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16(1)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本人结合X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定战略、抓建设、创环境三个方面,谈一点发展县域经济的看法。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发挥优势,明确思路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由于各县地理区位、资源状况、历史、人文等特定资源的不同,因此县域经济特别具有地方特色。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研究挖掘自身的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或社会文化资源优势,或交通区位优势,等等。
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优势,以此为基础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
其次是要确立明晰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应体现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搞好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区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生态、经济、人文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XXX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确立了发挥土地、矿产、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抓项目、强县抓工业、富民抓产业、增收抓劳务,培育壮大林果、畜牧、劳务、经作等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XXX经济社会的基础和长远发展实际的。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总量中农业总量居高不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的关键。
从XXX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资料、市场等各种因素分析,要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富县”的战略目标,加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始终坚持稳粮、扩经、强牧、兴果、造林的发展方略,突出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林果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对策
推 动 力
高到 5 .‰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 5.%, 31 91 比上年 同期
提高了 1.个百分点。2 个县 ( 区 ) 08 1 市、 的生产总值超过 10 0 亿 元, 2 0 比 0 7年新增 1 , 0个 仙桃市 、 潜江 市和 曾都 区的生产 总值 突破 2 0 0 亿元 , 高的仙桃市达 235 最 3 .亿元 。
3 财 政 收 入增 长 高 于全 省 水 平 、
布、 一年一奖励 。各地 、 各部门采取 多种形式 , 认真贯彻落实省
委、 省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 。
2 投 资 的较 快增 长对 县域 经济 发 展 产 生 了较 强 的拉 动 作 用 、
20 年 , 08 全省县域实现一般预算收入 16 8 亿元 , 增长 2. , 8 % 4 高出全省 8 个 百分点 ;对全省地方财政收人增长 的贡献率达 1 44 %, 个百分点 , 创
下 20 02年以来新高 ; 占全省 GD P的比重由 2 0 0 7年的 5 . 提 1% 8
预算收入 126 0 .亿元 , 增长 3 . 高出全省县域 2个百分点; 04 %, 完
成投资 17 . 379亿元 , 增长 5 .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的势头 ; 03 %, 对 县域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在 5 %以上 , 4 支撑和拉动 作用明显。
4 部 分 山 区县 域 经 济 发展 步伐 加 快 、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省各地在 “ 两个对 接 ”对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 ( 对接武汉城 市圈) , 中 抓住 当前产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汇报人: 日期:
•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现状和挑战 •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 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政策保障与措施建议 • 成功案例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现状和挑战
县域经济现状概述
01
02
03
经济规模
县域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总 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尊重市场 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趋势,为 县域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县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推 动县域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强化产业协同
促进县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 竞争力。
培育与壮大特色产业
挖掘特色资源
01
深入挖掘县域内的特色资源,如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资源等
,为培育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02
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
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提升品牌价值
务服务效率。
投资优惠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 包括税收减免、土地租赁优惠 等,降低了外资企业的运营成 本。
基础设施完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交通 、能源、通信等配套设施水平 ,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 资环境。
人力资源丰富
该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包 括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能人才 ,满足了外资企业的用工需求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1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
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找准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从县域经济的区域内涵看,立足县情,变比较优势为经济优势始终是重中之重。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这决定了县域经济的特色内涵。
地理空间:县域经济有一处特定的地理空间,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限非常明确;地域特色:县域经济的特色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有着血脉关系,其特色决不能游离于繁殖他的土地和历史之外;功能完备: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但和国民经济又有区别,就是县域经济绝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
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对象明确: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开放性强:县域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县域行政区划,但它与纯粹的“行政区划”有着质的区别,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一定要充分开放才能得到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独立性和能动性:县域经济具有单独的市场调控主体,即县级政府,同时有独立的县级财政。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特征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特征与发展对策一、湖北省县域经济基本特征1.从工业化进程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工业化演变进程正在加快。
80年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水平在280美元左右徘徊。
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中人均GDP达到754美元,已越出传统工业化初期,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水平。
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
90年代以来,全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向三、二、一阶段的迈进。
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异动趋向城市化。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到第二、三产业,大批农村人口也逐步转为城市人口。
2.从改革开放进程分析,所有制的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体制创新推动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县(市)大力推进国有民营、公有民营、民有民营,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超过80%以上。
如仙桃市通过“1+X”模式,即保留迈亚股份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其余全部实现公转民营。
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县域以外的资本成为新的增长点。
宜城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搭建让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源源不断涌入的平台。
近四年,全市共引进项目300多个,引进资金10亿多元,如楚天化纤、菲律宾富亿、香港港骏隆、广东万众等大企业、大公司纷纷入驻。
3.从地域构成上分析,呈现出以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为轴心的中部地区领先发展,鄂东、鄂西两翼相对缓慢与滞后的区域发展层次格局。
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开发深入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省县域布局结构向三个层次的环状格局过渡的特征愈来愈明显。
就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全省较发达县(市、区)与不发达县(市、区)均相对集中,较发达县(市、区)全部集中于内环区域的沿江、沿线地带,十二个特困县则集中于鄂西北、鄂西南地区。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一、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二、树立把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意识,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从以村为主转向以镇为主,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是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市场观念和密切城乡关系的“桥头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
抓好规划这个龙头,是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扩散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合理划分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和城镇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二是要遵循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先搞好县域和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完善其功能,使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以点带面。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通过提 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流入县域地区,为县域经济的发 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产业 结构单一的问题不仅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
