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8年第37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

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保障了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

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

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

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

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

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

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監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

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

御史在行使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

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

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

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魏晋南北朝时监察系统

1、 御史台。从少府中分离出来,成为皇
帝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构,其主要长官御史中丞
的监察职责是“从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也”。
• 2、谏官组织开始出现且日趋规范化。由无定 员、无专署的言谏官,发展到有独立机构的门下 省,以“献纳谏正”为主要职责。

精品课件

隋唐时监察系统

御史监察系统
给事中各1人,“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
百司之事”。

3、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代表
皇帝巡按州县、考察吏治。
• 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之官”。
精品课件

清朝时监察系统

1、清袭明制,中央监察机构仍是都察院与六科机
构分置。

2、雍正年间,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成为其下属机
领导机构,又在各部院设有部门监察机关;在地方既有垂直于中央领 导的地方监察机构,亦有遣使监察;还有地方行政衙门对下属的分级 监察。监察内容:对财政、仓库、立法、司法、军事、人事等; 实践形式:有接受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考课 监察相结合等。(4)健全和完善反监互察机制。如唐代尚书省左右仆 射兼对御史的监察,宋代于尚书省都司设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 案察失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讲述人:吴金庭
精品课件
目录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现代借鉴
精品课件
•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夏朝已设有监察之官"啬夫”,“吏啬夫谓检束群

中国监察制度古今变迁

中国监察制度古今变迁

中国监察制度古今谈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违纪、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无论是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构建,还是监察活动的规范,都不断地法律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

中国古代监察立法规定了监察机关的职掌,规范了监察机关的行动准则和程序以及监察官的违法制裁,因而是监察机关活动的法律依据,它的权威性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它的价值不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给当代的监察制度与法制建设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廉洁从政,是古今中外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目的与形式上可能不同,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其本质上相同的。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模式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御史监察制度,二是谏官言谏制度。

御史又称为台官或宪官,是皇帝的耳目,职责为纠察官邪,肃正朝纲,监察的主要方式是运用弹劾手段。

谏官又称言官,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谏官向皇帝指陈得失的方式主要是廷争和上封事。

台官和谏官二者职责不同,前者是对下监督百官,后者是对上纠正皇帝的过失,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监察制度体系。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始建监察制度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不断完善。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很早,大体上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形成阶段。

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

但是,作为一种监察制度,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

战国以前,还是贵族政治。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出现,皇帝任免官员。

监察官的制度、名称,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产生的。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六国的残余势力,仍是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监察制度建设的重点在郡。

郡设监察官郡御史,《秦简·语书》就有这样的记载:“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这可以看作是郡御史的工作对象与职权范围。

中国监察制度

中国监察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结构及其其影响的优缺点来阐述与剖析,,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出其千年不衰的原因,对其批判的吸收与借鉴。

(一)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制1、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演变春秋战国,设御史一职,兼著纠察功用,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到秦朝时,。

正式出现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其下设御史中丞,辅助皇帝执行弹劾之权;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察郡内。

汉代时,古代监察制度系统建立,中央设御史府,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

到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

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

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到隋朝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州县监察,并建谒者台,持节察授。

唐朝时,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宋朝时,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到元代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即提刑按察司。

明朝时,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到清朝时,中央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2、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行政监察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追溯到行政监察制度的起源,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发展出独特的韵味。

本文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总结其发展特点。

一、探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纵观世界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中国是最早建立行政监察制度的国家。

追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其起始于先秦时期,在秦汉时期即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正式建立,于汉代时期改革完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强化,经历了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几个时期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伴随着改朝换代,不断的更新演进,且各朝代有着各朝代独具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各时期治理国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的具体探讨。

1.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

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演变到秦汉时期,已经被正式建立。

秦始皇赢政统一天下,为避免历代以来的分封之争,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采纳相李斯的提议,确立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中央行政管理体系,以郡县制为地方监察制度的中央集权国家。

御史大夫与中央行政监察制度。

秦始皇根据权力制衡的原则,把中央政权分成政务、军务、监察三个部分,分别交由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重臣负责管理。

