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作品介绍
电影剧本
《未了情》 未了情》 《太太万岁》 太太万岁》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
《小团圆》 》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从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 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 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 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 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 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仅有好友等少数人 看过手稿。《小团圆》可以看作是张爱玲本 看过手稿。 小团圆》 人自传性的小说, 人自传性的小说,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 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 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 小团圆》是张爱玲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 《小团圆》是张爱玲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 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 。
小说
• • • • • • • • 《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 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 》《 霸王别姬 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 》《心经》《倾城之恋 《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 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金锁记》《连环套 《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年青的时候》《花凋》 》《花凋 红玫瑰与白玫瑰》 《年青的时候》《花凋》 《红玫瑰与白玫瑰》 》《创世纪》《多少恨》《小艾 创世纪》《多少恨》《小艾》 《等》《创世纪》《多少恨》《小艾》 秧歌》《怨女》《相见欢》 》《怨女》《相见欢 《秧歌》《怨女》《相见欢》 浮花浪蕊》《小团圆》 》《小团圆 《浮花浪蕊》《小团圆》 …………
张爱玲——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张爱玲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 2.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倾城之恋》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 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倾城之恋》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4.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 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5.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书是最好的朋友。 书是最好的朋友 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6.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记趣》 长的是磨难, 长的是磨难 短的是人生。 《公寓生活记趣》 7.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更衣记》 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更衣记》 8.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天才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爬满了虱子。 《天才梦》
张爱玲的传奇
•
黑暗的童年对她的作品产生重 要的影响。生母流浪欧洲,剩 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 管中成长(详见《私语》)。 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 观与势利的主要原 因。 •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 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 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 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 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 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 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 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 抽象的理想重要。
•
• (2)写作意图
• • • •
•
•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时,他长期舞文弄 墨性情别致,第一次去拜访张爱玲就双双坠 入情网。两人坐谈文学艺术,相处和洽。张 爱玲视他为知音, 1944年,在张爱玲创作 的顶峰时期,没有举行公开仪式,与胡兰成 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次年,胡兰成成为政 府通缉要犯,先后在武汉娶了护士小周,在 温州又与范某同居。张爱玲去温州看望胡, 要求他在两人之间作选择,胡不肯。 大半年后,胡兰成去上海看张爱玲。提起 小周和范某,张爱玲态度冷淡。当夜二人分 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 前,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著他,哽咽 一句:兰成!一时伤心落泪。又半年后,张 爱玲给胡写信,曰: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 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 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劫故, 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 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后来胡兰成写信给 张爱玲好友炎樱,流露挽留之意,张爱玲没 有回信。从此便了结了一段奇世姻缘。
(3)写作意图
•
•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 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 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 一个没落自私、梦想荣华的女子蜕变为汉奸婆娘几 乎顺理成章,这样的文学或历史形象不可能为她开脱。她必须把一个抗日之 士变成一个汉奸情妇才能达到目的。但这项工程的难度不亚于把白说成黑, 方说成圆。
