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转轨经济学原理
发展经济学课件-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转轨国家对财税体制的改革: 转变财政职能; 实行分税制; 转轨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重建: 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社会救助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
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稳定,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 善;
经济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不足;
固定资产老化,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流失和科技队伍老化现
象严重; 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不足; 1.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加强。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 投资率低制约经济发展; 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的两难选择;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分配差距大; 1. 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财政状况总体良好; 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加入欧元区的问题: 外贸逆差问题; 失业问题; 外债问题; 1. 能源问题。
核心概念
经济转轨 休克疗法 转轨国家 经济自由化
复习与思考
试述转轨国家经济转轨的不平衡发展。 试述主要转轨国家的市场化进程。 试述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与
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挑
战。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市场体系建设
价格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
转轨国家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做的工作:
建立市场经济的两级银行体制,形成以中央银行 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体系;
转轨时期中国的金融中介体发展与经济增长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实证 研 究 了 中 国金 融 中介 体 发 展 和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 金 融发 展 主 要 包括 金 融 中介 体 发 展 和 股 票 市 场 发 展 两 部 分 ,本 文 主 要 研 究 中国 金 融 中介 体 发 展 和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实 证 关 系。 本 文 所使 用 的 时 间序 列 数 据 为 19 ~ 02 有关 中国金 融发 展 93 20 年 和 经 济增 长 的 季 度数 据 。 关键 词 :经 济 增 长 金 融 中介 体
本 文对 中国金融发 展和经济 增长 的关 系进行线性回归 ,目的是检验在 中国的金 融发展和经济 增长 之间是否 存在 某种 程度 的线性关系。如 果没有 的话 ,则我们 可以
作如下的判断 ,即金融 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
二个指标用来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 内信贷过 程 中相 对于 中央 银行 的重 要性 , 我们用B NK A 来表示这一指标 。 之所 以选取
增长 中,哪个是 因,哪个是果—— 以及这 种线性关系是否是 由同时作用于金融发展
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冲击造成的 。显然 ,这
为将来 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金 和增中 年 究 经 究是 来 这研的 融 学长系 课 济 关个 在 一的 近 发 理研主 题论 研 经理 要 展论 一 。 济 究内
容是要回答 以下问题 :一 定时期内金融发 展和经济增长 的关系如何 ,是金融发展决 定经济增长 , 还是金融发展跟随经济增长 :
在明确上 述关系的前提 下 ,需要回答 金融 发展是通过什 么机 制影 响经 济增长 的 ;在 明确了金融 发展影 响经济增长 的机制 后 , 要解决金融发展的影响 因素问题 最后 , 需 要明确在不 同国家金融发展过程 中,金融
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的财政改革原理
摘要:财政改革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环节,30多年财政改革之中蕴含着政府以目标为导向 的决策逻辑。在经济增长和财政能力双重目标约束下,财政体制与政策内生于财政一政府框架 之中。从实践历程看,中国财政改革经历了双重目标主导以及经济增长主导的两个阶段。在目 前的经济增长约束主导期,其决策逻辑及偏好使财政制度及其改革逐渐呈现出资源配置失衡的 路径。对失衡问题的解决要从改变政府决策逻辑及偏好入手。 关键词:经济转轨;财政改革;政府目标;转轨成本;转轨收益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1-0003-09
2010年第11期
总第324期
结合体制转轨这个背景,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考察转轨进程中的财政改革。第一层次是趋势性的财
政架构转换,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收统支架构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支架构——税制
及公共支出体制转换,它所对应的是计划经济过渡至市场经济的整个转轨进程,即这种财政架构的转 换是为适应体制转轨的一种必然的、且不应以利益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第二层次是财政在既定 架构下的体制层面变动,即通常所指的财政体制改革,它是在转轨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由一些外生或 内生因素引致的中央、地方和企业等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在体制上的变革。第三层次是财政在政策层面 的调整,是政府利用多样化的财政工具,根据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相机抉择而制定的政 策,如调整税率和实施财政政策等。 财政架构转换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表现为财政对转轨进程的适应。这种单向的趋势 要求财政“统收”向以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税制转变,以及政府“统支”向有效的公共支出体 制迈进。一方面,完善的财税制度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有效的公共支出体制可以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配套机制。一旦财政架构转换进度落后于改革步 伐,就会出现财政与政府职能的错位,进而成为经济转轨的阻碍。 与财政架构转换的单向趋势不同,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性调整都与特定阶段的政府目标和经济运 行情况密切相关,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其中,财政体制改革可以直接扭转中央、地方和 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其作用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具有较强影响力;政策层面的财政工具 则是更灵活的政府调控方式,如果说改革中的财政体制是政府目标的载体与实现手段,那么变动中的 政策本身就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其中,财政体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缺乏灵活 性,而政策工具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成为体制的配套;另外,当转轨经济体运行出现微小偏差,政府 也可以直接采用政策手段对其进行纠正。 通过划分财政改革层次可以发现,除财政架构转换具有客观性以外,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都颇受 主观影响,受制于决策主体目标并反映政府偏好。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将政府这一财政决策主体纳入 分析框架,着重讨论财政作为调控和配置工具对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途径和财政体制与政策背后 的政治决策逻辑,以构建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内生框架。 二、政府目标与财政改革的双向互动 1.“财政_政府目标”传导途径 作为财政决策的主体,中央政府运用财政工具所要达成的主观目标成为分析财政改革须首要考虑 的问题。通常认为,中央政府是全局性的,承担着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其不仅要保证转轨顺利进 行,还要维持转轨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平稳增长。从经济层面来看,首先,稳步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是发 展的前提,而改革的逐步深入又要求中央政府维持一定财政能力以保证对转轨经济体的驾驭力。其 次,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与环境和谐等诸多内涵,但在现阶段,由于社 会整体发展难以度量,造成决策部门往往以数量(经济增长率)而不是质量来衡量发展这一目标。 综上,考虑财政的作用范围,中央政府经济目标可简化为两部分,即维持一定财政能力以及提高经济 增长率,而财政工具对中央政府双重目标实现程度的调节,决定了财政改革的主观方向。从作用途径 来看,财政体制改革通常经由调整分配结构起作用,而政策工具调控范围则较为广泛,往往可通过调 控、分配和配置资源等多种方式产生影响。分别来说,财政决策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途径,也 可看做财政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而财政决策对中央财政能力目标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成 是财政对收益分配的调节。 我们首先考虑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即财政到经济增长目标的传导过程。从财政职能以及财政 工具的特点来看,财政工具可对政府增长目标产生双重影响。 一是直接影响。即运用财政政策如政府投资拉动等不需经中间环节传导的政策手段直接干预经 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反周期调节相比,转轨背景下的财政政策具有更 强的直接影响力。随着转轨进程启动,市场机制被引入,虽然政府直接控制经济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持 续下降,但仍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在总量上配置资源的权限。随着市场活力引发经济总量增长,市场机
经济学原理(2002S)-案例(6)
案例6.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江小涓1.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
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
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
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
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
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
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
应用文-转轨经济的路径选择:渐进式变迁与激进主义
转轨经济的路径选择:渐进式变迁与激进主义'内容提要转轨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转轨过程中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以及渐进主义变迁和激进主义变迁之间成本收益比较的争论。
本文在综述该领域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成本收益比较问题,并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有着深刻的经济、、历史与根源,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倾向,对不同制度变迁模式的利弊分析的意义,仅在于拓宽和深化研究者和决策者对于不同制度变迁路径的成本收益的认识,并根据这些分析寻找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xa0\xa0\xa0\xa0渐进式变迁和激进主义\xa0\xa0\xa0\xa0制度变迁\xa0\xa0\xa0\xa0路径依赖一.转轨经济学的争论之一: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xa0\xa0\xa0\xa0对转轨经济国家的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和经济绩效进行系统阐释的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transition\xa0economics),成为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乃至国际经济学界异常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话语和分析范式几乎成为所有研究者的标准工具,事实上,换一个角度而言,转轨经济国家的制度变迁也为新制度经济学自身的丰富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契机与生动的事实。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行为包含着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两种行为,而当个人或集团作为行为主体采取制度行为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时候,就成为“制度行为主体”,或简称为“制度主体”\xa0(张曙光,1992)。
