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论涌现
意采 用 涌现 一 词 , 再 讲 突现 , 海科 学 教 育 出版 不 上
社推出的研究生教材 《 系统科学》 一书集 中反映 了
这一 点 。但 也 有不少 学 者 坚持 使 用 突现 一 词 , 技 科 哲学 界 尤 甚 , 李 建 华 的 专 著 专 列 一 节 讨 论 突 如 现 ‘ ] 叭。学界已普遍认识到, 涌现或突现是系
实世界中都大量存在 , 但通过渐进 累积方式形 成系
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的少数核心概念之一 , 术语的
不统 一不 利于 学科 发展 , 有必要 再作 推敲 。 故
统更普遍些 , 这类整体涌现性不能称为突现性。人
工他组织之整体功能的出现一般都不具备突然性。 把 E e ec 译成突现有 以偏概全之虞 , m r ne g 可能导致
[ 作者简 介] 苗东升( 97一) 男 , 13 , 山西榆 社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哲学 系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系统科学和科 学
哲 学。
贝塔朗菲临终前 已经明确指出: 研究整体涌现 性是 “ 基本 的系统 问题 ” lP5 , _ 3 ) 可惜本 人 长 期未 能 “O
理解 其要 义 。十年 前 , 笔者 才 觉悟 到系 统 科 学 面临
科学 概念则 是 从英 文 e egne翻译 过 来 的。最 初 m rec
时, 就曾提到这种现象和性质形成 的突然性_( , 6 J
由于他 的 权 威 而 影 响 了 中文 的早 期 译 法 。但 这 是 贝氏 片面理解 造 成 的误 解 。从 发 生方 式 看 , 谓 整 所
流行 的译 法 是 突 现 , 者早 期 也 曾 接受 和 使 用 过 。 笔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动 。其表 现 是多 方 面 的 , 们仅 就 以 下五 点 略 加 我
说明。
收 稿 日期 :0 91 .2 2 0 —1 2
作 者 简 介 : 东 升 , , 西 榆 社 人 , 国人 民 大学 哲 学 院教 授 。 ( 京 苗 男 山 中 北
理学( 自然 科 学 ) 只研 究 物质 关 系 和 物 质运 动 , , 不 涉及人 的 因素起 重要作 用 的事理 现象 。研究 事 理 既要考 虑 物质 关 系 和物 质 运 动 , 要考 量 人 的 也 情感 、 想 、 策 、 为等 因素 , 思 决 行 原则 上属 于复杂 性 范 畴 。科 学转 型演 化 的一种必 不可 少 的思想 准备 是 从单 纯 的物质观 转 向同时 承认事 理观 。这 一转 变 始于 2 0世纪 初 , 们试 图把 自然科 学 的方法 应 人 用 于事 理现象 , 主要 是 经营管 理 问题 , 步形成 运 逐 筹 学 。运 筹学 遵 循 投入 最 小 化 、 益 最 大化 这 一 收
一
系 列 有 助 于 理 解 和 描 述 复 杂 性 的概 念 、 法 、 方 观
点 ;0至 8 7 0年 代 之 交 初 步 形 成 复 杂 性科 学 。一 切 科 学 思 想 都 来 自社 会 实 践 , 杂 性 科 学 亦 然 。 复
经 济是 社会 的基 础 , 济 活 动 本 质 上 属 于复 杂 系 经 统, 因而是 培育 复 杂 性 科 学 思想 的重 要 土 壤 。科 学 整体 作为 系统 , 简 单 性 科 学 这 种历 史 形 态 演 从
经 济原则 , 数学方 法描 述 和处理有 限 资源分 配 、 用 目标 搜 索 、 备 更 新 之 类 事 理 问 题 。 列 昂 惕 夫 设
经典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区别
3.不可逆性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可逆过程是对某些简单不可逆过程的近似描述
4.封闭系统是科学对象的理想模型
4.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开放才能演化发展
5.世界是线性的,非线性是扰动因素
5.世界是非线性的,线性系统只是一种理论近似
6.世界是稳定的,稳定的系统才有意义,不稳定性完全是消极因素
经典科学的世界图景
复杂性科学的世界图景
1.平衡是系统有序性的唯一来源,非平衡是扰动因素
1.平衡态代表简单有序性,耗散结构代表高级有序性,远离平衡是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之源
2.世界是确定的,随机性是主体知识不足造成的,事物运动服从确定性规律
2.世界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机事件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它们服从统计规律
6.世界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统一,不稳定性对世界的演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7.世界是严格有序的,混沌乃例外情形
7.世界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是通常行为
8.事物的界限黑白分明,都可以精确描述
8.世界既有精确性,也有无法精确描述的模糊性
9.世界有如一个钟表,可拆卸,可组装
9.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整体
10.世界是物质的,只有硬件、硬结构、硬属性
10.物质世界既有硬件、硬结构、硬属性,又有软件、软结构、
软属性,刚柔相济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界
资料来源:苗东升《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注:引用时根据原文论述作了一定改动。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改进
植 于 组 织 成 员 内 心 的 思 维 模 式 、 织 内部 的信 息 交 流 和 决 策 机 制 组 等 原 因 , 致 组 织 整 体 在 遇 到 影 响 组 织 的重 大事 物 发 生 以 及 应 采 导 取 的 行 动 和对 策等 的判 断 上 形 成 不 适 当 的假 设 、 断 和行 动 , 而 判 从 使 组 织 在 协 调 、 挥 和 适 应 等 能 力 方 面 在 发 展 中遇 到 障 碍 。 要 想 指 获 得 组 织 全 面 发 展 就 必 须 要 克 服 科 层 式 组 织 智 障 等 问题 , 而 改 进
2传 统 结 构 模 式 的 缺 点
径; 此外 , 吴彤 和苗 东 升 从 哲 学 恩 辩 角 度研 究 了复 杂 性 的 本 体 论 和
认 识 论 定 义 。但 以 复杂 性 组 织 智 能 理 论 为 基 础 , 统 地 研 究 商 业 系 银 行 组 织 结 构模 式 进 行 全 面 分 析 的 论 述 还 不 是很 普 遍 。西 方 学 者 关 于 组 织 管理 理 论 , 经形 成 了 比较 成 熟 的 理 论 体 系 , 已 但从 复 杂 性 组 织 理论 角度 在 作 为 特 殊 的 企 业 商 业银 行 经 营管 理 的 应 用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还 没 有 较 为 系 统 的理 论 概 括 ,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构 模 式 的 商 变 革 还 缺 乏扎 实 丰 富的 理 论 基 础 。西方 主要 国家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近 年 来 , 杂 性 科 学 的 兴 起 , 得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构 改 造 的 方 法 探 索 进 复 使 入 了一 个 新 的 阶段 。本 文 拟 运 用 复 杂 性 科 学 来 分 析 我 国 商 业银 行 的 组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编者按:这期增刊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专辑,也可以说是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写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复杂性新探》的续集。