张爱玲生平简介
细读张爱玲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
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
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
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
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
”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演讲稿张爱玲女士
演讲稿张爱玲女士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位伟大的女性——张爱玲女士。
张爱玲,一个名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思索。
她是一位文学家,一位女性主义者,更是一位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传奇人物。
张爱玲女士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她的
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色戒》、《半生缘》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除了文学创作,张爱玲女士还是一位坚定的女性主义者。
她在封建社会中,敢
于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的言行举止,无不展现出一种独立、坚强、自信的女性形象,成为了无数女性的榜样和引领者。
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她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张爱玲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的爱情故事,她的文学创作,她的女
性主义思想,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她的一生,或许并不完美,但她的坚持和执着,却让她成为了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物。
最后,我想以张爱玲女士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
和远方。
”希望我们能够像张爱玲女士一样,勇敢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诗和远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谢谢大家!。
张爱玲介绍
“张爱玲热” 1、第一次出现于20世纪40年 2、第二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 3、1995年张爱玲的去世更推动 了热潮的高涨。
《沉香屑 第一炉香》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 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 妇。 “由良而娼”
1984年,《倾城之恋》 导演:许鞍华 主演:周润发 — 饰范柳原 廖赛人 — 饰白流苏
赞范秀美: 端正里出来温柔安详,立着如花枝微微倾 斜,自然有千娇百媚;她的言语国色天香, 她的身世一似那开不尽的春花春柳媚前川, 听不尽杜鹃啼江水潺潺,历不尽人语秋千 深深院。
张 爱 玲 与 赖 雅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22迁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1939考进香港大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回到上海投入文学创作 1943上海文坛“张爱玲年” 1944与胡兰成结婚 1945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1947与胡兰成离婚 1952移居香港 1955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赖雅去世 1973定居洛杉矶;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1995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张爱玲的回应——《自己的文章》
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但我还 是只能这样写。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 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 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 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 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 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 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 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 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 些。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 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 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啊!他难道是 哄她吗?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 钱?仅仅这一转念使她暴躁起来,就算她错怪 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 ?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她,她恨他,他 还在看着 她的眼睛,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 那个人啊!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发现不 好么?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 跟真的差不多。
《茉莉香片》片段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龙, 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一隅 的紫色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 年深月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 也死在屏风上。
《红玫瑰与白玫瑰》片段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 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 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 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 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 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 有条有理的。”
