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规程
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茶道本质的,是茶庭与茶 室的设计。茶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这里有的只 是寂寥。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 里徜徉,净身净心。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 ,每一条篱笆,每一个石灯笼,无不凝结着主人 的苦心,散发着“和、敬、清、寂”的气息。经 过这样一番净化,来到茶室时,客人内心的火气 已经消尽。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客 人们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 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 高僧的墨迹,内容与本次茶会有关,因此进入 茶室后,客人首先要向墨迹行礼,仔细拜读。
◆
江户时代
日本吸收、消化中国文化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 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 光大了中国茶道。
◆
现代时代
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
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
发展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茶釜
风炉
柄杓
盖置
建水 水指
枣
茶入
仕覆
茶杓
茶碗
茶筅
日本茶道的规程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 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 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 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 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 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 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 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 均在茶室中进行。
●
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した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 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 师的指导,但他们获得法名后并不留在 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
茶 道 与 禅 道
★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 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 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日本茶道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日本茶道有什么历史文化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历史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虽起源于中国,但因日本文化追求极致的特点,使得日本茶道拥有了丝毫不逊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日本茶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
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传入日本。
15世纪,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从而开创了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其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融入其中。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
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规程茶室茶客茶室不仅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要求室外环境的静雅。
茶客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入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
茶人身着和服的茶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
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
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味。
献茶礼仪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后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献茶。
客人则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
礼毕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
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
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
如今在日本不仅能体验传统的茶道,从采摘茶叶开始的体验之旅在日本年轻人中正逐渐风行。
花个周末去产茶大县-静冈县采采茶、体验一下茶道,再顺便领略一下富士山风情,真是不亦乐乎。
日本茶道品茶步骤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
它以日常饮茶为发端,集合了伦理,建筑,文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精华,是日本传统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理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茶道是一种包含了许多技艺与复杂的程序的生活艺术,从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的茶具的冲洗,茶水的烹制,到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每一步讲究的都是一种精致与唯美。
走进一间茶馆,品上一小碗经过一步步细心熬制的茶水,再烦闷压抑的内心也能纯净安静下来。
茶道不仅是修身养性、提高生活品位的艺术,更是增进友谊的途径,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品茶能够静心安神,可以体现“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与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相得益彰。
茶道精神作为茶文化的关键,其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载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 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 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 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 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 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 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 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 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
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 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 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 又用起一股充实感。
茶 道 的 影 响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 “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 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 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 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 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 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 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 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
日本茶道
成员:陈绮绮 王鹏 范学红 张永芳
目
• • • • •
录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二、日本的茶室、茶道具 三、喝茶程序 四、茶道精神及影响 五、中日茶道对比
历史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 大约1300年前,日本派使者和敬仰佛 教的僧侣们前往唐朝的首都长安,其 中有一位僧侣名叫永忠,在唐朝生活 长达30年,对唐朝的茶文化极其精通。 归国时,他将茶带回了日本。 从那时起,日本便有了有关茶文化来 源的历史文献记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喝茶顺序
a. b. c. d. e. f. g.
h.
观赏 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i.
