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当设计完成一个教案的同时,在备课教师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方案。
撰写出来的教案也只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骨架结构,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介绍本学期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我们的国家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介绍各省区的特色。
1.3 我们的社会讲解中国的社会制度,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2.1 古代文明的传承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介绍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分析古代文明传承的方式,如礼仪、文字、艺术等。
2.2 古代文明的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分析古代文明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
2.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讲解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分析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如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等。
第三章:近代历史的变革3.1 近代历史的背景讲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
分析近代历史变革的原因,如外来侵略、内部矛盾等。
3.2 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介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
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等。
3.3 近代历史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历史变革的启示,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4.1 现代中国的建设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成果。
分析现代中国建设的原因,如政策引导、人民努力等。
4.2 现代中国的发展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
4.3 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
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等。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历程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1.4 作业第二章:中国古代史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4 作业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3.1 课程导入通过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3.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近代社会的变革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视频资料,讲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近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3.4 作业第四章:中国现代史4.1 课程导入通过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4.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4.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调查报告。
第五章:社会与我5.1 课程导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个人在社会中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5.4 作业第六章:生活中的法律6.1 课程导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6.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海报。
第七章:经济与社会7.1 课程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2)掌握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3)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和处理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历史与社会导论第1课历史与社会的研究对象第2课历史与社会的研究方法第二单元: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第3课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第4课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第5课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历史与社会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2)掌握中国历史与社会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历史与社会研究方法的运用。
(2)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8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布置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期末考试:结合学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果。
六、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第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0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第11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七、第六单元:中国与世界第12课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第13课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列强的侵略第14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关系第15课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八、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第16课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第17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课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第19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九、第八单元:历史文化与社会传承第20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21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22课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23课社会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十、教学总结与反思第24课教学总结与反思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过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2)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3)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事件;(2)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使命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的祖国第1课:祖国的位置与范围第2课: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第二单元:古代社会第3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2)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分析问题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2)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影响;(3)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评估学生在学期末的历史学习成绩。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下册2. 辅助教材:历史故事书籍、历史地图、历史纪录片等3.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在线课程、历史论坛等4. 实物资源:文物模型、历史图片、手工制作材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我们的祖国(2周)第1课:祖国的位置与范围(1周)第2课: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1周)第二单元:古代社会(4周)第3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1周)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周)八、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社会繁荣和开放特点。
2. 掌握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2. 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隋朝的建立与灭亡、唐朝的建立与繁荣。
3. 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4.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5. 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特点。
2. 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原因。
2.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的背景。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分析隋唐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差异。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特点。
3. 分析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4. 讲解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隋唐时期的认识和感受。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 掌握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认识秦朝的法律法规和对内对外政策。
【教学内容】1. 秦朝的统一:六国的兼并、秦朝的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3. 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万里长城。
4. 秦朝的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李斯、蒙恬等。
5. 秦朝的法律法规:法家思想、法律制度。
6. 秦朝的对内对外政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抗击匈奴等。
【教学重点】1.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一、课程目标(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明白它们的要紧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要紧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初步把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依照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运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三、教学预备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情境式、活动式五、教学过程导入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都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动身点。
”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板书】1.社区依照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