2、独特的主题和视角,与四十
年代乃至整个新文学主流话语拉 开距离。
在金钱和情欲主宰下的都市男女的爱情和婚 姻,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角度。 远离主流文学话语,通过日常生活来写文明 与人性的哀歌,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是 张爱玲小说的独特主题。
3、特别善于创造意象,通过
暗示性、象征性的意象丰富小 说内涵。
这里可以看到作者对市民文化的批判。
曹七巧的形象揭示了金钱扭曲人性、毁灭人 性的悲剧。 曹七巧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 的悲剧命运。
关于张爱玲的生平
关于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一、关于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动人的女*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张爱玲对**、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翻手平凡,覆手传奇——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4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介 ] 吕丽娜 ( 1 9 7 0 一 ) ,女 ,硕士,讲师,研 究方向为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因那份血缘而有 了亲情 。张爱玲从具体 的关系入手 , 分析 了 传统中各 种家庭成员关系 。 1 9 4 4 年8 月1 5日, 张爱玲小说集《 传奇》 由上海杂志社 出 张爱玲描写各种衰败家庭 , 许 多仍 是祖父子孙同处一个
一
一
张爱玲小说异常醒 目的是意象 的繁复 , 意象是一个关乎 心理的表征 , 荣格认 为 : “ 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为人们所谓 的带感 情 色彩 的情 结 , 它 们构 成心 里生活 的个人及 私人 面 向。另一方面 , 集体无意识 的内容众所周知是原 型” , [ 4 张爱 玲散文更多呈现 出“ 情结” , _ , J 、 说有更多“ 原型意象 ” , 其 中一
运的不可抗拒 的魔鬼——人性 的欲望 ” , 这 个表象就是 普
傅 雷先生对 《 金锁 记》 中情欲 的解 读就是一 个经典 的例 子, “ 弱者做 了情欲的俘虏 , 代情欲做 了刽子手” , 《 白玫瑰 和 红 玫瑰》 是关 于婚 外情 的一个 故事 , 情 欲是人 物一个重要 的 人性特证 。
第2 6 卷第 3 期
2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U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
不 由她 , 病不 由她 , 死 也不 由她。夫妻呢?这个家的核心 , 张 爱玲还原夫 妻之情 的本性 时 , 夫妻情爱 只是财色权之 间的交 易, 天下夫妻只是《 留情》 而 已。
张爱玲ppt
• 成长——新旧家庭,两种文化
张爱玲有两个家。一个是父亲的家。这是一个日渐 衰败下去的古老的旧式家庭。一个是母亲的家。母 亲是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的新派人物。张爱玲从父 亲家逃出来后便暂住在母亲家。在母亲的帮助下考 上英国伦敦大学。 两样的家庭带给张爱玲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教育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 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读古典文学,学做古诗;家 里还为她和弟弟请了私熟先生;而张爱玲的母亲则 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 ,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这 些给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在 母亲的教育下,她又象一个西洋淑女似的学钢琴、 英文和画画。中学进的是美国人办的女子学校,学 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中学毕业后受母亲 影响想去国外留学,先考入伦敦大学,后因为战争 改上香港大学。 张爱玲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替影响下成长和接 受教育的,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学 对张爱玲产生了同步影响,这也使她日后能够创造 出富有古今杂糅、华洋交织、雅俗共存特色的小说 文本。
三、代表性作品介绍
• 《金锁记》
•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泼辣而富风情,却不幸被贪钱的兄嫂 嫁到大户人家。因出身低微,倍受歧视与排挤,而自小瘫痪的丈夫, 又使曹七巧陷入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她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 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尽管她在丈夫死后分得了一份遗产,然而 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尤其是财欲与情欲的双重压制,旧式大 家庭气息的熏染,使她的性格终致扭曲,行为乖戾。她被黄金枷锁紧 紧套住,一味敛财,了无亲情,甚至破坏儿子的婚姻,戕害儿媳,断 送女儿的爱情,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 刻毒、残忍。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 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作品有层次地展现了曹七巧的人性 被践踏、受残害而终归扭曲的过程。
张爱玲及《金锁记》
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 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 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发髻的心子里扎着 一小截粉红丝线,反映在金刚钻微红的光焰里。 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 简直像在翻肠搅胃地呕吐。
2013-8-17
25
丈夫死了,家分了,季泽重新找上门来。 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 大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 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 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看不出他在想什么。七巧道:"我非打你不可!" 季泽的眼睛里突然冒出一点笑泡儿,道:"你打, 你打!"七巧待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气 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 半空中停住了,吃吃笑起来,季泽带笑将肩膀耸 了一耸,凑了上去道:"你倒是打我一下罢!害得 我浑身骨头痒着,不得劲儿!"七巧把扇子向背后 一藏,越发笑得格格的。
破坏儿子婚 姻,拆散女 儿的爱情 (心理与行 为的变态)