它反映了该中心在持续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近一年多来取得的新进展。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于2007年1月和8月利用寒、暑假两次举办的“中医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会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上。
这就是,由研究中医学、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法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医复兴问题”进行典型分析,通过多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医学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而深入的探索。
诸如: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用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他组织论考察中医,揭示了中医具有的而用还原论观点看不到的科学内涵,以及与复杂性科学的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的本质特征;从人体与宇宙同源看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战略高度,看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扬弃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等等。
本期增刊即为上述诸多成果的集成,现奉献给广大读者供参阅。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苗东升摘 要: 本文分别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等五个方面考察中医,指出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而揭示中医具有还原论看不到的科学性,进而讨论了中医复兴和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 中医;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开放性;涌现;非线性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01-19收稿日期23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赵 曦摘 要: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现今时代背景下,复杂性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其理论向度的哲学可能,以及其实践向度的应用可能;重点探讨了复杂性与生态科学、产业集群和中医复兴等问题的实践蕴含。
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发掘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理论互释;同时诠释具体学科门类体系下,复杂性科学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哲学;生态科学;产业集群;中医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86-05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赵曦,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北京 )。
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引进和深入研究,对中国人的传统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伴随着科技哲学自身内部危机,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复杂性”作为当今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推进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深化哲学的当代反思,这也是复杂性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复杂性与复杂性科学 当今时代,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从一种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乃是“复杂性科学”前提性概念。
因此,在复杂性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有必要认真审视“复杂性”本身的理论蕴含,从而对复杂性予以定义。
然而,由于“复杂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其自身也具有复杂性的诸多特征;因而,从定义上澄清对复杂性的理解尚具有许多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理解是朦胧和模糊的,事实上,伴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已经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并探索性地发掘了许多新的可能;至少我们对复杂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是混沌性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非线形形式,由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这个非线性关系,使得我们不能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
简介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
虽然当代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
(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发展阶段复杂性科学研究主流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是指:埃德加·莫兰的学说、普利高津的布鲁塞尔学派、圣塔菲研究所的理论。
