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确定
抗震等级表
结构体系与类型 6
高度(m)
框架结
框架
构 剧场、体育馆等
大跨度公共建筑
框架--剪力墙
高度(m) 框架
剪力墙
≤30 >30
三
≤60 四 三
>60 三 三
剪力墙
高度(m)
≤80 >80
结构
剪力墙
四
三
设防烈度
7
8
≤30 >30 ≤30 >30
二
一
≤60 三 二
≤80 三
>60 二 二
>80 二
≤60 二 一
≤80 二
>60 一 一
>80 一
9 ≤25
一 ≤50
一 一 ≤60 一
部分框 框支层框架
二
二
二
一
一
不应采 不应采
支剪力
用
用
墙结构
剪力墙
三
二
二
二
一
框架--- 框架
三
核心筒
简体结 结构 核心筒
二
构
筒中筒 内筒
三
结构 外筒
三
二
一
一
二
一
一
二
一
一
二
一
一
单层厂
铰接排架
四
房结构
三
二
一
关于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
关于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抗规6.1.3.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以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关于框架和抗震墙组成的结构的抗震等级,设计中有三种情况:1、个别或少量的框架,此此时的结构属于抗震墙的体系范畴,其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仍按抗震墙结构的确定;框架的抗震等级可参照框架抗震墙的结构的框架确定.2、当底层框架部分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仍属与框架的范畴3、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的剪力墙足够,其框架是次要的抗侧力构件,按本规范框架抗震墙的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抗规6.2.13 4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高规8.1.3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地震总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既:结构中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可按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执行,其最大适用高度仍按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设计是指框架部分仍需满足0f 2.0V V (高规8.1.4)。
其侧向位移按剪力墙结构来控制。
2、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倾覆力矩的10%但是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进行设计。
(此种情况为典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3、当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此种情况为结构的剪力墙偏少,框架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的坑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执行。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2、2、陕西中轻轻工业工程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5摘要:本文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从剪力墙布置原则、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比及二道防线等方面,探讨框剪结构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倾覆力矩;二道防线0 引言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
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可以单独设置,也可集中布置在核心筒处。
因此,这种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
1 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框架-剪力墙结构简称框剪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框剪结构很好的保留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
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
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变形特点则与框架结构相反。
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2框剪结构设计要点(1)剪力墙布置原则1) 平面凸出部分,楼梯、电梯处布置剪力墙,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剪力墙间距详见《高规》表8.1.8。
2)剪力墙形状宜双向且简单,优先L形、T形和槽型等形式。
3)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2)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比《高规》8.1.3,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此时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限值、轴压比、防震缝宽度及房屋最大使用高度均按框剪结构采用。
下图1为结构体系与Mf/Mo的大致关系,其中Mf为框架部分承担的底层地震倾覆力矩,Mo 为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地震倾覆力矩的总和。
图1 结构体系与Mf/Mo的大致关系其中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限值等的确定详见表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疑问解答
问题:有一“校安工程”有三个台阶,均开阔平坦,地勘报告划分为“抗震一般地段”,是否应根据4.1.8条条文“坡降”计算出系数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予以增大;
解答:4.1.8条主要针对不利地段,除了要考虑稳定性外,尚应考虑地震作用的放大;对于一般地段无此要求。
5.2.3扭转效应
问题:《抗规》P323页5.2.3条的第3点“对于扭转刚度小的结构例如某些核心筒-外稀柱框架结构或类似结构……”这里的类似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吗?这里说的Tθ>0.75Tx1,或Tθ>0.75Ty1均需考虑地震扭转效应,那几乎所有的结构都要考虑双向地震了,我们一般的扭转周期比控制都是0.9或者0.85,要达到0.75比较困难?
解答:
配合中国地震局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6年6月1日实施),抗规局部修订稿已报住建部,待批准。
抗规1.0.3条文说明中(89)建抗字第426号《地震基本烈度X度区建筑抗震设防暂行规定》现在实际是废止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94号关于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的公告的第209项(2011年01月26日发布)
解答:
抗震规范定义的房屋高度指的是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端是结构计算和采取构造措施的概念。因此,当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房屋高度仍从室外地面算起。
问题3:某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6米层高,为半地下室,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1.5米。在确定抗震等级的时候建筑高度需不需要从室内地坪算起?
