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公共政策 第五章 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剖析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 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本质上,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
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散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进入政府议程;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二、政策议程的类型 1.外在创始型议程 (1)外在创始型议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 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阐释是指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 (3)扩散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3)新旧项目对政府议程的影响
A.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
障等。一般而言,政府对这类问题都较为熟悉,且处理方案在一定程度
上已经成型,所以它们往往会优先进入政府议程。
B.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大规模罢工、外交方面
出现的危机等。新项目进入政府议程常会受到拖延。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一、单项选择题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下列哪种情况之间的差距A.期望B.价值C.需要D.供求【解析】A2.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A.个人问题B.政策问题C.组织问题D.群体问题【解析】B3.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A.利益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议题网络D.混合型政策网络【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益型政策网络的定义。
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三大类。
其中,利益型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
4.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A.民意代表B.政府部门C.政党组织D.政治人物【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
常见的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有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等,其中,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
5.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A.层次分析B.类别分析C.多角度分析D.假设分析【解析】C6.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为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的一种问题认定的方法是A.类别分析B.假设分析C.层次分析D.多角度分析【解析】C7.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并不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A.共识程度B.意见产出C.意见评估D.专业水平【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
第五章政策制定
举例: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 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 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 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 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 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 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 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 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
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 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罢工、外交
2.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 体的共同意识;
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形成互补关系: ——有时,政府因为某项实质性议程所提出的议题该如何
去做并不明确时,采取象征性的回应态度; ——有时,象征性议程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又会引起政府
采取实质性的议程来解决;
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 社会现象,如就业、人口、贫困、腐败。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问题确认
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感性→理性的认知)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
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公共政策第5章第1讲
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
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 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 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 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克隆羊多莉诞生引发争议
1997 年 2 月22日,应该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 一只羊“多莉”。它的诞生震惊全世界。克隆技术 的产生意味着克隆人成为可能。绝大多数人认为,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
3、食品安全——不要事后诸葛亮
有人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 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 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 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 识了硫酸铜 ……今年,三鹿、鸡蛋又让我们知道了 三聚氰胺的化学威力。
4、看病难——不敢进医院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政策 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 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质量状态
优良
清晰可辨 少量可计算 少量 少量 有限 共识 可把握
适度
清晰可辨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良
模糊或有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 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社 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偏差”具有一 定的相对性。
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 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结构性社会问题 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 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 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 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人口问 题、环境问题。
05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本章要点: ●阶段途径的形成 ●阶段途径的评价 ●制度理性选择框架 ●多源流框架 ●中断—平衡框架 ●辩护联盟框架 ●政策扩散框架 ●政策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策过程研究的基本和主导的途径是 阶段途径,即把政策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来加以分别的研究,这种 途径被称为阶段启发法(the stages heuristic)。近二十年来,阶段途 径受到了批评与挑战,人们提出了各种新的替代途径或概念框架, 从而丰富了政策过程的理论。 一、阶段途径的形成 迄今为止,了解政策过程的最成熟和最有影响的途径仍然是 阶段途径。这种途径发源于拉斯韦尔,经过琼斯(Charls Jones)、安 德森(James Anderson)、布鲁尔(G· D· Brewer)和狄龙(Peter Deleon)等人的论述,而在20世纪70、80年代成熟起来,成为了解 政策过程的基本的,甚至是唯一途径。该途径将政策过程划分为 一系列阶段或环节——通常包括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 执行、评估和终结等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讨论影响政策过程的各 种基本因素。
三、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 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 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 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 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 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2.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 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 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的 功能环节。 3.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 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 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 4. 政策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 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的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 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5. 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 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不必要或不起作用,采用措施 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制定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关乎国家现实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极高的复杂性和难度,既需要充分体现国家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又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和多元化的需求。
那么,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的环节、实际操作、机构设置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章:政策制定的环节政策制定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政治决策、政策规划、政策执行。
首先,政治决策环节是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决策者的态度和决策意愿对制定出的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政策规划环节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的现实情况,结合国家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针对问题制定出具体措施,逐步完善政策框架。
