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教学(下)(20210208022548)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教案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教案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八章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1)教学内容简介:……(2)重点与难点:……2. 第二节:……(1)教学内容简介:……(2)重点与难点:……3. 第三节:……(1)教学内容简介:……(2)重点与难点:……4. 第四节:……(1)教学内容简介:……(2)重点与难点:……5. 第五节:……(1)教学内容简介:……(2)重点与难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一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本节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重点与难点。

3. 课堂练习:(1)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小组讨论:(1)布置讨论题目;(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巩固所学知识,布置相关习题;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认真程度等;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 数形结合:运用图形和符号语言,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免费下载】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教案

【免费下载】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教案


x 5
x2 4x 5
3、 x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呢?
x2 2x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存在
哪些问题?
x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授课课件全章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授课课件全章教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演示]: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止.[设疑]: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2、新课教学(1)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运动者皆被推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说,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演示实验]: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

[提问]:小车没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却仍然能运动,这不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a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b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c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讲解]: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有力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它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办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苏教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8第8章 人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doc

苏教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8第8章 人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doc

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1、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⑵主要生殖器官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2、受精过程⑴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叫做受精作用。

受精卵或精卵结合是新生命诞生的起点。

⑵场所:输卵管⑶结扎输卵管或输精管,能有效阻止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但不会影响人的生殖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3、胚胎发育⑴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的场所——输卵管⑵人的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子宫(十月怀胎:280天左右)⑶胎盘的作用: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养料和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第二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1、人的生长发育(起点:受精卵)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

2、青春期发育的特点⑴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⑵青春期的性发育第二性征的发育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男性第二性征: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女性第二性征: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

第三节人体概述1、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①骨的煅烧——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硬脆的无机物结论:骨中含有无机物②骨的脱钙——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柔软的能打结的有机物。

结论:骨中含有有机物无机物(钙盐)——使骨脆硬骨的成分有机物(蛋白质)——使骨柔韧骨的特性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2、人的各个系统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控下,成为一个复杂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第七大营养物质:纤维素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主要成分糖类:主要供能物质既是人体组成物质脂肪:贮存能量,保持体温,防止机械损伤又是人体供能物质维生素:需求量小,但有重要作用水: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成人体内水60~70%)无机盐:对人体有重要作用2、缺乏症:Vc ——坏血病、牙龈出血V A——夜盲症V D——佝偻病V B1——脚气病缺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铁——贫血(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吃含碘盐、紫菜、海带等)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肝、肠腺、胃腺、胰腺⑴消化道口腔→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冠、牙颈、牙龈)龋齿的原因(吃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咽→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食道胃→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形成粪便肛门→排出粪便⑵消化腺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胃腺→胃液(胃蛋白酶)肠腺→肠液液(含多种消化酶)胰腺→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肝(最大)→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①细细咀嚼馒头有甜味,因为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八下第八章教案

八下第八章教案
1 3 、 由 1÷2、 -3÷4 可以表示成分数 2 4 , 类比:
回顾小学学 由 小 学 的 分 数 类 过的分数,通 比,激发学生的兴 过 类 比 学 习 b 用字母 a、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那么 趣 分式
a a b 可以表示成 b ,这种式子可以叫什么式
子?(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用分数线的形式分别表示课本第 40 页中 3 个情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
回顾因式分解 的方法 掌握方法
强调要先化简再求 值 注意解题格式
课后反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备课 2010 课时 1 时间 1.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2.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 3.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 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 3km,其中 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 1km 的上坡路,2km 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 引导学生分析 vkm/h ,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 2vkm/h,在下坡 路上的骑车速度为 3vkm/h,那么当走第二条路 通过联系实际 生活及对行程 1 2 ( )h 通过小问题的设 类 问 题 的 回 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 v 3v 置激发学生的求 顾,小组合作 她走哪条路花费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知欲 交流 1 2 3 ( )h v 3v 2v 课 题 8.2 分式的基本性质(3) 想一想: (1分式通分 时,我们常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所有 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公分 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通分的关键是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 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什么样的代数式,才 能化成同分母. 三、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例 1 通分: 2a 3b 1 b , ab ; 2 , . 3a 2c a b ab 分析: 通分时,应先确定各个分式的分母的公 分母:先确定公分母的系数,取各个分母系数 的最小公倍数;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 幂的积. 例 2 通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受到的力的性质及大小。
3.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运动和力的关系。
a.牛顿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c.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体现。
2.学生反馈: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b.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探究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合作任务:
a.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及力教学设计课件课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及力教学设计课件课件

物理.A北林区三河永敏D星 E . 匀速上梯 一、点拔3: 力的关系以下:〔1〕不受力或受平于静止或匀,即运动 1.知和力的关系,理第必然律,象,解析生活中的象。