钱学森与《实践论》——再谈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 中图分类号 ] B I O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0 —4 X(0 0 o - 6 - 0 82 5 2 1 ) l 0 50 0 6
钱 学森 视 毛 泽东 的 《 践 论》 复杂 性 科学 的 重 实 为
述看 , 这两方面的指导作用都集 中体 现于科学方 法论的 探索 , 强调把握 整体性 , 以系统方 法解决 问题 , 而没有涉
现 , 立 开放 复 杂 巨 系统 论理 、 建 发展 思 维科 学 , 不仅 要 有 方 法论 上 的 创 新 , 要 从 认 识 论 上 下 功 夫 。这 种 认 识 还
论 的基础就是《 实践论》 。试图对钱 学森在这方面的思想发展 历程和基本 看法作初步 的梳 理 , 以进 一步讨论
复 杂性 科 学 的认 识论 。 [ 键 词 】 实践 论 ; 关 开放 复 杂 巨 系统 ; 合 集 成 ; 维 科 学 综 思
一
相结合 , 定性 与定 量相结 合 ” 的路径解 决 问题 [3 。三 18 9
年后 正式提 出 的定 性 与定 量 相 结合 的综 合集 成 法 , 其 基本思 想在 这篇文 章 中已表述 得 比较 清楚 了 。 关 键性 的转变 发生 在 18 9 7年。在 这之前 , 对于 钱 学 森来 说 , 复杂仅 仅是一 个一般 术语 , 复杂 系统还不 是
要哲 学基础 。本文 通 过 考察 钱 学森 对 《 实践 论 》 评 的 价 、 用、 运 发挥 , 以深 入 了解 这位 杰 出科 学 家 的学 术 思
想 和哲学立 场 , 进一 步探讨 复杂性科 学 的认识 论 。
一
及认识论 , 未提到《 实践论》 矛盾 论》 和《 。
回顾 4 0年来还 原 论科 学 的 发展 历 程 , 学 家 的 0 科 著作 , 特别是 开创新 学科 的著 作 , 趣 的是 方法论探 感兴 索一般不 涉足认 识 论 问题 。还 原 论有 多 方 面 的含义 , 核心是 定量 描述 的还 原论 , 即相信 ( 假定 ) 象 有一组 对 可 以精确 测 量 的特 性 , 述 它 们 的 一 组特 征 量 ( 描 变量 和常量 ) 之间存 在 明确 的关 系 , 以用数 学 形式 ( 可 特别 是 方程 ) 把这种关 系表示 出来 , 立 量化模 型 , 而把 建 从 实在 的对 象 转 变 为 数 学 的 和 逻 辑 的 问 题 来 处 理 口 。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高职课程改革探讨
职业教 育体 系研 究” ( 课题批 准 号: A J A1 1 0 0 0 3 ) , 主持 人 : 姜 沛民 ; 北 京 市教 育委 员会 社科 计 划 面上 项 目 ( 项 目编 号 : S M 2 0 1 3 5 1 6 3 8 0 0 1 ) 资助 , 主持人 : 王剑
诸 多不畅。鉴 于此, 以复杂性科学理论 为指 导, 从组成要 素的 多样 性、 系统结构 的多层 性、 系统行为的开放性 、 系统 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五个方面论证 当前 高职课程 改革的复杂 性, 对 于指导 高职课 程 改革和 实践 、 提 高高职 院校
办学水平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高职教 育; 课程改革 ; 复杂性 【 中图分类号 】 G 7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8 7 9 4 ( 2 0 1 3 ) 0 4 — 0 0 5 6 — 4 0
复杂性科 学视野 下高职课程 改 革探 讨
王 剑
( 北京 财贸 职业学 院 ,北京 1 0 1 1 0 1 )
【 摘 要】 课程改革是 高职教育研究的核 心领域 , 高职教 育的职业性 、 高等性和教 育性等 因素 决定 了高职 教育
课程改革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 。然而在 实践 中, 由于对高职课程 改革 复杂性的认识 不足 , 导致 了高职课程 改革的
课程 建设 是高 等 职业 教 育 发 展 的核 心 问题 , 也 是体 现 高职 院校办 学 特色 、 实现 办 学 目标 的关 键 环 节。围绕课程体系进行 的改革始终是 我国高职教 育改 革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在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下 , 我国高职院校大致上 经历 了基 于 “ 学 科 本位 ” 、 “ 能力本位” 和“ 工作 过 程 导向” 等 三次较 大范 围的课程体 系改革 。应该 说, 不少高职院校就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使 高职教育更 好 地适应 和推 动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进 行 了 不 懈 的 努力和探 索。然而 , 现实并不容乐观 , 当前正在进 行 的新 的课 程 改 革 举 步 维 艰 , 遭到课改专家 、 地 方 教 育行 政官员 、 一 线教 师 等 社会 各 界 群 体 的质 疑 和 批评 , 难 以达 到 预 期 的 目标 , 一 些 学 者 形 象 地 将 这 种窘境概括为“ 穿新鞋走老路” ( 张 良, 2 0 1 2 ) 。为何 我 国高 职 院 校 在 推 行 课 程 改 革 中效 果 不 佳 ?究 其 原因 , 笔者认 为在 相 当程 度 上 是 由于教 育 主 管部 门 和学校 对课程 改革 的复 杂 性认 识 不 足 所致 , 本 文 运 用 复杂 性科 学及 其 理论 分 析 了 当 前 高 职 课 程 改 革 问题的复杂性特征, 以期对高职课程改革具有指导 作用。
复杂性科学_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经济学
复杂性科学_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经济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表明了科学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成思危,1999),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科学范式的大变革。
如果说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觉,量子力学排除了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那么,作为复杂性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混沌论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格莱克,1990)。
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自然科学每一次理论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都成为经济学创造思维的源泉(张永安、汪应洛,1997)。
因此,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必然会对经济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就复杂性科学与经济学展开一些讨论。
二、复杂性概念苗东升(20XX年)认为,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复杂性应是复杂性科学的首要概念,需要给出它的科学定义。
按照传统的理解,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
一个事物在未被认识以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了就简单了。
