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也包含了一些物理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呈现,但是
在古人的观察和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比如在古诗中常常会提到风、雨、云等自然现象,其中就蕴含了一些物理知识。
比如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
描绘,反映了太阳升起和河水流动的景象,涉及到了日落和河流等物理现象。
古人对于天文现象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描写。
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里表现了对明月的好奇和对天
空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
对远方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远处景色的向往和探索,也展现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渴
望。
古人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李白
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里通过对鹤的描写,展示了古人对于鸟类的观察和感悟,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在《桃花源记》中,“远近蓦然开朗,无数桃树低阴;花径寻幽独往,笛声吹入云层。
”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自
然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列举数例:月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光有七色,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
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进入人眼的成份较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
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敏感。
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绿更浓,天更蓝。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
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
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太阳光由各种不同的波长的单色光组成,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
由于各种色光对玻璃的折射率不同,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雨后,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类似于许多“三棱镜”,在阳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在天幕上形成美丽的彩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半径六千四百公里,周长约四万公里,合市制八万里。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人也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在地球上遥望银河,肉眼可见的恒星可达六千多个,这仅仅是银河系中数亿个恒星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外边还有大量河外星云,“一千河”泛指广袤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参照物。
相对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6.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物理原理:运动速度大,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物理原理:重力的作用8.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物理原理:相对运动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物理原理:重力作用。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物理原理:光现象;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物理原理:(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物理原理:地球重力。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物理原理:弹性势能。
14.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物理原理: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物理原理:声音传递信息。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1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诗词中蕴含的12种物理现象 (公务员常识)
诗词中蕴含的12种物理现象一、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射)。
这一物理现象的诗句比较好掌握,常考的大致分为两类现象:一类是诗句中涉及到影子的,比如:“对影成三人”、“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就是树木枝叶的影子)等等;另一类是诗句中涉及遮挡的,比如:“峰多巧障日”(山峰多了,遮挡了太阳光)、“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是云遮挡住了光线。
)2. 光的反射。
这一类诗句是真题中考得最多的,只要诗句中出现倒影、镜子,就都属于光的反射(镜面反射),比如:“楼台倒影入池塘”、“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等等。
3. 光的折射。
这一类诗句特别少,大家记住两句就够了:“潭清疑水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 光的色散。
这一物理现象是大家常常忽视的,但比较好理解,凡是诗句中出现彩虹的,都属于光的色散,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苏轼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和韦应物的“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这两首诗的疑问部分都是在探究声音的产生。
但这类诗句在真题中往往考得不会那么贴切,只要和声音有关,都可以说涉及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物理现象,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
2. 声音的反射(回声)。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这就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产生回声。
三、诗词中的能量转换1. 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凡是诗句中涉及到弓的都可以说“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等。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宇宙的思考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他们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和精炼的语言,将物理原理与诗意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诗句,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一、光学物理1. 《夜泊牛渚怀古》晓月皎皎犹残酒,影徙鳞鳞香小径。
此情浩荡如洪水,岂似流光不可折?这首诗通过描绘夜色下明亮的月光和水面倒影,将月光的特性与光的折射现象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美好的感慨。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壮阔的气势展现了自然景观,同时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比喻,表达了追求进取和无限拓展的精神,与物体受力下的运动和力学原理相呼应。