喝茶顺序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从中国传播过去,而这个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是通过佛教人士传播的。
茶道的发展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
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
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
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
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
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
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
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
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
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日本茶道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公元八O四年,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二十三人乘船入唐,因遇飓风在海上漂流三十四天。
至八月初十始在赤岸海口登陆,当时船破、无水、缺粮,人员伤病,他们得到了赤岸群众的救援,在赤岸逗留四据说,空海在赤岸期间与官员民众往来频仍,还到过建善寺。
当时,建善寺周围遍植茶树,闽东人好客,官府民家僧寺均以茶相敬。
空海第一次品饮茶汤,领略到烹茶品饮之情趣,更感受到茶之所具祛火或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对于坐禅大有裨益。
空海在赤岸第一次接触到茶饮茶礼,感受到茶之神奇,了解了观音王茶的栽培制作是可信的。
美国威廉?乌克思所著的《茶叶全书》记载,僧侣弘法大师(名空海)又从中国研究佛法归去,亦对茶树非常爱好……彼亦携多量茶籽,分植各地,并将制茶常识传布国内。
陈椽教授编著的《茶叶通史》亦记载,“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公元八O六年),空海弘法大师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
”的确,空海入唐时,中国饮茶已盛行朝野,陆羽的《茶经》已问世。
距赤岸不过数里的古县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就为温麻县治,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古县出土的晋代茶具和葛洪到葛洪山留下的药炉茶鼎,以及唐时长溪霍童洞天一带已有采造“腊面”供茶等记载,都表明唐时闽东产茶也盛行饮茶。
作为当时“人烟蚁聚”的赤岸,自然更是茶事的中心。
而且,唐寺院饮茶已经普及。
空海在赤岸和建善寺最早接触到中国茶,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为他从长安带回茶籽、种茶制茶技术、了解饮观音王之道奠定了基础。
茶叶在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而茶叶、茶艺、茶礼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提升衍变,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宁德茶叶局局长陈道兴称,茶叶是中日文化交流很好的媒介,闽东是空海法师踏上大唐土地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空海法师接受中国茶文化熏陶的第一块土地。
浅析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

浅析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也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条通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有两种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
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则诞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们把抹茶道称之为茶道,谈及煎茶道时要加以“煎”字,本文阐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没有饮茶习俗。
唐朝时,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带回了茶籽。
至今在日本还可以找到空海与嵯峨天皇一起饮茶的诗文,诗的名字叫做《夏日访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这个时候,饮茶在日本还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侣之间进行。
宋朝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制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
宋代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
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又将这种点茶法带回了日本,其中,荣西和尚的贡献是较有影响力的。
他从天台山回国后便写下了《吃茶养生记》。
他又把从天台山带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时,中国的茶叶生产发生了变革,把饼茶制造改成炒茶。
这时期,日本开了小茶架点茶之先河,因为点茶的过程要在将军面前完成,所以点茶人的整套动作便十分讲究,茶道具的摆设就开始有规定,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
他将茶会整合成一套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拥有茶道人500万,从日本的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茶道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
日本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几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学校还把茶道列为必修课。
浅析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
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从中国传播过去,而这个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是通过佛教人士传播的。
茶道的发展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历史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