复杂性研究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建立复杂性科学也有10多年,但复杂性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对象,给出不同的复杂性定义。
据郝柏林(1999)介绍,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Lloyd编辑了一份清单,至少有31种不同的复杂性的定义。
也许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复杂性定义,至少目前不必追求这种统一定义,多样性、差异性是复杂性固有的内涵,只接受一种意义下的复杂性,就否定了复杂性本身(苗东升,20XX 年)。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复杂性:(1)表现出复杂性的复杂系统一般是有大量的、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的网络。
每一单元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
(2)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系统的整体不再为部分之和,部分与整体之间不只是现象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一只活鸡被分成两半就不再是活鸡的两半”的关系。
复杂系统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系统对初值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复杂性是系统的某种动态行为,往往伴随涨落。
复杂性是什1
复杂性是什么?(2008-01-05 11:02:03)分类:工作篇标签:校园3.“复杂”的分形解读苗东升从分形(Fractal)角度对汉语中“复杂”一词进行了解读。
在苗东升看来,汉语中的“复杂”是一词是由“复”和“杂”两个字组合而成。
“复”的含义指多样、重复、反复、形成某种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结构,即系统包含极其多的层次,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都显现出(重复着)相同的精细结构,所看到的图像是一致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杂”的含义是指多样、破碎、纷乱,形成某种不规则的、无序的结构。
苗乐升强调了几种情况:无“复”者、“复而不杂”者;不“杂”者、“杂而不复”者;“既复且杂”者。
无“复”者与“复而不杂”都不是复杂事物。
无“复”者则意味着在不同尺度上没有重复性,也就不可能具有规律性;但仅有“复”的“复而不杂”也不是完全的复杂性,“复”仅仅满足了部分与整体的严格相似性,表现为相同的结构在不同尺度的层次上重复出现,这与传统欧氏几何研究的规整对象并无实质差别。
如科赫曲线、谢尔宾斯海绵等数学分形,它们的生成规则和描述方法与整形几何并无本质的不同,虽然这些几何图形已经为传统几何所“不容”。
另一方面,不“杂”者与“杂而不复”者也不是复杂事物。
不“杂”者就是没有任何杂乱性的事物,一般就是规则对象;“杂而不复”者表现为巨量的组分毫无规则地聚集在一起、杂乱无序,无重复性,未形成不同层次的嵌套结构,部分与整体没有任何相似性即规律性。
因此,只有“既复且杂”才具有完全的复杂性。
它把层次嵌套的自相似与无规则性、破碎性、混乱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按苗东升的说法:“这种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相似的,又不严格相似,因为在反复叠代即生成演化过程中不时有随机因素侵入,但又是不可预料的,导致严格自相似性的破缺,因而不能用确定论方法描述。
这种对象也不能用统计方法描述,因为它们的生成演化过程毕竟有某些规则在不断重复,具有明显的尺度(层次)变换下的不变性,即规律性。
略论钱学森的建筑哲学思想
钱 学森 对现 代科 学技 术体 系 的建构 大约 经历 了 3 0年 ,建 筑科 学是 他最 后提 出的一个 独立 大部 门 。
按 照他 的科 学技 术体 系 ,建筑 科学 也具 有j 个 层 次 三
已经 属 于 哲 学 范 畴 ,应 该 同建 筑 科 学 的 基 础 理论 建 筑 学 划 清 界 限 。作 为 一 种 部 门哲 学 ,它 要 反 映 建 筑 领 域 的特 殊 矛 盾 和 矛 盾 的特 殊 性 ,一 方 面要
可贵 。但在 他 的文章 中除 了本 体论 篇 ,其余 几篇 的 内容 基本上 属 于建筑 学 范畴 ,还算 不上 建筑 哲学 , 钱 学 森对此 有 所评论 。所 以说 ,建 筑哲 学还 是一 门 有待建 立 的学 问 。为促 进这方 面的研究 ,本 文作 者
第2பைடு நூலகம்卷
第4 期
1 月 2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 中的]程 二
J OURNA L OF ENG I EERI N NG U DI ST ES
2() 3 4 3 2 4 : 2 — 3
De .2 O c. O1
201 年 0
Do I :l0 37 / . 24 SP. 1 J. 224 2 0. 324 . 01 00
略论钱 学森 的建筑 哲 学思想
苗 东 升
( 国人 民 大学 哲 学 院 ,北京 10 7 1 中 0 82
摘 要:钱 学森把 建 筑科 学作 为现 代科 学技 术体 系的一个 大部 门,而将 建筑 哲学看作 沟通 建筑科 学与辩 证唯 物主 义哲 学的桥 梁。 以 自身看 ,建 筑哲 学是 建 筑科 学体 系之 首 ,决定 着建筑科 学其 他层次 的发展 方向 ,十分重要 。钱 学森提 出建 立建筑 哲学 的学术任 务 ,发表 了一 些零 星 而极 富启发 性的见 解 ,
把钱学森开创的科学探索推向前进
一
、
抓 住总 纲
见 。他 的说 法 是 : 钱教 授 的 这 一 体 系 结 构 却 是 缺 “ 乏 内在逻辑 联 系 的科 学 技 术 分类 体 系 , 以为应 以 我 恩格 斯提 出 的五 种 运 动 形 式 理 论 为 科 学 技 术 分类 的理 论基础 。H 这 个 难 得一 见 的公 开 批 评 提供 了 ”j 理解 钱学 森观 点 的新视 角 , 人 们 看 到部 分 反 对 意 使
见 的 问题 所在 。
钱学 森一 生 的 科 学 技 术 事 业 大体 分 为 两 个 时 期 。17 代 中期 以 前 是 第 一 时 期 , 分 两 个 时 90年 又 段 : 美 国的他 主 要 是 力 学 家 和 控 制 科 学 家 , 在 同时 作 为火 箭专 家参 与开 创 美 国航 天科 技 ; 国后 的他 回 主要是 技术 科学 家 和工 程 学 家 , 精力 和才 华 主要 用 于组 织指 导 中 国航 天 科 技 的创 建 和 发 展 。2 纪 0世 7 O年代后 期 以后 是第 二 时期 , 学森 大 步跳 出领域 钱 专 家 的圈子 , 学术 触 角几 乎 伸 向现 代科 技 的所 有领
・
48 ・
维普资讯
苗 东升
把钱 学森开创 的科 学探 索推 向前进
“ 是从 搞 工 程技 术 走 向科 学 论 的 , 术 科 学 我 技
学, 体现出一种新 的办学思想 : 希望培养一大批新 型人才 , 他们既有理论 敏感性 , 善于从工程技术 实 际 中提 出科学 理论 的新课 题 和 新 观点 ; 又具 有 开 发 工程系统的创造性 , 善于把最新科学理论应用于工 程技 术 。 19 代 的 钱学 森 更 进 一 步 倡 导 大 成 智 90年
企业扩张的复杂性来源与复杂性特征分析
一
、
复 杂 系统 与 复杂 性
复杂 系统 与 复 杂 性 是 复 杂 性 科 学 的 核 心 概
企业 由弱到强 的转 变 , 可 以指 一个 企 业 由粗 放 还
向集约 经 营 的转 变 等 等L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 】 ]