“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实心小金 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 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隐喻生存真相)
2013-8-17 16
在女人眼中:牙尖嘴利
格格不入
2013-8-17
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 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 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 帕,下身上穿着银红衫子,白 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 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 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 ‘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 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 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 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 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 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 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 谁?”(动作、外貌、语言) 17
张爱玲-天才梦概要
《天才梦》
张爱玲
《天才梦》与文学奖
征文及获奖
1.《西风》征文1939.9.1 (一)题目:“我的„„” (二)字数:五千字以内 2.张爱玲当时是香港大学一年级学 生。 3.看错限定字数:把“五千字以内” 记成“五百字以内”,极力压缩。 或说:看成“1500字以内”
4.共有685篇作品应征,评出前十 名和三名名誉奖。《天才梦 (我的天才梦)》获名誉奖第 三名。 5.刊登在1940年8月第48期。
《忆西风》 “绝笔 ”
“《西风》后来没有片纸只字向我 解释。我不过是个大学一年生征文 结集出版就用我的题目《天才梦》。”
对张爱玲自尊心的打击是如此之大
“ 五十多年后有关人物大概只有我还在, 由得我一个自说自话, 片面之词即使可 信也嫌小器,这些年了还记恨?当然事过 境迁早已淡忘了,不过十几岁的人感情 最剧烈,得奖这件事成了一只神经死了 的蛀牙,所以现在得奖一点感觉都没有。 隔了半个世纪还剥夺我应有的喜悦,难 免怨愤”。
《天才梦》
张爱玲
张 爱 玲
/ny.htm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22迁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1939考进香港大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回到上海投入文 学创作 1943上海文坛“张爱玲年”
她的小说来,散文显得更加有人气些, 生活的气息浓浓溢出,像是刚盛出来的
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
张爱玲经典语录
关于人生 •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 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 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 花. •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 你便独自哭. •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 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 出藉口 • 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 要做人 •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 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 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 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 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 壳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
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
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张爱玲
淡出文坛
抗战胜利,张爱玲已经很少有作品问世。 1947年,开始“触电”,创作了电影剧本 《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但已无“沦陷 时期”的风头。上海解放后,她仍然还在创 作,1951年,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长篇 小说《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创作生涯的 “回光反照”。
离开大陆
1952年7月,赴香港,供职于香港的美国新 闻处。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两部“反共小说” 《秧歌》和《赤地之恋》,分别于1954年7月和 10月出版。此后,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文坛消 失。60年代以后,在台湾和其他华人文化圈中, 张爱玲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有华人的地方,就 有张爱玲的读者。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纨绔子弟。带着 没落贵族的遗少气息,依靠父亲遗产,过着放浪 而腐败的生活。摆贵族的架子,游手好闲,吸大 烟,逛妓院,拈花惹草。张爱玲的母亲却是一个 思想开放的新女性。学钢琴,外语,裁服装,她 自然不满丈夫的做派,也不关心家事。所以两个 人矛盾很深。最后终于离婚。去了法国。这种大 家族的生活,特别是那种中西文化的混合,那种 没落、破碎的家庭氛围,对张爱玲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爱情传奇——张爱玲与胡兰成
在张爱玲成名以后,有一段传奇式的爱情经 历。这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这种爱情生 活也足以反映张爱玲的性格。 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 宣传部副部长,《中华日报》 总主笔。比张爱玲大15岁。胡 风流倜傥,颇有文才。两个人 谈诗论文,情谊绵绵。张爱玲 用“欲仙欲死”四个字来形容她 们之间的爱情。
《年青的时候》,《杂志》12卷6期
《花凋》,《杂志》12卷6期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13卷 2-4期 《殷宝滟送华楼会》,《杂志》14卷2期 《等》,《杂志》14卷3期
《桂花蒸阿小悲秋》,《苦竹》2期
试论张爱玲的《金锁记》
试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的塑造了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可恨与可怜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本文就曹七巧的生活境遇、性格特征以及塑造方法进行探索,揭示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标签:生活境遇;性格特征;艺术手法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是坎坷的一生。
