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 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 中1—6题;自学时间12分钟; 自学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有 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字词 过关
内容 概括
问题 探讨
一帆悬 ( xuán ) 归雁 ( yàn ) 天涯 ( yá ) 枯藤 ( téng )
朗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描绘下列诗句所表现的意 境。(自学指导:根据课下注释读 懂诗句意思,并将诗中描写的意象 再现成画面,感受诗词意境。)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1)《观沧海》诗前八句围绕“观”字,描绘 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后四句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慨?(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4)从修辞的角度赏 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教师点拨:《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逼真,而且蕴 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叶,将驱 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诗 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诗句表面 上写游子,实际上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悲凉情怀。
教师点拨:(1)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 旧年未过,新年已来。(2)干 枯的藤蔓,衰老的树,树上栖息 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 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 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朗读《次北固山下》,试从炼 字的角度赏析一下“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两句诗写景的妙处,并体 会全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中列出了哪 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假 如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感受?
1、教师点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组展示第2-7题,其他组同学 补充订正。3、追问:学习这两学习诗人的这种精神,从小立大 志,并奋发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 想努力奋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我们要正确面对朋 友的顺境与逆境,同甘共苦,共患 难。
教师点拨:(1)“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围 绕“观”字前八句写海,写现实之景。先写观海的地点。 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 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 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 百感交集。共同点是:宏大壮阔。(2)诗人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 宇宙万物的壮观景象,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的远大抱负。(3)“杨花”点明暮春时节,同时又有 漂泊不定之意;“子规”啼声凄厉,暗示离愁别恨,渲 染了一种与友人分离黯淡、凄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 痛不舍的心情。(4)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教师点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组展示第2-7题,其他组同学 补充订正。 3、追问:学习这两首 诗后,同学们有哪些感悟?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教师点拨:(1)“阔”是“潮平”的结果,描绘了春潮 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 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这句诗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 平浪静的的大景表现出来。(2)“枯藤”一句写秋末之 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表达出游子无家 可归之意。“小桥”一句写村庄恬静忙碌的生活,渲染 一种安适和谐的氛围,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引发 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 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痩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 孤苦寂寞的心境。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内容概括:《次北固山下》通过描 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 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 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 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 的凄苦、惆怅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2、掌握赏析词语的方法“炼字”题的 常见答题格式:一个“×”字,描绘了 ……(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 ……(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词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