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
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
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
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
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
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
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
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
日本茶道历史

日本茶道历史日本茶道由中国茶礼而来,经数百年淬炼而成,历经僧侣、贵族、大名、武士等阶层,然后普传至民。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历史遣唐使带回饮茶文化(奈良时代)日本古时不产茶,所以也就没有饮茶习惯。
从公元七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朝廷陆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前往唐朝交流,直到菅原道长建议废止这个制度,总计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
中国佛教、禅学与饮茶文化与各种文物皆在此期间陆陆续续传入日本。
最早是由谁携茶种回日本种植的,至今有许多种说法。
但早在奈良时代(729年),就有“行茶”仪式的记载,据此可知,日本至少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存在了。
茶种的移植(平安时代)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之一,则是在平安时代(788年),由遣唐留学僧最澄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就是日后号称最古老茶园的日吉茶园。
到了嵯峨天皇时,留学僧回国时带回了在中国禅寺所习得的饮茶方法和茶礼,并编入《进献表》呈给天皇。
而茶受日本朝廷的重视则是《进献表》上呈后的来年,当时的嵯峨天皇在出游时经过崇福寺,为了表达对天皇的诚意招待,由曾旅居中国多年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茶。
当时流行饮用的茶称为“团茶”,是将干燥的茶球锯成粉末冲人热水后,以盐来调味的茶汤。
嵯峨天皇对这一味茶饮可以说是十分中意,回宫后便诏命全国广植茶树,更指示每年进献茶于宫中。
从此在朝廷的支持下,人们在都城设立了公营的茶园,甚至“造茶所”的出现。
顺便一提,当时茶的单位不称作“一碗”或“一杯”,而是像是中药汤药一样。
称作“一服”。
因为在当时茶被认为是具有药效的饮品,关于其神奇的疗效,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当时第六十二代的村上天皇有一天身体莫名地不舒服起来,京都六波罗蜜寺的开山祖空也上人为求上位者玉体痊愈,便在六波罗蜜寺的观音本尊前奉茶并虔诚祝祷,然后将奉给神明的茶水呈给村上天皇。
不知道是虔诚的祷告起了功效还是茶饮发挥了效果,村上天皇迅速痊愈了,这一味天皇的茶,便是京都六罗蜜寺的“皇服茶”。
日本茶的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日本茶文化的起源1. 茶文化的传入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公元7世纪,日本开始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就包括茶文化。
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了日本茶文化的传播。
2. 茶文化的扎根茶传入日本后,很快在日本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
当时,日本皇室、贵族以及僧侣都开始品茗。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逐渐在日本社会扎根。
二、日本茶道的发展1. 茶道的形成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当时僧侣们为了静心修行,开始在家中举行茶会。
这种茶会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交活动,茶道开始形成。
2. 茶道的普及到了室町时代,茶道开始普及,并逐渐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茶道礼仪、茶具制作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茶道的繁荣江户时代是日本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茶道大师们纷纷涌现,如千利休、武野绍鸥等。
他们倡导简约、自然、和谐等理念,使茶道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日本茶道的特色1. 简约之美日本茶道强调简约之美,追求茶室、茶具、茶道动作的和谐统一。
茶室一般采用木质结构,装饰简洁,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
2. 自然之美茶道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茶室往往建在自然环境中,如山林、溪流旁。
茶道过程中,茶客们可以欣赏到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 和谐之美茶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会过程中,茶客们相互尊重、谦逊有礼。
茶道动作流畅,节奏和谐,体现了茶道追求的和谐之美。
四、日本茶道的礼仪1. 入座礼仪茶会开始时,茶客们依次入座。
座位顺序按照身份地位,主人坐在主位,客人在两侧就坐。
2. 倒茶礼仪主人倒茶时,要用茶匙轻轻搅拌,使茶水均匀。
倒茶时,茶杯应放在主人左侧,以便客人取用。
3. 品茗礼仪品茗时,茶客应保持安静,慢慢品尝,体会茶水的味道。
品茗结束后,要将茶杯轻轻放回原位。
五、日本茶道的传承1. 茶道学校日本茶道学校众多,为茶道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学校教授茶道礼仪、茶具制作、茶室布置等知识,培养新一代茶道人才。
日本茶道介绍(一)

日本茶道介绍(一)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严谨、细致、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道起源于中国唐朝,经过日本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日本茶道的起源、过程、形式和意义。
I. 起源茶道最初起源于唐朝,经过宋代和元代在中国的发展,于14世纪传入日本,逐步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日本在16世纪时,茶道经过武家阶层的推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II. 过程日本茶道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细致入微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壶中之记”、“水之记”、“点茶之礼”和“分享之礼”四个步骤。