名门望族的后代,双亲的离婚,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不可能给张爱玲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
一个没落家族的受害者,她比同龄的孩子早熟了许多。
作品中,她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洞悉社会。
《金锁记》极为精妙的展现了深陷于高门深宅之中的曹七巧,在物欲和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及残害他人,最终走向灭绝的过程。
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人性恶的典型。
一、曹七巧悲剧生活境遇《金锁记》中有两个主要的生活场景:娘家——麻油店;婆家——姜公馆。
这两个场景共同构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生活,娘家的小商人出身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婆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吃人的封建礼教,促成了曹七巧日后的多面性格和变态心理。
以下分别从这两个主要生活场景来分析曹七巧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1、生活场景一:娘家——麻油店曹七巧出生在一个做麻油生意的商人家庭,父母早亡,有一个哥哥——曹大年。
小本生意的曹家,生活虽不富裕,但还是说的过去。
七巧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有着这个年龄段的少女一样的情怀。
然而,幸福生活的权利却掌握在哥哥的手里。
封建礼教中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奠定了七巧日后不幸婚姻的基础。
见利忘义的哥哥为了钱财,把妹妹一把推进了姜家大火坑,不管七巧的死活。
从此曹七巧被一步一步的推向黄金的枷锁中,成为封建社会婚姻中的牺牲品。
随着这桩看似风光的亲事顺利促成,曹七巧的生活场景也由麻油店转移到了姜公馆,在这里曹七巧开始了她艰辛的生活。
2、生活场景二:婆家——姜公馆姜家是名门望族,公侯将相之家。
在旧社会,两家结亲是非常讲究门第等级观念的,即“门当户对”。
而曹七巧的出身是万万嫁不到姜家的,更何况还做了二房的正头奶奶。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 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也应邀出 席。不过,在新的社会,张爱玲 并不受重视。而张爱玲与新的社 会也是不协调的。
• 1952年,张爱玲写信到香港大 学,问是否可以继续读完因战 争中断的大学,香港大学回复 说可以。于是张爱玲离开上海 到香港。从此,在她的人生旅 途上,结束了大陆生涯。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 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 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 子提出与他离婚。张爱玲与胡兰 成结婚了。
•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 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 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 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 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 一时间,《传奇》《流言》 成为上海文化界最畅销书, 出版发行后第四天便脱销。 《流言》也是一版再版,一 时成为洛阳纸贵。
张爱玲的爱情
• 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 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 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 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的描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移居香港后,写作了小说《秧 歌》、《赤地之恋》,表现土 改运动的残暴与黑暗。1955 年离港赴美定居。
•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 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 大30岁。是年后 结婚。
旷世才女张爱玲
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 能考第一名。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 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正是这800港币导 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黄素琼来香港看 张爱玲的时候,听说教授给了这笔奖学金,竟然 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全部输掉了。一直到她 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 活费怎么办。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 头,正如《小团圆》里的那句话,“我觉得一条 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1995年9月8日夜,一位孤独的老人在洛杉 矶西木区公寓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这一天, 恰巧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一代才女张爱玲, 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完了自己略带传奇的一生。 去世时身边无一人陪伴,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
她用七句话 写尽自己的一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 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半生缘》
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 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 有自己。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 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 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 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 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 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 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 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张爱玲去了舅舅家对面的开纳路开纳公寓, 和母亲及姑姑共同生活。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 他只带了一双用报纸包着的球鞋,请求母亲收留, 可惜黄素琼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名子女的教养 费用。看着弟弟离去的身影,张爱玲终于发现母 亲的窘境超乎她的想象。