最后,政策执行环节需要注重实际操作,做好政策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不断与社会保持沟通,定期进行政策评估,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章:实际操作政策制定的具体实际操作是复杂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方面,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
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综合调研,科学论证政策是否可行,分析各方意见和反响,形成科学的政策建议。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和需求。
政府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协调相关利益关系,制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
第四章:机构设置政策制定机构的设置也是关键性问题。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构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
政府部门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它负责决策、规划和执行任务,通过下发文件、组织会议、派遣工作组等形式来推动政策制定。
专业机构是支撑政府部门的重要力量,它主要负责政策的研究和论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政策建议。
社会力量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重要补充,它扮演着监督和参与的角色,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应当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评价权等权利。
政策制定
第五章政策制定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何谓政策制定?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有些政策科学家如德洛尔将政策制定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
大多数政策科学家则对政策制定作了狭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 for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我们从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政策制定。
本章将讨论政策制定过程的各阶段、环节或功能活动。
第一节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所构成。
安德森认为政策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被选中的。
①查尔斯·琼斯和迪特·马瑟斯在《政策形成》一文中认为政策形成包括了这样一些问题:政策问题来自何方?如何分清轻重缓急?问题怎样随时间变化?什么人与提案的形成有关?他们怎么做?如何支持提案?体制对方案的形成有何影响?以及出现了什么跨体制因素促成方案发展?等等。
②由此可见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而设立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始阶段的功能活动。
一、政策议程的种类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那些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科布和爱尔德将政策议程定义为:“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我国学者张金马给政策议程下了这样的定义:“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些需要给予考虑的事项。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公共政策分析】_05第5章 政策系统:政策工具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5.2 基本的政策
工具
5.2.1市场化工具
1.民营化
民营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 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并非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 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2.用者付费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 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 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用者付费经常被用于控制负 的外部性,特别是控制污染的领域,它也被用于城市交通控 制。
4.合同外包
合同外包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 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 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 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5.2 基本的政策
5.分权与权力工下具放
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公共组织决策和执 行的分离来赋予执行者更大的自主权,使被授予权力的下级 组织成为独立的单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预算,自由地与 其他组织进行竞争,而政治家只是确立目标并对绩效进行有 效控制。
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2.政策工具的分类
Ø我们将政策工具分为三大类,即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Ø市场化工具指的是,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来达到提供公共物 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 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目标。 Ø工商管理技术是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 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它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 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Ø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 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
公共政策学 5
第一节 公共问题概述
一、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具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公共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 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 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 切相关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二、 公共问题的类型
(一)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1.公众参与 2.建立听证制度 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 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 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二)政策合法化的类型 1.政策合法化类型的通常划分方法 2.政策合法化按其主体划分
第五节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式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 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为“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 式。表现在: 1.政策制定以政治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 2.政策制定的主体不仅只是官方的政策制定主体。 3.决策权力的结构除了集权制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 自身的独特之处。 4.改革开放前,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 领袖的言论。
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策略”。它所对 应的是这样一种理性决策的情境,即在考虑了对手所有的可 能性选择之后,设计—组行动并使之达到最优的结果。博弈 论者借用了这样一个词“最小最大化”来阐述理性策略的实 质性内涵,对博弈的参与其而言,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 的选择都将使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
四、 系统决策
系统决策模式借助了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思想。美国学者戴 维·伊斯顿1957年提出、阐述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这一分析 理论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作决策 的政治系统模式(Political System Model)。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一节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某个群体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
如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很多人失业,造成国家或某一地区失业率的提高,那么它就转变成了公共问题或社会问题。
公共问题: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在各个角度感觉到问题的存在);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①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②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③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作为论述题考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并能展开)(一)关联性与公共性。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
(三)历史性与动态性。
三、政策问题的分类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结构优良、结构适中、结构不良。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
从作用范围看: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第二节公共问题的提出学者琼斯和马休斯从政府和私人两种主体出发,将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状况区分为四类:私人主动、政府有限介入,政府主动、私人有限介入,两者都主动,两者都不主动。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个人整理版)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答:对象:理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论研究和案例研究。
目的:管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
任务:①推动公共事业向前发展②实现国家部门职能③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调整价值分配④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估计不能考) 答:产生的标志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70年代,分析范式产生,重心向执行和评估研究转移,理论基础从政治学向经济学;80年代加强了伦理研究,比较研究;90年以来重视宏观分析,政府改革和绩效评估成为热点。
3.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答: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二是研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政府官员缺乏应有认识;四是政策科学的教学案例不足。
