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1
《盘古开天地》评课
一堂书声琅琅的语文课——评《盘古开天地》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张滨雁有人说::“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
”是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们知道《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样的课文适合朗读,而纵观本节课的教学,陶老师也的确在读上做足了文章。
一、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陶老师课堂上的几次读书:(初读课文)*自由读一读,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可以和同桌互相考一考,学一学。
*接力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精读课文)*让我们读一读2、3小节,找一找,想一想,你从这些反义词中,想象到了什么?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所想象的画面。
*再读课文2、3节,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哪些词语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说说感受。
*引读第4节,盘古所创造的哪些景物是你喜欢的,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课堂上,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减去了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上。
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使情感落到了实处,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边读边想象,达到“以声传情”课的伊始,陶老师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盘古开天地的画面。
老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这样做可使学生闻其声,悟其情,促进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情景共鸣。
后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陶老师又引导学生:“‘轻而清”你想象到了什么?‘重而浊’你又想象到了什么?你来读一读,怎么用朗读把轻和重分开?”如此,在读中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的神奇、美好,学生就很容易被课文所感染。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展示个性化的朗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新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
听了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我再一次为神话的神奇想象惊叹。
也为岳老师的教学机智和魅力惊叹。
一、创设氛围进课堂课前,岳老师与学生握握手交朋友,老师笑容可掬,语言亲切,温馨在师生中荡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逐渐建立。
接着,岳老师利用课件带来了学生喜欢的朋友,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哪咤、孙悟空、陈香。
学生热情高涨,呼喊着他们的名字,谈论着他们的故事,兴趣盎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高兴、快乐、喜悦、热情等积极情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岳老师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进了课堂,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形式多样识字词岳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效果地呈现。
有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部首归类、字形分析、动作体验、编字谜等。
教学时,岳老师都把词语送到课文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词。
如教“混沌”时,老师说“混沌”在字典中有二种意思,课文中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这就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语言环境,学字词。
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做动作去体验“抡斧猛劈”“顶天蹬地”。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现了“下降”的“降”的造字方法及演变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性,又感受汉字积淀的中华民族的睿智。
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滋润”的“润”,水从门边过,王在门中坐,是“润”。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滋”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岳老师根据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用丰富的形式,承载教学的内容,使识字教学更有趣、更有效。
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的建议:1、读字词也应该追求独特感受,读出韵味。
这堂课,老师注重学生咬准字音,薄弱了读字词的情感熏陶。
我以“创造”一词为例:如岳老师借部首分析了“创造”一词。
创造,需要用刀斧披荆斩棘,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途,所以有立刀旁,走之底。
我建议,此时老师再用经验、用感受去启迪学生:既然创造的历程充满艰辛,创造的过程如此漫长,那么创造一词可以怎么读呢?可以读出创造的艰难,可以读出创造者的坚强,可以读出对创造精神的赞扬。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地”无疑是一则极具魅力且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
有幸聆听了一堂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课程,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教师明确且精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内容,更要掌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于神话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初步体会到了神话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了趣味性。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动的盘古开天地的动画视频,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神话的奇妙世界中。
这种直观的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描述盘古开天地的动作时,教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盘古的一举一动,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既紧扣文本,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此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伟大精神。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纠正和示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朗读水平。
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个人发言,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讲解得较为详细,而对于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挖掘相对较少。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蒋军晶
盘古开天地1. 引言《盘古开天地》是一门为期一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由蒋军晶老师任教。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创作故事、设计角色和构建场景,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游戏作品。
在过程中,蒋老师起到了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下面我将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2. 课程内容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蒋老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蒋老师以讲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为基础,介绍了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
然后,蒋老师分组组织学生,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设计。
在角色设计的过程中,蒋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蒋老师指导学生运用Unity等游戏制作软件,实现角色的建模、场景的构建和游戏逻辑的编写。