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假如是一个地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如何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如何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晰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什么缘故听不明白?”“假如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专门清晰了?什么缘故?”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明白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1灿烂的青铜文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掌握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3)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3)学会运用史料,培养论证和反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重要性;(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弘扬民族团结。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1课:原始人类的诞生第2课:氏族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3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5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第6课:汉朝的兴衰与对外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特点;(2)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对外交流。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夏商西周的制度和文化;(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秦汉时期的统一原因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2. 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论证和反驳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1.1 人类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人类的特征。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人类的特征。
1.2 早期的文明学习目标: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掌握其特点和发展。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历史与社会2.1 夏商周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夏商周的更迭、夏商周的社会制度、夏商周的文化艺术。
2.2 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3.1 秦汉时期学习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兴起与衰落、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
3.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学习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四章:国家的统一与分裂4.1 隋唐时期学习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
4.2 宋元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宋朝的建立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灭亡、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
第五章: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5.1 明清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清朝的兴起与衰落、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
5.2 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学习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掌握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六章: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人类文明的开端1.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曙光1.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人类进化过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文明的曙光,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发展2.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掌握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古印度文明的兴起古中国的文明成就2.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文明发展过程和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形成3.1 学习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3.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欧洲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和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四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4.1 学习目标:了解工业革命的过程,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特点。
4.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特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五章:现代社会的发展5.1 学习目标: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掌握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起源,认识史前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如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等。
2. 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史前文明1.1 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1.2 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与艺术2. 第二课:夏商周时期2.1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2.2 商朝的兴衰与甲骨文2.3 周朝的礼乐制度与诸侯争霸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素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进行同学间的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内容3. 第四课:春秋战国时期3.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3.2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4. 第五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4.1 秦朝的统一六国4.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4.3 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争霸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辩论赛: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表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1. 历史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有一定的认识。
2. 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3.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他人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运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走进历史与社会第1课历史与社会概述1. 历史与社会的研究对象2. 历史与社会的研究方法第2课史料与史实1. 史料的分类及作用2. 史实的辨别与分析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第3课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第4课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第5课秦汉帝国1. 秦汉帝国的繁荣与衰败2.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第6课魏晋南北朝1. 魏晋南北朝的演变2.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2. 历史与社会的研究方法和史料的作用。
难点:1.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2. 学生对史料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课时:本单元共计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悟。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案全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案全集第⼀课家住平原第⼀课时稻作⽂化的印记壶滨中学吕建启⼀、教学⽬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描述,获取有⽤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然环境和⼈⽂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稻⽣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们的⽣活情况的分析,了解⾃然环境与⼈们⽣产和⽣活以及⽂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个地区的区域特⾊是⾃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的结果,建⽴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3、能运⽤所学⽅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们的稻作⽣产以及⽣活⽅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产与⼈们⽣活⽅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然与⼈⽂关系的⾓度分析平原地区的⽣活特⾊。
三、教学流程1.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让学⽣分析不同的⾃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采⽤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权其积极参与师⽣共同探究学习1、提出设问:我国及全世界⽔稻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哪⾥?促成学⽣思考2、展⽰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稻⽣产需要什么样的良好条件?放⼿⾃学,让学⽣⾃主探索,从⽽获得新知。
3、教师⾃制表格;稻作⽣产与⼈们⽣活的了联系。
让学⽣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段,直攻难点,使学⽣掌握技能,发挥学⽣主⽀学习的作⽤。
4、播放“农民在⽥野⾥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稻⽣产图》。
说明从⼝分布与⼈⼒劳作的关系。
学⽣演⽰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湄南河风光图⽚,反映丰收⼩组讨论民居特⾊,学⽣回答相关新知后带来的喜悦。
问题,了解⽣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段。
让学⽣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明确学习的⽅向。
8、“稻作⽂化的印记”中,给你最⼤的印记是什么?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中的稻作⽣产⾛的是什么路⼦?启发学⽣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节课铺垫。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2)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内容的简介1. 课题: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 重点: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3. 难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2)举例说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复述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掌握程度;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分析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2. 图片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等;3. 视频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片段;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历史的起源,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基本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会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培养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历史的起源1. 第一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基本史实。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 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
3.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站信息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 第四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重点: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和暴政。
第四单元:分裂与融合1. 第五课:汉朝的兴衰教学重点:了解汉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
