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共25张)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 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  课件(共31张PPT)
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一般形容清正廉洁、 不徇私枉法的官员。
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不同的语气。 反问句: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陈述句:是平静的,没有强烈的情感。 我们不能乱丢垃圾。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我们就可以随地乱丢垃圾吗? 维护公共卫生,不是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卫生,难道不是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怀畅饮 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反问、夸张

古诗意思
甘醇的葡萄美酒装满了夜光酒杯,正要举杯痛饮, 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您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 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主要描写 了(战士们出征前正要举杯痛饮)的场面, 表现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英 雄气概。对应的诗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逼迫pò 妄想wànɡ
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 头,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时间 1937-1938年
1941年12
后来
日本人的威逼 不断纠缠
逼迫骚扰
要求必须上台
拒绝办法 深居简出
蓄须明志
打针生病
经历危险困难
不能演出, 虚度生命。 没有经济来源, 卖房度日。 险丢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 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 “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
夏日绝句(五言绝句、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宋 李清照 易安居士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欢迎各位光临指导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说真心话
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 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 读书,是为了什么 ?
你知道吗?
周恩来
(1898~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 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 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9-16 第三部分( ): 立下远大志向。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掌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含义 (2)、我能正确理解掌握: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
学习的远大理想。
c、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中华不振
d、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e、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沉痛悲伤
f、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个 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 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 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 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 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 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 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什么叫“租界地”?
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 地国家的通商都市以“租借 ”的名义划出的由他们管辖 的地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 优质优秀课件5小学教材配套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 优质优秀课件5小学教材配套完整版
汉:汉朝
但使:只 要,要是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关:边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未还:没有回家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不教:不让
胡马:外族 入侵的骑兵
度:越过
诗句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 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 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 消除。远离家乡的士兵不 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边疆,被誉为“飞将军”。
射、智谋超群著称。
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 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 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 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 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他深受 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 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 人。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 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 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 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 龙标。他著有《王昌龄集》, 被誉为“七绝圣手”。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 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 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 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 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 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 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注释,将 古诗读通,读顺,了解古诗大意,画 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会有节 奏地朗读
唐·王昌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优质优秀课件 小学教材配套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优质优秀课件 小学教材配套完整版

初读感知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了解到将士们常年在 边关征战 而不能回 到自己的家乡,他们多么渴望有像李广一样的将领出现,带领将 士杀退敌寇,保 边关安宁,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新知探究
如何理解题目 “出塞”?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 旧题。这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新知探究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山。
新知探究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 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 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 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 境。
新知探究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 我 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新知探究
古诗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 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 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 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 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 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新知探究
①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万__里__长__征__儿__未__还__。_ ②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 _万__里__长__征__夫__未__还__。___ ③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 万__里__长__征__父__未__还__。____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

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终生)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依然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他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概括内容】请你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句子】华罗庚为什么写信告诉留学生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A.美国虽然繁华,但住久了就会不习惯。

B.他认为留学生们应当回国报效祖国。

C.美国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D.美国虽然繁华,但不如自己的家乡。

4.【理解句子】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数学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数学家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件(共24张PPT)

后 课
作业
1. 阅读《难忘的一课》,运用学到 的方法总结主要内容。 2. 背诵《别董大》。 3. 预习《王戎不取道旁李》。
谢谢观看
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曛:昏暗。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纭 。知己:指彼此相 莫愁:不要发愁。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互厚了的解人而。感情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君:对他人的尊
称,这里指诗人 的朋友董大。
日积月累
你好像看到了 哪些画面?体会到 作者怎样的情感?
已经过去了好多天,总是支吾着一直不买,你想对她说:( )
A.“妈妈,你说的话难道不算数了吗?”
B.“妈妈,你说话必须要算数哟。”
C.“妈妈,你不是常嘱咐我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吗?”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xūn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吗?
我认为情景二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情景三:小明为语文作业中的扩词题而苦恼,你提醒他:( )
A.“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B.“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情景四:妈妈答应了五一节后就给你买一条新裙子,但是时间
别董大
[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壮阔而又荒凉的情境,传达了一种离别之情。
日积月累
写景
对友人的 鼓励和安慰。
别董大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冼(xiǎn)星海怒摔指挥棒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许许多多气势磅礴(pánɡbó)、威武雄壮的乐曲,这些乐曲鼓舞了中国人民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