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中制度主体的差异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中以“初级行为团体”自发行动为特征的制度变迁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以国家的自觉行动和强制性推进为特征的制度变迁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主要以经济上的成本收益比较为其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并以超过制度变迁成本的最大收益为目标函数,而后者既考虑经济收益(即产出最大化),又考虑非经济收益(统治者的最大稳定和政党利益的最大化等,制度经济学中将此称为“政府的租金最大化”),在这种由国家作为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主体而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只有当产出最大化与租金最大化的综合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才会发生。
1转轨经济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_樊纲
收稿日期:2003-08-28*本文是根据樊纲教授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与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改革与新制度经济学讲研班”期间提交的材料和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未经作者审阅。
整理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潘小春。
转轨经济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樊 纲关键词:制度;改革;非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转轨经济;经济结构摘 要:转轨经济特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
新制度经济学与福利经济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思路。
国有企业的改革应采用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以改变经济的体制结构,壮大非国有经济,为国有经济的改革缓解压力。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3)05-0064-06 在我国,过渡经济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怎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本文首先阐述了转轨经济的相关理论,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动态分析。
一、过渡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体制与体制转轨 (一)制度的一般含义及其类别美国新制度学派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其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明确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
”诺斯的说法只是其中一种,其他的定义还有如:制度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还有人把制度定义为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约束的作用力来创造出持久的、规范化行为的社会组织,等等。
这些定义,都是不同作者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或问题的不同侧面时对制度的理解,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的内涵。
我所理解的制度,就是由当时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的社会行为,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则。
具体说来,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制度总是社会性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说到底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因而制度总是某种社会的行为规则。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2011.4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从官方到学界都积极探索,努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经济转轨的内容、路径与实现方式,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
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经济学范式,即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式与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转轨研究范式。
认真分析这些转轨经济学范式,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与转轨的实践经验,科学地推进转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我国未来经济转轨实践,是十分必要、非常重要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与转轨的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财产权为逻辑起点,全面研究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证明了市场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的适用性,从而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与对权利配置效率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用新制度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转轨问题。
特别是中国的许多年轻学者,将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制度变迁和产权重新界定过程的理论,由此逐步形成了转轨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转轨范式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转轨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或经验研究。
转轨理论研究主要是在一种转轨定义下探讨如何推进转轨的基本理论,提供一个可以用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根据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的转轨实践来总结转轨经济的基本经验和比较不同的转轨路径、转轨模式。
其中,有些经济学家对转轨进行更为理论化的探索。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解释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解释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
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经济转轨为什么会发生
姓名:朱静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0302580132经济转轨为什么会发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事经济转轨,经济转轨从大体上说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层面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此还有一门学问叫转轨经济学。
而从经济学上来说经济转轨一般是指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方向、目标、观念的转变。
比如原来我们一味追求GDP 总量的增长,依靠大量的消耗、人力物力的投入实现粗放型的增长,而我们现在在总量增长的时候还要考虑老百姓的幸福程度啊、实际收入啊、环境保护啊等等。
比如,以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等的发展,现在更希望通过高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更好的增长,比如以前我国GDP的增长依靠投资与出口来拉动,现在希望转轨到促进内需来拉动增长。
而且经济转轨有渐进式的和激进式两种模式的。
现在我们仅以中国的经济转轨为例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经济转轨。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历了20年的历程,此时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休克疗法下的经济转轨也迈进了第10个年头。
而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疑,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有第八位跃居到底六位,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
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达133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5%。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市场需求关系实现了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场平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上平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中国经济从供给性的经济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
中国经济的改革从经济增长的较大讲是成功的,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完成其真正的转型。
因为到此为止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又到了瓶颈处,即中国现行的经济模式在中国基本已经到达了饱和的状态,再继续这样走下去只会越来越远,实际到了那时期末时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臃肿表面发展形态。
转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与分析
2015年11月第18卷第22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Nov.,2015Vol.18,No.22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系统研究各转轨国家的转轨经济学,包含了新制度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比较经济制度学对转轨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转轨经济学虽然历史不久,但其研究文献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并巩固了其在主流经济学学科的地位。
随着“转轨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转轨经济体也开始逐步走出原有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个性特征日趋明显,原有的理论和知识已开始出现集成-整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1 转轨经济学的一维主要研究方法归纳转轨经济学一维的研究思路是指从集全化体制逐渐朝着自由化体制过度的经济转型变迁的唯一任务及唯一评价标准。
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体系比计划体制更有效率,从而迅速降低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更有效地进行缓慢过渡。
使旧体系的缺点消失地更快、更干净,同时使新体系的效果更快、更全面。
一维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以下4种。
1.1 制度演进学派的研究目前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是以新古典理论中“华盛顿共识”为主体的研究方法。
而“华盛顿共识”起初主要是为了应对80年代美国危机的主要方案,虽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机制,但市场关系较为扭曲。
其通过货币政策和预算平衡来稳定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并且利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来纠正市场体系。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虽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论框架,来支持经济转轨国家,但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新古经典理论和制度演进理论本身缺乏研究经济转轨国家市场体系的知识;二是转轨进程的不确定性成为潜在的巨大的风险。
虽然经济转轨是总体目标,但具体到经济转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1.2 激进、渐进的研究一直认为转轨应当越快越好,同时大多数人也将转轨的发展看成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1.四川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四川成都610068;2.湖北金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襄樊441000)对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作一总体考察,通过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渐进式的经济转轨与前苏联和东欧多数国家激进式的经济转轨在二战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比较,以期立足与实际情况分析和探讨为什么我国要选择经济转轨、选择什么样的转轨方式以及如何减小经济制度改革带来的摩擦成本等问题。