2、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动 力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的县域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县域地区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 力逐渐受到广泛。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全 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 系列挑战和问题。本次演示将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3、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但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 和职业培训的推广,湖北县域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县域城市发 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高素质人才选择流向大城市,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 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应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1. 引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思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思考和认识。
2. 宏观环境分析2.1 经济形势和趋势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进行分析。
这包括收入水平、就业状况、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只有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思路。
2.2 社会文化环境除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以更好地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政策环境,以便在制定发展思路时能够充分考虑政策的引导作用。
3. 发展思路的确定3.1 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确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时,需要先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只有明确了发展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
3.2 坚持特色发展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因此,在制定发展思路时,应该充分发挥特色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将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与周边县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周边县域进行区域间协调发展。
通过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3.4 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除了确定发展思路外,还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自去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召开“宜都会议”以来,湖北省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及“工业兴县”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喜人。
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发展环境、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管体制、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应在下列十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面理解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放手、放权、放胆,鼓励基层创新。
“放手”就是在不违法、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公共安全、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放手让县级党委政府处理辖区事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上级部门不要层层把关、过多干预;“放权”就是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而法律法规没有限制下放的审批权,都应全面地、彻底地下放,上级机关保留知情权、规则制定权和依法否决权;“放胆”就是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县(市)大胆地创新。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能力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赋予县(市)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
按照“三个一律”和省委、省政府的1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省委、省政府的35号文件所列扩权事项落实到位,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扩权。
省对县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避免因行政层次的复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
县域经济发展大“业”的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区域产业优势化、区域经济特色化”是各国农业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
同样也是县域农业经济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
围绕这个四化目标,各县应根据本县域具体情况作好战略规划。
对这个发展战略思考,我认为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思与行;二、机制与手段;三、主导与前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思”与“行”(一)“思”——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从所有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提炼出要建立以下的战略思维:1、“经营思维”——以工业经营思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所谓的经营思维,就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手段、技术等来经营农业;树立大农业的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工业理念迅速发展壮大农业。
县域领导人、官员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观念,经营县域经济。
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优秀理论指导县域各项工作。
如:对地区经济进行SWOT 分析、波士顿模型分析,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研究地区的竞争优势;运用品牌经营理念、信息化管理理念经营县域产业。
具体做法:一方面,用工业“规模经营”理念,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特、做优、做强一批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尽快实现当地农业优势产业区域规模化。
另一方面,用工业“效益”至上理念,不断放大农业增值功效。
工业或者农产品的每一次加工,都会带来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增加。
——发展深加工产品、高性价比产品,做强“长尾经济”、做出品牌价值。
美国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产品生产值之比是9:1,而我国仅为1:1左右。
昌乐县是多少?对比之下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巨大,所以要以经营思维来指导县域经济发展。
因此,通过大力扶植大龙头加工企业,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力争县域这类传统农业地区更多的终端产品诞生,更多的知名品牌凸现,以产业链加宽拉长、价值链搭建提升,扩大利润空间,增强农业增值转化功能,迅速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例如:西瓜加工2、“集群思维”——以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集群通过集体效应的释放与获得,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加速工业化过程。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培育
产业融合
加强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产 业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形成新 的产业形态和竞争优势。
新业态培育
鼓励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县域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
04
总结词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引进高科技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同时建设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良 好环境。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县域 经济发展软实力。
VS
详细描述
某县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 优秀人才到县内工作和生活,同时加强本 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创 新能力。
02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注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 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 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方向发展。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一
的热潮 ,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 2抓 住机遇 开展招 商引资。 、 近几年来 , 各地抓住 国际国内 产业梯度由东部向中部转移 的契机 ,集中资金加强开发区和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打造招 商平台 , 加强 定点专班招商 , 完善强化领导包挂 、 部门帮扶 、 一卡制” “ 收费等制度 , 及时为 企业排 陇解难 , 营造招商 、 亲商 、 商的良好环境 , 引客 户投 尊 吸
快增长 ,截至 9月底农 民人均现金收 入 27 8 8元 ,同比增长
1. 1 1 9 %; 1 —1 月,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 . 亿元, 73 2 9 增
5 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 0 、 0 7年来全 省农民收入实现了较
品产量增长 3 %以上, 售额增长 3%。 0 销 7 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 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力量。 4 努 力转 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 、 近年来 , 各地贯彻执行 国 家加强节能减排宏观调控政策 ,按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 要求, 建立健全节能降耗 目标责任制 , 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特 别 是当地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 开发 。 咸安区关闭了所有 的苎麻脱胶企 业能设备 , 去年全 区 污染物 的排放量明显下降 。武汉城 市圈内各县 市依托武汉科 技 人才优势 , 展高新产业 , 住武汉企业外迁 的机 遇 , 发 抓 开展 项 目对接 , 推动本地 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 川市瞄准了武汉市 汉
积极培 育电子信息 、 汽车 、 钢铁 、 石化 、 品、 食 纺织等 6 个年销 固定 资产投 资单 月完成 额保持 百亿 元 以上的高水 平 , 1 1 1 售收入过 干亿元 的大产业 , — 成效显著 , 也为产业集群拓展了广 月县域 累计 完成 固定 资 产 投 资 18 . 2 29 5亿 元 , 同比 增 长 阔的配套空 间, 一批在全省 、 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的 4 . %, 20 增幅 比全省高出 1.3 3 21 个百分点。 0 7 20 年县域施工项 产 能加快扩张 。曾都区的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集群专 用改装整 目 59 , 9 3个 增长 1.4 新开工项 目 32 个 , 7 %, 7 8 4 增长 1 ,1 50%。 车生产和销售增长 8 %以上;宜 昌市磷化工产 业集群 主导产 0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农村和乡镇经济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农业经济的主体。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打通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县际之间的联系,便捷农产品流通。
此外,应注重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数字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依赖于天气和自然条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此外,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农村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支持。