抗日战争前夕,冼星海从国外留学回来,被上海一个管弦乐队高薪聘请为指挥。

但在这个被人称为“东亚明珠”的乐队里,竟没有一个中国队员。

一天,冼星海在宽敞、漂亮的排练大厅里指挥乐队练习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

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指挥着演奏,他发现乐队把这首很有气势、富有激情的曲子演奏得很浮华,便把指挥棒一挥,说:“排练暂时停止!”冼星海耐心地向队员们讲解这首乐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对乐曲的表现手法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时,乐队中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有人耸耸肩膀,表示对他的话不屑一顾。

“一个指挥对整个演奏负有责任,这你们应该是了解的。

”冼星海严肃地说道。

“我们了解,”首席小提琴手轻蔑地说,“一个不曾产生交响乐的国家,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指挥!”这群骄横的外国人中间爆发出放肆的笑声。

面对这样卑劣的行为,冼星海按捺不住怒火。

他双眼盯着这些外国人,义正词严地说:“我和我的祖国都不能容忍这样卑劣的侮辱!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立刻辞掉指挥的职务!”“啪”的一声,他奋力将指挥棒摔在地上,毫不理睬乐队负责人的再三挽留,昂首阔步走出了排练场。

1.【语文要素】从题目中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_,主要事件是__________。

我会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起因经过结果2.【内容理解】冼星海为什么要突然停止排练?找出相关语句画上“”。

3.【阅读感悟】读完短文后,你觉得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包、薯条、炸鸡、比萨、可乐,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条、烧饼等。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完整课件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完整课件
③ 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父亲 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遥望边关和明月 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
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 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 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 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关:关隘(ài)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将士 还: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阴山:阴山山脉,在现在的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从这 里南下侵入中原地区。
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 结合右边的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
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
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
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
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
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 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
• 对戍痛边恨将士的(

• 对像李广一样的同良情将的(
思慕
) )
《十五从军行》、《出塞》从什么角度出发战争的?分别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行》从一个( 退伍)士兵的角度,以老兵的 (见闻 )、(感受 )为素材表达了对封建兵役制度的( 怨恨 ); 《出塞》则从戍边(将士 )的生活角度,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 (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的愿望。

人教统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课堂教学课件PPT公开课

人教统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课堂教学课件PPT公开课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了一个军医来 检查。 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 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 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 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日本侵略者的妄想 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22
3
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
优厚,梅兰芳全部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演戏的决心。后来,梅
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
回到了上海。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 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 大病 ”, 以摆脱 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 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 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 梅兰芳蓄须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
l
2
l
3
l
1937年, 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 以躲 避日本人的纠缠。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
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
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 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
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 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
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 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有
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 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
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 给梅兰芳。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课件(共14张PPT)

1.根据短文填空。 (1)这群集体“赴死”的中国人指的是____医__务__人__员________。 (2)短文中的“他们”要奔赴的目的地是____武__汉______,“他 们”的任务是___抗__击__新__冠__疫__情_______。 2.根据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 (1)【导读】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医生在救治病患时被感染的概 率非常低。( × ) (2)【破军】中“王炸”指的是中国医疗界最顶尖的团队聚到了 一起。( √ )
谢谢
【转身】徐辉,51岁,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连续奋战十几 天后,她积劳成疾,牺牲在了疫情防控战场上。武昌医院一名 叫柳帆的护士也殉职了。几小时前,她的名字还被写错了。我 们唯一知道的是,已经59岁的她,生前曾主动申请延迟退 休……他们都拼尽全力,倒在了战场上。
“医者,此去欲何?” “战病疫,救苍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3.环绕短文的中心,合并①~④段的段意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廉__颇__英_勇___善__战__,__但__赵__王__听__信__使__者__的__坏__话__,__不__再__调__用__廉__颇__,__使____
_廉__颇__在__晚__年__为__国__效__力__的__想__法__没__有__实__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战士逆行而上,他们是一群集体“赴死”的中国人,在看不 见敌人的战场上,用血肉筑起生命防线。他们有一个平凡的名 字:中国医生。
【破军】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役。武汉赢,则中国赢; 中国赢,则世界赢。2月9日,41架飞机从祖国四面八方齐飞武 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医疗界四大 天团组成“王炸”,百年来首次会师武汉!镜头所过之处,皆 是国之栋梁,悲壮又英勇。山川相遇,国应无恙。若有战,召 必回,战必胜!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课件25张PPT)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课件25张PPT)