所以,御史大夫在秦汉时期的行政监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古文记载:“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相。

”作为副相,对相的政务处理有着监察权力,除此之外,还要辅助相处理相关事务,从当时的法律角度衡量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对相的权力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秦始皇时期,御史大夫下设有御史中,司辅佐天子,有着“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的职责。

在当时看来,朝廷大大小小的政事商议,御史大夫都有权参与,可以说,御史大夫集行政、秘书、监察三大权力于一身,这一官职的出现,体现了秦始皇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作者:陈洁曹志平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年第08期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期。

最早可考证的监察活动始于夏商周时期,如《周礼·春官》记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可见西周所设御史官一职已初具监察职能,但在这期间并未成立专门的监察机关。

至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官被赋予了新的监察使命。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监察活动仍相对单一、局限,只是一种萌芽阶段。

2.形成期。

直至始皇帝一统六国,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监察制度的延续夯实了政治基础。

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借以“三公九卿制”赋予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的权限。

其中,中央由御史府掌握天下文书,监察百官;地方由御史大夫授命各“监御史”派驻各郡县,设置郡御史监察郡内各项工作,以此保障中央统管各地,稳固皇权的至上。

而后,汉承秦制,不仅赋予了御史大夫监察与行政两项职权,还设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并先后颁布了《监御史九条》与《六条察郡之法》,推动了监察活动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发展期。

时至政权频繁交替的魏晋南北朝,封建割据分裂状态持续的存在,使得各朝代监察活动各有名目,但御史台作为独立部门,仍是皇权统治阶级中的最高监察机构。

只是魏晋时期的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改由皇帝直接控制;而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至晋朝后期,改由御史中丞下设的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权,各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委派巡御史,不再设置固定监察机构监察地方官。

隋唐时期则继承了南北朝以御史台为主、台谏并立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推行了经常性监察与临时性巡查相结合的动态监察机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监察制度,使得古代监察制度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4.顶峰期。

明、清是封建君主落实中央集权制的全盛时期。

其中,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并设立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以及下设地方十三道巡按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纠举弹劾之权,以此形成三重监督网格,自上而下全面开展监察工作。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监察制度是统治剪辑为了巩固起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国家机关按法定的程序正常运行,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

检举、惩戒的制度。

学习和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在清楚了解和对比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古代和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始建监察制度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不断完善。

1、春秋战国:“御史”。

2、秦:设置御史大夫。

3、汉:设御史台,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

4、魏晋以后: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5、隋唐:“以法理大下,尤重宪官”,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各司其责: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6、宋:在地方设立通判,兼掌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7、元: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

8、明清:都察院,虽有左右都御史掌院,但各道监察御史的活动则直接受皇帝节制,不受都御史统辖,同时扩大并加强了监察御史的活动范围及权力。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

对官员的有效监察必须有一整套逐渐完善的制度,监察制度的产生,本来就是对准不法官僚的。

监察机构的职能正是为了纠察百官,其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以介入司法活动为手段,维护纲纪,以达到保持官员廉洁、巩固政权的目的。

其次是监察机构的职责十分明确、具体,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 3、4、宋代:中央----御史台三院 地方----提点刑狱史 通


• 5、元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22道)肃政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 制衡、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 体现了监督之意。( 右图 ) 材料2:“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 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汉武帝
丞相史 州部刺史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二. 形成于--秦汉 ( 基础掌握 )
④相对而言体制较为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 以小御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三. 发展于--魏晋 ( 一般了解 )
提示:高考出题较少,考频不高;但作为过渡知识,应有所了解
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①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②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③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 ④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监察制度如下:
1.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关主要有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3.魏晋隋唐时期:魏晋时期,中央三大法司基本形成,其中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

唐代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此外,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开元间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

4.宋朝:监察机关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首先弹劾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允许御史“风闻弹人”而不一定要有实据。

5.元朝: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监察机关的地位明显提高,监察机构进一步充实。

6.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增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掌京师和地方监察工作。