母亲的古董越卖越少,又要张罗张爱玲读书 的费用,过日子自然精打细算。从来没做过家事, 没搭过公交车的张爱玲,一切都需从头学起。母 亲和姑姑教她怎样过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 洗衣服,做饭,买菜,搭公交车,省钱……
论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
论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余静芳【摘要】张爱玲是一个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的出身、生活和婚姻都具有传奇色彩,从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她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执着,家族写作与强烈的自我体验,创造了她的写作传奇.【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1【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写作传奇【作者】余静芳【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横空出世”于上海这个华丽场,20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这个天堂国度烟消云遁,“大隐遗世”,20世纪90年代后,在她孤寂的离开这个人世时,复又出现热腾腾的“张爱玲热”,这股热潮,席卷了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所有华人圈。
对于张爱玲,人们总是话题不断,或唏嘘感叹之,或迷恋倾慕之,或刀笔相见之。
张爱玲“传奇一生,流言一世”,是一个赞名与骂名一样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着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
1.出身传奇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状元及第,祖母李菊藕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的女儿,她的曾外祖父黄翼升和李鸿章一样,都曾经在曾国藩麾下领军,屡建奇功,并曾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她的外祖父黄宗炎,也曾中举,后被乃父黄翼升捐了道台,赴广西出任盐法道。
父亲张廷重旧学根基不错,母亲黄逸梵崇尚西洋文化,富有才华。
但是出生在这等诗缨簪礼之家的张爱玲却是孤单的。
童年时期即得忍受母亲弃家出洋只与保姆相依的冷落和孤寂,而少年时期则深受父亲与继母的欺压与迫害。
张爱玲的父母家世匹配,相貌匹配,但两人文化崇尚不同,性格不合,父亲张廷重有着遗少作风和纨绔子弟可能会有的一切劣行,如挥霍家产、抽鸦片、嫖妓、讨姨太、甚至家暴,因而父母二人争执不断。
在张爱玲5岁时母亲愤而弃家随姑姑一起出洋,直到8岁的爱玲即将上学堂时,她才因关心女儿的教育问题回国,但是父母亲仍是不断地“剧烈地争吵”,终于在张爱玲11岁时,这对夫妻协议离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
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
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
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
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
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
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1 -从张爱玲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传奇生涯,并演绎出由此而孕育的传奇作品。
她在日后成就一段文坛传奇,名噪一时,誉颂八方,跟她显赫的家世不无关系。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同光之交的名士张佩纶,官累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
其人仪表俊伟、风流倜傥、强言善变、才学过人。
常与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的文人学士们墨酒高会。
或议政论事、慷慨激昂;或抨击时弊、纠弹官吏;或鉴赏金石、吟诗作赋;或围棋狎妓、风月无边。
后因“马尾战事”被革职充军,感受过人生沧桑、功名浮云。
张爱玲的祖母叫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生得秀丽端庄,喜吟诗作赋,出身名门望族,颇有才女之称。
而张爱玲的母亲,也出身于豪门深闺。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
清秀而有才华,高雅而又新潮。
她是一个受西洋文明熏陶、受四书五经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对张爱玲的影响直接而深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
张氏家庭经荣辱沉浮至张爱玲一代,已见萧条,但张廷重因富裕闲适成性,除了读闲书便是泡赌场、逛戏院,做一些捧花吟月之事,并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奶奶。
后来躺在暮气沉沉的深宅大院里吸鸦片、打吗啡,过着如陈旧的下午剩茶一样昏暗的日子,慵懒而空虚,暴戾而狼藉。
尽管张佩纶几乎将所有家产留给了相貌酷肖自己的儿子,但经济的富足并不能填平张廷重夫妻因文化崇尚、性格差异、志趣迥然所造成的鸿沟,最终离婚。
在张爱玲十四岁时,父亲又娶新欢,于是张爱玲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重要角色——后母。
出身贵族世家的张爱玲,从小就在繁华与沉落、新奇与陈腐的矛盾中生活,耳闻目染,旧家族的一切就像一个时常重复出现的平淡而又熟悉的梦境,常常在她的脑海里重迭浮现。
这种梦境在二十年后,竟由小女主人的笔,幻化成文字,感染了许多人,可见这种梦之深之熟之久。
也许一个女作家的最早胚胎,正源自于这个家庭的繁华与沉落。
二、绚烂而迷离的童年张爱玲生于一九二○年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团,有东方巴黎之称,有着畸形的繁华,吸引着各地各色的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享乐。
张爱玲就降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
张爱- 2 -玲的母亲寄希望于女儿,希望她继承家庭的书香礼仪,又能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而旧家族遗少的父亲却搞了周岁“抓阄”,来预卜未来。
据说张爱玲这位一周岁就清清爽爽的大家闺秀竞抓了一个小金锭牢牢不放,这一俗举全家震骇,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张爱玲小时就有的“特立独行”的风采了。
母亲出自大家闺秀,国学底子深厚,从小就让张爱玲背诵唐诗宋词。
同时,孩提时张爱玲经常与佣人欢欢实实相处,从佣人嘴里听民间故事,家里还请来了私塾先生,张爱玲似懂非懂地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岁时母亲出洋留学去了,父亲的姨奶奶随之搬进来,春日迟迟的旧宅大院从此几日一宴,月半有戏,仿佛永远过着一个陈旧拖冗的旧历年。