标签:转轨经济;渐进式;激进式;摩擦成本1选择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因在1978年以前,由于以下因素:(1)当时实现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2)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3)当时公有制建立时,劳动者的利益关系还没有明晰化,劳动者之间的私人利益暂时还被共同利益所掩盖,企业也不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
我国形成了在生产上实行强制的指令性计划;在分配上实行严格的工资控制;在消费上实行全方位的票证制度;在流通中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模式如图1。
这样一种计划经济带来了这样的结果:(1)预先计划的资源配置决策由于不具备资本论中所论述的计划经济所需要具备的“完全信息假定” 和“单一利益主体假定”二个前提条件,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就不可避免产生供求不平衡和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的状况;(2)国家与企业关系扭曲:一方面,国家捆住企业,企业无动力,另一方面,国家保护企业,企业无压力;(3)经济管理体制自上而下,条块分割,职能重叠,政出多门;(4)企业经济效益低,缺少自主创新。
从具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1953-1957年的9.2%下降到了1958-1978年的5.4%。
同时家庭部门的收入在1977年也下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的极低水平。
究其根源,如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所论述,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最普遍的经济特征是短缺,形成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各类摩擦,导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是软预算约束。
经济转轨专题:前苏联问题研究
转轨是建立在体制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体制基础是一种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重 构的需要;为了激励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 生活成长而指定的、新的游戏规则、组织和法律保 障体系。
转轨的特点:
(1)不稳定性:为了实现经济均衡和稳定,任何制 度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不可逆转性,它会使 现行制度的不稳定性加强,并最终使其逐步地让位于 另一个经济制度。
转轨给经济学带来的启示
转轨的政策建议源于“华盛顿共识”
强调自由化:当管制解除,价格大幅度放开时,没有出现 正常的供给反应,产量反而下跌?!
私有化:出现在在职经理对资产的大肆侵吞! 稳定化:1/ 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衰退中经济的影
响 2/ 软约束仍然以不良贷款、拖欠税金和以物易物
链等形式存在着。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和在市场中运行的组织机构所构 成的,是由依赖于资本主义基本组成要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所构成的。
转轨国家的界定:
包括欧洲和亚洲的31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 界总人口的30%,我们可以根据地理、政治和改革 措施来将这些国家进行分类。
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国家
独联体国家
东亚转轨经济体:柬埔寨、中国、老挝、越南、 蒙古
转轨经济理论
转轨经济学的出现(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带有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基础,它是经济理论中 专门解决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 济学,通常与“经济发展理论”、“组织经济学”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契约理论 (contract theory)等学科相互交织在一起发展和 演化。
转轨经济软预算约束之成因及度量——以中国为例的分析
① 当然,完全可以放弃这样的假定。那是说,可以像德瓦特里庞和马斯金(Dewatripont and M askin, 1995) 文章的第四部分那样,把长而好的项目考虑进来,但这只是使问题更加地接 近现实世界且可以用于分析与 软预算约相关联的其它问题,对于我们所讨论的软预算约束的承诺的动态不一致成因则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软预算约束的原因与性质:综述及评论
谢作诗 李善杰①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邮编:310018
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邮编:100801
① 作者简介:谢作诗,男,1966 年生,四川剑阁人,经济学博士,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辽宁大学博士生导 师,主要研究领域:交易 费用经济学、产业 组织理论、教育经 济,电子信箱: z uoshi xie@hot ma il.co m;李 善杰,男,1967 年生,山东沂蒙人,经济学博士,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东北亚开 发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交易费用经济学,电子信箱:p ansheng@y 。3Fra bibliotek首先,由于
最新-各国转轨方式与效益对比 精品
各国转轨方式与效益对比社会主义国家的转轨是20世纪末人类最重大的事件,它涉及了三十多个国家,影响着大约165亿人的生活。
从1989年柏林墙倒塌算起,转轨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而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界对转轨的评论和预测性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其中的很多文献都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最明显的就是用一种想当然的理想模式与转轨现状进行以偏概全的比较,而不考虑转轨过程中各国所面对的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约束,并且对转轨的目的也存在着很模糊的认识。
本文尝试从方法论抽象思维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讨论转轨效益的评价问题,并对转轨的目的进行论证。
一、对转轨效益评价的方法论思考转轨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一是由于经济学界对转轨的准备不足,而转轨的迅速推进又使经济学家们不得不立即做出反应,薄弱的沉淀产生的自然是经不起检验的理论;而且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转轨问题时大多采用当代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然而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其产生的土壤和服务的对象都是当代西方后资本主义社会,而转轨需要解决的却是如何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变迁。
正是这种方法论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转轨国家经济实绩和理论预期的巨大背离,其所引起的广泛困惑使人们对曾经极受尊崇的转轨经济学分析范式产生了怀疑。
经典转轨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共同缺陷是都或多或少受到其理论基础局限性的影响,忽视转轨国家具体情况和转轨实践的历史特殊性,强调现象层面和具体特征,而忽视了对转轨目的本身的理性思考。
理论和现实间的巨大鸿沟使传统的转轨经济学分析方法越来越难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转轨效益评价的合理性成为缘木求鱼。
2004年5月,基于国际主流媒体和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宣传和认可,2004,北京共识问世,提出对于转轨国家,不仅要解决体制问题,更要解决发展问题,转轨中的路径选择对两个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各国应该结合各自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似乎预示转轨经济学在分析范式上要产生新的突破。
关于中俄两国经济转轨不同路径的选择分析
关于中俄两国经济转轨不同路径的选择分析崔东波李瑞2013-1-10 15:27:13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3期(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贸易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 中俄两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采取了不同措施,因此在转轨过程中取得了不同成效。
俄的“休克疗法”并非一无是处,中国式的渐进主义也并非灵丹妙药。
不存在完善的理论,只存在适宜的理论。
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再采取适宜的措施。
[关键词] 转轨经济;经济结构;路径选择;中俄[中图分类号] F279.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6)03-0044-03众所周知,中国和俄罗斯过去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经济转轨有共同的历史背景。
目前,两国都正在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但两国改革所选择的路径是不同的。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路径的选择与调整对于俄罗斯的改革之路我们得从两个阶段来考察。
俄罗斯是实行激进式过渡的典型国家。
自1992年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以来,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1999年、2000年经济较有起色以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呈现出负增长并常与恶性通货膨胀相伴。
1997年与改革前的1991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下降幅度大大超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25%,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 20年。
1991年俄罗斯出现了经济大幅度的负增长,叶利钦上台后,1992年实施“休克疗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速度和1991年差不多。
经济衰退的历史原因有:第一,经济结构严重倾斜;第二,原苏联主要与东欧国家发生贸易关系,苏联解体以后,这种经济往来的结构被打破了;第三,苏联解体使得原来的经济分工被打乱了。
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叶利钦时代的特点是“破旧”有力而“立新”无术,不仅经济一直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轨道,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建成完善的法治秩序以完成向民主的过渡,使俄罗斯长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
宏观经济学原理答案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梁小民改编Unit 4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1.The supply curve shows the quantity of a good supplied by sellers, and the demand curve shows the quantity of a good demanded by buyers. When the domestic quantity supplied is greater than the domestic quantity demanded, a country sells the good to other countries, thus the country become an exporter of a good, conversely, the country become an importer of a good.2.P57 图3. Tariff is a tax on goods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ariff: The tariff raises the domestic price, domestic sellers are better off, and domestic buyers are worse off.