同学们,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 决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 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询问,查资 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 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 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读书要讲方 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修身课上周恩来 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抱负,再讲明树立这一 远大志向的原因。将最重要的部分提到前面来讲, 既凸显其重要性,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升官发财—— 满足自己
周来读书:振兴中华—— 心系祖国
为中华 之崛起 而读书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租界查看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 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 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语气铿 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这是对魏校长的心理描写,把这个孩子的年龄 和志向做对比,表现了这个孩子抱负的远大和 胸怀的博大。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 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 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文 四年级上册
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C )。 A.崛起(jué ) 效果(xiào) B.示范(fàn) 淮阳(wéi) C.魏国(wèi) 训斥(chì)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读拼音,写字词。 1.伯父严sù( 肃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25张PPT)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25张PPT)

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 巡警是在什么情况下训斥?
巡警欺软怕硬
中华不振
龙 小 可
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围亲观眼者看的见了
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愤怒
可是文中却说: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
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
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
幸的女人。
敢怒不 敢言
每个普 通人
这句话什么意思?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 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 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 而读书呢?
龙 小 可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兴起,振兴
说说题目的意思?
资料链接
周恩来(1898-197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龙 小 可
学习活动一:字词大闯关 观察这组词语共同点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之所以要在修身课上回答魏校长,要“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是因为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 事。
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里,
给文章分段。
龙 小 可
1 11
1
12
2 3
13
4
14
5 15
6
7
16
8 9
10 17
龙 小 可
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读书
c、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 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 读书,是为了什么 ?
周恩来
(1898~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 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 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学习目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理解体会周恩来的 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
疑惑不解的语气
愤怒、担忧的语气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周恩来:
“为什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c、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中华不振
d、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e、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沉痛悲伤
f、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个 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 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 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 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 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 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 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人教版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解读》课件

人教版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解读》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言语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怀
《延安,我把你追寻》
➢ 查找资料理解“南泥湾开荒” “杨家岭讲话”
➢ 发现重要事件 ➢ 理解事件意义 ➢ 理解思想感情
➢ 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 理解建立军功、保
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1.在查找资料中感受家国情怀
➢ 把事件连起来,说 主要内容
➢ 查阅整理分析资料 ➢ 写自己的读书目的
第4学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单元概述
(二)语文要素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借助关键词句 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
•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学习把握 文章在主要内容
•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 件,学习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 息,把握内容要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学习方法
1 初读学习字词 2 默读分清事件 3 归纳每件事的内容 4 分清关系,连起来说 5 小结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二)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语文要素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自主阅读《梅兰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须》,尝试用方法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
目录
目录
01 单元概述
➢ 人文主题 ➢ 语文要素
02 内容构成和课时安排
03 单元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 开展语言实践,理解家国情怀 ➢ 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语文要素
单元概述
(一)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
21.古诗三首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国他乡 不以为然 声情并茂
谢谢!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扩展题目: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就能 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归纳要素(文中只有一件事):弄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事件(文中有多件事):在“归纳要素”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 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情按照发展顺序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了。
结果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原因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 中国妇女受洋人欺辱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 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原因
3 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修身课上)
最后结果如何? 他成功拒绝了表演,直到抗 战胜利后才重新登台。
(1) 藏身租界 远避香港
(2)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3) 打针装病 险些丢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四年级上册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 握文章的件,学习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 现代诗 古诗词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抗日战争时期
作为京剧艺术大师的梅兰芳 为什么会蓄胡须呢?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1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 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十二岁那年)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
2 洋人欺辱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一个星期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