建立了监察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各朝代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总的来说,都以监督官员行为、维护法律实施为主要职责。

中国检察制度史

中国检察制度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检察制度史篇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形成期、魏晋至隋唐发展期及宋元明清完备期四个阶段。

通过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基本特征,在反思、评价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建设治国先治史,治史先治官。

我国古代的权力结构是沿着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的轨道发展的,并且不断强化。

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建立并不断强化,这有赖于统一的官僚机构的支持,官僚机构是推动国家机器运转,实施治国理政驭民的物质力量,因此治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要治官就必须监督官员,要监督官员就需要法律,行政监察制度随之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以与时纠弹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形式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期。

到殷商之时,已经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并且有了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监察职能,其重要表现就是记事与纠察的职能同时集中于御史一职。

上述这些都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立阶段-秦汉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确立及行程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也就是说是御史大夫首要职责是监督和牵制丞相,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和监督各级官员。

丞相司直可以监察御史大夫,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专掌纠劾。

汉成帝时期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

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严格的管理政策,是古代政府有效地控制官吏、惩罚罪犯、保护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历史沿革
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这一时期,君王就任命官吏专职担任监察官以及建立专门的监察署,实施监察制度。

到秦朝,监察制度被进一步完善,并且整合官僚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监察制度。

二、组织机构
古代监察制度的组织机构由监察官、御史、宰相、卿士、内务府、巡检官等组成,各级监察官在中央和地方均有设置,为实施监察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主要职责
(1)监察官负责把握官吏的行为,审核官府的文书,把现有的
法律以及君王的命令传达给百姓,负责维护政府的正当权益。

(2)御史的职责是负责审核官吏的行为,及时发现官吏的违纪
行为,并将其上报给有关部门处理。

(3)宰相负责设定政策,监督官吏的行为,检查官府的文书,
审查百姓的诉求,以及审核和处理犯罪案件。

(4)卿士负责检查官吏的行为,监督官吏的收入,分发补助,
督查官吏的工作,以及查处官吏的违纪行为。

四、优势
(1)有利于控制官员,避免其贪污腐化,并维护政府的正当权益。

(2)为官吏提供廉洁和公平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官吏的工作效率。

(3)能够及时发现犯罪行为,减少犯罪活动,保护百姓的正当权益。

(4)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为古代政府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总之,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严格的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官吏、惩罚罪犯、保护百姓,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1秦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汉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设十三州刺史3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4宋中央出现谏院-—谏官专门机构地方设通判5元中央设御史台6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的按察使司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1、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2、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4、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5、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6、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7、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形成期、魏晋至隋唐发展期及宋元明清完备期四个阶段。

通过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基本特征,在反思、评价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建设治国先治史,治史先治官。

我国古代的权力结构是沿着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的轨道发展的,并且不断强化。

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建立并不断强化,这有赖于统一的官僚机构的支持,官僚机构是推动国家机器运转,实施治国理政驭民的物质力量,因此治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要治官就必须监督官员,要监督官员就需要法律,行政监察制度随之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以与时纠弹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形式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期。

到殷商之时,已经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并且有了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监察职能,其重要表现就是记事与纠察的职能同时集中于御史一职。

上述这些都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立阶段-秦汉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确立及行程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也就是说是御史大夫首要职责是监督和牵制丞相,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和监督各级官员。