下, 企业 在扩 张实践 中出现 了许多新 扩张方 式 , 如 企业联 盟 、 同外包 、 合 特许经 营 、 企业 集群 等等 , 这 些新 的扩张方式 和原 有扩张方 式相 比有着更 为复
性 、 张行 为 、 程 、 果 的 非线 性 、 确 定 性 、 扩 过 结 不 自演 化 和 自催 化 机 制 以及 自组 织 与 他 组 织 的 统 一 性 。 对
企 业 扩 张 的 复 杂性 来源 与 复 杂性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有 助 于 认 识 企 业 扩 张 的 行 为 和 现 象 , 可 以 为 企 业 扩 张 也
战 略 选 择 与 管 理 决 策提 供 理 论依 据 。 关 键 词 :企业 扩 张 ;复杂 性 来 源 ;复 杂 性 特征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F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作 为世界企 业 演化 史 中 的一 个基 本 现 象 , 企
复杂 巨 系 统 或 适 应 复 杂 系 统 ( d piecmpe a a t o lx v
念 。复杂性 科学 (h c n eo o lxt ) 起 tesi c f mpe i 兴 e c y
系统科学精要苗东升读后感
系统科学精要苗东升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个没头的苍蝇,系统科学?这都是些啥啊?感觉那些概念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却怎么也抓不住。
但是呢,苗老师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魔法师,他挥动着文字的魔法棒,慢慢地把这些调皮的概念变得规规矩矩,还排着队到我的脑袋里去了。
就说系统这个概念吧,以前我觉得系统就是一些东西凑一块儿,就像我把文具都放在笔袋里,这就是个简单的“系统”。
但是读了书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系统是有层次的,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大系统里面套着小系统,小系统里面可能还有更小的系统。
而且每个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和目标,这就像我们身体这个大系统,里面的心肝脾肺肾每个小系统都有自己的任务,得齐心协力才能让我们健康地活蹦乱跳。
苗老师讲的系统演化也特别有趣。
就像是在看一场超级大片,一个系统从简单慢慢变得复杂,就像一个小村子发展成一个大都市。
这里面有渐变,就像城市一点一点盖新楼、修马路;还有突变,就像突然发现了新的资源或者来了一场大变革,一下子让这个城市有了质的飞跃。
我就想啊,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到处都是这种系统演化的例子。
比如说我玩的游戏,从最开始简单的几个关卡,到后来越来越复杂的剧情和玩法,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在不断演化呢。
这本书里还讲到系统的自组织。
这就像是系统自己给自己当导演,编排一场大戏。
就像一群蚂蚁,没有谁在那儿喊着“一二一”指挥它们,但是它们就能自己组织起来找食物、建蚁巢。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像蚂蚁一样有这么强的自组织能力就好了,不用老妈整天在后面催我收拾房间,我自己就能把房间整得井井有条。
不过这自组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里面有好多规则和条件呢,就像蚂蚁靠的是信息素这些神奇的东西。
还有系统的复杂性,这可把我绕得有点晕。
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棵树后面都藏着一个新的问题。
但是苗老师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指南针,他用各种例子和解释让我慢慢找到了方向。
试析战略创新的复杂性
社会 器物 ) 的新创 制 , 为社会 制度 的新 或
一
创” 新事物不是原有事物 方面,明确创新研究属于复杂性科 体现于那个 “ 字 ,
建立 ,都是一个新系统从无到有 的发生发 学将促进创新研究,使之更自觉地运用复 自然的线性 的延 伸 ,也不是从别处简单移
而是创 造出来的 , 代表一种质的 展过程 ,不可能通过还原 为部分来寻找 正 杂I 的,
大小小的科学技术创新不计其数。其中 研究 的课题 。 典科学也没有 能力 给创 新 可以消除复杂性, 经 把部分认识清楚, 综合起
一
系列创新,如哥白尼的 日 心说 、 牛顿力 的机制 、 、 以科学 的阐释 。 规律 原理
、
来就能得到关于整体 的认识 。但还 原论 不
达 尔文进化论 、 瓦特 的蒸汽 机 、 莱特兄 科 学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 一种演 是万能的。钱学森说得好 : 凡现在不能用 “ 痔 的飞机 等 , 更对人类 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 化 系统 , 经历不同的历史形态。 从唯物史观 还原论方法处理 的或不 宜用还原论方法 处
的。
在这方面首 先有所 突破的是 经济 学家 创新思路 。
标 时从多方 面积 累经验 , 寻找学科资源 , 开拓 的五个 要素 。创 新主体从 一定的创新 目 出发 , 照适 当的模式 确立创 新项 目(即 按
熊彼特 , 他在 11 年著的 《 92 经济发展理 论》 中第一次把创新作为经济学概念加以
臣 有它们就谈不上辉煌的工业文明。 然而, 看 ,当科学 系统 尚未演化到一 定历 史形 态 理的问题 ,而要 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 处
1 C U N XN FI 0 71 4 H A G IK_ 0 . j2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_科学性_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Ξ【科学哲学】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性、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苗东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2)摘 要:钱学森有关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给出复杂性的一种定义,确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种新的方法论。
兹就这三个议题论证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科学性,进而考察它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复杂性;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综合集成法中图分类号:N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5)02Ο0018Ο07 建立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活动的中心课题。
学界对他的工作有不同评价是正常的,争论和批评都有助于这一理论的发展。
但要么否认它的科学性,动辄给人扣上伪科学的帽子;要么说它已经基本成熟,不允许对钱学森的观点提出商榷或质疑,给人扣上“歪曲钱老”的帽子。
这两种极端意见都背离了科学精神,有必要加以辨析。
