪方面的修为并且占据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我国早期的教育著作《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在西方教育中虽然也重视教育对人的品德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西方的斯巴达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国的最主要的工具。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氏族贵族子第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来保卫国家。

二,我国古代教育强调个强调经典学著的知识学习,而外国则强调能力培养,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在我国历史上,《四书五经》,《三字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唯一做官的机会就是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就是一篇文章。

而外国则是考核个人的全方面技能,特别是军事技能,如雅典教育,他们的考核项目则广阔的包含文艺技能,体育技能,军事才能,只有拥有全方面的技能才能立足社会。

三,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和封建的思想束缚,普遍以苦读圣贤之书为贵,自古就有:“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之说,而教育归咎于儒家思想,教育思想比较单一,教育受控于朝廷,而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丰富,如柏拉图《理想图》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智者统论》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等等,而教育开始受控于宗教,宗教神圣色彩比较浓重,发展到后来,专行设立教育部门进行主管。

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着不同文化的渊源,发展到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

“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

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

“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

如果两者能相互结合,这也许将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的一大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