丞相司直可以监察御史大夫,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专掌纠劾。

汉成帝时期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

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汉武帝置丞相司直接兼理监察。

秦首创御史监郡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县机构的监察。

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 “特诏”管监察的御史中丞、司隶校尉 和总揽政务的尚书令,在朝会时“皆专 席而坐”,自此,这三名官员被朝野上 下号为“三独坐”。
(三)唐朝 总管全国监察的御史台,也与掌行政的尚书、 中书和门下等省并立,地位很高。 (四)元明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明确指出:“国家立三 府,中书总政务,都督总军旅,御史掌纠察, 朝廷纲纪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监察机关的职权
1.弹劾权。 2.纠举权。 3.检查权。 4.调查权。 5.一定的司法权。 6.侦破权。 7.建议纠正政事权。 8.谏诤君主权。 9.考察与举荐官吏权。 10.审计权。 11.监察礼仪权。 12.临时差遣。
监察官的选任和待遇
(一)监察官选任的方式 • 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御史大夫或御史 中丞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 唐宋时期对御史的选任有御史自荐或宰 相奏荐、皇帝亲择等几种方式。 • 元代规定的御史台自选台官,摆脱了相 权的控制。 • 明清时,主要采用考选制,对监察官的 选任有了更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
(二)对监察官的要求
• 监察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有刚正不阿 的品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临大节 不动摇的坚强意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回避制度
• 自北魏开始,就有规定,士族子弟不得 任监察官。 • 宋朝规定,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 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 • 清朝时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和外任督 府以上子弟不得充选科道官。
• 天下新定,百姓财力困乏,犹如刚 会飞的鸟,刚栽上的树,万不可拔 羽毛,动树根。只有廉吏才能严格 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贪吏则必然 肥己害民,请你们引以为戒。 ——朱元璋
• • • •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当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钱宰

新时代我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新时代我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新时代我国监察制度的改革一、改革背景1、我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最早发端于夏朝,为了实施监督惩治官员的不法行为,夏制定“皋陶之刑”。

周朝设立监察官员。

秦始皇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有五种,一是通过公卿百官的奏章了解。

二是派监御史监察。

三是审查账目。

四是通过举报。

五是皇帝亲自巡视。

汉承秦制,但是有所更新。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有重大变化,一是御史台独立,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由中央不定期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

隋唐两代,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唐朝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谏官组织,建立了言谏制度。

宋代的监察制度模仿唐朝。

元代尤其重视监察御史,大幅度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明清两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而中华民国反贪制度建设是‘强力建设——趋于完备——作用日渐减弱——名存实亡’的衍生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隶属于政务院。

1949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设立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4 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

1959 年监察部被撤销。

1986 年12 月,我国恢复并确立国家行政监察体制,设立监察部。

1987 年,十三大做出了以“党政分开”为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撤销纪检机关。

1993 年,我国开始实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部合署办公模式,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纪检监察机关反腐模式由此而始。

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的反腐决心、反腐力度、反腐成效前所未有。

2、十八大前我国监察体制的弊端。

(1)监察资源不集中。

我国监察体系可被概括为“三驾马车”模式。

党纪委、检察院和行政监察机关三轨并行,难以集中发力,影响反腐职能的有效发挥。

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法治传播Fazhi chuanbo- 179 -浅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余春枝(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要]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是古代政治制度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古代服务封建专制皇权、维持封建政体稳定运行、巩固中央专制集权、调制中央和地方官员权力、惩贪反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考察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剖析其自身特点和历史局限性,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监察体制改革和廉政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中图分类号] D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6-0179-03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巩固皇权的目的,创设了一整套蕴藏着智慧和经验的监察制度。

全面学习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监察体系构建,推进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构建廉洁政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一)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监察制度在我国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但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中,经济、社会急剧变化。

尤其是战国时,各诸侯国争战不休、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大动荡、阶级大分化。

各国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保护战争的胜利果实,打破了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官僚制度取而代之。

出于对官僚任免考核等的需要,监察思想迅速萌发。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当时出现了具有明显监察职能的御史官,据《史记》记载:“齐威王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赐酒大王在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由此可见,那时的御史官已经具备监督、监察的职能,但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监察机构和独立的监察法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只可视为我国监察制度的萌芽时期。

(二)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

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在当代,而且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就把它概括为“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和“政之理乱”的关键。

在当代,邓小平同志也同样强调了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我们党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然,由于当前我国的监察制度建设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历史阶段、经济条件、根本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国际条件根本不同,具体情况自然也就有所差别。

这些差别事实上就构成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监察制度建设的时候,这些传统将和外来经验一样成为我们必须考察和借鉴的内容。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用较短的时间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我对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这些认识和想法提出。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针对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察活动,后来随着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中国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监察制度。