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科学性一种批评意见断言,把人体、大脑、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不能真正深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是一种大而无当的空洞体系,甚至可能诱惑人误入伪科学泥沼。
笔者断然不能赞同这种指责。
我们以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一“整个系统科学的核心概念”[1](P61)的科学性。
(1)组分的数量代表系统的规模,是影响系统行为和性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般系统论毕竟太过一般,尚未注意到系统的规模效应。
运筹学和控制论早期亦如此,但经历1950~1960年代的大发展之后,终于发现这个认识盲点,开始按照规模划分系统,提出大系统概念,建立大系统理论,代表系统科学的一个进步。
作为控制论大家的钱学森接受这个概念是很自然的。
但系统科学后来的发展表明,从小系统到大系统的认识进步不够大,大系统理论考察的对象,如区域电力网等,不足以代表后来复杂性研究考察的对象;大系统尚不能涌现出某些精致、深刻的特性,如自组织运动,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什么?——复杂性的词源学考量及其哲学追问
复杂性是什么?——复杂性的词源学考量及其哲学追问
刘劲杨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年(卷),期】2005(22)6
【摘要】当前复杂性研究面临一个话语的“复杂性丛林”,关注用语的界定应当成为复杂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着重梳理、比较了盖尔曼、西利亚斯和苗东升对复杂性概念的一些词源学讨论。
在此基础上,从哲学角度对复杂性理解的限度进行了追问。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复杂性;词源学;哲学
【作者】刘劲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941
【相关文献】
1.复杂性理论与生态哲学—读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 [J], 鲁枢元
2.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拓展复杂性研究的新视野 [J], 刘劲杨
3.穿越复杂性丛林--复杂性研究的四种理论基点及其哲学反思 [J], 刘劲杨
4.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专题讨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
十个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J], 王志康
5.复杂性究竟是什么——复杂性的语义分析 [J], 黄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钱超20121243摘要: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首先要对科学有个正确的理解。
中医怀疑论者很多的质疑大多是源于对科学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以及对中医并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中医科学性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疗效等方面都是有据可循的。
关键词:科学,反驳,中医,正名中医是科学的吗?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理论近年来却因为少数学者的质疑而引起社会上广泛的争论。
笔者虽只是接触中医六年的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也要从自己的理解为中医正名。
一.对科学的定义要想说清楚中医的科学性,先得讨论什么是科学。
这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涉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科学家、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概括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广义的, 站在人类知识体系的角度予以解释, 另一类则是狭义的, 站在当前流行的科学活动立场做出说明。
有学者认为科学是按一定思维模式产生的一套理论。
也有学者觉得科学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论,或者叫做思维方式,它不是探索世界的惟一方法,本身也不是真理,只是探讨真理的工具和知识体系[1]。
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理性知识体系, 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2]。
科学的精神是永恒地求真求知, 从科学史来看, 科学总是在对既有理论进行怀疑、修正乃至革命中前进的。
由于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参照标准, 所以这个问题转化成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为维护科学的合理性, 科学哲学家曾提出了逻辑自洽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等分界标准。
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理”与“用”两个方面, “理”是探索事物规律的规则与框架; “用”则是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手段。
二.对反对者的反驳针对中医不具科学性的论断,陈徽[3]认为这归根结底是对实证科学的迷恋情结和渐趋兴盛的科学主义之风。
倪培民[4]认为对“科学体系”与“科学活动”这两种概念缺乏明确的区分。
王睿等[5]通过静态科学观与动态科学观的对比,认为这是对科学内涵理解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将科学与科学知识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93期)经济研究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苗东升摘要:本文讨论了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互动关系,指出经济学前沿出现了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对待的趋势,最后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复杂性;经济研究;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30-07收稿日期:2009-11-2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北京100872)一、经济研究是培育复杂性科学的温床之一复杂性科学从孕育到产生的历史可以简单概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孕育,历时40多年;1940年代开始把复杂性看成科学概念,意识到复杂性正在成为科学前沿的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复杂性的概念、方法、观点;70至80年代之交初步形成复杂性科学。