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raises revenue. First, when the tariff raises the domestic price above the world price, it encourages domestic producer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Second, when the tariff raises the price that domestic goods consumers have to pay, it encourages them to reduce consumption of goods.4. There are various arguments for restricting trade: protecting jobs, defending national security, helping infant industries, preventing unfair competition, and responding to foreign trade restrictions. Although some of these arguments have some merit in some cases,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free trade is usually the better policy.Unit 5 Measuring a Nations Income1. The production of a luxury car contributes more to GDP than the production of an economy car. Because market prices measure the amount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for different goods, the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ose goods. The luxury car has a higher market value.2. The contribution to GDP is 3$,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bread, which is the final good that is sold.3. The four components of GDP are consumption, such as the purchase of a music CD; investment, such as the purchase of a computer by a business; government purchases, such as an order for military aircraft; and net exports, such as the sale of American wheat to Russian.4.Economists use real GDP rather than nominal GDP to gauge economic well- being because real GDP is not affected by changes in prices, so it reflects only changes in the amounts being produced. If nominal GDP rises, you do not know if that is because of increased production or higher prices.Unit 6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1. A 10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hicken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than a 10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aviar because chicken is a bigger part of the average consumer’s market basket.2. The three problems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s a measure of the cost of living are: (1) substitution bias, which arises because people substitute toward goods thathave become relatively less expensive; (2)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 which are not reflected quickly in the CPI; (3)unmeasured quality change3. If the price of a Navy submarine rises, there is no effect o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since Navy submarines are not consumer goods. But the GDP price index is affected, since Navy submarines are included in GDP as a part of government purchases.4. Since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doubled, but the price of the candy bar rose sixfold, the real price (the price adjusted for inflation) of the candy bar tripled.5.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is the interest rate paid on a loan in dollar terms.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the interest rate corrected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rate of inflation.Unit 7 Production and Growth1. The four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ity are: (1) physical capital, which is the stock of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used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2) human capital, which consists of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workers acquire through education, training, and experience;(3)natural resources, which are inputs into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are provided by nature; and (4)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hich is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best ways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2. Higher saving means fewer resources are devoted to consumption and more to producing capital goods. The rise in the capital stock leads to rising productivityand more rapid growth in GDP for a while. In the long run, the higher saving rate leads to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A policymaker might be deterred from trying to raise the rate of saving because doing so requires that people reduce their consumption today and it can take a long time to get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3. Removing a trade restriction, such as a tariff, would lead to more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e removal of the trade restriction acts like an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Free trade allows all countries to consume more goods and services.4.The higher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the lower is the level of GDP per person, because there’s less capital per person, hence lower productivity.5. The U.S government tries to encourage 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y providing research grants through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with tax breaks for firms engaging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patent system.Unit 8 Saving,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1. 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who own stocks and bonds to diversify their holdings because then they will have only small stake in each asset, which reduces risk. Mutual funds make such diversification easy by allowing a small investor to purchase parts of hundreds of different stocks and bonds.2.National saving is the amount of a nation’s income that is not spent on consumption or government purchases. Private saving is the amount of income that households have left after paying their taxes and paying for their consumption.Public saving is the amount of tax revenu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left paying for its spending. The three variables are related because national saving equals private saving plus public saving.3. Investment refers to the purchase of new capital, such as equipment or buildings. It is equal to national saving.4. A change in tax code that might increase private saving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consumption tax to replace the income tax. Since a consumption tax would not tax the returns saving, it would increase the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 thus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5.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arises when government spends more than it receives in tax revenue. Since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reduces national saving, it raises interest rates, reduces private investment, and thus reduces economic growth.Unit 9 The Basic Tools of Finance1. Purchasing insurance allows an individual to reduce the level of risk he faces. Two problems that impede the insurance industry from working correctly ar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occurs because a high-risk person is more likely to apply for insurance than a low-risk person is. Moral hazard occurs because people have less incentive to be careful about their risky behavior after they purchase insurance.2. A stock analyst will consider the future profitability of a firm when determiningthe value of the stock.3. The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stock prices reflect all avaiable information. This means that we cannot use current information to predict future changes in stock prices. One piece of evidence that supports this theory is the fact that many index funds out perform mutual funds that are actively managed by a professional portfolio manager.Unit 10 Unemployment1.(1)Frictional unemplotment is inevtiable because the economy is always changing. Some firms are shringking while others are expanding. Some regions are experiencing faster growth than other regions. Transitions of workers between firms and between regions are accompanied by temporary unemployment.