3. 学习收获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收获。
首先,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与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我学会了使用Unity等软件进行游戏制作。
在课程中,蒋老师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使我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角色建模和场景构建。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我培养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游戏开发的过程中,我不断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评价总的来说,蒋军晶老师的《盘古开天地》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老师以开放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不过,课程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0篇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评《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缪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听了缪老师上的《盘古开天地》这堂课,我自己的感受很多,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缪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
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嫦娥、女娲、后羿等,引出课题。
在读、思、品、议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读懂课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缪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如词语教学这一环节,钱老师教学生学习了多种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梳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种,如“混沌”,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四肢”、“肌肤”是通过词语本身的特点来理解的,“滋润”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的,又如“创造”,是结合通过生字的偏旁来理解的,古时候,人们创造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刀子这些锋利的东西呢,所以创造的创是利刀旁。
我们创造东西,还得行动起来,所以“造”是“走之儿”如果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能这样训练的话,到了高段学生理解词语就不是问题了。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4篇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4篇《盘古开天地》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导思”等。
三、说学法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我会自学、我会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上课开始播放《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等图片,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提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点带面,推动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学生读得不理想,老师耐心指导,问:“天和地连在一起,盘古怎样才能把他们劈开呢?”生齐说:“猛劈!”师说:“那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名学生读,做动作读。
在学生肯定的评价后,各自模仿读,齐读并表演体会。
老师这种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朗读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升华课堂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抓住“抡起”与“拿起”、“猛劈和猛砍”这两组词的对比,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这个现象,并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训练。
为了引导学生领略神话故事的神奇,老师在教学激发学生去想象天地之间发生的变化,运用了引读的方式:100天过去了,天升高了----,地下沉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在创设的情境活动中,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十分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感悟,课堂上设计了分层次的引读训练:一百年过去了----生读句子(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老师接着描述着“一千年,一万年过去了----生再次读句子。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丁园园老师的这节课,感受颇多。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极具神话主义色彩,是学生十分喜爱的神话故事,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丁老师在教学第一课时时,重视字词教学,强调以读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听了丁老师的课后,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抓住特色词语进行教学,加深理解;在教学词语时,丁老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词“宇宙、肌肤、混沌、滋润”,这些词语都是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让学生试着发现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出了特点之后,就更容易记住它们了。
再如,在理解“混沌”一词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出示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选一选,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一词,指导自然有序。
2、注重朗读训练,强化语言积累;新课标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据此,丁老师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
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
由于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
然后老师通过“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把学生读错的生字纠正,集体解决难读的生字并巩固。
学生在回答“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两个问题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抡起”,老师采用了换词和让学生表演,学生做着抡的动作感受到那种有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抡起的意思,同时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教学中,丁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
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习惯。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评课
评课:教学目标:1.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2. 探究盘古开创天地的意义和象征。
教学难点:1. 理解盘古开天地的象征意义;2. 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视频、讲解或展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2. 教授:讲解并阐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解释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3. 深化理解: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盘古开创天地的意义和象征,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演绎和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重新演绎盘古开创天地的情节。