主持人要首先准备茶具、茶水、点心等,然后依照规定的礼仪流程,将茶水倒入茶碗中,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搅拌,将茶点递给客人,与客人分享围坐之间的温馨时光。
III. 形式茶道具有规范化和仪式性,强调礼仪和心态,注重和谐。
茶道场所一般是庭院式的茶室,地面覆盖着均匀的沙石和青苔,通常狭长,只开有一扇低几式的小门。
茶室内部将简朴、素净贯穿始终,室内家具均用竹、木材、藤、稻草等柔质材料制造,墙壁覆盖着稻草、护墙板、竹子等,充满自然色彩和气息。
IV. 意义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而茶道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体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流露。
茶道讲究“和合”、“谦虚”、“自然”、“雅致”,倡导内心自我修养和对自然、他人的尊重。
茶道通过结合自然、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元素,从而使人们沉静、凝神、宁心,达到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总之,日本茶道是一门渊源悠远的传统文化,是日本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茶道具有精致的礼仪、富有意蕴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等诸多魅力,人们在茶道中可以得到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愉悦。
日本茶道的由来

日本茶道的由来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
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
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
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
1214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
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因此,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显现出僧人茶和武士茶两种不同的形态。
日本僧人自种、自采、自饮,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体现其超脱的隐者风范。
而武士茶则更显奢华和热闹。
武士茶是以斗茶的形式为主体的,主要品鉴茶的产地的本非,也附带品评水的优劣。
当时将日本木母尾地区产的茶称为本茶,其他地区的均为非茶。
斗茶双方先饮数碗,以十碗最为常见,然后一一品评茶的本非,是一种颇具赌博性质的游艺活动。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
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
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后,日本茶道界出现了许多流派。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种近似于世袭制的掌门人制度,称为"家元制度"。
大致说来,日本的茶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园和茶会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会主人通过各色器具的搭配组合所营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与禅密切相关的一切哲学内涵等;第三部分则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具体的点茶和饮茶动作与流程。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什么,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你对日本茶文化了解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文化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日本茶道简介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
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
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日本,研习茶道的人有四五百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
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今20多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
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实质没变,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二、日本茶道历史起源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叶首传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实际上,茶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文献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茶已传到日本。
至唐代,茶叶由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栽培茶树由此开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巡幸近江,过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时,因大僧正永忠亲自煎茶奉献天皇,天皇饮后龙心大悦,赞美有加,便命令进行种植,设立造茶所,专供宫廷,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
这就是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到了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在上层社会兴起的饮茶之风也逐渐衰退,仅有少部份的僧侣保持饮茶的习惯,当时高僧们播种的茶树,也淡出了记载。
总的说来,平安时期的日本茶文化,无论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历史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思想,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和、敬、清、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日茶道区别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
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
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