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描绘草原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草木的生长循环,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其中野火的烧尽和春风的吹生,体现了热的传递和热平衡的物理特性。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明月光辉为背景,通过心境的表达,将月光的亮度和柔和的色彩与电磁波的特性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们在静谧的夜晚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以上是我根据题目《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总结出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古诗词,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物理现象与诗意相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而深邃的诗意世界。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探索这些诗句,感受物理与文学的奇妙交融之处。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许多诗词、俗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这些俗语你一定都听过,但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吗?01——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02——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03——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的物理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清照所作《如梦令》中的一句诗句,这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挽弓、满月、西北望、天狼等词语都与天文现象和物理规律有着密切的通联。
本文将以这句诗句为切入点,解析其中隐藏的物理知识。
1. 弓的原理李清照在这句诗句中写道“会挽雕弓”,弓是一种利用弹性材料储存能量的武器,挽弓的原理就是将弓弦往后拉,使弓的弹性材料(通常是木材或者复合材料)储存能量,在释放时将箭驱离。
挽弓的过程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储存,也可以从弹簧的弹性变形和能量储存的角度来解释,从而引出弹簧振子的物理知识。
2. 满月的成因“如满月”这里指的是弯弓的形状,满月为圆形,而弓挽得越满,其形状也越接近圆形,所以“如满月”指的是弓的形状。
而月亮出现满月是因为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
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表面几乎全面,使得月球看起来呈现出圆形的光亮。
这一现象涉及到天文学知识和光学知识。
3. 西北望的方位“西北望”所涉及的方位也与物理知识相关。
西北望是指方向,望字暗示了视线的延伸。
而方向是地球上一点指向另一点的直线连线所在的平面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地球物理学中,地球自转、地球形状等都与方位有关,同时也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东西向流派、风向、气候等有关。
4. 天狼的意义“射天狼”这里指的是射击天上的天狼星,而天狼星是天狼座α星,也是我国古代七大星宿之一。
天狼星在天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与物理规律和天文现象有着密切通联。
观测天狼星需要用到一些光学仪器和天文学知识。
总结:通过对李清照《如梦令》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物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诗句中包含了挽弓、满月、方位和天文等多方面的物理知识。
这也表明了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科学知识,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领会。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以挽弓、满月、西北望和天狼等物理现象为素材,展现了她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不仅欣赏到华美的诗歌语言,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我们就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
1. 大气运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表现了大自然中风的力量和产生的效果。
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一种气流运动。
唐诗中也有许多描写风使草木摇曳,树枝摆动,江河波涛起伏的诗句。
这些诗句反映了风的运动对大自然的影响。
2. 日月运行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句中的“天生我材”意为出生时的自然条件,其中的“天”就是指恒星,即太阳。
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源泉,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行,是表现出天体运行规律的一个典型例子。
唐诗中也有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互转、星辰运行的诗句,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理解。
3. 电磁现象唐诗中也有涉及到电磁现象的诗句。
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的“野火”指的是山林火灾,这是由于静电引起的自然现象。
在干燥的天气中,静电作用可以引起空气中的分子和带电的物质爆炸,从而形成山林火灾。
唐诗中描绘的“野火烧不尽”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生动形容。
4. 力学原理唐诗中还有一些诗句涉及到力学原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万户捣衣声,落晖照大江”这一句。
这句诗描述的是登高后所看到的江河宽广,人声穿透云层相传的景象。
人声穿透云层翻转传播的现象是因为由于温度差异和大气密度变化产生的折射效应所引起的。
杜甫的这句诗恰恰表现的是这一自然现象。
总之,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关于光学的知识。
古人对光学现象早有观察,例如在《杂诗》中陆游写道:“不信此山多高者,犹疑日月浮前浦。
”这句诗中提到了光线折射的现象。
当阳光照射到海水面上时,会因为光的速度在水中变化而发生折射,使得太阳或月亮的位置看起来产生偏移。
这一现象在古代很多人的观察和反思中都有所体现。
关于声学的知识。
古人对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等现象也有所观察和认识。
例如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提到的戍鼓声就是指边界上军队敲击的大鼓声,而雁声则是指秋天边界上鸟类迁徙时发出的声音。
古人对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有一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声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心得的总结上。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玉楼天半起笙簧,风送宫嫔笑语妆。
”这句描写了宫殿楼阁高耸入云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物体受力、支撑结构和重力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古人对热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
虽然他们并没有像现代物理学那样对热能的本质和热传导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对火和热的利用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有一些常识性的认知。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紫烟青露湿,清晨凉似水。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露水和清晨的凉爽,给人以火热消退、温度下降的感觉。
古诗词中蕴含着各种物理知识。
通过古代诗人对光学、声学、力学和热学的观察和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并且这些认识和思考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美,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在物理学方面的启示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
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
春回,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