中国监察制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前的萌芽时期、秦朝至清朝的封建制度时期、清末至民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制度时期及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主要是指第二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奴隶制时期和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行政监察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监察活动的非制度化、非规范化。

不管是从监察机构的设置上、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上、监察法规的配备上看还是从具体的运作效果看,监察活动还处于萌芽状态。

这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当时的奴隶制度下,实行的是分封制,国家是由一些松散的诸侯国所组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继往开来,精心制定了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吏治,政治的相对清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上曾出现的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所谓“太平盛世”与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新版教材增加古代监察制度的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败得失,以古鉴今,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然而囿于教材内容的限制,许多教师、学生无法较为全面地了解古代监察制度完整的线索,监察官的地位如何、他们拥有多少权力、监察官在封建社会的任何时期都起到什么作用。

为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搞好监察制度乃至中国古代政治史内容的教授。

对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沿革、权力和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包括御史纠弹制度和谏官言谏制度。

不过作为监察官员主干的是御史系统。

御史最初为史官,至战国时期始有监察职能。

秦汉时以御史制度为主体的监察制度已经建立,秦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但其本职责是“典正法度”,监察百官;在地方各郡设监郡御史。

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加强监察制度,一方面在中央御史府之外设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又创置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滑”三者互不统属,但可互相监督,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察之下,另一方面在地方废监郡御史,始创刺史制度,“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即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

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初步规范化,并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机构──门下省或集书省,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职权不明确的局面。

隋唐时期监察官制十分完备,御史系统在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台有三院,一曰台院…二曰殿院…三曰察院。

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演变ppt课件

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演变ppt课件


3、封驳制度:“封”,即“封还执奏”,退回内阁 ;“驳”
即驳正违误,驳回题本、票本错误之处,再向皇帝请旨 。
10
4、注销制度:每件事情办完之后,要及时办理公
文注销手续,注销时报告公文限内已完结者、逾期 有因者、无故逾限者的件数。
如:“明代五日一注销,清代每月两次注销,月终奏闻皇 帝,参劾无故逾限者。” 5、照刷文卷:即定期仔细检查公文办理情况,以
26
(四)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一、古代监察制度成为皇权的附庸,暴
露其极端的缺陷,应当警醒当今监察制度 的设计。 其二、政权性质决定监察取向。在社会主 义中国,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接受最广泛 群众的监督。
27
9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一)审核文书程序监督

1、受公卿奏事、举弹劾案章:通过接受公卿奏事文书,
如发现有违失则纠劾之。这是秦汉御史通过收受文书进行监 察官吏的手段和方式。

2、文册报备稽考制度:秦汉以后,御史机关不再负责掌
受百官公卿奏章和管理中央机要文书,但根据监察工作的需 要,涉及人事、经济、司法等重要文册、案牍和财经报表仍 须申报监察机关备案稽考。
19
4、脆弱性——