对策:充分认识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引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
研究者应当深入政策过程。
第二章政策模型4.理性模型与渐进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答:理性模型分为绝对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两种,两者共同的优点是如能满足各类前臵条件,信息掌握量大、问题分析全面,将至少形成满意甚至是最佳决策方案。
但是绝对理性模型在现实中难以适用,有限理性模型要求问题既定,分析受时间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受决策者个人价值观影响严重。
渐进模型的优点是①可以减少对理论的需求②只掌握因素间的关联即可,不用考虑到所有变故③减少了待考虑因素④允许试验,实现自我校正的效果⑤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系列相关标准,为另一个渐进模型的形成打下基础。
缺点是偏于保守,不适用战争或重大社会问题,在需要改革时会阻碍发展。
5.试用系统模型分析公共政策是如何从政治系统产出的?(估计不能考)答:系统模型设计环境、输入、输出和政治系统。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政 党 组 织
政 治 领 袖
馈反
政策分析 人员
四、公共政策问题建构的过程
1.政策问题的种类 琼斯对美国政策问题的分类 (1)外交 (2)国防 (3)国内:人力资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
职业培训),物理的和自然的资源(包括环境、 能源、交通、住房、农业、科学、技术),民权, 社会控制(包括加强法制、药物控制、社区支持 等),经济控制,政府组织,税收,对州和地方 的资金援助,政府开支等
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1)思考问题 (2)描述问题的边界 (3)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4)列出目标和目的 (5)查明政策范围 (6)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7)对问题的评论
3.问题界定的方法
第二节 公共政策议程
一、 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二、 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途
邓恩(Dunn)依政策的复杂性
质量 要素
优良
问题性质 清晰可辩
资源投入 少量可计算
决策参与者 少量
调适人员
少量
方案数量
有限
价值认识
共识
概率推算
可把握
后果预测 可确定
适度
清晰可辩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易确定
不良
模糊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无法确定
第一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
矿3·28透水事件)
社会的变迁(社保问题、住房)
国际因素:
战争或军事行动
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宙斯盾防空作
主观因素:
价值观的更新 人们期望目 标的改变
客观因素:
自然灾害 社会变革 体制 转型
2.谁提出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制定-幻灯片
我国已经成为“未富先老”国家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 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 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按照国际通 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 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另外,有关专家预计, 到21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人 口比重的26.53%。
一般,评估人员应该有领导者、专家和公 众三个部分组成。
评估选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个方案进 行筛选,其最终结果是决断出一个方案。
政策方案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 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主要是指对方案的重要性做出 评价
定量评估:主要是指从数量关系上进行度 量。如边际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政策制定是政策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了解 政策制定。着重掌握拟定政策方案及作出 政策决定等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一、政策方案的含义
所谓政策方案是指针对未来、能付诸行动 以解决政策问题的计划、方法或对策。
1、政策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政策问题 2、政策方案以文字为载体,往往表现为一
这份报告还建议,中国应建立起统一的老年 人贫困保障平台,并配合以基金累积制养老 金系统。随着个人养老基金资金的不断充实, 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其流动 性也会不断提高。专业的基金管理将提高可 靠性、透明度和长期回报。
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的比例 是6:1,而往后的35年,老年人口将是儿童 人口的两倍。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 的速度转型。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 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
公共政策第5章第3讲
在转型中国,大众传媒渐成为政策系统中各 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是影响公共政策的 重要变量。但是对媒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官 方态度,中国媒体要担当“社会公器”的角色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媒体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那么,媒体是否必然的是“净土”、“天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媒体追求发行量、 收视率、用户量、广告量最大化的现象已不再陌生。 有人说:“广告对报纸的支持是一种复杂的恩 赐。报纸对广告的依赖可能使报纸出版者偏袒及企 业商人的道德准则和利益”。
小轿车最后被一位武警战士强行拦下。 而这时轿车后面已留下一条长达 1500 米的血 路。骑车人被拉出后,几乎体无完肤,多根 肋骨骨折,左耳外轮脱落,双脚后跟白骨绽 出。 8月25日,当地《大河报》率先报道了这 一惊人血案。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被披露: 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 10 月 17 日,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
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 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 1998年1月12日,郑州中院公开宣判:张金柱 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一,传播政策问题; 第二,制造舆论压力; 第三,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 第四,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李鹏1997年12月29日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朱镕基 1998年10月17日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 第五章 政策制定PPT课件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过失性社会问题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
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
些社会现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议程
(一)实质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 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 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 能性。 (二)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四、政府议程的触发机制
(二)触发机制的类型 1.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 (1)自然灾害 (2)经济灾难 (3)技术突破 (4)生态变迁 (5)社会变迁 2.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 (3)经济对抗 (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四、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 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代替主观,以 直接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的材料,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有效的制度 安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民需求和达成国家目标以及最优化资源分配方面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章将系统分析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传达、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四个环节。
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
政府或相关部门根据问题需求和政策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对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政策方案,并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2.政策传达:政策传达是确保政策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环节。
政策传达需要将政策内容清晰地传达给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民众。
这个过程需要广泛宣传,加强沟通,确保政策传达到位,避免信息不对称。
3.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4.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衡量政策执行效果的过程。
政府需要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政策评估需要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客观的数据支持,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公共政策的执行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设计、机构能力、资源配置和社会环境等。
1.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
一个好的政策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能够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并具备可操作性。
2.机构能力:机构能力是政策执行的关键。
政府部门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确保政策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同时,政府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进行多元化的参与和合作。
3.资源配置:资源是政策执行的保障。
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财政、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
政府应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府与社会相互作用和互动的重要载体。
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需求,制定出具有实际效果的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手段和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政策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这四个环节。