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
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
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前面,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
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太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
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
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
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刺史。
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
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
《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蓝色,古人叫青。
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就是染料,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色,不是说青色胜过蓝色。
词中的“绿如蓝”,也不是说绿色如同蓝色一样。
这首词色调鲜丽,感情真挚,诗人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
看!红日升起,在的映照下,江边明艳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绿得好象染料一样。
湖光山色如此绚丽,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句经典名句,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它不仅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丽风光,还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太是电磁波,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又叫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
清晨日出的时候,日光是斜射到地面上的,穿过的大气层比较厚,大气层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微粒,不同颜色的光穿过空气的时候,散射的情况不同。
在可见光中,波长比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大多被空气微粒散射掉;波长最长的是红光,不容易被散射。
因此,红光比其他色光透射得更远,我们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当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艳艳的洒满了江岸,辉映着岸边的景物,便呈现出一幅“江花红胜火”的景色。
正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橙色和黄色光的波长次之,射到水面上时,它们不受水的阻碍,容易透过江水。
而蓝色和绿色光的波长比较短,在水中只能透入很浅的地方,遇到水的阻碍时,会强烈地散射和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就呈现出“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唐朝诗人籍在他的《春别曲》中,也有一句诗“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把春水的绿比喻成好像染过一样,即是同样的道理。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唐朝诗人若虚写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的四句。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他与贺知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流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这几种事物集中体现了自然与人生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涯,气势宏伟;明月随潮共生,景象壮观。
这两句诗在艺术上是千古绝唱,在科学上也说明了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月有盈亏圆缺”,海有涨潮落潮,大海中的海水每天都按时涨落起伏变化。
古时,人们把白天的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涨落叫做“汐”,合起来叫做“潮汐”。
潮汐现象使海面有规律的起伏着。
我国古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已经发现了海洋的潮汐现象与月亮的盈亏圆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的窦叔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潮汐学家,所撰的《海涛志》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他为我国海洋潮汐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专著中论述了海洋潮汐涨落的循环规律,对一个朔望月里潮汐与月亮的对应变化作了具体描述,指出海洋潮汐的规律是随着月亮运行的轨道变化而变化的:在一个朔望月(农历月)中,有两次大潮时间,分别发生在朔和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间,分别发生在上、下弦(阴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
朔望时潮汐最大,从朔望后的第三天开始减小。
潮汐的变化周而复始。
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于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才明白了潮汐现象是海水受太阳、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道理。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彼此的引力就越大;两个物体间距离越远,则彼此的引力越小。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地球与月亮之间,彼此都有吸引力。
它们处于不停的转动中,又会产生与引力方向相反的离心力,而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因此处于平衡状态。
可是,地球表面每个质点受月亮的引力大小并不一样,有的地方,引力大于离心力;有的地方小于离心力,它们的两个力之间的差值,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引潮力。
地球上各地的引潮力随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近而变化,加上地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距离随时在变化。
所以,各地在不同的时间,潮汐涨落的大小是不同的。
吟诵着优美诗句,学学物理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语文和物理的兴趣。
坐看牵牛织女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著名的《秋夕》诗,描写秋夕之夜,寒意袭人,满怀心事的宫女坐在台阶上,轻摇团扇,仰望着天河中牛郎织女星的情景。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美丽聪明、心灵手巧。
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生育了一对儿女,男耕女织,生活非常美满。
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强行把他们隔离在天河两边,两人只能面对面哭泣。
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彩色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织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会一次。
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孟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起,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引起古今多少诗人的咏叹。
除了杜牧的《秋夕》诗外,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应是北宋词家观的这首词《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中有抒情,有议论,融汇情、景、理,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