“强干弱枝”最终与己愿违
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派驻地方的监察御史往往只设于省级,将机构设到府一 级的朝代很少,府以下的县乃至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则几乎 没有,多靠“自纠”。 另外,历代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 属中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 一方面官轻可以使监察官不惜自身而弹劾权贵,提高科道官 执行监察权威性的同时,又抑制他们飞扬拔扈滥用权力。 另一方面,但由于官场复杂,弹劾权贵往往会遭到报复陷害, 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如清顺治帝时,监察御史张煊列举 陈名夏十大罪状予以弹劾,由于吏部尚书谭泰袒护,顺治帝 反斥张煊“挟私诬蔑”,坐以绞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主讲:杨丛樱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第二节 中国近代监察制度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制度的 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一)萌芽时期—先秦 萌芽时期 先秦 兼司监察的官员——御史 御史。此外,对郡县 御史 及其官吏也进行经常性的监察。
(六)元 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与中央总管行政和 军事的机构并立。 如元世祖忽必烈将掌管全国行政的中书 省,掌管全国军权的枢密院以及掌管监 察的御史台三个机构的关系,比喻为: 察的御史台三个机构的关系,比喻为: 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 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 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手和右手的。 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手和右手的。
(二)御史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发展—秦汉 御史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发展 秦汉 魏晋南北朝 秦统一六国后,专门的监察机构应运而 生。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府 御史府,最高监察 御史府 官称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若干人。一部 御史大夫 分御史专察中央机关及其官吏;另一部 分御史则派到地方监察郡及郡的长官。
汉武帝执政期间,在中央建立御史府 御史府、 御史府 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丞相司直三个并立的监察机 丞相司直 构,以强化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的监察。 又将全国分为十三部监察区 十三部监察区,在中央御 十三部监察区 史府设13名刺史 13名刺史 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 (区)的监察事务,监察的重点是郡国 长吏、诸侯王和地方豪强。
年至1953年,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创立 (一)从1949年至 年至 年 时期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9条规 定:“在县、市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内设人民监察机 关,以监察各机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 并列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 • 1950年10月24日,政务院根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了《中央人民政 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试行组织条例》。详细规定 了人民监察委员会的职权。此外,在地方也设立了人 民监察委员会,在中央直属机关、国营企业部门、人 民团体和新闻机关设置了监察通讯员。 • 人民监察委员会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监 人民监察委员会机构的设立, 察制度的创建。 察制度的创建。
(三)一台三院制的建立—隋唐五代 一台三院制的建立 隋唐五代 针对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央设多重监察机构而 导致监察权分散的情况,确立御史台 御史台为国家的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为了更好的发挥御史台及监察 官的作用,唐代在御史台设立了台院、殿院、 察院,加强了御史台内部的建设。
(四)御史台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御史台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 台谏合一” 风闻言事” “台谏合一”与“风闻言事”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上建立了行御史台和肃 政廉访司,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政廉访司,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言察相混,一是御史兼任言谏,二是元代轻言重察。 弊:言察相混,一是御史兼任言谏,二是元代轻言重察。 思考:从历史上的“风闻言事”得失, 思考:从历史上的“风闻言事”得失,看时下的网络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二)对监察官的要求 • 监察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有刚正不阿 的品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临大节 不动摇的坚强意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回避制度 • 自北魏开始,就有规定,士族子弟不得 任监察官。 • 宋朝规定,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 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 • 清朝时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和外任督 府以上子弟不得充选科道官。
谏官“职在谏诤”,《说苑·臣术》解释为 “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 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
• 李世民与魏征 思考:结合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思考:结合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谈谈古 代谏官制度的优缺点? 代谏官制度的优缺点?
小结:明古通今,古为今用 小结:明古通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1.监察官低配高用,地位尊崇,权力显 赫。 2.强有力的职权是监察职能作用得以充分 发挥的保障。 3.监察机关垂直的领导体制为监察职权 的发挥减少障碍。 4.监察制度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P76-7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近代监察制度
