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原、森林苔原、针阔混交林等植被带都属与不同的地 带群落交错区类型。 瓦尔特认为,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生态张力地 区,在此两种植被类型分布在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下, 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哪一种能获得立足之地,常取 决于局部地形造成的小气候或土壤质地,结果两种植 被散乱混杂或镶嵌分布。在穿越一个地带群落交错区 时,先是一种占优势,然后是两种的优势程度相当, 最后是另一种占优势。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目的:掌握被区划。
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植被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但从全球来看,气 候是决定植被的最根本因素。 气候条件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产生间 接影响,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气候
3)垂直带更替与水平地带更替相似,但并 不完全相同 相似: 相同植被类型的外貌相似,植被带的 更替次序相似。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Hopkin’s Bioclimatic Law: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s reflected in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成 了一定的体系,称为垂 直带谱。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 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 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 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 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 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 垂直带的因素。
3.植被区划的单位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植
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第四节 人与植被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常 绿阔叶林
荒漠、草原 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 苔原(冻原)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 布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 性
经度地带性:同与海洋的距离,大气 环流和洋流有关
纬度地带性:由太阳辐射量不同引起
Walter植被 带的“平 均大陆” 图式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资料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一)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随纬度有规律的变
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呈带状沿纬度方向 发生依次更替。植被这种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依 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这一规律性在欧亚大陆上表现得很清楚: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除地带性植被有次级类
型之间的差异之外,还由于存在着小尺度环境的异质性
而往往有非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因此同一植被带内往往
有多种植被类型存在而呈现出复杂的结构。
1. 地带性植被出现于显域生境上(即非沙土、非盐渍土、 排水良好的高亢平地或坡地)。
2. 若地域宽广,植被地带内可出现与气候差异相联系
气候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把所有的大陆 综合在一起并 不改变它们的 每一气候带都形成一相应的地带性植被带,
但两个植被带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逐渐过渡的,这个过渡地带瓦尔特称为地带群落交错 区。
在地带群落交错区中,两种植被类型混杂交错或镶 嵌分布。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三)“平均大陆”上的植被分布模式
关于植被在全球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人研究, 其结果都表明了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以及与气候之间 的关系。瓦尔特绘制了平均大陆上植被分布模式图以反 映植物分布的规律性,此图显示出如下趋势: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第二节植被区别第三节人与植被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南亚热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北亚热带寒温带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北寒带冻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内陆海西东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雨林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的类型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季雨林 草原 荒漠 高寒植物群落
影响纬度带与影响垂直带的环境因素,在性质上、
数量上以及配合状况上不同
宽度不同
纬度带相对不间断、垂直带具间断性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似性,仅仅从群落分类的高
级单位而言,即成带植被的优势生活型相似,但 种类成分与生态结构都不同。
高黎贡山森林垂直分布
山地植被随海拔升高发生了
垂直地带性变化,其排列是 有一定秩序的,沿山地形成 山地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有 一个山体特有的植被垂直带 谱。
(东)森林→草原→半荒漠→
荒漠→森林(西)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
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因受
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发育着 各类森林。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平洋 季风的影响,南亚受印度洋 西南季风的影响,从东北向 西南出现各类森林。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远, 湿气不易达到,开始出现草 原与荒漠。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以纬度地带性为基础的, 纬度越高,垂直带谱的组成越简单。在同一纬度内,
水分条件的差异也可造成不同的垂直带谱。
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峨眉山的垂直 地带性景观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映 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 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 界线大致相符。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所谓地带性植被就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 所谓地带性植被就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 而显域地境 显域地境系指具有壤质土或粘质土的 ( 非沙土 ) 、非盐渍化的、 显域地境 排水良好的 ( 不积水 ) 平地或坡地。显域地境上的植被能最充 分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它是地带性植被。比如我 国夏绿阔叶林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 林是亚热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热带雨林是热带高温高湿气 候下的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或隐域植被的分布不是固定 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二个以上的植被带。如盐生植物既 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 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 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它们不是某种气候的指示者, 它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 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 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 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 统称为水平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 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步减少,因此, 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 的变化。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在沿海空气湿润,降水量 大,分布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的地区,降水减少,旱季 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 加长,分布着草原植被;到了内陆,降水量更少,气候极 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 端干旱,分布着荒漠植被。每一地区既具有地带性植被, 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 也具有非地带性植被。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决定植被成带分布的是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 主要是热量、 主要是热量 水分及其配合状况。 纬度、 水分及其配合状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纬度、经 纬度 度与高度三个方向改变, 度与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 替分布。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
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
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植被与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
• 植被与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 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 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 分异。
• 长城作为一条界线,除了最东部需要向北推移 2—4 纬度外,恰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即我国冬 作物分布的北界;在沿海地段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 暗棕壤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棕壤的分界,往内陆地段, 是草原植被与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与旱生型森林下的褐土分界。
植被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植 被与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植被与土类大 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生物地理学
• 世界植被与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 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植被与土壤地 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 区域性植被与土壤地带。
• 世界性植被与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 现明显,如寒带苔原植被下的冰沼土、寒温带 针叶林下的灰化土和热带雨林下的砖红壤,不 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 行。
一般称之为植被与土壤的区域性或地方性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
(一)植被与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 土壤的中域性分布,是指在中地形条件 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 下,地带性植被与土类(亚类)和非地 带性植被与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 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植被 与土壤组合。
• 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500 米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涉及的空 间尺度较大。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 (西藏高原河谷中的土壤下垂谱)
