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一)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

面,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坚持市场经济能够培育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新的道德品质,经济活动的成功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质是协调一致的。

(二)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

认为商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

(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

论者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还对外资商品和小商品经济等多种成份对道德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二、关于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

大家认为,评价经济发展是不是阻碍了道德进步,关键性的问题是衡量的尺度。但对道德进步的标准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生产力标准。认为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是目前我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应当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做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

(二)社会和谐标准。认为凡能调节好各种不同利益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公平、正义、际关系和谐的道德是进步的。否则便是道德的退步败坏。道德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还要为个人的完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对集体的献身精神,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和谐。

(三)主体活动标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展开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应该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的尺度。

(四)、道德质与量的标准。认为道德进步的尺度有质与量两个方面。其质应是看在阶级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是否反映了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离共产主义道德更近一些还是更远一些。其量是看这个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的实践中贯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有不少同志提出了促进改革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价值标准、主客体标准、综合标准等。

道德就其主要部分而言,肯定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然而然地提高的,但是,道德还是有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提高的,如果我们加进这一因素∶如果人们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道德规范与精神价值有足够的尊重以及在生活实践中有相应的持之不懈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