• 近代监察制度大体经历了湖北军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 府四个时期。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平政院肃政厅 • 北洋政府设置平政院,专掌行政诉讼事 宜,为便于纠弹,特将专门负责公务员 监督的肃政厅置于平政院内,但不受平 政院命令和制约。 • 肃政厅设都肃政史1人,由大总统任命, 都肃政史1 都肃政史 指挥监督全厅事务;设肃政史16人,负 肃政史16 肃政史16人 责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公务员行使纠弹权。
监察官的选任和待遇
(一)监察官选任的方式 • 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御史大夫或御史 中丞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 唐宋时期对御史的选任有御史自荐或宰 相奏荐、皇帝亲择等几种方式。 • 元代规定的御史台自选台官,摆脱了相 权的控制。 • 明清时,主要采用考选制,对监察官的 选任有了更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
(五)明清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并特别提高了都察 院长官的品位(正二品), ),以显示其对 院长官的品位(正二品),以显示其对 各级官吏监察的权威。 各级官吏监察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监察机构领导体制 及其职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立 了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的领导体制。 (一)秦朝 设置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府只对皇 帝负责,与总管行政的宰相府并立;监察地方 郡和太守的御史只对御史大夫和皇帝负责,与 郡的行政、军事长官是监察与被监察的关系。 作为最高监察官的御史大夫与主管行政的丞 相和主管军事的太尉一起,并称为“三公”, “三公” 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议决大政。
• 199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开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 五次会议通过了《行政监察法》。
• 2003年8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正式组建专 年 月中央纪委 月中央纪委、 门的巡视工作机构
• 2007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 年 月 日中共中央 日中共中央、 国家预防腐败局
(二)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 “特诏”管监察的御史中丞、司隶校尉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 和总揽政务的尚书令,在朝会时“皆专 席而坐”,自此,这三名官员被朝野上 下号为“三独坐”。
(三)唐朝 总管全国监察的御史台,也与掌行政的尚书、 中书和门下等省并立,地位很高。 (四)元明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明确指出:“国家立三 府,中书总政务,都督总军旅,御史掌纠察, 朝廷纲纪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四)考核与升迁 考核严格,升迁极快。 考核严格,升迁极快。 • 如汉代品秩为六百石的刺史如果成功地 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自己便可取 而代之。 • 唐代,一般官员须经四考之后才能迁转 它官,而御史经过三考即可升迁。
三、中国古代的谏诤制度 (一)谏诤机构的设置 • 隋朝时,谏官制度正式确立。 • 唐朝时谏诤制度发展的高峰。 (二)谏官的职权
课堂思考
• 结合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谈谈从 结合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谈谈从1959 年撤销行政监察体制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年撤销行政监察体制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 参考思路:由于没有统一的行政监察机关,使 : 监察工作处于分散、软弱无力的状态,大大削 弱了行政监督的作用。
(七)明清 都察院,虽有左右都御史掌院,但各道 监察御史的活动则直接受皇帝节制,不 受都御史统辖,同时扩大并加强了监察 御史的活动范围及权力。
• 天下新定,百姓财力困乏,犹如刚 会飞的鸟,刚栽上的树,万不可拔 羽毛,动树根。只有廉吏才能严格 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贪吏则必然 肥己害民,请你们引以为戒。 ——朱元璋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
1.监察院地位独立,分区监察。 2.不设地方性监察机构,实行中央监察院派驻地方 体制。(监察使署) 3.惩戒权同监察权分离,监察权不得干预惩戒事务。 4.监察机构拥有较广泛的监察权,最主要的是弹劾 权和审计权。 5.监察法规体系较完备,但往往徒具虚文。 6、个人控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监察制度
年至1958年,是我国行政监 (二)从1954年至 年至 年 察制度的发展时期 • 1954年9月21日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决 1954年9月21日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决 定设立国家监察部
• 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 年 月中共八大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
(三)从1959年至 年至1978年,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遭受 年 年至 挫折时期 1959年 28日 1959年4月28日,第二届全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 关于撤销监察部的议案。国务院的议案认为: 关于撤销监察部的议案。国务院的议案认为:监察部 自设立以来,在维护国家纪律、 自设立以来,在维护国家纪律、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工 作人员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根据几年来的经验, 作人员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这项 工作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国家机关负责, 工作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国家机关负责,并且 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做好,因此, 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做好,因此,监察部亦无单独设 立之必要,建议撤销监察部。监察部撤销后, 立之必要,建议撤销监察部。监察部撤销后,对于国 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 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改为一律由各有关 国家机关负责进行。 国家机关负责进行。 文革时期,监察工作一度停止。 文革时期,监察工作一度停止。
监察机关的职权
1.弹劾权。 .弹劾权。 2.纠举权。 .纠举权。 3.检查权。 .检查权。 4.调查权。 .调查权。 5.一定的司法权。 .一定的司法权。 6.侦破权。 .侦破权。 7.建议纠正政事权。 .建议纠正政事权。 谏诤君主权。 8.谏诤君主权。 考察与举荐官吏权。 9.考察与举荐官吏权。 10.审计权。 .审计权。 11.监察礼仪权。 .监察礼仪权。 12.临时差遣。 .临时差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