2. 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教学重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第一课时《我的家在哪里》缙云二中陈建红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三要素。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社区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三.预设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说一说你的家在哪里,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学生分组活动,互相交流自家周围的环境。
各组派一名代表,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新课教学]学生根据课本P6第一自然段回答。
提问:不同的社区所处的位置很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对你们家所在社区的位置和环境一目了然呢?学生提出画平面图的想法。
转承:画平面图是常用的办法,我们来看这样两幅社区平面图。
展示:课本图1-1和图1-2。
提问: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地区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试着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同学能否明白?(3)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有的学生看出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地区,但图中方向表示不一,而且图例不同;有的学生从图1-1看出杜鹃家在王朋家的左侧偏下,从图1-2看出杜鹃家在王朋家的右侧偏下,由此认为这样的地图让人看不明白;有的学生认为要给两幅图加上明确的方向标志,使用相同的图例标志,两幅图就趋于一致了。
小结:看来画简单的平面图也要注意许多问题。
展示:课本图1-3提问:如果对照这一、社区的含义幅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发言,集思广益得出因为这幅地图有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所以很容易看懂。
二、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板书)1、方向提问: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指向标指示方向外,根据我们以前了解,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通过所见过的地图,进行总结。
归纳:指向标、经纬网、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课堂举例练习2、比例尺提问: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除了刚才大家看见的线段式外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学生可根据所见过的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阅读卡”进行回答。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社会的形成1. 人类社会的产生2. 人类社会的进步3. 农业文明的兴起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演变1. 国家的产生2. 国家的演变3. 国家的类型第三章:阶级与阶级斗争1. 阶级的产生与划分2. 阶级斗争的作用3. 阶级社会的演变第四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 社会发展的阶段2. 社会发展的动力3. 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1.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2.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历史事实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感受历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参观考察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1. 中华民族的起源2.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3.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成就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3.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改革1. 中国的经济制度演变2.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意义3.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第十章: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 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2. 国家治理的理念与实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一、《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文章大纲简要介绍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等。
说明本教案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列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同时列出每课教学后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重点和期望达到的水平。
详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历史、社会、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模块划分课程,列出每课的主题、子课题和关键知识点。
同时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
阐述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
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势,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包括平时成绩评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强调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列出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辅、多媒体资源等。
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持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阐述课堂管理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规定。
如制定课堂规则、维护教学秩序、处理违纪行为等。
确保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鼓励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的得失和不足。
根据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完善教案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一章:导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
七年级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设立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传授中国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现代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地图的种类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地图三要素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地图与人类活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公元前 BC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比例尺 scale方向 direction【板书设计】§1 世界地图的变化一、历史发展遥远的古代(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帛地图经纬线现代)二、地图类别1、纸制地图2、立体地图3、影像地图4、电子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天圆地方”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
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地图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
(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4、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7、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1、纸制地图2、立体地图3、影像地图4、电子地图(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
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
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
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
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
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
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
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
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
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
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
于1407年10月返回。
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
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
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
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
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方向:八个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
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提问)地图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1、古埃及2、发现事物的空间联系3、日常生活的好帮手4、防洪抗灾(学生活动)举例展开。
(总结新课)板书(巩固新课)练习。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大陆、岛屿和大洲的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地区和特征;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大洲的划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2)通过对大洲之间界限划分的学习及一些人工运河的开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的悠久和人民智慧的伟大。
3.能力目标:(1)通过对地图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大洲之间界限的划分难点: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1、叙述有关大洲和大洋名称由来的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看图,会辨认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外形特征,知道各大洲的名称和英文对照。
3、指导学生看图,知道大洲之间的天然分界限和非天然分界限。
【主要单词】亚洲 Asia欧洲 Europe非洲 Africa北美洲 North America南美洲 South America大洋洲 Oceania南极洲 Antarctica太平洋 Pacific Ocean大西洋 Atlantic Ocean北冰洋 Arctic Ocean印度洋 Indian Ocean【板书设计】§1 大洲和大洋一、大洲(29%)1、概念大陆:面积广大、完整的陆地岛屿:散布(海洋、河流或湖泊)的小块陆地大洲:大陆+附属岛屿2、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3、分界线(1)天然界限:海峡、山脉、河流(2)非天然界限:运河4、划分二、大洋——洋、海、海峡(71%)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挂图、地图册【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谈话法【教学过程】(复习旧课)略。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和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海洋多还是大陆多?——海洋多。
陆地 29% 海三陆七海洋 71%(师)这样看来,我们不应该叫“地球”,应该把它称为“水球”,那为什么当初人类给它取名叫“地球”呢?——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知道,除了陆地还有海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所居住的大陆,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做“大陆”呢?——面积广大的陆地如:大洋州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和起来,称为“大洲”,整个世界共分为七个大洲,它们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和南极洲。
(学生活动)比较各个大洲面积的大小并进行排列。
(学生看图)看图(地图册P7~8)1、辨认各大洲的形状2、各个大洲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3、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4、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南美、大洋州、南极洲5、东半球有哪些大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州6、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南美洲、北美洲7、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南美洲、非洲(学生活动)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