5. 总结和讨论:回顾学生的演绎和讨论成果,主持班级讨论,总结盘古开天地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促进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以盘古开天地为主题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方式:1. 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演绎和小组活动的积极程度;2. 口头表达:学生对盘古开天地的理解和个人观点的准确性和清晰度;3. 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在演绎和小组讨论中展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 写作或绘画作业:学生对盘古开天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在深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盘古开天地》的评课稿范文
《盘古开天地》的评课稿范文听了陈老师的《盘古开天地》后,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粗浅想法。
潘老师根据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文章的朗读和理解两个方面。
下面我就从三个注重,介绍我对本课课堂的一些想法。
1、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据此,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读顺、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顺。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
由于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
然后教师通过“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把学生读错的生字纠正,集体解决难读的.生字并巩固。
(2)读懂。
学生在回答我“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时,找到的句子都是在2-4自然段出现过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明白2-4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一个部分,教给他们理清课文脉络的方法。
(3)读好。
在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并且通过评价读,展示读,配上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2、注重个体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肯定有些学生会表现出茅塞顿开、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等这种类似思维上的碰撞或情感的共鸣。
针对这篇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必须应该让学生上升到一定的思想认识。
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尝试着用思想去触击。
于是,我把第四段作为本文的思维重点,通过配乐朗读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说出“辽阔的大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
我再鼓励激发,让学生把美丽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还设计了对盘古说句话这样一个环节。
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情感实现了升华。
3、注重语言积累。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9篇)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评课稿(9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1今天听了夏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学活动中,夏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课堂中不少精彩片段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夏教师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精彩片段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夏老师依据三(1)班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例如:在词语的积累这个方面,教师用了知识迁移法,先让学生把书中偏正式的词语结构弄明白,如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结构说词语,从而积累到更多词语,这样一直训练下去,积累下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准能提高。
精彩片段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抓住“抡起”与“拿起”、“猛劈和猛砍”这两组词的对比,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这个现象,并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训练。
精彩片段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活动一开天辟地有始祖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这两则神话故事都是先民对天地万物本源的想象,都属于创世神话,神话中对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来源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主人公盘古和女娲堪称华夏儿女的先祖,他们都具有伟大的开创精神。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重在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领略中国神话故事的永恒魅力。
建议安排3课时。
1.说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出示万物图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江河,花草树木),让学生从已知的科学角度说说这些事物的起源,教师引导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认知有限,就用神的故事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来源,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2.读读书上的创世神话,走进神秘的远古时代(1)读《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两篇创世神话,教师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出示: 隆隆重而浊四肢躯干血液茂盛精疲力竭累倒滋润翻身混沌奔流不息缓缓一丈撑在劈过去(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借助图片或提纲,按照顺序概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过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4)品读故事,发挥想象,感受神奇①精读《盘古开天地》a.品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神奇通过观察插图,抓住比喻句,联系上下文感受天地未分开前的神奇状态;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的方法想象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通过图片,引导想象盘古化生万物的神奇画面,并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了……”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b.读一读,说说我心中的盘古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体会盘古的力大无比、勇于开创和献身精神。
②自读《女娲补天》,迁移前面一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a.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b.找找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了盘古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文笔生动具体,想象力丰富。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详细描写了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文章充满神奇想象,生动准确地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陈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盘古是如何进行创造之路的,从哪里看出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盘古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其次,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陈老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在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变成了的。
”的句式练,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及时积累了句子,达到了语言运用的效果。
最后,要注重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始终穿插着一些研究方法的指导,如“爱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
”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自己归纳中心,找出重点词句。
在理解课文时,又说:“读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就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面。