(2)The government could help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fritional unemployment by public policies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job vacancies in order to match workers and jobs more quickly, and through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tha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of workers from declining to expanding industries and help disadvantaged groups escape poverty.2.Minimum-wage laws are a better explanation for unemployment among teenagers than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Teenagers have fewer job-related skills than college graduates do, so their wages are low enough to be affected by the minimum wage. College graduates’wages generally exceed the minimum wage.3.Unions may affect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via the effect on insidersand outsiders. Since unions raise the wage above the equilibrium level, the quantity of labor demanded declines while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labor rises, so there is unemployment. Insiders are those who keep their jobs. Outsiders, workers who become unemployed, have two choices: either get a job in a firm that is not unionized or remain unemployed and wait for a job to open up in the uion sector. As a result,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higher than it would be without unions.4.Advocates of unions claim that unions are good for the economy because they are an antidote to the market power of the firms that hire workers and they are important for helping firms respond effeiciently to workers’ concerns.5. Four reasons why a firm’s profits might increase when it raises wages are: (1) better paid workers are h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2) worker turnover is reduced; (3)worker effort is increased; and (4) the firm can attract higher quality workers.Unit 11 The Monetary System1. Mone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ssets in the economy because it is most liquid asset available. Other assets vary widely in their liquidity.2. Commodity money is money with intrinsic value, like gold, which can be used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Fiat money without intrinsic value, it has no value other than its use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Our economy today uses fiat money.3. If the fed want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money with open-market operation, it purchases U.S government bonds from the public on the open market. The purchase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dollars in the hand of the public, thus raising the money supply.4. Reserve requirements are regulations on the minimum amount of reserves that banks must hold against deposits. An increase in reserve requirement raises the ratio, lowers the money multiplier, and decreases the money supply.5.The discount rate is the interest rate loans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makes to banks. If the Fed raises the discount rate, fewer banks will borrow from the Fed, so banks’ reserves will be lower, and thus the money supply will be lower.6. The Fed cannot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 perfectly because: (1) the Fed does not control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households choose to hold as deposits in banks, and (2) the Fed does not control the amount that bankers choose to lend. The actions of households and banks affect the money supply in ways the Fed cannot perfectly control or predict.Unit 12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1.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n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money causes a proportional in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2. Nominal variables are those measured in monetary units, while real variables are those measured in physical units. Examples of nominal variables include the prices of goods, wages, and the dollar value of GDP. Examples of real variablesinclude relative prices (the price of one good in terms of anthor), real wages, and real GDP. According to the pricinple of monetary neutrality, only nominal variables ar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quantity of money.3.Inflation is like a tax because everyone who holds money loses purchasing power. In a hyperinflation, the government increases the money supply rapidly, which leads to a high rate of inflation. Thus the government uses the inflation tax, instead of taxes on income, to finace its spending.4.According to the Fisher effect, an increase in the inflation rate raises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by the same amount that the infl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no effect on the real interest rate.5. If inflation is less than expected, creditors benefit and debtors lose. Creditors receive dollar payments from debtors that have a higher real value than was expected.Unit 13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 Basic Concepts 1.The net exporys of a country are the value of its exports minus the value of its imports.Net capital outflow refers to the purchase of foreign assets by domestic residents minus the purchase of domestic assets by foreigners.Net exports are equal to net capital outflow by an accounting identity, since exports from one country to anthor are matched by payments of some asset from the second country to the first.2.Saving equals domestic investment plus net capital outflow, since any dollar saved can be used to finace accumulation of domestic capital or it can be used to fiance the purchase of capital abroad.3.If a dollar can buy 100 yen,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is 100 yen per dollar. The real exchange rate equals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times the domestic price divided by the foreign price, which equals 100 yen per dollar times $10,000 per Ameican car divided by 500,000 yen per Japanese car, which equals 2 Japanese cars per Ameican car.4.The economic logic behindd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power parity is that a good must sell for the same price in all locations. Otherwise, people would profit by engaing in arbitrage.5. If the Fed started printing large quantities of U.S. dollars, the U.S price level would increase, and a dollar would buy fewer Japanese yen.Unit 14 A Macroeconomic Theory of the Open Economy 1.The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 comes from natinal saving, the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comes from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net capital outflow. The supply of doallars in the market for foreign exchange comes from net capital outflow, the demand for dollars in the market for foreign exchange comes from net ecperts. The line between the two martkets is net capital outflow.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trade deficits are sometimes called the twin deficits because a governmemt budget deficit often leads to trade deficit. Thed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leads to reduced national saving, causing the interest rate increase, thus reducing net capital outflow, which in reduces net exports.3.If a union of textile workers encourages people tp buy only Aerican-made clothes, imports would be reduced, so net exports would increase for any given real exchange rate. This would cause the demand curve in the market for foreign exchange to shift to the right, as shown in Figure 2. The result is rise i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but no effct on the trade balance. The textile industry would import less, but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uto industry. Would import more because of the higher real exchange rate.4. Capital flight is a large and sudden movement of funds out of a country. Capital flight cause the interest rate to increase and the exchange rate to depreciate.Unit 15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1.Three aggregate-demand curve is downward sloping because: (1)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makes consumers feel wealthier, which in turn encourages them to spend more, so there is a larger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 (2) a lower price level reduces the interest rate, enouraging greater spending on investment, so there is a larger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 (3) a fall in the U.S. price level causes U.S. interest rates to fall, so the real exchange rate depreciates, stimulating U.S. net exports, so there is a larger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2.The 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is vertical because in the long run, an economy’s suppl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pends on its supplies of capital, labor,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on the availa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used to turn these resources into goods and services. The price level does not affect these long-run dererminants of real GDP.3. The aggregated-demand curve might shift to the left when something (other than a rise in the price level )causes a reduction in consumption spending(such as a desire for increased saving), a reduction in investment spending(such as increased taxes on the returns to investment), decreased government spending(such as a cutback in defense spending), or reduced net exports(such as when foreign economics go into recession, so our exports fall.)Figure 4 traces through the steps of such a shift in aggregate demand. The economy begins in equilibrium, with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AS1, intersectingaggregate demand, AD1 , at point A. When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 shifts to the left to AD2 , the economy moves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reducing the price level and the quantity of output. Over time, people adjust their perceptions, wages, and prices, shifting the short-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 down to AS2 , and moving the economy from point B to point C, which is back on the 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has a lower price level.4.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 might shift to the left because of a decline in the economy’s capital stock, labor supply, or productivity, or an increase in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all of which shift both the long-run and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s to the left. An increase in the expected price level shifts just the short-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not the long-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to the left.Figures 5 traces through the effects of such a shift. The economy starts in equilibrium at point A.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 then shifts to the left from AS1 to AS2. The new equilibrium is at point B, the intersection of aggregate-demand curve and AS2. As time goes on; the economy returns to long-run equilibrium at point A, as the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shifts back to its original position.Unit 16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on Aggregate Demand1.The 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is Keynes’s theory of how the interst rate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hoery,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 slopes downward because: (1) a higher price level raises money demand; (2) higher money demand leads to higher interest rate; and (3) a higher interest rate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 Thus the price level ha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2. A de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shifts the money-supply curve to the left. The money-supply curve now intersects the money-demand curve at a higher interest rate. The higher interest rate reduces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o aggregate dmand falls. Thus,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 shifts to the left.3.If the government spends $3 billion to buy police cars, aggregate demand might increase by more than $3 billion because of the mutiple effect on aggregate demand. Aggregate demand might increase by less than $3 billion because of the crowding-out effect on aggregate demand.4. If pessimism sweeps the country, households reduce consumption spending and firms reduce investment, so aggregate demand falls. If the Fed wants to stabilize aggregate demand, it must increase the money supply, reducing the interest rate, which will include households to save less and spend more and will encourage firms to invest more, both of which will increase aggregate demand. If the Fed does not increase the money supply, Congress could increase government purchases or reduce taxes to increase aggregate demand.ernment policies that act as automatic stabilizers include the tax system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through the unemployment-benefit system. The tax system acts as an automatic stabilizer because when incomes are high , people pay more in taxes, so they cannot spend as much. When incomes are low, so are taxes; thus people can spend more. The result is that spending is partly stabilized. Government spending through the unemployment-benefit system acts as an automatic stabilizer because in recessions the government transfers money to theunemployed so their incomes do not fall as much and thus their spending will not fall as much.。
国际经济转轨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
国际经济转轨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陈甬军2012-12-25 15:32:41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京)2006年2期作者简介: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富布赖特大学访问学者。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透视若干影响中国改革发展的国际经济转轨理论及其产生背景,说明当前进一步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和走向的意义所在。
全文第一部分是关于过渡经济基本理论的讨论,主要介绍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改革基本性质的讨论,通过对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讨论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和任务;第三部分通过介绍最近一本重要的转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著作,联系中国改革的实际,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
前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改革迫切需要多方面、多视角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介绍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转轨的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来观察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问题,为当前我们对改革问题的讨论开拓视野。
中国的改革到现在还是转轨经济研究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总的来说令人瞩目,但是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凸现。
国际经济学家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2005年我利用在美国富布赖特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浏览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上有关过渡和改革整体研究的大部分最新文献,试图从中找到对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指导、帮助或者借鉴的理论素养。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改革走向的判断,呈现出在“一边倒”的主流中夹杂着不同声音的基本理论格局。
所谓“一边倒”,是指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坚持的“走向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经济转轨的最终出路的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是指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肯定和对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期盼,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做出一个新的尝试。
根据这个基本理论格局,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过渡经济基本理论的讨论,主要介绍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改革基本性质的讨论,通过对改革的比较分析,讨论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和任务;第三部分通过介绍最近一本重要的转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著作,联系中国改革的实际,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
