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章
(二)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保资源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增湿减温差
中国“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改良土壤、减少灾害、 减弱噪音、杀菌恶毒、生物多样、生态平衡、 美化环境、涵养文化
(三)森林是一种文化、旅游、休闲资源
白鹿岛度假村
原
完善的旅游
始
服务设施
林
区 生态旅游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2、植被的类型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二、森林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提供栖息地、食物和衣物 开始,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非常 复杂,除了物质作用外,还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的作用。
(一)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城市树林:吸烟滞尘:林木对大气
中Hale Waihona Puke 粉尘起阻滞、过滤作用;林木可以降低风速,加速粉尘沉降林木
可以吸附、滞留粉尘;草地吸附粉
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70倍,而森林比 裸露地面大75倍. 杀灭细菌: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比绿 化区多7倍以上;(据统计细菌含量 百货大楼内400万个,林荫道55万个, 公园1000个,林区50个)原因之一 是有些植物可以分泌强大的抗生素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1、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2、齐长城也是先秦长城中建筑较早的一条,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修建,历时二百余年才修成。
齐长城西起平阴,东至海滨,横亘于今山东省中部,大约经过今济南市南郊、潍坊、泰安、临沂地区、青岛市南郊等地。
总长度在 1 千里。
3、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4、汉长安城的城墙迄今仍能看到一些遗迹。
城墙周长 25700 米,墙基宽 12 —— 16 米,高度达 12 米以上,长安城中有五大宫殿区,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占整个城内的一半地方,后因城内面积太小,还在城外西边修了建章宫。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6、三国鼎立,全国有人口 3000 多万,南方人口首次达到了与北方人口大致相等的数量。
7、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称为河西四郡北宋都城开封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0、元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11、秦汉时期的农业地区主要在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12、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13、西周在消灭了商王朝以后,对于偌大的疆土如何统治,便采取了分封制。
西周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二次分封在周公东征以后,14、元代置湖广行省,下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因此称为湖广15、安史之乱后主要钱粮地区在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
简答黄河的六次改道为:第一次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前 602 年),黄河从河南进入河北由天津入海。
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复习资料绪论1、历史地理的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所谓历史时期,是指新石器时代有文字记载以来以至当代的人类活动的时期。
它上接古地理学,下连现代地理学,是一个所谓“承上启下”的学科。
2、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的成就(1)传统的沿革地理学阶段1、《汉书·地理志》是一篇当代地理著作,所记汉代的政区、山川地名,大都追溯汉前的沿革,此后正史中的15部《地理志》,大多因袭了这种传统。
2、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到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以至明清《一统志》,都是以追述沿革地理为其重要内容。
3、古代记述河渠水利的专著:司马迁《史记·河渠书》、郦道元的《水经注》4、专门讲沿革地理的著作: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特别注意地理沿革、明清之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名思义就是为读史写的地理书、近当代历史学家也大多注意沿革地理的研究,如王国维、顾颉刚、钱穆等。
5、清末杨守敬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主编《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2)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1、1934年在燕京大学教书的顾颉刚、谭其骧先生发起并组织了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的历史地理学会,在当时学术界中兴起了一个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也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现代历史地理学真正得到长足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5至1987陆续出版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另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它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0世纪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兴起则可以《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编写、出版为标识。
历史气候、植被、水系、海岸、沙漠等一系列历史自然地理问题成了历史地理学界的热门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PZZ整理版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研究时间上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时间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即海陆表面的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
从定义上来看,地理环境不包括地球的内部,也不包括地球的高空。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提倡实际观察与调查,1936年还出了一期调查专号;还重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发表国外学者的译著30多篇;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尽全时空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学科。
其争辩内容包括它古代的社会地理、人类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可以挂念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区划:中国古代社会地理依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
2. 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头形成,社会渐渐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地理主要表现为诸侯国、郡县和封建领地。
3. 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才渐渐被汉族统治,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头进展,也消灭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则在南方。
2. 中国人口的分布也与地貌相关,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较为稀有。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城市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文化富强,而衰落则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
三、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主要与农业经济的进展相关。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产业,农田的开垦和浇灌系统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交通运输进展相关。
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运和陆运,水运在河流和湖泊地区比较发达,而陆运则主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3. 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资源的分布有关。
中国古代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进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主要与政权更迭相关。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和收缩,政权更迭会带来边疆线的变动和地方制度的调整。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水系、气候特点等。
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例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扩张西域、唐朝辽东失陷、宋朝南迁等。
3.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理事件: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洪水、长江黄河交汇处的变迁等。
4.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域特点:例如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西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如长安、洛阳、北京、苏州、广州等。
6.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方文化和地理影响:例如山水诗的兴起、南方水乡的文化特点、西北边疆文化的形成等。
7. 中国历史时期的边疆和海外扩张:了解中国古代边疆的位置和特点,如西域、辽东、台湾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
8. 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和灾后恢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以及相关地理特点和人民的灾后恢复工作。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
一、填空题
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
1、《汉书·地理志》
2、历史地理学
三、简答题
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
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
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
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