有五个方面的原因: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日本茶道的由来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茶道,最早起源于唐代。
唐代的茶道主要是贵族阶层的活动,追求茶的精致和品味。
到了宋代,茶道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茶文化的传入,日本也开始了茶道的发展。
在日本,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由日本僧侣德川家康引入后,茶道逐渐流行开来。
16世纪中期,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体性”概念,强调茶道的礼节和精神内涵。
之后,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如表千家、裏千家、决定流等。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茶道成为了贵族、武士和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精神升华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礼仪、服饰、道具等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
茶道已经不只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日本茶道的由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茶道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探讨日本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2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在日本,茶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自茶道从中国引进日本后,逐渐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还体现在它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茶道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瑰宝,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社会中,茶道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与繁忙的现代生活,沉淀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礼仪和仪式,更体现在人们对茶道的崇敬和尊重。
茶道茶室被视为一种圣地,参与者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体现出茶道对于纯洁、自律和谦逊的追求。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具有强烈的精神涵义。
茶道的仪式和礼仪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谐和平静的崇尚,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表达方式,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的历史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
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
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
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
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
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
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
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
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
因为不管是谁都是佛祖面前的众生。
彼此平等,怀着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
因此珠光将茶室标准规定作四贴半,在小空间中,人们彼此促膝交流。
这样小坪数的草庵,也称作“数寄屋”。
珠光还将圆悟禅师的墨迹挂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间”到访的客人需要对其行礼。
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国来的花鸟或是山水画作。
唐物虽然珍贵,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禅师的墨迹也开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挂轴上。
在这一时期,珠光将茶道的风格从形式化转为精神化,也将古拙、质朴与幽静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中。
他制定了以人为本的茶道程序,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就是茶道的开山始祖!而到了室町时代的晚期,有文书记载,当时已有流动性的摊贩在人潮聚集的街边或者庙前就地提供茶饮,因为价格便宜,号称“一服一钱”。
可见当时饮茶文化已经普及于民间大众。
武野绍鸥的侘茶(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现在在日本体验茶道,除了观赏装饰挂轴的床之间与美丽的和果子,整体气氛的沉谧与放松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应该是许多人对茶道之美的共同感受。
原来,日本许多文化都还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但自平安时代起,假名的使用逐渐兴起,日式美学由文学开始自成一格,在属于日本纯粹的精神文化上,如同中国有诗词歌赋,日本则有和歌。
和歌源于奈良时代,随着时间演变,“短歌”的和歌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和歌的创造称之为“歌道”,而创作和歌的人则是歌人。
和歌早在奈良时代便存在于日本文学之中,而武野绍鸥除了是一个茶道的名人外,也是一位歌人。
若一首和歌的上下句由不同歌人创作,则称为“连歌”。
在和歌中,歌人咏了许多日本人的情怀,在寄物欲情的文词中,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细致与美感,包含了对自然的歌咏,对“侘”和“寂”的文字呈现等。
武野绍鸥对美的意识显现不仅表现在和歌中,也表现在他开始选择用日本自产的器物做为茶具。
他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制作茶具。
至此,日本茶道由物质转为精神性的概念更趋明确。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武野绍鸥将和歌里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后,使得珠光传下的草庵茶的精神层面与日本文学有了更深的交集。