解答:
6.0.3公共建筑
问题:
体育建筑中,如何理解“观众席容量很多的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
解答:
根据观众人数确定设防类别,参照“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的规模分级,体育场观众席位超过30000个或每个结构区段的席位超过5000个、体育馆观众席位超过4500个,均属于大型、观众席容量很多的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
框架-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中总地震倾覆力矩比
一直一来,总是不断有人提出地震倾覆力矩比问题,包括图审单位,设计院总工等。
今天又有家图审单位提出类似问题,说应该每层均满足地震倾覆力矩比50%要求,当然责任人应该首先归《高规》编写者。
1、对于该条,《高规》8.1.3条: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
8.1.3条条文解释说明中也没有提起总的地震倾覆力矩是指结构底部(即PKPM地震倾覆力矩比中地面以上第一层)还是每一层。
反倒在《高规》7.1.2条第二款中,涉及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倾覆力矩比,明确提起为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
规范原文是: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现在产生分歧点就是总地震倾覆力矩和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
2、笔者在过去做设计的过程中,把握尺度有个渐变的过程。
开始是尽量满足每层均达到地震倾覆力矩比50%要求,然后是地面以上第一层满足地震倾覆力矩比50%的要求,再到现在是满足底部加强区满足地震倾覆力矩比50%的要求。
《施岚青》中提起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剪力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剪力墙,塑性铰一般在墙肢的底部,将塑性铰范围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对于避免墙肢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有用的。
为了剪力墙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剪力墙塑性铰出现后,剪力墙底部塑性铰范围内应加强构造措施,提高其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以次类比,把这个概念运用到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笔者再联想到06年在杭州做的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和一个临安接近100米的高层办公楼,为这个问题电话请教过浙江省城建院的王银根总工程师,他的意见也是最好底部加强区满足50%这个要求,所以笔者在后来的设计过程中,都是按照底部加强区满足50%来控制的。
《高规》抗震级别的调整
框支剪力墙结构
高度(m)
≤80
>80
≤80
>80
≤80
不应采用
非底部加强区部位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
底部加强区部位剪力墙
三
二
二
一
框支框架
二
二
一
一
转换层位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
框支柱
一
一
特一
特一
底部加强区部位剪力墙
二
一
一
特一
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
框架
三
二
一
一
核心筒
二
二
一
一
筒中筒
内筒及外筒
三
二
一
一
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
《高规》4.8.1条(P33)中抗震设防烈度的调整
建筑类别
调整前设防烈度
调整后设防烈度
Ⅰ类场地
Ⅱ类场地
Ⅲ、Ⅳ类场地
抗震措施
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
抗震措施
构造措施
甲类建筑
乙类建筑
6度
0.05g
7
6
7
7
7
7度
0.10g
8
7
8
8
8
0.15g
8
7
8
8
9
8度
0.20g
9
8
9
9
9
0.30g
9
8
9
9
9+
9度
0.40g
9+
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原为特一级的不再提高
《高规》表4.8.3(P35)中B级高度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一般规定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一般规定抗震等级的确定(1) 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 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抗震措施的要求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1) 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抗震等级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 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 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
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 确定。
5) 建筑场地为川、W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为了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程度,严防震害发生,
各国对建筑的抗震等级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结构抗震等级是指一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所能承受的程度,其确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量,包括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结构类型等。
下面将介绍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1. 确定建筑物的用途
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要求不同,因此首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用途,例如住宅、商业、工业等。
一般来说,人员密集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要求更高。
2. 考虑地理位置
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是确定抗震等级的重要因素。
通常会根据建筑物
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区划划分抗震等级,地震密度越高的地区抗震等级要求越严格。
3. 结构类型
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也是确定抗震等级的重要考量因素,比如框架结构、钢筋混
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等。
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受力方式和破坏模式各不相同,因此抗震等级也有所区别。
4. 设计等级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和结构类型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设计抗震等级。
设计抗震等级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结构完整的能力,通常用符号表示,如。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结构技术交流材料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市勘察设计协会东营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1.关于抗震等级的问题。
纯剪力墙结构注明了抗震等级,所有构件抗震等级一致,无框架梁、框架柱时可不另注,但存在框架梁、框架柱时,需要注明框架梁、框架柱的抗震等级。
而框架-抗震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不一定相同,应分别注明,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或框梁抗震等级应同剪力墙,应特别注明。
计算模型中, 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按框架梁输入时,会造成该梁的抗震等级错误,应修改。
剪力墙端柱按框架柱输入时, 也会造成该柱的抗震等级错误,也应调整,需要特别注意。
2.地下室外墙的钢筋构造。
见11G101-1P77,应注明顶板作为外墙的简支还是弹性嵌固支座。
设计说明中经常发现不注明,施工无法操作。
3.关于地下层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
《高规》12.2.1 -4条及《抗规》6.1.14-4条均有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与上部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设计审查时经常发现,地下层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面积的情况,需引起注意。
4.端柱设计问题。
《抗规》6.4.5条: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和加固。
在实际工程中,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首先,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来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建筑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例如,对于框架结构建筑,需要考虑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于剪力墙结构建筑,需要加强墙体的抗震性能等。
其次,地震烈度也是影响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破坏力大小的度量,通常用地震烈度等级表示。
不同地震烈度等级下,建筑物所受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分类。
比如,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筑物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抗震设防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另外,地基条件也是影响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因此,在制定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时,需要考虑地基条件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分类。
比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需要加强地基处理,提高其抗震性能;在岩石地区,建筑物则需要考虑岩石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等因素。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合理的分类标准能够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指导,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简述抗震等级的含义及划分依据。