3、写作特色《次北固山下》:寓情于 景,景中含理。《天净沙•秋思》对比 映衬手法,巧用白描,言简意赅。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相关的文体知识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 歌的主题思想。(重点)
3. 赏析诗歌语言,学习诗歌的写法。( 难点)
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 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 “思”中1—7题;自学时 间12分钟;自学过程中, 注意将自己有疑难或疑惑 的地方做上标记。
字词 过关
内容 概括
问题 探讨
碣石( jié ) 澹澹( dàn ) 哉( zāi ) 竦峙 (sǒng ) zhì 萧瑟(xiāo sè)
朗读古诗,描绘下列诗句所表现 的意境。(1)树木丛生,百草丰 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
教师点拨:(1)大海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海面浩渺, 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 入眼帘。 (2)杨花已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 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 要经过五溪。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过 去 , 通 常 只 是 从 艺 术 家 的 立 场 出 发 , 将 创 作 看 作 艺 术 家 审 美 经 验 的 结 晶 过 程 , 作 品 完 成 就 意 味 着 创 作 完 成 。 而 从 接 受 美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这 一 完 成 并 不 说 明 创 作 已 经 终 结 , 它 只 说 明 创 作 的 第 一 阶 段 告 一 段 落 , 接 下 来 是 读 者 或 观 众 、 听 众 的 再 创 作 。 2.由 于 未 被 阅 读 的 作 品 的 价 值 包 括 审 美 价 值 仅 仅 是 一 种 可 能 的 存 在 , 只 有 通 过 阅 读 , 它 才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存 在 , 因 此 对 作 品 的 接 受 具 有 艺 术 本 体 的 意 义 , 也 就 是 说 , 接 受 者 也 是 艺 术 创 作 的 主 体 之 一 。 3.接 受 者 作 为 主 体 , 他 对 文 本 的 接 受 不 是 被 动 的 。 海 德 格 尔 提 出 “前 理 解 ”, 即 理 解 前 的 心 理 文 化 结 构 , 这 种 结 构 影 响 着 理 解 。 理 解 不 可 能 是 文 本 意 义 的 重 现 , 而 只 能 是 文 本 与 “前 理 解 ”的 统 一 。 4.文 本 与 接 受 就 呈 现 出 一 种 相 互 作 用 的 关 系 : 一 方 面 文 本 在 相 当 程 度 上 规 定 了 接 受 者 理 解 的 范 围 、 方 向 , 让 理 解 朝 它 的 本 义 靠 拢 ; 另 一 方 面 , 文 本 不 可 能 将 接 受 者 完 全 制 约 住 、 规 范 住 , 接 受 者 必 然 会 按 照 自 己 的 方 式 去 理 解 作 品 , 于 是 不 可 避 免 地 就 会 出 现 误 读 或 创 造 。 5.文 本 一 经 产 生 就 成 为 历 史 , 它 所 表 达 的 思 想 感 情 、 所 反 映 的 生 活 , 都 只 能 是 过 去 的 , 而 理 解 总 是 现 在 进 行 时 。 当 我 们 接 受 历 史 上 的 艺 术 作 品 时 , 我 们 当 然 可 以 设 身 处 地 想 象 古 人 的 生 活 , 体 验 古 人 的 思 想 感 情 , 但 我 们 毕 竟 是 现 代 人 , 只 能 按 照 我 们 现 在 的 心 理 文 化 结 构 去 理 解 古 人 。 6.任 何 理 解 都 只 能 是 个 体 的 理 解 , 但 个 体 毕 竟 是 与 群 体 相 通 的 , 所 以 个 体 的 理 解 中 也 有 普 遍 性 。 理 解 作 为 现 实 的 行 为 具 有 通 向 实 践 的 品 格 , 艺 术 品 正 是 通 过 理 解 走 向 现 实 , 并 在 生 活 中 发 挥 作 用 的 。 不 是 别 的 , 正 是 理 解 擦 亮 了 艺 术 品 的 生 命 之 光 。
7.汉字的起 始 是 象 形 的 , 书 法 家 可 以 用 字 的 结 构 来 表 达 物 象 的 结 构 和 生 气 勃 勃 的 动 作 , 使 写 的 字 成 为 一 种 表 现 生 命 的 艺 术 。 元 代 赵 子 昂 写 “ 子 ” 字 时 , 先 习 画 鸟 飞 之 形 , 从 中 吸 取 对 生 命 形 象 的 构 思 , 使 “ 子 ” 字 有 着 鸟 飞 形 象 的 暗 示 , 成 为 一 个 表 现 生 命 的 单 位 。 8.书法家 要 想 使 字 表 现 生 命 , 就 要 用 他 所 具 有 的 方 法 和 工 具 在 字 里 表 现 出 生 命 体 的 骨 、 筋 、 肉 、 血 的 感 觉 来 。 许 慎 说 :“ 书 者 , 如 也 。 ” 书 的 任 务 是 如 , 写 出 来 的 字 要 “ 如 ” 我 们 心 中 对 于 物 象 的 把 握 和 理 解 。
1、内容概括:《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 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 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 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 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 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
2、掌握赏析词语的方法赏析诗歌名句,常从艺 术、内容、情感(哲理)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 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描写的内容及表 达效果;抒发的情感或哲理性的思考。格式:运 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 特点,体现了……的情感。3、写作特色《观沧 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气势雄 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