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课堂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学生起来背)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
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2.学习一、二句:(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表达与交流】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梳理与探究】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
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单元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1.认识6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
2.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
3.认识“湖心亭、露天剧场"等6个词语,会写“春天、寻找”等31个词语。
4.能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仿照例句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古诗内容,借助画面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作者,读懂诗题1.回忆、背诵学过的李白的古诗,交流对李白的了解。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认读“宿”,结合图片字理识记;认读“寺”,识记、理解。
(2)说说诗题意思,正确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
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三、学习古诗,体会意境(一)学习第一、二句。
1.欣赏“危”的小篆字形。
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是“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白尺。
这是夸张写法,形容楼很高。
结合李白其它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就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3.小结。
站在百尺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辰,可见楼是多么的高啊!李白的想象又是多么奇特啊!(二)学习第三、四句。
导入: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诗一首,可是他却——出示三、四句诗。
1.学习生字“恐、惊”,读准后鼻音。
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意思。
2.指导朗读。
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
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天上的神仙呢?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如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去读诗,你会读得更有感情。
尝试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学听。
2.如果给诗配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共同交流。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部编新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村居》一、猜谜激趣,导入揭题。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风筝)2.“对,就是风筝。
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纸鸦’,也有人把它称为‘纸鹞’或‘风鹞’。
放纸鸢一定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吧!”3.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古诗《村居》。
请大家齐读诗题。
二、初读感知。
过度:“这是诗人高鼎在农村居住时写下的一首赞美春天美景的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三、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②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你的心情怎样?)③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④理解诗意: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朗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①指名读。
②点评。
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高兴的心情。
(板书:人乐)③男女生赛读。
④全班齐读。
过渡:孩子们有一个好心情跟他们周围的景物是分不开的。
3.学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①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板书:景美)②诗中哪一句是描写景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③理解诗意:自由读,说说诗句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并想象描绘出景色来。
4.朗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指名读——点评(读出美感)——分组赛读——齐读5.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四、读诗想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含古诗的图片、文字和音频。
2. 诗词卡片:上面印有古诗的文字和图片。
3.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a. 组织孩子们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
b. 教师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询问孩子们对古诗的了解。
2. 引入新课(10分钟)a.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b. 教师朗读古诗,让孩子们跟随朗读。
c. 教师解释古诗的意思,帮助孩子们理解。
3. 学习活动(10分钟)a. 教师分发诗词卡片,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和理解古诗。
b. 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c. 教师选取几个孩子进行朗读和背诵的展示。
4. 实践活动(10分钟)a. 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将古诗中的情节表演出来。
b. 教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感受。
c. 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创意绘画,将古诗的意境画出来。
a. 教师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b. 教师对孩子们的参与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a. 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2课时)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
“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
关注写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趁”是半包围结构;“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关注朗读: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领,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5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
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教师)2.黄鹂、白鹭的图片。
(教师)3.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荷塘景色吧!(课件出示西湖六月荷塘美丽景色的图片)2.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3.多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这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开课伊始,用西湖六月美丽的荷花、荷叶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尽快引入情境,为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题目,了解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正确断句。
(课件出示断句的题目)教师范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习生字“晓、慈”。
(1)“晓”是“早上”的意思,与时间有关系,所以是日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晓”吗?(换一换:晚——晓,浇——晓)(2)“慈”也是本节课的生字。
你能给“慈”组词吗?(慈祥、慈爱)你能用“慈祥”说一句话吗?3.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
人物:林子方。
事情:送。
)师:请你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简要介绍杨万里。
师: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
因为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 1 课《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村居》【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堤”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跳起舞来真漂亮。
谜底:(风筝)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飞风筝的情景吧!二、讲授新课(一)初读古诗1.出示课件,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给诗文划分小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体会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3.随堂练习,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课件,会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并组词、造句。
5.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够正确书写。
6.理解词语:先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初步理解诗词意思。
(二)精读古诗。
古诗题目解读。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村)看到诗名,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诗人在乡村里见到的景象?出示课件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随文讲解,理解文意,了解古诗内容。
带着问题品读诗文(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 ” 画出来。
(2)这两句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用“ ○ ”画出来。
(3)这两句属于对景物的什么样描写?(静态)(4)诗句中的“醉”字用得好在哪里?诗人一个“醉”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日大地艳阳高照、烟雾弥漫,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的姿态。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营造氛围,猜谜导入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风筝)2.“对,就是风筝。
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纸鸦’。
那什么季节最适合放风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高鼎走进春天,走到野外去放风筝。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4.教师解释“村居”的意思。
(居住在乡村)5.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味1.学生自读,出示要求。
(1)圈出生字,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查。
2.指名读,教师正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莺”是后鼻音,不要念成前鼻音。
“趁”是前鼻音,不要念成后鼻音。
“纸鸢”的“鸢”要读准。
教师顺势出示“风筝”的图片,指出“纸鸢”即风筝。
3.交流生字识记方法,教师重点讲解“醉”。
(1)出示古文字“”,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你是怎样猜的?(2)引导发现:左边像个酒杯,右边像个站立不稳的人,酒喝多了人就醉了。
(3)用“醉”组词。
(4)想一想,诗中的“醉”是什么意思?4.再读古诗。
(1)出示要求:圈画出句末韵母是“an”的字,这些字要读得响亮。
(2)学生先练读,然后指名读。
教师表扬读得好的地方,如读得不够好,可以教师范读。
三、想象画面,体悟美好1.教师朗读,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学预设:若学生说得不够好,只是粗浅地点到为止,教师可做如下指导:(1)借助书上的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2)结合自己放风筝或参加其他快乐游戏时的情景,想象诗中的孩子们会是怎样的。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古诗二首《绝句》部编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绝句》。我发现,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们对春天的美好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诗词创作中来。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在讲解《春晓》和《村居》这两首诗时,我使用了图片和情景模拟,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句的意境。这种方法似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春天美景的向往。但我感到,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际体验和情感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和它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如果对绝句的学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生字词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如“晓”、“莺”、“拂”、“堤”等,并理解其在诗句中的用法。
2.教学难点
-诗句意境的体会: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句背后的深层意境,如《春晓》中“夜来风雨声”所隐含的自然变化与诗人情感。教师需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
-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小学生普遍缺乏对古诗词韵律的感知,不知道如何断句和抑扬顿挫地朗作的尝试:仿写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诗词元素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应提供框架或提示,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创作。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单独记忆生字词时没有问题,但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时会出现混淆。教师需设计练习,如填空、造句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诗词朗读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生字词的运用和诗词创作的难点,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个别指导等多样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详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详细)教材分析: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杜甫的《绝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语言浅白,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绝句》则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声色相衬,描绘了诗人所居的草堂周围明媚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课后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再表达的全过程。
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2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docx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材分析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 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翠 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 更显得格外艳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A下册 £1J【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 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 谁能连起來说说题忖的意思?5. 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1. 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儿遍。
2. 指名读诗。
齐读。
3.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 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 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 出示第二句。
3. 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 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
指导朗读。
(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
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
3、齐诵古诗。
(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
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
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