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课件 (47张ppt)
2019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课件 (共40张)

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 Sense of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文化意识与表达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芬兰课程 七大核心素养
(Transversal Competence) 多元读写能力 L1
信息通讯技术能力 L2
水平2
结论;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
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能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上收集证据,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步骤推出合理的
水平3
结论;能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能对模型和原型 的关系进行评价以改进模型;能说明模型使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能依据各类物质及其反应的不同特征寻找充分的证据,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 的关系;能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以建构相应的模型,能
照顾自己与管理日常生活 L3 思考和学会学习 L4 文化素养与互动表达 L5 职业能力与创业素养 L6 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L7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 .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land, 2014: 12.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
2012年,教育部组织调查8省市高中课程实施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立德树人与课程目标?
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与学业质量?
自主选择与课程管理?
深化课程改革: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 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课程修订的意义
KECHENGBIAOZHUIXIUDINGDEZHUYAOBIANHUA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 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遵循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 课程科学性、系统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 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 系统性。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强化一体化设置,促02. 优化了课程设置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 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 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 系统性。
03. 细化了实施要求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 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 学性、系统性。
(一)坚持目标导
•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 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 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 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 学性、系统性。
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一年来,每做一项工作,哪怕是再怎么简单,没有朋友的支持是不行的,团队工作讲究的是协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汉书》有云:志不求易,易不避难,我时常想,
在这里添加您的标题
在这里添加您的标题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总体任务完成度
98%
教学方法设计
输入你的标题
课堂教学设计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教学手段和资源
8%
独立学习和小组
85,56%
70,51%
50,95%
20,58%
40,16%
01
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
02
03
04
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
05
简明扼要的说明分
竞争和合作对象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输入你的标题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教学反思
课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45%
75%
10%
55%
坚持以学生为本
01学总结
01
02
03
谢谢观看
2022版
《语文课程标准》四大亮点
YUWENKECHENGBIAOZHUIBADALIANGDIAN
LOGO
LOGO
LOGO
把握修订科学性,确保思想统一
Grasp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revision to ensure unity of thought
(二)如何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思想性?
(一)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
语文新课标教学ppt课件ppt课件

阅读教学
总结词:拓展思维
详细描述: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01
满足不同地 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课程内容更新
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 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的特征。
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 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参与教研活动
参加学校或地区的教研活 动,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 理论水平。
教师教学素养提升
掌握学科知识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 础,能够准确传授知识。
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 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发展
确的反馈。
04
教学资源与利用
教材资源的利用
教材内容深度挖掘
对教材中的课文、练习、活动等环节 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挖掘,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文本。
教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将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 络资源等有机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和 形式。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 整、补充或重新编排,以更好地适应 学生的学习需求。
感谢观看
THANKS
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有许多变化特点,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方面,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外,还增加了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如鲁迅、老舍、矛盾、钱钟书等作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学作品。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深化和延伸。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深化和延伸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拓宽学习的领域,如增加了古代经典作品的选读,如《论语》、《孟子》、《老子》等,以及拓展与语文相关的知识领域,如修辞手法、文学评论、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是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整合性。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建立起以文本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语文各个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整合性体现在将语文的阅读、写作、鉴赏、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是教学挑战的增加。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挑战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学科的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更新、深化、体系化和整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意见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ppt

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哪些变化?
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知识传授-主动学习 二是课程结构的转变。领域、科目、模块 三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 四是课程设置的转变。必修和选修 五是课程实施的变化。有选择性、个性发展 六是课程评价的变化。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
我省第一阶段实验工作主要 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和规定?
科 学
技 术
体育 与 健康
艺 术
综合 实践 活动
语 外 数 政历地 物 化 生 通 信 科目 用息 文 语 学 治史理 理 学 物 技 技 术术
模块 (略)
体 育 美音艺 与 健 术乐术 康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学习领域
科目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语文 外语 数学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
2 问题探究
指向文本阅读中的探究意识 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 推理等 具有较强思维力度的方法
3 活动体验
重体验,强调参与和亲历 倾听、开口、动手 模拟生活情景、易操作的活动
区别
文本研习指向文本本身 问题探讨可由文本向外作适当伸发 活动体验对文本理解的要求低于文本研 习和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入选的文章不再是 范文
高二 周课时4节
第 六 学 段 第 七 学 段 第 八 学 段 第 九 学 段
高三 周课时4
第 十 学 段 十 一 学 段 十 二 学 段
语 文 课 程 学 分
选修(限定) ⅠA《〈论语〉选读》 ⅠA《外国小说欣赏 ⅠA《语言文字应用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四大亮点PPT课件