经济学的应用工作原理
经济学的应用工作原理工作原理经济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它奠定在一系列基本的工作原理上,这些工作原理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价格下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价格下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供求关系来预测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化。
他们使用供求曲线和价格弹性等工具来分析供求关系对市场的影响。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满足程度。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边际效益来决策资源的配置和投资。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取舍。
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继续增加生产或消费;当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停止增加生产或消费。
这个原则被称为“边际效益递减”。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其他好处。
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次做出决策都要放弃其他的选择。
机会成本涉及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最大化效益。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机会成本来优化决策。
他们评估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并选择具有最低机会成本的选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和市场无效问题。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垄断、不完全信息和公共物品等因素造成。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活动对不直接参与该活动的个体或团体产生的影响。
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商品或服务的真实社会价值。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外部性来提出政策建议,以修正市场失灵问题。
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决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等领域。
下面列举了一些经济学的应用:•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运行的规律。
它涉及到家庭、企业和市场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
第6卷第3期2006年6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V ol 16N o 13June 2006文章编号:100926744(2006)0320113204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王春才,赵 坚(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摘要: 城市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因为某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会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从出行的不同维度的特性出发,找出不同的出行维度与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并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给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关键词: 交通方式;转化;规律;经济学解释中图分类号: U491The La w and the E conomic Explanation of the T ransform ation ofU rban T raffic ModeWANG Chun 2cai ,ZHAO Jian(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 There are many ways of urban residents ’traffic m ode .Different m odes have different reas ons for their existence and they can trans form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Such trans formation can usually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 urban traffic system.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outg oing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and tries to analysis the cause and the law of the trans 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raffic m odes and outg oing dimensions .I t als o tries to give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of the trans formation am ong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according to the relavent economic theory.K ey w ords : traffic m ode ;trans formation ;law ;economic explanation C LC number : U491收稿日期:2006202210王春才(1963-),男,河南平顶山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 :ccw20088@s 0 引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因素使得本来就一直存在问题的城市交通再次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个是大量居民向城市转移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小轿车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速度异常迅速,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对城市道路的需求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另一个是由于大多数城市单中心结构的特点以及原始规划、地理位置、资金来源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又造成了城市道路的供给远不能满足行人和车辆对道路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我国城市有661个.其中,北京市人口1492.7万人,机动车超过230万辆,自行车近1000万辆.上海人口1700多万,机动车200.3万辆,自行车600万辆.许多大城市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特别是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下降使城市公交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缺乏应有的合理转化.如何认识和解决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问题?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规律、特别是对这种转换进行经济学解释的文章还不多见.实际上,城市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简单来说,它包括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共交通方式和小汽车方式(含私人小汽车和出租车)等.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因为某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会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从出行的不同维度这一角度出发,找出不同的出行维度与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及相关成本—收益模型,进一步给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1 城市交通方式与居民出行维度城市交通方式存在许多种类型,不同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存在的原因.同样,居民的出行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维度(用来描述出行的性质).不同的交通方式与不同的出行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还会发生相应的转化.1.1 城市交通方式的种类及其特性简单来说,城市交通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共交通方式和小汽车方式.第一,对步行方式来说,它是城市居民出行最基本的交通方式.这种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省钱、方便、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而且,对较短的出行距离来说,它还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因此,它非常适合2公里以下的短距离出行.第二,自行车方式是城市交通中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出行中,自行车出行方式平均占总出行量的50%以上.尽管随着机动化的加快,自行车方式在不断减少,但在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中,自行车方式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自行车方式具有方便、灵活、无污染、短距离(5公里以内)可达性好等特点.同时,这种方式还具有衔接其它交通方式的作用.第三,公共交通方式,包括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等是城市交通最主要的方式,它实际上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公交方式具有运量大、经济、单位能耗低、适合长距离(5公里以上)出行等特点,出行距离可达城市的纵横跨度.大力发展公交、实行公交优先政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四,小汽车方式,包括私人小汽车和出租车.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交通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城市的小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居民出行采取小汽车方式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可达性好,但费用高、单位能耗大,且对道路的人均占用面积最大.1.2 居民的出行维度对居民出行的描述可以有多种方式,为简单起见,本文采用以下三个维度来描述居民的出行.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出行距离、出行频次和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可划分成短距离(2公里以下)、中距离(3~5公里)和长距离(5公里以上).出行距离对交通方式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出行者每次出行的距离大都不同,但只要出行目的地明确以后,出行距离就确定下来了.大多数出行者都会根据出行距离的长短而在自己心中对交通方式有一个心理预期,这种预期会引导出行者选择相应的出行交通方式.出行频次可划分为低频次(每月2次以下)、中频次(每月2~8次)和高频次(每月8次以上).城市居民的出行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上班族和学生在正常的工作日时间里,出行频次非常高,且较为固定.在周末或节假日,居民出行购物或游玩的频次较高.但一些偶发性出行如约会、看病等出现的频次就非常低.出行目的是另一个描述居民出行性质的维度.居民出行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工作、学习、购物、娱乐、社交及健康等.我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出行目的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私人日常目的、固定性及公务目的和私人紧急目的.这三种出行目的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各有差别,不同的出行目的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3 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的关系居民出行时选择何种交通方式,一般是由出行维度和交通方式的性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三个41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6月出行维度中,出行距离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影响最大.当出行距离从短距离向中、长距离变化时,出行者将会依此选择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或小汽车方式.从出行频次角度看,在中短距离的出行中,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交通方式将从步行转向自行车方式.比如偶尔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或偶尔到某单位办事,若距离不是太远,常可采用步行方式;但对每天需要去上学的学生或需要上班的人员,则常采用自行车方式.而在长距离出行中,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交通方式将从出租车转向公交方式.