;〔2〕受非平物,。

2.知道平,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单的 . 一个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以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3. 知道三种象,知道影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 A . 文具盒碰到的重力和文水平桌力 方法。

B . 文具盒碰到的重力和水平文具盒的支持力 4. 能运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推理法、量法等〕去研究 C . 文具盒的支持力和文水平桌力一、点拔 D .桌子碰到的重力和文水平桌力 一第必然律 点拔4:平衡力互相作用力的异同: 1.所有物体在没有碰到外力作保持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同点是 。

___________。

可知,成立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要3. 物体4. 物就越性 不相同点是 。

三 : 摩擦力 8. 摩的力就叫摩擦力。

生活中的摩擦有三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练1. 当发射出了太阳系,若器所受外力所有消失,那么 10力一准时,接触面越 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越 ___________, 器将〔 〕 接触面粗糙程度力越 ________,摩擦力越 __________。

11 .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1〕 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沿原路返回地球B .沿方做匀运动 12 .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1〕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沿原方向做加D .沿原方向做减运动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爬杆有益的体, 王明同学在爬程中 ,地握住杆_______摩擦力( 填〞或“静〞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动〞或“静〞) , 方向向 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2. 惯性;3. 重力;4.摩擦力;5. 二力平衡;6. 压强。

具体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乒乓球被击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弹簧、挤压海绵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足球等。

(2)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足球被踢出去,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力作用的什么效果?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请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等。

对于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如重力、摩擦力等。

第八章 教学下精编版

第八章 教学下精编版

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是指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策划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一)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专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1)写课时计划的步骤:A,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B,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C,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D,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E,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一份教案的核心是涉及教学进程。