因此,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同时,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人才引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引进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同时,还要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通过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地区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人才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旨在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优化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鼓励创业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鼓励创业创新。
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创业创新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激发县域经济的潜力,并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县域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政府服务和产业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和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关键产业的引导,推动相关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与思考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与思考一、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工作推进体现了连续性系统性一是持续强力推进。
2002年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每年都召开高规格的县域经济工作会,已连续10年、13次,出台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如,2003年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出台《补充意见》,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出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等。
二是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
2002年,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县域经济薄弱、活力不足、实力不强、财政困难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即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十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的落实推进,同时,又顺应宏观形势发展新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时代内涵。
如,我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
(二)政策推动体现了渐进性阶段性一是由重点扶持逐步转向整体推动。
2003年启动实施扩权强县政策,分三批赋予42个县市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2003年20个、2005年12个、2006年10个),下放23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对扩权县市实行项目、信息和资金直达。
2007年,进一步放宽范围,除恩施州和市辖区外,赋予所有县市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原则,再下放一批审批、核准、行政许可权限。
“十一五”时期共取消、下放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288项。
二是政策支持的含金量逐步加大。
2003年,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将中央和省财政安排支持县乡发展的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到县,提高省和市州建设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加大商业银行县市区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工作心得体会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工作心得体会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工作心得体会范文随着城市的发展。
为此,××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对接,借势布局,进一步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进而以城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
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的“大××”发展战略,超前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近期、远期和远景发展目标。
以环庐山南大道及规划建设中的绕城高速为纽带,加快对接××主城区,科学规划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形散而神不散”。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以白鹿、归宗、温泉等集镇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建设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城镇,实现“市带县、县带镇、镇带村”。
坚持项目支撑,打造旅游城市。
按景区形象标准建设城区,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
在总投资3亿元的湖滨大道、神灵湖大桥等24个在建城建项目的基础上,把环山公路及渊明塑像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投资2.3亿元,高标准、高要求启动沿山新区、西湖新区等项目建设,炒热一批生地,开发一批熟地,提高新城区热度,提升城市景气指数。
按照“把××县城建成山湖联动的中转集散地”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启动文秘杂烩网中心码头等项目,改造一批老路,开辟一批新路,美化一批主干路,打造脉络畅通、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
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精心修缮的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为支点,以滨湖景观带为纽带,推进旅游大厦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带动县城旅游资源全面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一)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万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
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三)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
据统计,2003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
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
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
全国县域人口平均为45.53万人,县域GDP平均为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
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从全国经济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
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
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
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
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
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
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
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速11.3%,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的7.8%,其中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县(市)GDP增速达到28.2%。
21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一是城镇化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
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
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
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
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
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
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四是政策体制性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
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
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致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方向选择(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重心。
第一阶段是农村经济阶段。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主体就是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关注点和工作着力点是农民种什么和养什么,以及如何种、如何养,种多少、养多少,如数收购上缴。
这一阶段的县域经济也有一些县办国营和集体企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程度低,其经济总量在县域经济中占的份额很小。
这一阶段,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差异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试行双轨制,这为计划外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机会。
那时国家尚处在严重的短缺经济时期,只要有产品生产出来就会有销路,生产企业就可以赚钱,这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
而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缺乏资本积累用于投资办厂,各级政策也不利于个人办厂,而且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也使农民手中有了一些钱,这也使乡村筹资成为可能,这些是乡镇企业得以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
当时,我们称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异军突起,现在看来,实属必然。
经过这一阶段的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沿海地区、大城市近邻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远优于其它地区,这也是客观环境使然。
在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如张家港、无锡、温州等。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三化”阶段。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区域性过剩,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
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正在摆脱徘徊,通过阶段性竞争发展,跻身区域中心城市行列。
如广东的顺德、东莞等地就是通过工业化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1、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
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侯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不能画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
经济发达的县,有一条普遍的经验: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其最大成功就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就开始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