汇报时间:2022
(3)土石方及砂石料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沿途散溢,造成水土流失; 局部玻璃厚度有变化见图纸,其他要求一样。
目 录 CONTENTS
01 把握修订科学性,确保思想统一 BAWOXIUDINGKEXUEXINGQUEBAOSIXIANGTONGYI
02 课程和课标的三个变化 BAWOXIUDINGKEXUEXINGQUEBAOSIXIANGTONGYI
01. 强调素养导向
02.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03. 突出实践育人
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 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 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 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 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 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 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 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 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随着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不但能保证施工建设的弃渣得到有效拦截,工程区原地貌也将被适当改变。 此方法较简单,但是需要调整的垫片数量多,厚度不等。
第三部分
与新时代融合,描 绘育人蓝图
④、各种信号灯应有特殊标志,并标示清晰,指示正确。 d.表面光泽度应在20-50%之间(中亮度),干膜硬度不小于1H。
• 03. 幼小初高衔接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本xxxx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主要根据xxxx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预测结果,结合原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气候等因子综合判定和测算。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果子狸、野山羊、闩鹇、穿山甲、虎纹蛙、红腹角鸡、草鹃、祁阳小鲵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香樟、绒毛皂荚、鹅掌楸、楠木、杜仲、厚朴、刺楸、花榈、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高中语文新课标于2017年开始实施,相较于过去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变化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强调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加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探索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思维提高的课题和话题,如夯实基础知识、分析问题、阅读理解、论证能力等。
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者理性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注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
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和经典名篇。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阅读经典名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审美意识。
教学中融入了许多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增设了一些探究性的课题和话题,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观察、调研等方式,主动获取信息,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教学挑战。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的匮乏。
实施新课标需要教师和学生使用新的教材及教学资源,而目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提供比较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包括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以及强调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新课标的实施也面临教师素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匮乏等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意见PPT59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意见
36、如果我们国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 课件

• 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 化和恰当性;
• 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 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 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 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 ①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 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 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 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 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 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 ,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 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 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模式上也与原有的教学 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 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上有文本 ,但是不以文本为纲,也不求完备、系统 的知识,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 表达、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教师是组 织者,学生是主体。
3.本次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 要的交际工具,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 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 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 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 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 一个整体。
(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程课改的总结PPT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评价方式改革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01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结
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元评价方式
02
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表达、实践活
动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
评价主、家长等多方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
教学方法改革
1 2 3
倡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强化阅读与表达
新课程注重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阅 读、写作练习和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利 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通过情境模拟和实践活 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得到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教育理念更新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 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教学方法改进
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 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 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提 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语言文字 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创新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跨学科整合
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研习
• 17、跨文化专题研讨
• 2、当代文化参与
• 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 18、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4、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 • 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 5、文学阅读与写作
• 14、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
•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中安排学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不安排学分。
14
1.学习目标与内容
•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 调查提纲,访 • 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 • 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 流研讨。 • (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 阅读表达中 • 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 调查、观 看 演 出、
• 1、语言构建与运用 •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4
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 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 性表现。
•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 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 到清末各个时期。
•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 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12
必修(8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选择性必修(6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 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 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 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 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 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19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
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13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 价文化 现象,积极参与中国
• 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在必修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 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5
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 历史
• 1、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 5、家国情 怀
• 数学
• 1、数学抽象2、逻辑推理3、数学建模 6、数据分析
4、直观想像5、数学运算
• 新课标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
18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7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 5、发展逻辑思维
•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 6、提升思维品质 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 •
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版课标 •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
• • 8、鉴赏文学作品
• (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 研讨, 解释文化现象,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7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 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 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
• 1、语言积累与构建 • • 2、语言表达与交流 • • 3、语言梳理与整合 • •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 • 9、美的表达与创造 • • 10、传承中华文化 • • 11、理解多样文化 • •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
8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
•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
• 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
3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 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
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 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
9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 • 8、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题研讨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 •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 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三类课程中。
• 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专题研讨
16
2.教学提示
• (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 中的文 化现
• 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 影剧院、故居 旧址、名胜古迹,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 某一文化现象的 认识。
• (4)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 文化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 审美鉴赏与创造: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学科都面对审 美问题,语文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 一点上,语文与艺术具有分工关系。
• 文化传承与理解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 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构建的不可取 代的基础工具。
讨
• 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
10
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 • 语文不是一门与单一学科体系直接对应的课程。课程 内容体系很难在知识本体系统的覆盖下来构建。 •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内容有没有体系?语文课程内容是否需 要体系?能不能概括出语文内容体系? • 应当如何从载体(文本)为纲、知识(语言知识+文 学知识)为纲、行为训练(听说读写)为纲,转变为 语文素养为纲? • 载体、知识、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确立它们 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获取它们的主体。
•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育人价值的体现,个体在解决复杂的语言文字问 题过程中调取学科知识与技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6
对语文课程的深入理解
• 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 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
• 思维发展与品质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的思维的工具, 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语文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覆盖一切教育 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 及教学实施建议
1
• 温儒敏教授:
•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人教版语文教材、部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主编 国家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2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有哪些主要 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增加了哪些新内容?
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 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