2)完整课时计划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时间的分配。

二、上课(一)课的类型与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2)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科教版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科教版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力的单位;(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新课标[人]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入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撕纸游戏),猜一猜: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导入二:演示实验:分别让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个不动,另一个却能继续旋转.提问:猜猜看,两个蛋有何不同?设疑: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两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场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导入三:周末,小红和妈妈到杂技厅观看马术表演(如下图),她看到坐在奔驰骏马上的演员突然腾空而起,惊出一身冷汗,一会儿又看到演员落下来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她百思不得其解.你能为小红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导入四: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场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顿.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外表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有人曾表示过疑心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有能说服别人的理由.【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顿.分析:推力撤掉,木块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一、牛顿第一定律规律总结思路一1.规律总结过程伽利略的奉献:理想实验【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背投电视上)介绍器材.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实验过程: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外表、棉布外表、玻璃外表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实验记录:实验次数外表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 毛巾最大最短2 棉布较大较长3 玻璃最小最长实验分析:3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3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假设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笛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介绍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笛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展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2.定律分析定律成立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运动规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场的实验,有推力推木块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下来,从外表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的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的观点正确地解释这个现象呢?[知识拓展]怎样理解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之一,不管是固体、液体、气体,一切物体只要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都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无外力作用时,物体自身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物体终究保持什么状态,那么由它原来的运动状态决定,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保持原来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简而言之,一切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3)“无外力作用〞与“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瞬时对应的,一方面,一旦受到外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立即就将变化,或从静止到运动,或从慢到快,或从快到慢、到静止,或转变运动方向;另一方面,外力一旦消失,物体的运动状态立刻停顿变化,即不再改变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外力消失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思路二1.情景设问,经历猜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方:马拉车那么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推车那么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历猜测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根据生活、生产经历猜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历,还能用实际经历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承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奉献吗?亚里士多德的奉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2.质疑假设,科学猜测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测: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假设:假设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猜测:假设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双斜面实验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力,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两次实验.【思考】a.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b.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有什么关系?c.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两次实验.【思考】a.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b.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思考】a.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b.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疑的方式,给学生指明探究的问题的方向,为结论得出做下铺垫.实验事实逻辑推理(无摩擦,右斜面足够长)右斜面固定摩擦越小,球滚得越高球将滚上原来的高度减小右斜面倾角倾角越小,球沿斜面滚得越远球沿斜面滚得很远,一直滚到原来的高度放平右斜面球滚得最远球将一直滚动下去(2)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3)伽利略:假设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回忆、思考: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设问:运动状态改变用什么物理量描述?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力、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1)笛卡儿的补充: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根底.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儿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理解定律,了解惯性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播放视频)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3.惯性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设问: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可知使速度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方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可知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思考并猜测: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游戏:用嘴吹书.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惯性与质量关系: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现在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知识拓展]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它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惯性是每个物体都具有的,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因此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到惯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三、再设情景,定律应用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年12月6日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 km~15000 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顿.【思考】(1)如果没有特别的装置,UFO骤然停顿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么看?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希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UFO的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到达良好的学习效果.四、惯性的利弊(1)思考①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事例,例如:播放奥运会上运发动跳远镜头.②惯性在生活中的不利一面,例如:车祸.(2)模拟实验:撞车后,人的反响?(利用小车、塑料块模拟撞车实验,并从实验现象联系生活情景,以此可以想到防止撞车危害的有效措施)学生先思考后观看视频,学生用刚刚学习的惯性知识答复以下问题.谈谈看法:如何减少车祸的发生?学生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加深刻体会惯性的利弊,从而明白要辩证地对待惯性现象.1.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要在胸前系上平安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的伤害()A.缓慢加速B.缓慢减速C.突然启动D.紧急刹车解析:小汽车缓慢加速或缓慢减速,人的速度也会缓慢增大或减小,所以不会使人受伤,故AB选项不合题意;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故平安带不起作用,故C不合题意;当紧急刹车时,车停顿而人由于惯性会前冲,平安带可以防止人向前冲而受伤,故D项符合题意.应选D.2.行驶的汽车在刹车后能静止,这是因为()A.汽车的惯性消失了B.汽车的惯性小于汽车的阻力C.阻力的作用改变了汽车的运动状态D.汽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解析:汽车原来是运动的,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但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所以最终要停下来,即这是由于阻力改变了汽车的运动状态.应选C.3.以下关于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不利影响的事例中,正确说法是()A.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质量一样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B.运发动冲到终点后,还要向前跑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说明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C.地球由西向东转,我们向上跳起后,由于惯性,还会落到原地D.为了减小运动物体的惯性,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系上平安带解析:A.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大小只跟质量有关,跟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故AB错误;C.人具有惯性,会随着地球一起由西向东转,所以跳起后还会落到原地,故C正确;D.司机和乘客系平安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被撞伤,不是为了减小惯性,故D错误.应选C.4.小刚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如图甲),过了一会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如图乙).对这两种情景,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二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B.二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C.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解析: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是因为脚被石块绊住,脚的速度变慢,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先速度,所以向前跌倒;当脚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是因为脚踩住西瓜皮,脚的速度变快,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先速度,所以向后倒,故B,C,D错.应选A.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①“一切〞:世间万物,无一例外;②“总〞:物体固有的性质;③“或〞: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在受力上等同.3.惯性:一切物体固有的性质;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4题.【选做题】教材第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题.第2节二力平衡导入一:情境引入:神舟遨太空,举国心相牵,从着陆场到飞控中心,从北京到全国,这一夜,亿万颗心与三位航天员一起跳动,“飞船调姿〞“轨道别离〞“制动开场〞“推进舱别离〞“再入大气层〞……如下图为“神舟十号〞发射前静置在发射架上的图片,你知道此时它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有什么关系吗?导入二:复习引入: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是否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生: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师:能不能反过来说,但凡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生:小组讨论后,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沿直线匀速行驶的列车、被起重机吊在空中匀速上升的重物等.[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设疑,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吗?一、平衡状态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现在请大家说出身边的平衡力.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比方放在桌子上不动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展示几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把抽象物理概念具体化,学生易于承受.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出示三个物体受非平衡力的视频.[设计意图]从实例中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满足什么条件?这样自然过渡,使学生对下一步的实验探究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二、二力平衡的条件思路一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从力的大小、方向等进展猜测.学生猜测: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那么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请利用桌面提供的器材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4人一组进展探究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引导组装实验器材如下图.(图1)(1)首先将吸盘固定在玻璃板上,挂上滑轮,再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线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吸盘上的滑轮;(2)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卡片不能平衡?(图2)(3)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能保持平衡吗?(图3)(4)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剪刀剪断卡片后,卡片能保持平衡吗?(图4)学生进展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提问:刚刚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刚刚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教师总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诀:“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设计意图]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材中提到的器材是用两端带滑轮的桌面、两端带挂钩的小车、细线及钩码等.学校中这样的小车不多,无法进展分组探究,更重要的是教材中对“两个力要同。

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

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

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1相反数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4, -2,-5,+2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给出规律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202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教案范文2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积极探索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1滑轮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教学工作以 ( ) 为中心环节。

A 、备课B 、上课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 、课外辅导2、 ( )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 、备课 B 、上课 C 、课外辅导 D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3、 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 。

A 、教学计划B 、教学大纲C 、教科书D 、教学参考书4、 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 ) 。

A 、检查复习B 、组织教学C 、讲授新教材D 、布置课外作业5、 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了解学生接受情况,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教学 环节是 ( ) 。

A 、组织教学B 、检查复习C 、讲授新教材D 、布置课外作业6、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教学环节是()。

