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实验中学刘奎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地图描述和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根据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表述、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坚信本地因地制宜发展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我认为本节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会学。

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环节教学设计我

课堂学

(一)

创设情

境,明确

任务

设计意

图:直观

形象的

了解南

方地区

的自然

风貌,激

发学生

对未知

领域的

学习兴

趣。

多媒体出示南方地区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红土地香蕉园

水田桂林山水

(二)

自主学

习,合作

探究

设计意

图:培养

学生读

图观察,

从图中

获取信

息的能

力。

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南方地区位于一以南,以东,南临。

2.地形

南方地区地形,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以和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着、

和,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和。

生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四)堂清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知识加深印象,在形成定式的基础上学会联系实际和应用。一、单项选择题

1.三国时,赤壁之战后,魏、蜀、吴终成三足鼎立之势,根

据自己的认识,蜀国主要的根据地是:() A.长江三角洲

B.洞庭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2.外地客人到南方地区,让他品尝南方特色水果,大致应提供()

A.柑桔、香蕉、荔枝等

B.苹果、杏、梨、桃等

C.西瓜、葡萄、石榴等

D.无花果、哈密瓜、榴莲等

3.下列表示南方农作物的一组是:()

A.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B.水稻、油菜、甘蔗、橡胶等

C.小麦、棉花、谷子、甜菜等

D.青稞、小麦、棉花、葡萄等

4.农作物收获次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生长期的长短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地形区农作物收获次数最多的可能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用情感驱使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整节课学生没有充当可怜的倾听者,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同时,组织学生畅想讨论,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