一切科学思想都来自社会实践,复杂性科学亦然。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因而是培育复杂性科学思想的重要土壤。
科学整体作为系统,从简单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演化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需要而且事实上经历着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今天回头看去,这一进程中始终有来自经济研究的影响和推动。
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仅就以下五点略加说明。
1.从物理到事理。
简单性科学是广义的物理学(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不涉及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事理现象。
研究事理既要考虑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也要考量人的情感、思想、决策、行为等因素,原则上属于复杂性范畴。
科学转型演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是从单纯的物质观转向同时承认事理观。
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初,人们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事理现象,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形成运筹学。
运筹学遵循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原则,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处理有限资源分配、目标搜索、设备更新之类事理问题。
列昂惕夫(1973)、康托罗维奇(1975)就是以运筹学的出色工作而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
今天看来,运筹学能够有效解决的还是所谓硬系统、硬运筹、硬事理问题,原则上仍属于简单性科学。
但它冲破单纯的物理观,开辟通向研究软系统、软运筹、软事理这类复杂性问题的道路,是经济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影响。
3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
从方法论看,简单性科学是还原论科学,强调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把宏观还原到微观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复杂性科学是系统论科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科学转型演化必定伴随方法论转变,必须重新张扬整体观。
贝塔朗菲说得好:“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
”[1](p.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跟经济学的影响和推动密切相关。
在一般系统论创始人中,经济学家博尔丁的地位仅次于贝塔朗菲,对现代科学从分析范式转向系统范式有独特贡献。
博尔丁自称是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走向一般系统论的[1](p.12),他提出的组织模型、层次划分图式、经济系统的生态特性和演化特性等,其思想灵感首先来自经济学。
当然,从经济学提炼系统思维的绝非博尔丁一人,而是几代人接力赛的结果。
3.从天然性到人工性。
人类行为、社会发展充满天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
不考虑人工性,只从天然性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是简单性科学,从天然性与人工性矛盾统一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往往是复杂性科学。
“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
”[2](第2版序)在复杂性科学初步形成其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司马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提出的有限理性、层级结构、人工性等概念是复杂性科学必不可少的武器。
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西蒙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都直接联系着经济学和智能科学,是对经济复杂性和智能复杂性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有限理性概念更是为修正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而提出的,完全理性是简单性,有限理性连通着复杂性。
4.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简单性科学遵奉机械论,一个突出表现是把系统组分看成死的物质分子、原子,或机器的元件。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对系统组分的认识事实上都因袭机械论假设,不提组分的活性,难以有效描述复杂性。
应对复杂性须克服机械论,采取有机论。
科学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变有不同途径,圣塔菲的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其中之一。
他们借用经济学的agent概念,把系统组分看成具有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能通过积累经验而相互适应,进而适应更大环境,指出正是这种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
CAS理论的许多概念、方法、模型都有明显的经济学背景。
5.自组织观点。
自组织理论为解释复杂性形成和演变的深层机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没有自组织理论,就不会有复杂性科学。
自组织理论主要完成于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之手,但思想孕育跟经济学密切相关。
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对经济自组织最早的表述,影响深远,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