他的弟子千利休,传承了侘茶的精神,更以独特的美感和茶道精神制订了许多茶道的规则、茶道精神的核心概念、茶具的选用标准规则等等,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还记得珠光所创的草庵茶与数寄屋吧!草庵茶所带给人的氛围,那种质朴、简约中突显出来的美感也就是“侘”。
那并不是说粗糙与不完美是美丽的,而是在不精致的情况下,突显出本质的美。
更进一步透过不同的搭配将美好以些许的不完美衬托出来。
太抽象吗?简单来说,就是把很美丽的画,用简单的画框来搭配,来突显出画作的美,同时也不会使整个画面成为美的相争,而使人感觉画作更美。
茶圣的事迹与逸说,自是不胜枚举,此处先暂且按下不说。
但传承珠光侘茶的千利休,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凭借着独有的美感修养与茶道智慧,成为丰臣秀吉在推广茶道与政治谋略上的重要人物。
当时的千利休虽深得丰臣秀吉的喜爱,但其崇尚质朴的“侘茶”却与丰臣秀吉喜好奢华排场的性格相差甚远。
在这样的歧异下,两人的理念越来越背道而驰,在几次冲撞摩擦下,两人关系日渐恶化,为日后千利休受命切腹埋下了种子。
虽然千利休就这样死去了,但他在世时对于茶道的贡献却影响了现在日本文化的许多方面。
他将珠光原本制订的数寄屋与茶室的建立、茶具的制作、茶花的选用、茶室外庭园的布置、茶室内的挂轴使用与鉴赏等,更进一步的贯彻。
当时一般人的价值观仍是以“唐物(由中国或朝鲜传入日本国内的茶道具器皿)”为贵。
据说千利休被认为拥有当时第一的美感,他不落入“中国或朝鲜传来的唐物才是珍贵”的窠臼中,以简朴为宗旨,完成了重视“侘”精神的“侘茶”。
他发掘了许多原不被作为茶道使用的物品来做茶道具。
例如他将原来用作装种子的“种壶”配上大小相合的涂盖(水指上的漆器盖子)来作为水指(盛装冷水的茶道具)。
或是从日本国产的茶道具(称之为和物)中挑选出合乎自己眼光的物品来收藏,并以这些“和物”来举行茶事、茶会。
为了找到后来的乐茶碗。
从此开始,他发掘了许多日本国产制品来做为茶道具,影响了当时许多工艺的发展。
可以说,千利休认同的器物,在当时便是公认的美。
在此之外,千利休既重视茶道里的禅与侘,同时也重视以人为本的“和”的精神。
对于千利休来说,茶道只是尽心准备一服美味的茶:“茶道的精髓就在于煮水、点茶并享用美味的茶汤,此外并无其他”在《利休百首》中也有这样的和歌,表达了千利休对茶道的感受与想法。
而美味的茶的标准为何?就是令品尝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时至今日,千利休所尊崇的“侘”的美学,深入影响绘画、庭园、建筑、陶器、诗歌、工艺等领域。
而日本茶道将吸收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内化后有了下列几项特质:崇尚自然、重视礼节、善于应用、精益求精,它们在众人的传承整合后,淬炼成今日的茶道。
正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所说:”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字,全部蒙受了茶道的影响。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千利休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活跃,为茶道的发展开启了辉煌的一页。
但并不是每个茶人都能如千利休一般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茶道的学习者有许多是各领地的大名(泛指拥有许多部下与家臣的有权武将)与武士。
其中千利休有七名各自有所成就的弟子,一般被称之为“利休七哲”,多为当时的大名。
当千利休接受丰臣秀吉赐死后,弟子细川三斋(后称三斋流)继承千利休的精神,而古田织部(后称织部流)在茶道中加入自己的创意,继续发展茶道。
他创造出许多独到的茶具(如知名的织部烧)、茶室或是露地(茶室外的茶庭)的改造。
“利休七哲”多为战国时代的大名,由此发展下去的茶道称为“大名茶道”。
而大名茶道中“远洲流的小堀远州曾经是古田织部的弟子,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家与造园家。
现在京都的赏樱名地桂离宫与大德寺便是他的著名作品。
另外还有“石州流”的片桐石州,他继小崛远州后称为德川四代将军家纲的茶道师傅,也与千利休一样,重视淡泊闲静的茶道精神。
三千家成立(江户时代至今)千利休过世后,千家子孙为躲避丰臣秀吉的追杀而逃往外地,千利休的继子少庵在逃亡后被获准回到京都继承千家。
但因不想与父亲一样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决定绝不出仕,并很早就将千家交与儿子千宗旦,自己只担任辅佐角色。
千宗旦自小受千利休的喜爱,同样崇尚“侘茶”的精神,喜爱淡泊的生活。
千宗旦也拒绝担任将军或大名茶道老师,因甘于过不富裕且平淡的生活,因而又有“乞食宗旦”的别名。
这里的乞食可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乞讨之事,而是表示生活极度简朴。
因为他后来成为僧侣并寄宿于大德寺修行,将许多佛教中的禅思融入茶道中,使“禅茶一味”进一步发展。
其子孙依照各自的志向,次男与祖父、父亲不同,成为大名四国高松藩松平家的茶道头,但后来辞官回京,在武者小路一带落脚,并盖了一茶室“官休庵”,后称“武者小路官休庵”。
宗旦将千利休传下来的“不审庵”传给三子宗左后,就是今日的表千家。
而千宗旦在自己设立的今日庵,传承至今日,就是里千家。
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修庵统称三千家。
千利休的许多其他优秀弟子也继承了他的茶道,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成长起来。
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将军崇尚朱子学与儒学,将日本从战争时代带入到民生富裕的江户时代,此时许多茶道名人与茶人纷纷开始向富裕起来的商人与民众传授茶道。
至此,茶道进入了新的一页,朝民间普及。
但当时因为许多人跟随者德川家搬迁到了江户(现在东京一带),一些学习过茶道的人也开始在那里授课。
为了维持教学的正确与正统性,便开始了“家元”制度。
在一些其他日本传统技能的门派中,也都可见“家元”这个角色。
简单来说,家元等同于一个掌门人的位置,而且是属于世袭制的。
一个流派的教学内容、方向、发展等等都是由家元来做领导的,避免了不挣钱与不正统的教学。
而学习者希望教授茶道的话,也必须修习至一定程度,并获得允许资格,方可在外教学。
也许有人对这种制度有所微词,但是家元制度的订立,却为后来希望学习的人保留了一个正规的学习渠道,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明治时代,女性茶道学习者日增在明治维新后茶会与茶室多是实业家茶道爱好者所喜爱举办的。
明治时代之前,女子至多只是接受茶道教育。
但明治时代之后,首度在教育课程中设立了点茶课程。
到了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纸学校也纷纷开始设立点茶课程,从此之后,茶道开始被认为是女纸必备的教养课程。
其中里千家的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的长女到女子学校亲授茶道课程,将茶道的礼节与待人处事的心性,亲身传递。
茶道到了现在,便不再像战国或江户时代那样是以男人为主的修习了。
到了明治时代,有感于日渐西化的社会,在日本主办万国博览会时,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创立的“立礼”,便是符合西化的桌椅式点前,让不习惯跪坐的外国人也可以欣赏并体验茶道的美好之处。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
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
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