抗震等级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在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中,抗震等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抗震等级的含义可以简述为建筑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地震影响的能力,而其划分依据则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建筑物用途、结构形式等因素来确定的。
接下来,我将从简述抗震等级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入手,逐步展开对这一主题的深度探讨。
1. 抗震等级的含义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水平。
它反映了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所能承受的地震力的大小和强度。
抗震等级通常分为几个等级,比如A、B、C、D等级,其中A级抗震性能最好,D级抗震性能最差。
抗震等级的划分是基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物用途等因素而来的。
2. 划分依据抗震等级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地震烈度、建筑物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强度。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而且同一地区的地震烈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是决定抗震等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物的用途也是划分抗震等级的重要依据。
医院、消防站等重要的公共设施需要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而一般的住宅建筑则可以有较低的抗震要求。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也会影响抗震等级的划分。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不同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结构形式来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
回顾以上所述,抗震等级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水平,其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地震烈度、建筑物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
在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合理确定和划分抗震等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我深知抗震等级对于建筑物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地震科学、建筑结构理论等知识,合理确定和划分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我认为不断加强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高层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
对高层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摘要:结合工作实践,本文探讨局部框支抗震结构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局部框支;结构设计;抗震1工程概况某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44800m2。
包括1~4#高层住宅、5#写字楼、6#办公楼及公共地下室。
其中2#、3#为二十层高层住宅工程,为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一层平面见图1所示。
主体结构总高62m,地下室2层,层高分别为3.5m、4.7m;地上1层为居民活动空间,高5.2m;2层~13层为住宅,层高2.9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
该地区的基本风压0.4KN/ m2,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土的特征周期0.45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框支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余部位为三级。
结构的阻尼比为0.0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8,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5,地面粗糙度为C类。
计算中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扭转耦联影响及重力二阶效应,并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计算。
2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分析2.1 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型选择很关键。
由于工程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
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在梁的设计配筋时应考虑该因素。
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将转换层楼板用弹性膜单元模拟。
2.2 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根据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工程计算以±0.000板(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既可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水平力通过地下室顶板有效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同时能够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版)(以下简称《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抗规》第6.1.3条第1款的理解
笔者在接受设计咨询以及浏览相关结构网页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设计者对《抗规》第6.1.3条第1款的理解和应用存在误区,在此谈谈个人的理解,并请网友发表高见。
1.规范原文:《抗规》第6.1.3条第1款: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砼高抗》第8.1.3条: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抗规》第6.1.3条第1款的条文说明:当框架-抗震墙结构有足够的抗震墙时,其框架部分是次要抗侧力构件,可按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确定抗震等级。
89规范要求抗震墙底部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为了便于操作,本次修订改为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划分。
关于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计算可按附件中的第1条的公式进行计算。
2.从规范原文及其条文说明来看,对于一般比较规则的常规框架-剪力墙结构,只要满足“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这一条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就可按框架-剪力结构中的框架确定抗震等级。
从附件的第1条所附的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计算是针对结构整体而言,表面上并没有要求“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每一层框架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均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是实际上对于正常设计的比较规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只要结构的底部楼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上部各层必定满足“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这一条件。
剪力墙抗震等级划分
剪力墙抗震等级划分(实用版)目录一、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二、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实际应用三、剪力墙抗震等级的注意事项正文一、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剪力墙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时,能够承受的地震烈度。
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直接影响其受地震影响的程度,因此,建筑物的高度是划分剪力墙抗震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其抗震能力各有差异。
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其抗震等级的划分也有所不同。
3.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是建筑设计时的参照条件,它与地震震级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烈度受地震震源深度、正源距离等因素影响。
因此,设防烈度也是划分剪力墙抗震等级的重要依据。
二、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类型、设防烈度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某建筑物的高度为 69 米,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为 7 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该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应为二级。
在实际施工中,建筑物的抗震等级需要按照抗震措施构造等级进行施工。
抗震措施构造等级主要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细节和抗震构造连接等方面。
具体施工时,需要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选用合适的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并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
三、剪力墙抗震等级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剪力墙抗震等级划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划分抗震等级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类型、设防烈度等多个因素。
2.抗震等级划分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进行。
3.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并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