植被与土壤分布规律是指植被与土壤 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 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
生物地理学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 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植被与土壤分布规律 叫做植被与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发生 学理论,植被与土壤分布规律受纬度、经度 及高度等影响。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安第斯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 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 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带混为一谈。
• 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 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 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 经度地带性。
•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 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 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死亡谷
南美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第七章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 规律的更替。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 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7.1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性分布: 1)纬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热量随纬度的规律性差异不同气候带 不同植被带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区
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 性季风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 类森林植被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中生的 灌丛和草甸植被为代表。
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
1.季雨林、雨林; 2.季雨林; 3.肉质多刺灌丛; 4.季风常绿阔叶林; 5.常绿阔 叶林; 6.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7.硬叶常绿阔叶林; 8.温性针叶林; 9.落叶阔叶林; 10.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1.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12.矮曲林; 13.亚高山常绿革叶灌 丛; 14.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 15.常绿针叶灌丛;16.亚高山草甸;17.高山嵩草 草甸;18.高山冻原; 19.亚冰雪稀疏植被; 20.高山冰雪带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
❖ 热带雨林-常绿阔 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 季雨林-常绿硬叶 林-落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 式(引自王伯荪,1987)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北半球的超热带:5.热荒漠;6. 寒冷内陆荒漠;7.落叶林;8.有 冬雨的硬叶疏林;9.有寒冬的草 原;10.暖温带常绿林;11.落叶 林;12.海洋性森林;13.北方针 叶林;14.亚北极桦树林;15.冻 原;16.冻荒漠;
10.植被群落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2个大型基因中心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2个大型基因中心 瓦维洛夫等,1935) (瓦维洛夫等,1935)
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和日本。 东亚中心 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原生栽培植物 大豆、白菜、萝卜、 山楂、 有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 甜橙,荔枝、银杏、 油桐、 大麻、人参、 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 肉桂等。 肉桂等。 包括我国云南在内,原生种类有各种芋类、 东南亚中心 包括我国云南在内,原生种类有各种芋类、 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为稻、黄瓜、丝瓜、胡椒、 柑桔、 印度中心 为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桔、绿豆 等起源地。 等起源地。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原生起源的有燕麦、 中亚中心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原生起源的有燕麦、蚕 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豆、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 西亚中心 有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 原生植物。 原生植物。
有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原生植物。 地中海区中心 有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原生植物。 有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 非洲中心 有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 等。 南美中心(以安第斯山区为主) 有大量原生栽培植物, 南美中心(以安第斯山区为主) 有大量原生栽培植物,如 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 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 巴西橡胶等。 巴西橡胶等。 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 中美及墨西哥中心 为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 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重要栽培植物起源地。 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重要栽培植物起源地。 有向日葵、菊芋等原生植物。 北美中心 有向日葵、菊芋等原生植物。 原生栽培植物不多,如欧洲草莓、 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 原生栽培植物不多,如欧洲草莓、矮 扁桃等。 扁桃等。 主要为各种桉树。 澳大利亚中心 主要为各种桉树。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
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
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
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1)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
2)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3)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
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变化。
我国1)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2)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
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水气吹向大陆。
3)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
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4)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5)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我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在温带地区特别明显。
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注意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即热量或水分)。
(二)、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除纬向和经向规律外,还表现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见附录1)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
其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
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
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
因此,有人认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
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
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
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附1)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土壤在空间上与大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地带性现象是由俄国学者B·B·道库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发现和确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即土壤地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呈规律性变化,与此相应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
土壤地带又受到海陆分异的影响,因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的干湿状况不同,导致生物、土壤地带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广义上称之为经度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不同水平地带内,土壤的垂直带谱不同。
土壤垂直地带只有在山体具有一定高度时才能表现。
由于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目前一些学者认为这两种分异规律并非地带性规律,故相应地称为经度性和土壤的垂直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说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着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越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越小,气候越干燥;距离海洋越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越大,气候越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附2)课本上有关生物地带性规律摘要第二节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一、纬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
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
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
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地等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地带性仿佛被隐藏起来,所以沼泽主要景观地带的定量特征(表略)草甸和盐碱地的分布规律性被称为隐域性。
地貌纬向地带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由于地貌的外营力因素具有纬向地带性,因此决定于外力作用的地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尤其与气候带相适应。
在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促使外力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发生变化。
例如,寒冷气候以融冻风化为主,冰川作用突出;干旱气候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力作用、间歇性流水作用强烈,等等。
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
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鲜明,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型。
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生产率等也都受到地带性规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