另外一个常被人忽视的是出行目的与交通方式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按照我们以上对出行目的的分类,出行目的包括私人日常目的、固定性及公务目的和私人紧急目的等.这三种出行目的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是依此提高的.随着出行目的对时间紧迫性要求的提高,出行者将依此选择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显然,出行距离短、频次低、对时间紧迫性要求不高的日常性出行,通常采用步行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为中、频次较高、对时间紧迫性要求较高的出行,常采用自行车方式;出行距离长、频次高、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较高的出行,常采用公交的方式;出行距离长、频次低、对时间紧迫性要求高的出行,通常采用小汽车方式.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的三维空间图来描述.图1 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的关系 图1中,第一个维度是出行距离,在该维度上,离原点越远,表示出行距离越长.第二个维度是出行频次,离原点越远,说明出行频次越高.第三个维度是出行目的,离原点越远,说明该目的的时间紧迫性越高.在曲面A 包围的曲面内,通常采用步行的方式;在曲面A 和曲面B 之间的范围内,一般采用自行车方式;在曲面B 和曲面C 之间,常采用公交的方式;在曲面B 和曲面D 间通常采用小汽车方式.以上的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公交车与小汽车之间、甚至在自行车与小汽车之间都会出现交叉现象.交通方式的转化常常发生在分界面或交界面处.小汽车方式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交叉较多,说明它们之间都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1.4 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规律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出行维度、居民经济状况、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及交通运行状况、政府政策等.从出行维度来看,正如以上所分析的: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交通方式的转化规律表现为从步行方式依此向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或小汽车方式转化;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中短距离则由步行向自行车转化,长距离则从出租车转向公交方式;随着不同出行目的对时间紧迫性要求的提高,选择的交通方式将依此是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居民经济状况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居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交通方式依此从步行方式向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转化.不过,居民收入对交通方式的影响主要是在公交方式向小汽车方式转化的层面上.步行方式向自行车方式转化,甚至向公交方式转化的费用是普通城市居民能够承受的,但从公交方式向小汽车方式的转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撑.特别是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追求出行的舒适性、灵活性和自主性.这时出行就常乘出租车,甚至购买私人小汽车.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运行状况的角度来看,交通方式的转化呈现出如下规律性: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如道路狭窄、公交运行效率差时,人们更愿意采取自行车甚至步行的方式.随着道路的改扩建和公交网络的完善,机动车运行效率得到提高,这时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便会由步行和自行车向公交或小汽车方式转化.总体而言,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是向着更加快捷、方便、经济、舒适的方向转化.511第3期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2 交通方式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城市居民出行时可以采取多种交通方式,然而,为什么人们通常倾向于采取某种交通方式,而不愿采取另一种交通方式?为什么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出行者会从某种交通方式转化到另一种交通方式?以下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其内在的原因.2.1 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涉及到成本和收益.根据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人们的出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获取一定的收益,但要获取收益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出行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也包含着相应成本和收益.出行成本主要包括采取某种交通方式需要付出的相关费用,即经济成本、出行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体力消耗等带来的身体成本等.出行收益主要包括某次出行带来的经济利益、满足自身生活和学习需要等生活利益、获取身心愉悦而带来的身心利益等.对某项出行而言,出行者应该选择哪种交通方式,首先需要对这种出行能够采取的几种交通方式分别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一般来说,理性的出行者将会选择综合收益最大的一种交通方式.例如,对某次中长距离的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有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这次出行目的本身能给出行者带来的收益是一定的,但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会有不同的出行成本,因此,综合收益就有差别.用P1、P2、P3分别代表本次出行时选择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的综合收益,如果P2>P1>P3,则出行者就会选择公交方式,反之亦然.交通方式之间之所以会发生转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会给出行者带来不同的综合收益,出行者总是选择综合收益最大的交通方式.因此,交通方式将向着综合收益最大的方向转化.2.2 公有地悲剧与交通方式的转化当许多人都有权使用一项共同的资源时,就会出现该资源被过度使用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公有地悲剧.城市道路就属于这种资源,它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城市居民都有使用它的权利.就拿公共交通和私人小汽车来说,公交车辆和私人小汽车都有权使用城市道路.而且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由于道路的使用几乎是免费的,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就刺激了私人小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汽车的使用必将占用大量的道路空间,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甚至瘫痪.公交运营效率下降,小汽车的优势荡然无存,这必将引起交通方式从小汽车和公交车方式向自行车方式甚至步行方式转化.在此压力下,政府不得不修建道路,增加道路供给,改善交通状况.然而,道路的增加又刺激了小汽车的增加,小汽车的增加又会引起新一轮的交通拥堵,这种情况循环往复.显然,公有地的悲剧不可能由市场来解决.建立合理、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促进交通方式的合理转化,必须在依靠市场的同时,还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即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利用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调节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城市交通必须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移.即城市交通的发展应当同时满足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因此,对城市交通而言,政府应当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大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步行及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用大力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用、设置禁行区以及实施部分路段行车收费等措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从而,促进交通方式的合理转化.参考文献[1] 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 赵坚,杨轶.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5(2):65-71.[3] 赵坚.中国铁路重组的企业边界问题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63-70.[4] 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1):13-15.[5] 张国伍.论道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1):16-24.61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6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1 绝对受损与相对受损 • 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 • 社会阶层的相对变化 • 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
III-2 “补尝”的作用及其局限 • 补尝原理 • 补尝与赎买 • 不可能全部补尝 • 相对损失无法补尝
III-3。 阵痛及时间因素 • 成本与收益在时间上的不对称
- 技术进步 (增长理论); - 信息约束 (信息理论) - 制度:历史形成的约束规则,成文与不成文(意识形 态); - 外部竞争条件:落后国家的追赶问题-发展经济学
0.3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一般,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制度的作用, 不同制度的不结果,好的制度与坏的制度,制度发展 的一般规律。 Y=F(A)
• 老年人的特点
• 改革贷款的作用
• 根本问题:新体制的形成与取得效果需要需要很长时 间
IV。反对改革的 阻力与如何减轻阻力
-- 体制转轨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克服改革的阻力,而不是 是否有动力
-- 既得利益与利益集团
-- 旧体制所能产生的利益与新体制所能带来的利益的预 期
IV-1。 相对阻力与绝对阻力 • 相对阻力
– 无法彻底消除的相对损失所引起的对改革的抵制。 – 与改革“阵痛”相关联的阻力。
--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或新政治经济学;
I。 转轨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习惯”,“文化”(“陋规”) -“公共物品”--不排他,不可个别定价,利 益冲
突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
*体制转轨:改变规则 -动力:适应新的环境,捕捉新的机会 -所谓“强制的”与“透致的”
*转轨的“起始状态”与“目标模式”
-起始状态:问题的积累 -目标模式:一致选择与争论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的演变:目标的确定本身的转轨过程的一
个部分。
*体制转轨过程的二重内容
-打破旧体制: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建立新体制:学习与“试错”
*“改革阻力”
-体制转轨问题的核心是克服阻力 -转轨理论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如何解决利益 冲
1。 不同的利益集团 2。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改革问题上有不同的利益;
• 绝对阻力
-- 在同一时点上,每个人都有反对改革的动机—自身 利益的冲突: “阵痛”;改革真正开始之前;
IV-2 。小结:可消除的阻力与不可消除的阻力 • 可消除的阻力:通过补尝模拟帕累托改进 • 不可消除的阻力:
– 一些无法通过物质补偿而消除的精神损失所引起的 对改革的抵触。
突
II。帕累托改进:一致同意或无人反对的改革
*帕累托改进的概念:只有人受益,无人受损
-个人主义标准 -最弱的价值判断 -“一致同意”
*近似情况
-中国农村的最初改革 -放权让利
III。改革的一般情况:非帕累托改变
---- 改革的一般情况是会“至少有一个人受损”
----各种情况
-反垄断 -国企大锅饭 -政府改革
转轨经济学原理
樊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0. 引言:经济学的体系与转轨经济学
0。1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基于数量与价格的收 益与成本关系(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含国际经济学)
0。2 “背景条件” (Walras’ Data)
- 价值观,社会偏好。。。(伦理学,政治学,宗教。。) --公共选择理论;
-“比较(制度)经济学, Comparative Economics:A 和 B 各有优缺点,相互比较,作为供选择方案。
-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不如B好,如何实现 A→B 的过渡。
0.4 转轨经济学的发展
--狭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一般化的努力:1。问题的一般性:制度变迁 2。以往的现代经济学对制度和制度 的作用重视不够,没有纳入体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