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小简老师特地从名师那里取经传授给各位同学,家长看到了一定要为孩子收藏起来哦,相信会为孩子的分数增光添彩。

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温馨提示: 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
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 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 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以今释古, 混淆古今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成:如果您放弃郑国,作东道主,行李来 往,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边道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2)、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 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做到“该换的换,该删的删, 该添的添,该调的调”。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 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又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 • 不 借以 代物 “百喜姓,”不,以若己直悲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 • 错译成;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正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 • 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 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争取做到字字有对 应,句式有体现,一定要使译文既 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
准确
通达
有文采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 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 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_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_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_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容易把握,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为此,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 (2010年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 (2010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容易把握,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为此,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有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在文言文里能够是最考技的,下边是年来高考生最简单犯的高考文言文翻的十个区区一:混杂古今异【例 1】既与梁通好,行李来往,公私,一无所受。

:当已与梁国互通友善,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送的、个人留的礼物, ( 祥 ) 一概都不接受。

正:当已与梁国互通友善,使者来往,官方和个人送的礼物, ( 祥 ) 一概都不接受。

剖析与策:句中的“行李” ,古“使者” ; 今是“出行的箱子、包裹”等。

“ ”的古“ 予送的西” ,今“ 失、漏、留”等。

考生以今古,原由是不明古,不知古今不一样。

要解决个,考生注意以下两点:1、累古今异。

一是借助教材注古,如《之武退秦》中“行李之来往,供其乏困” ; 二是借助成古,如成“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存了“兵器” 个古 ; 三是借助复料上的《古今异表》古。

2、翻一个第一想到的是个的古,除此以外要个古放在句中能否稳妥,句意与上下文能否符合等。

区二:活用剖析【例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儿。

正: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利的刀子走到池塘呼。

剖析与策:句中的第一个“衣” ,名活用,“穿” ; “袖”,名活用,“袖子里藏着” 。

一般状况下,“名名”的构,第一个名常常活用。

要解决个,考生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料熟习名、、形容的活用,并能通活用特点的、比,合境行正确翻。

如,形容意用法,表示主拥有个形容表示的性或状,可“ ⋯⋯”“以⋯⋯⋯⋯” ; 形容的使用法,表示主使代表的人或事物拥有个形容所表示的性或状。

2、翻句的前提是懂文章粗心,而我自己翻正的方法,就是将文放到文段中去,使自己的翻切合境,通情达理。

区三:文言虚【例 3】西望夏口,望武昌,山川相,郁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赤壁》 ):儿向西望是夏口,向望是武昌,山川,草木旺盛翠,不就是曹操困周瑜的地方正:向西望是夏口,向望是武昌,山川,草木旺盛翠,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困( 打) 的地方剖析与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关系,“被” ,考生的忽造成被者“曹操”成了主者。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误区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小简老师特地从名师那里取经传授给各位同学,家长看到了一定要为孩子收藏起来哦,相信会为孩子的分数增光添彩。

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但是很多同学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却很难得分,为此,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
通达
有文采
信: 达: 雅: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 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 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 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 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 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 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译成:防备其他盗贼出去和进来以及不一 般的变故。 注意: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
的助词在翻译时应该删除不译。 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成: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再一 次低落,第三次消灭了。 该译成: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 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该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个) 儿子不团结。 注意:省略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 句子,翻译时必须增添相关内容。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 主张。
处理安排
注意:古今异义词按古义翻译。
3.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 为上卿。
以,因为;拜,任命,授予 。
注意:翻译不要文白掺杂。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9.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1)沛公安在? • 判断正误:沛公哪里在? 这是宾语前置句,正确的翻译是: 沛公在哪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判断正后置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注意:倒装句的翻译应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 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 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 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 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以今释古, 混淆古今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 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句子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 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把典故、部分 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替换 )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吝啬 (2)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
译成:母亲向媒人道谢。 推辞、谢绝 注意: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 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已 经很久了。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喻代直译,互文赘译
• 文言中常用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翻译 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 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坚固的城 防” 又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 。 • 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错译成;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正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 • 或喜或悲。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成:如果您放弃郑国,作东道主,行李来 往,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边道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2)、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 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2)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7.无中生有,违背原文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 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注意: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
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
8.当译遗漏,意思残缺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按时 注意:不要轻易丢掉有实在意义的词。
总 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 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 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 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 领会语气重流利。
温馨提示: 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 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 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 病。
1.《考试说明》
考 能力等级B级 点 2.考点破解 表面上,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 说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实质上,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
----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
3.命题规律 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 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 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 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 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 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争取做到字字有对 应,句式有体现,一定要使译文既 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 做到“该换的换,该删的删, 该添的添,该调的调”。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