20世纪后半期,苏联中央集权式计划经济走向停滞,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的长足发展,催生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尽管它把市场的自组织功能绝对化,完全否定他组织,十分片面;但它有助于重新认识自组织对系统生成、存续、演化的建设性作用,在学术思想上有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在1960-1970年代勃兴,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复兴有思想上的联系,也同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有联系,为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持。
此外,开放性、异质性、多样性、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目的性、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对理解复杂性必不可少的概念的提出和深化,都从经济学中得到过启示。
二、复杂性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推动事物总是相互作用的。
逐步形成中的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非线性科学、各种跨学科研究等,粗略说就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同时也在影响和滋养着经济研究。
既然经济运行本质上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方法就会不可阻挡地进入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工具。
事实上,1980年代以降,经济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已成为时尚,国内外举行了难以计数的有关经济复杂性研究的活动,发表大量研究成果。
国际上复杂性研究学派林立,都非常关注经济复杂性问题,以不同的理念和方法给出解释,这里仅提及五点。
1.博弈论经济学。
竞争是研究系统演化、自组织之类复杂现象必不可少的概念。
博弈论是研13究策略性竞争的科学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
现实世界的博弈行为不限于经济系统,但自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经济竞争成为研究博弈现象的最大推动力之一。
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腾的名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被视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它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运用博弈论分析经济现象,其基本概念“局中人”乃是一类特殊的经济人。
博弈论1950年代以来的发展跟经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多方面深入地揭示了真实“局中人”固有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哈肯和艾克斯罗德关于合作与竞争的一般性研究倒显得受冷落了。
2.报酬递增经济学。
W·B·阿瑟是非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其经济学思想发源于他有关发展中国家人口经济问题的调研和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工作,并多方面受惠于正在形成中的复杂性科学,特别是普利高津关于系统演化和自组织的观点。
阿瑟把自己的新经济学称为报酬递增经济学,强调经济系统的正反馈,向主流经济学基于负反馈的均衡论发起挑战。
早在1979年,他就沿着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分野这样一个维度,从7个方面对新旧经济学进行比较,下面列出其中4条[3](p.36),这足以看出复杂性研究对其思想影响之深,报酬递增经济学无疑属于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经济研究的产物:旧经济学·建立在19世纪物理学之上(均衡、稳定、确定性动力学)·一切都处于均衡状态,经济中不存在真正的动力学变化·把研究对象看做结构简单的事物·经济学就像物理学那样简单新经济学·建立在生物学之上(结构、形态、自组织、生命循环)·经济永远处在时间的边缘,不断前进,结构时时在组合、衰败、发展·认为研究对象具有潜在的复杂性·经济学是高度复杂的科学3.混沌经济学。
混沌指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尽管学界有人认为它还算不上真正的复杂性,但毕竟是迄今发现的最复杂的动力学体制。
混沌的基本特征,如非周期定态、奇怪吸引子、对初值敏感依赖性、长期行为不可预测性等,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都可以发现。
所以,混沌学的出现立即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纷纷以混沌学概念和方法描述经济复杂性。
最早的工作大约是在1975年,1980年代有关工作迅速增加。
普利高津学派、哈肯学派、圣塔菲学派、微分动力学等都尝试把混沌学与各自的理论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复杂性。
由理查德·H·戴等人写的14篇文章汇编成的《混沌经济学》一书[4],大体代表了应用混沌理论研究经济复杂性的成果。
北京大学学者陈平是作者之一,他发现经济系统的奇怪吸引子,并以可观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经济混沌。
[5]4.演化经济学。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化理论逻辑地包含经济演化的思想,瓦尔拉斯、熊彼特、博尔丁等都承认经济系统的演化性。
但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的演化经济学,出现于1970—1980年代,而系统演化的一般理论出现于1960—1970年代,它们的思想渊源关系是清楚的。
粗略地说,把经济运行作为一种演化系统来研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就是演化经济学。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两个:一是纳尔逊和文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1982);二是霍奇逊的《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1999)。
后者受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很明显,霍奇逊认定经济学是“处理复杂系统的科学”[6](p.59),承认“演化”一词“与‘复杂性理论’相联系”[6](p.128)。
在诸多复杂性理论中,除了早期的司马贺等人,他们更多的是受混沌理论和CAS理论的影响,把新奇性(恒新性、新事象)作为核心概念,重视隐喻的方法论意义,都同复杂性科学相一致。
5.中国复杂性科学界的经济研究。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形成与经济研究也有密切联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就是基于经济学家马宾指导的、710所于景元等人完成的有关粮油倒挂等问题的研究,由钱学森从理论上总结提炼而形成的。
钱学森学派一向重视经济问题,作为其重要成员的方福康对经济复杂性作了持续多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