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篇(最新)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范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这几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从这本只有300页的书中,我感觉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哲学的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啊但是,他的这本书已经很容易理解了。
是我见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一直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可能知道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从这本书中了解八卦的由来,各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是相互吸收和参考的历史,哲学是否全部形成,哲学可能是这样。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高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有意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中也讲到了一些东方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区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自然是有区别的。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优秀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将两者优秀的成分结合起来才能利用,正如书中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与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自己完全没有水平,但幻想着抛砖引玉的效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
也许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会感觉到一些东西!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精选2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篇1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
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
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
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
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
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
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
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
“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
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
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
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
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
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4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
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下面给您带来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对中国文化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想要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则是不可逾越的。
自古至今,一国之文化涵养,必发端于其哲学思维,一国之哲学成就,必见诸于其文化底蕴。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表象,但是,《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却能将其一一罗列开来,并从本源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
这是我所读过的最系统、最有底蕴的一部书。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系统性,更以其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而被誉为了解中国哲学最值得选择的入门书籍。
认真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本书的系统之处也正在于以脉络究细节,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来论述中国哲学的表现。
冯友兰先生写这部哲学史,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所以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儒家、道家,以及宗教化等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在这本书中都有涉及,下面就一一论述。
儒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也被历代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但我认为封建统治者在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时,对儒家思想做了大量歪曲。
统治者们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汉朝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归结为“三纲五常”,提出“君权神授”。
宋朝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些和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片面强调儒家思想中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方面,而对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原则置之不顾。
孔子是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但他却并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一生也没有找到实现政治抱负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理想和现实的不合拍。
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孟子这里,儒墨两家的分歧出现
了:儒家强调爱有区别,可以爱父母,爱众人,但爱父母和爱众人是有差别的,墨子则坚持认为爱众人和爱父母没有差别。
墨子提出兼爱、爱无等级、爱无差别,虽然有空想成分,但从中可以看出墨家代表的是底层人民的利益。
文化是有阶级划分的,包括孔孟在内的主流学派所宣传的仁爱,成了统治者愚化百姓、达到统治目的的理论托词,而非真正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真正关心其生死。
孟子在儒家代表了理想主义的一派,荀子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派。
荀子提出人性恶,并不代表荀子对人性失望,他只是强调人应该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来达到至善的境界。
从这一角度来看,荀子是孔孟思想的又一大发展,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将孔孟的思想与现实接轨,更多的考虑了人性恶的一面,认识到了后天修养的重要性。
只不过荀子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议,是以人的自觉本性为前提的,并没有外在的物质约束,讲究的仍然是修身,在这一点上就显示出了与法家的不同。
法家针对人性恶的一面,提出的对策是依靠严苛的法制来达到约束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与人自身的修养
从源头上来看,道家和儒家似乎是思想主张相反的两个流派。
书中提到:“孔子重名教,老庄贵自然”,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起来相反,实则相反相成,从他们以后的发展来看,都从对方的思想中吸收了养分。
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崇尚道家的思想,因为它于豁达率真中蕴含着大智慧。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倡无为,这和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正相反,但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事情做得太多。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内,即做事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
与“无为”必然联系的另一种思想就是寡欲,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去做很多本不应该做的事,就是由于欲望太多。
这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匮乏等就是由于人的欲望引起的,不顾一切的追求财富、贪图享受,最终毁灭的是人类
自己。
在这个基础上反观老子的思想,不得不赞叹其中着实蕴含着大智慧。
除此之外,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能完全参透,但也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