4.抗震等级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抗震等级的划分可能会有所调整。
剪力墙抗震等级划分
剪力墙抗震等级划分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抗震构件,它主要通过其刚性和承载能力为建筑物提供抗震支撑。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可以划分为多个级别,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的抗震需求。
首先,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需要考虑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
根据地震烈度和地震加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划分为一至六级。
一级抗震等级适用于地震烈度较低的地区,而六级抗震等级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其次,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还需要考虑剪力墙的尺寸、形状和布置。
较大尺寸、规整形状和良好布置的剪力墙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可以划分为较高等级的抗震墙。
相反,较小尺寸、复杂形状和不合理布置的剪力墙则可能具有较低的抗震性能,需划分为较低的抗震等级。
此外,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剪力墙的材料强度、连接方式和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高强度材料制作的剪力墙、可靠的连接方式和稳定的支撑结构有助于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从而划分为较高的抗震等级。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剪力墙抗震等级的划分应在结构设计阶段进行,并由专业的抗震设计师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评估和确定。
同时,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剪力墙符合设计要求并能够发挥预期的抗震作用。
总之,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划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理划分抗震等级可以确保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因此,工程师和设计师在进行剪力墙设计时应注重对抗震等级的准确划分,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
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1、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部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2、与主楼相连的裙房,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4、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时,如
其高度超过对应的房屋大适用高度,则应采取比相应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Building Structure
设计交流
We learn we go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确定
刘喜平/佛山市高明区建设施工图审查站,佛山 528500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剪力墙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比值是确定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的重要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
(简称高规)第8.1.3条、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DBJ/T15-46—2005)[2](简称高规补充规定)第5.1.9条都对此做出了规定。
如何理解规范条文,确定框架、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是结构设计人员常常遇到的问题。
1 规范条文的理解
(1)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该结构体系属于少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如何对其进行设计,高规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如何控制等等。
为方便设计,建议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均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介于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两者之间,按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M c /M 0)进行线性插值,其适用高度可参考表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取值建议/m 表1
M c /M 0 ≥80% 65%~80% 50%~65% ≤50%6度
60 80 110 130 7度
55 75 95 120 设防烈度
8度 45 60 80 100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部分刚度远大于框架部分的刚度,因此对框架部分的抗震能力要求可以比纯框架结构适当降低。
如高度不大于60m ,设防烈度为6~8度时,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分别为三、二、一级,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可降低一级,即分别为四、三、二级。
(3)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都较小。
为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且应在满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前提下,按高规第8.1.4条进行调整。
(4)高规补充规定中要求,在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剪力墙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抗震等级。
设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因剪力墙承受的底部倾覆力矩较小,因此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5)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布置形式多种多样且变化较多的结构形式,抗震设计时,笔者建议不仅要控制结构底
部一层的倾覆力矩百分比,还要控制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各层及相邻上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
2 框架承受的倾覆力矩比与设计方法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尽相同,结构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
在结构设计时,应据此比值确定该结构相应的适用高度、抗震等级和构造措施。
(1)M c /M 0≤10%:视为个别框架的剪力墙结构,仍属于剪力墙结构范畴,M c /M 0≤10%,意味着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较小,绝大部分的地震作用由剪力墙承担,工作性能接近于纯剪力墙结构,此时结构中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可按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执行;其最大适用高度仍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执行;计算分析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其侧向位移控制指标按剪力墙结构采用。
(2)10%<M c /M 0≤50%: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按高规表4.8.2确定抗震等级。
(3)50%<M c /M 0≤80%:属于少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50%<M c /M 0≤80%,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偏少,框架承担较大的地震作用,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不宜再按框
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执行,但可比框架结构的要求适当提高,提高的幅度可视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确定。
(4)M c /M 0>80%:视为少墙的框架结构,属于框架结构范畴,M c /M 0>80%,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极少,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对于这种少墙框剪结构,由于其抗震性能较差,不主张采用,以避免剪力墙受力过大而过早破坏。
不可避免时,宜采取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剪力墙的作用;宜增加与剪力墙相连柱子的配筋,并采取措施确保在剪力墙破坏后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
(5)在第(3),(4)条规定的情况下,为避免剪力墙过早破坏,其位移相关控制指标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3 建议与对策
对于框架和剪力墙组成的结构,根据底部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的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建议分为四种情况确定框
2
设计交流
Building Structure
We learn we go
架、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在抗震设防区应尽量不采用少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也尽量不采用少墙的框架结构,因为这种结构体系不属于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受力复杂并且不明确,地震时容易发生破坏,并且也不一定经济。
在9度抗震设防区,不应采用这种类型的结构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2] DBJ/T15-46-2005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
充规定[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朱炳寅,李静. 对剪力墙及相关结构体系的认识与把握[J]. 建筑结
构技术通讯,2007,37(9).
[4] 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 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 北京:中国
计划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喜平,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 :lxp6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