”让学生边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
总之,夏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个性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盘古开辟天地的艰辛,体会盘古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讲述了盘古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中生动准确地描绘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夏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神话故事的特点,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通过引读、想象和体验,让学生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整堂课,孔老师教态自然、语言简练,在优美的音乐和精美的课件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神话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我清晰地感受到文字在歌舞,感受到学生心灵在跳跃。
一、“创造”入手,感悟形象仔细审视这节课的教学全程,我们不难发现,一篇不算短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的过程及万物的衍生变化,所有这一切都被郑老师浓缩在一句话中“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接着这句话又浓缩为一个词——创造。
整节课的教学就围绕着“创造”展开:书写“创造”——了解“创造”——如何“创造”,最后的落脚点是“原来盘古就是这样创造了整个宇宙”。
所有的语言文字的学习都是塔的基座,他们共同托起了“创造”这一目标。
因为目标的单一和明确,所以,无论是开天辟地时“抡”的力量,还是顶天立地时天地的形成,乃至日月星辰、大地雨露变化的神奇,都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震撼!二、体会对比,再悟艰难文中天地初开的句子,连用了四对反义词,形象写出了天地截然不同的特点。
郑老师先用手势引读句子,初步体会天地不同,再让学生发现语言特点,尝试朗读展示,最后读评结合,在朗读、倾听中,感受文字的奇妙。
另外,该句中三对近义词同样写出了天地分开的不易,通过找词语、谈体会、想象读等形式,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真正体会盘古创造之路的艰难。
除此之外孔老师还时不时地提醒、引导,让学生体会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了想读、爱读、美读的情感,学生感悟、读书想结合,与文本的距离更近了。
三、品味语言,感受文字魅力这节课,孔老师还时不时地提醒、引导,让学生体会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了想读、爱读、美读的情感,学生感悟、读书想结合,与文本的距离更近了。
一是学生对“肌肤”“ 四肢”两个词的学习,在指名读以后,孔老师让学生发现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说都是“月”字旁,都跟身体有关。
在此基础上,郑老师也仅仅说了一句: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
没有做更深的辨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优质课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优质课评课稿小学三年级语文优质课《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在教学时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扎实地进行教学。
一注重朗读指导轻声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读雨露时,先引导学生想想雨露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轻声读,不要把雨露震落了。
通过解释太阳光芒四射,月亮温柔如水引导学生读句子。
奔流不息想想河水流淌的样子,引导读出又急又快的语速。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边读边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他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的风和流动的云。
让学生充分想想画面,感悟风和云的动态。
读中思,思中悟。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从而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盘古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段,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有读盘古的身体部分,有读身体发生的变化,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开始学生对这词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通过解读文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宇宙创造前是什么样子的?创造后是什么样子的?盘古又是怎么创造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也就明白了创造的意思,这种设计,水到渠成。
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一词,指导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周敏,来。
今天有幸聆听了肖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这一课,听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活一字,激活全文。
首先,肖老师巧扣“开”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开”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质疑激趣,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地、兴致勃勃地初读课文后,借助找中心句的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创造!
接下来肖老师对“创”一字的处理,激活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本身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
肖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理解和识记,无异于帮助学生解开了汉字密码,学生既生动形象地记住了“创”字,又初步感知到盘古创造天地的艰辛,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作出有效的文化和情感铺垫。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写字教学如春风化雨,细腻自然。
课堂上,我尤其喜爱肖老师这样的语言:在板书“盘”这个字时,她说:皿子底要写得稍微矮一些;在讲解“造”字时:“走之儿底的最后一捺要像小女孩的裙摆一样舒展开来。
”在范写“肌“字时,她强调:“肌”的竖撇要稍短,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其实做人也是如此,
只有互相谦让,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多么形象,多么亲切的语言啊,就这样赋予了汉字生命力。
规范、整洁的“创造”“肌肤”出现在屏幕上,肖老师引导孩子们静心读,定睛看!读什么?看什么?间架结构、笔画组合;结构的平正,造型的秀美;各部分的穿插,对称;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在这个基础上,很自然地总结出汉字笔画的避让原则,使学生懂得做人也应谦和,水到渠成地落实了识字写字教学的人文性。
在书写过程中,肖老师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强调书写时的形体美。
书写讲评,从章法、结构、点画三方面入手,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这样写字既正确,又美观。
我的第三点感受是:学法指导,不着痕迹。
肖老师用“学习法宝”来引路,让学生轻松展开学习。
在生字检测环节和典型字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其共同点,揭示构字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又如:“划记中心句,能把长文读短”“请把“创造”二字写在课题中的“开”字下面”,这样一来,既有对字义的理解,又有书写的训练,更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学习方法的自然渗透。
这堂课的教学主线清晰明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识字,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全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言彬彬有礼。
但我想:在生字检测环节中,检测的面是不是应该更广一些?检测的方式能否更多样些呢?教师是否还应该更关注课堂的细节呢?如:“血液”中
的“血”字并不是形声字,但是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
另外,整堂课上教师的话语权把握略显强势,有些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更广阔的时空。
如:教学创字时,教师的设计新颖、巧妙,可遗憾的是从创字的演变到书写,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我觉得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自己交流、总结,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体验会更强烈,更持久;课堂上的生成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