A 、组织教学B 、检查复习C 、讲授新教材D 、布置课外作业7、 ( )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A 、课外辅导 B 、布置作业C 、检查作业D 、课后练习 8、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 ( ) 。

A 、填充题B 、选择题C 、判断题D 、组配题9、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0、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量的( ) 。

A 、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11、 通过一次测验,高水平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这次测验的 ( ) 指标1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 ( ) 。

A 、个别教学B 、分组教学C 、道尔顿制D 、现场教学13、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A 、现场教学 B 、复式教学 C 、分组教学 D授课制作理论论述的教育家是 ( )15、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A 、《爱弥尔》B 、《大教学论》C 、《普通教育学》D 、《学记》18、 19 世纪末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 形式( )。

A 、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现场教学D 、复式教学19、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学生的( )编班。

A 、居住远近B 、发展水平C 、知识经验D 、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20、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A 、现场教学B 、复式教学C 、分组教学D 、班级授课A 、信度B 、效度C 、难度D 、区分度 ( ) 。

、个别教学 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 A 、培根 B 、卢俊 C 、洛克D 、夸美纽斯16、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 A 、 1852 B 、 1862 C17、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 、京师同文馆B 、京师大学堂)年。

、 1878 D 、 1897 )。

C 、正蒙书院D 、南洋公学 采取了新的教学组织21、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 、分组教学C、现场教学 D 、复式教学22、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A、命题 B 、诜择题型C、确定评分标准 D 、阅卷23、能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 D 、现场教学24、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

A、杜威 B 、布鲁纳C克伯屈D、柏克赫斯特25、道尔顿制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 、布鲁纳C克伯屈D、柏克赫斯特26、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评定叙述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登记制记分法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27、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28、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是低于教学方法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29、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分为()。

A、授新课和复习课 B 、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 D 、技能课和知识课30、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是()。

A、综合型策略 B 、形式型策略C、内容型策略 D 、方法型策略31、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是()。

A、综合型策略 B 、形式型策略C、内容型策略 D 、方法型策略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A、备课B 、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E、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2、备课的内容包括()。

A、钻研教材 B 、了解学生 C 、收集参考资料D制作直观教具 E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3、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A、教授课B、巩固课C、技能课D、检查课E、练习课4、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A、讲授课B、演示课C、练习课D、实验课E、复习课5、一般来说,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讲授新教材D、巩固新教材E、布置课外作业6、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有()。

A、目标明确 B 、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 D 、表达清晰E、气氛热烈7、测验和考试是用来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应把握的原则有()。

A、客观性原则 B 、发展性原则C、计划性原则D经常性原则E 、指导性原则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分组教学D复式教学 E 、道尔顿制9、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 、因材施教C 、学生机会均等D责任明确E 、分层管理10、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将教学策略分为()策略。

A、内容型 B 、形式型 C 、方法型D认知型 E 、综合型11、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编排方式上还可分为()。

A、直线式 B 、分支平行式 C 、螺旋式D圆周式 E 、综合式12、美国教学实际专家肯普提出的教学策略有()A集体教----学形式 B 、个体学习的形式C、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 D 、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E、小组教----学的形式13、课堂教学中的有交流传递可分为()。

A、提问方式 B 、程序学习方式 C 、小组学习方式D 研究方式E 、讨论方式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X”)1、备课就是备教材。

()2、备课就是写教案。

()3、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5、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也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6、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份量。

()7、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8、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分辨的程度。

()四、填空题1、教学工作以__________ 为中心环节。

2、_______ 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

3、_______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4、备课内容包括________ 、了解学生和 ____________ 。

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 、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 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7、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_________ 。

& _________ 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9、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将课分为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0、_________ 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1、_________ 的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12、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__________ 。

13、巩固新教材可以采取_______ 、 _________ 和练习等方法进行。

14、______ 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

15、______ 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16、______ 是上课的必要条件。

17、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是以 ______ 的形式__________ 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18、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类。

19、供答型试题又分_______ 试题和 _________ 试题两种。

20、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的形式是___________ 。

21、选答式试题可以分为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与____________ 三种。

22、测验信度相关系数为________________ ,信度最高;相关系数在_______________ 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均属准确。

23、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______________ 。

24、______ 是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的判断。

25、对于测验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_________ 和 ________ 能力。

26、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 ____________ 形式。

27、个别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 __________ 。

28、班级授课制是一种_________ 教学形式。

29、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初的乌克兰____________ 学校中。

30、1632年______ 在__________ 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3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 。

32、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 __________ 和_两类。

33、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34、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个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分成不同的组。

35、内部分组是在班内,按学生的________ 或__________ 等编组。

3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__________ 、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