小爱玲好奇地打量来往宾客中的红男绿女,仔细地注目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丑,不得不感受舞台上的唱词曲腔,耳濡目染中,便觉戏台如家宅,沸沸扬扬,熙熙攘攘,不知谁是唱戏的,谁又是看戏的,可以说幼稚的心灵从小就感知着光怪陆离的气息。
八岁时,留洋归来的母亲开始教张爱玲一些从外国留学学来的知识,画图,弹钢琴之外,还要教她英文,完全是按照西方淑女加东方大家闺秀的模式来调理。
张爱玲十岁正式报名上学,这时的她已经给报社投过稿。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思潮,各种版面的报刊杂志,如万壑争流,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
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
上学后的张爱玲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
虽然她正年轻,涉猎还不太全面,但那繁杂的各色报纸、期刊、画报也使张爱玲受益匪浅。
张爱玲的母亲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对于新的事物历来敏感而又敢于品尝。
回到上海后购买了诸如《小说月报》、《文学季刊》、《良友画报》等许多新文学杂志,也有许多诸如英国的毛姆、萧伯纳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而父亲的书屋里除《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外,更多的是诸如《醒世姻缘》等通俗的近代小说、旧体小说、章回小说、通俗小报、花边文学等等。
张爱玲徜徉于纷繁的书海中,沉浸于书中熙攘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着那里面生命的热闹与凄凉,体会着生存的奇俏与冷酷。
或因“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而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威威”,或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
张爱玲最喜欢读《红楼梦》,每读必有新解,每解必有新意。
她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3 -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因为其用词奇特,意境新颖。
她也能从章回小说中感到具体、实在、有质感的,可以触摸到的亲切。
母亲对她灌输的西式教育以及上海文坛新文学的浪漫与新奇,她又充满新鲜与好奇,她感受到另一种文明的趋势。
于是,对旧文化铺排的依恋和对新文明鲜活的向往,张爱玲全面接受,汲汲而取,在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长着,享受着这一份颇为奢侈的文明。
绘画、弹琴都是她每天必有的功课,她对色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对音乐、字符变得极为敏感,她像一条会变色的热带花纹鱼,游进一个有色的领域,并与这色泽相融,等游出来时,奇特地带出多种颜色来。
她开始写文章时,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不惜堆砌词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
张爱玲曾在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后又考取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不能去英国,故改香港大学就读,因战乱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又重返上海家园。
她读书期间接受西方文明式的教育。
最初也是以英文打入文坛的,作文基调透射出一个不尽彻底的现实,一份永不会完满的情愫。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在家庭的梦魇之中。
父亲逛戏院,泡赌场,养外室;母亲清丽高雅有异国气息,崇尚新文化,两人性趣迥异。
张爱玲从小就和佣人相处,接触过民间下层生活,受过姨奶奶的漫骂和欺侮,受过后母的白眼和虐待,更受过父亲的毒打和囚禁,种种历炼,使年少的张爱玲日渐冷漠,性格愈来愈内向,很少与人交谈。
除了书本能向她展示另一种生活,她的生活里已经不需要交流,她完全能够自问自答,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时代便承受了超常的负荷,鲜有少女的天真和纯情,她几乎是一步跨入成熟。
这种缤纷迷离的童年生活,留给张爱玲以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三、摩登而梦魇的婚恋张爱玲在女中读书时就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写成《红楼梦魇》一书,而张爱玲的婚恋既是摩登的,又是梦魇的。
张爱玲的第一次婚恋,是和胡兰成相识开始的。
其时,张爱玲已经名噪文坛,红极一时。
张爱玲卓然不群,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注目于凡人琐事,怨偶姻缘之间,不问政治,不论战事;又集古典佳韵,现代风情- 4 -于一身,超然物外,悠然自得。
她的为人也如其文。
胡兰成是有名的汉奸,在汪伪政府供职,又是风月老手,与他厮混的不是青楼之女,就是名媛贵妇。
与张爱玲结识前,早已三次结婚,在男女之情上没有“城内城外”之分,就如同政治上没有家国之分一样,同时,胡兰成又是浮花浪蕊的文人,颇有些文学功底,他特别善于看准女性心思,并能因人而异的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一来二去,二十四岁的张爱玲竟与汉奸胡兰成签订婚约,结为夫妻。
张爱玲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婚后一年多的胡兰成又与女护士小周成就了一段乱世之恋,仍与和爱玲琴瑟相调。
抗战胜利后,内心惴惴然、惶惶然的胡兰成在逃亡生涯中又与一乡女范秀美离乱同居,仍纠缠与张爱玲。
婚后胡兰成没有给张爱玲一分钱,反倒大量挥霍张爱玲的几乎全部稿费,尤其在逃亡期间,张爱玲一次又一次汇去大笔稿费,以供这个恶魔的挥霍。
张爱玲始终倾情资助,无怨无悔。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兰成只身逃亡日本,数度与女人同居,最后竟和大汉奸吴世宝之妻余爱珍在日本结婚,并开酒吧。
战乱岁月的一段短暂婚恋,加上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使张爱玲从此蒙上了一层暧昧不清的迷雾,婚姻的失败和情感的重创,使得张爱玲懒与外界交往,几乎闭门不出,时代的变化愈来愈使她感到陌生,她的创作大幅滑坡,倏地跌落下来。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恋也充满传奇色彩,时年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构建了第二个精神家园。
她的第二个丈夫是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信徒,积极的亲共分子。
而此时的张爱玲尽管依然不关心政治,但为了生计却写过两篇有反共倾向的长篇小说,他俩的分歧与差异是显而易见。
尽管婚后的生活充满拮据、艰苦、清贫、流浪与沧桑,但两人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第二个丈夫婚后一直患病,直至中风瘫痪,都由张爱玲悉心照料。
婚后十年,丈夫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的精神眷恋,剩下的只有心酸的回忆和寂寞的房子。
张爱玲的两次婚恋,都充满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充盈着扑朔迷离的梦魇,带给她感情的重创和挫折,她都默默承受。
上海梦魇,红楼梦魇,人生梦魇她的婚恋,像喜亦喜,像忧亦忧,有着太多太浓的体悟,有着大风大浪的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