在政策研究阶段,政府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在政策规划阶段,政府需要把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进一步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并进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在政策实施阶段,政府需要负责监督和管理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调整和改进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通常包括政策发布、政策解释、政策实施和政策监督四个环节。
在政策发布阶段,政府需要将政策正式发布,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并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策内容。
在政策解释阶段,政府需要对政策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目标。
在政策实施阶段,政府需要落实政策措施,管理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并通过相关的措施和手段确保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在政策监督阶段,政府需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和改进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是衡量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根据相关指标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并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在政策调整阶段,政府需要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三、近因效应
卢琴斯的实验 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做 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 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四、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 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四、问题描述
政策问题的确认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 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代替主观,以 直接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的材料,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有效的制度 安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一、政策规划的主体
政策规划
(三)政策分析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取向是什么 公共政策分析所涉及的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健康、交通、 教育、环保、社会保障、住房 、经济、种族、治安、市 政等。每个领域都会存在一些专业化的研究团体,它们关 注具体的问题与政策,并会提出与之相关的政策主张。 (四)政策分析能否起作用 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政治的作用,但据此否定政策分析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客观的。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公共政策导论
(修订版)
谢明 编著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章
政策制定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是社 会问题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 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 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 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本章主要讲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环节,内容比较 多,且涉及许多相关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社 会问题确认的基本内容,认识建立政策议程会遇到的障 碍,把握政策规划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基本原则、工作 程序、思维方法等),并能够对决策过程中的择案规则、 心理效应以及政策的合法性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解。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二、政府议程的基本类型
(一)外在创始型 (二)政策动员型 (三)内在创始型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三、政府议程建立的条件
(一)公民个人的作用 (二)利益团体的作用 (三)政治领袖的作用 (四)政府体制的作用 (五)大众传媒的作用 (六)问题自身的作用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四)政策方案的选择 (1)确定标准 (2)比较性分析 (3)合法化过程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政策规划
四、政策规划程序
(五)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 (1)一票否决规则 (2)多数决定规则 (3)两两对比规则 (4)偏好次序表决规则 (5)赞成投票规则 (6)淘汰投票规则 (7)正负表决规则 (8)等级决定规则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一)实质性议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
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 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 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 能性。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五、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成 见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类,一是由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 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
六、反衬效应
反衬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同样会给人对事物的认知带来很大的影 响。
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 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 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合法化的过程,否则它就不可能具 备合法性特征,也成为不了具有真正意义的政策。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三、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
(一)经验思维 (二)逻辑思维 (三)直觉思维 (四)创新思维
(1)头脑风暴法 (2)哥顿法 (3)零起点方法 (4)综摄法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四、政策规划程序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特征
政策规划
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2)区分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二)政策方案的设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 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 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 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 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二者之 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黄灯效应是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 象比喻。 拖延往往产生于风险型决策,主要出于人们挫折防范的心 理需要,属于规避性行为。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九、新闻效应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 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 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七、乐队效应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某个人如领导或专家左右, 就视之为乐队效应带来的影响。许多决策群体看似存在众决 的形式,实乃个人专断的翻版,表面上民主,实际上独裁, 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的压力。
八、黄灯效应
(二)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一)政治原则的偏离 (二)价值体系的排斥 (三)政府体系的封闭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五)表达方式的失当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政策规划
一、政策规划的主体
不管是单一型主体还是多元型主体,决策者与政策分析人员 的互动在政策规划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政策分析人员及其关注的焦点 政策分析人员对政策规划可谓情有独钟,他们所进行的 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 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机构设置:你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 (1)大学 (2)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思想库 (3)部内制政策部门 (4)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 (5)党内制政策部门 (6)自由职业的政策咨询人员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思 考 题
1.社会问题由谁来认定?谢泼德和沃斯怎样认识这一问 题? 2.理论联系实际说明社会问题确认的基本环节。 3.哪些因素对推动政策议程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4.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 5.运用实例说明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 6.举例说明创新思维在政策实践中的应用。 7.试述价值因素与事实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8.讨论群体决策中的择案规则。 9.分析不同心理效应对决策活动的影响。 10.阐述政策合法性的含义。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三、问题界定
政策问题的确认
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诊断问题应主要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在。 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界定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 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一)信息原则 (二)系统原则 (三)预测原则 (四)客观原则 (五)智囊原则 (六)优化原则 (七)效益原则 (八)可行原则 (九)兼听原则 (十)时效原则
政策规划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政策规划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第一印象 对人们今后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更习惯于用第一感去选择和评价所 得到的信息,即他们热衷于专门搜集那些有利于证实自己第 一印象的信息,或对于那些意义本不十分明确的信息随心所 欲地加以解释,以说明自己第一印象的正确。
(1)方案设计要点
成本&稳定性&可靠性&牢固性&灵活性&风险性& 传播性&功效性&简单性&相容性&可逆性&强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