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演示课件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 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 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 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 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 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 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 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 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 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 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8.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 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 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喘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外一科 王映红
相关内容
常见证候要点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健康指导 护理难点)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
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 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 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 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喘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喘证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纳为属于气滞、痰湿、气虚等不同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喘证症状。
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喘证是由于人体气机失调、痰湿内生、气虚等原因导致的。
具体而言,喘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气滞型:气滞主要以胸闷、痰多、咳嗽等症状为主。
中医护理方案应注重疏肝理气、化痰止咳。
•痰湿型:痰湿型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气促、胸闷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应注重化湿祛痰、健脾化痰。
•气虚型:气虚型喘证症状主要表现为气短、容易疲劳、气促等。
中医护理方案应注重益气固表、健脾益气。
2.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2.1 调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喘证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中医推荐的饮食调理方案:•种植多样化蔬菜: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胡萝卜、黄瓜等,有助于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避免痰湿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油炸等食物,以减少痰湿产生。
•合理补充营养: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D、E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喘证患者有益。
2.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喘证护理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柴胡加竹香汤:适用于气滞型喘证,具有疏肝理气、化痰止咳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痰湿型喘证,具有化湿祛痰、健脾化痰的作用。
•参蘇丸:适用于气虚型喘证,可益气固表、健脾益气。
2.3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有许多穴位与喘证的治疗有关,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症状、促进气机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胸部中线穴:按压胸骨下方中线穴,有助于舒缓胸闷、痰多的症状。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一横指宽的凹陷处,按摩该穴位可以益气固表、健脾益气。
2.4 呼吸训练喘证患者可以通过呼吸训练来增强肺功能,改善喘息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深呼吸: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鼓起,然后缓慢地呼气,有助于扩张肺部。
喘证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 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 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 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二)喘息气短 (三)自汗盗汗 (四)腹胀纳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特色技术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9.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五音疗法
宜选用商调、羽调音乐,于15时~19时欣赏《阳春白 雪》、《黄河》、《金蛇狂舞》等曲目可助长肺气; 于7时~11时欣赏《梅花三弄》、《船歌》、《梁祝》 等曲目,可促使肾气隆盛。
(四)物理治疗
1.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 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 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 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 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 明叩击手法正确。
胸部叩击注意事项
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 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 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 餐前30分钟完成
(二)喘息气短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 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 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体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 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 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喘病是指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多见于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生和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肺脏、调理脾胃、调理肾脏以及调理心理等方面。
下面是一份中医喘病护理方案:一、调理肺脏1.空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吸入过多的灰尘、烟雾等刺激物质。
2.喝温开水或淡盐水: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肺部湿润,促进痰液排出。
3.喝梨汁:梨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经常喝梨汁可以缓解喘病症状。
4.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食品等。
二、调理脾胃1.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身体虚弱引起的喘病发作。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3.忌烟酒:禁止吸烟、饮酒,这些会进一步加重喘病症状。
4.中药调理:可选用健脾益肺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等,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三、调理肾脏1.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刺激对肾脏的伤害。
2.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肾脏功能。
3.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熬夜、剧烈运动等过度劳累,以免造成肾脏功能紊乱。
四、调理心理1.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通过放松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减少喘病的发作。
2.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交际圈,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3.学习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以上是一份中医喘病护理方案,具体的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另外,对于喘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病情,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与中医师和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症状改善评估
评估患者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状是否得到缓解,以及缓解的程
度。
生活质量评估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耐 受力、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 评估喘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呼吸困难加重
如遇到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保持呼吸 道通畅,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持。
情绪调节
指导患者学习情绪调节方法,如深 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焦虑、紧张 等负面情绪,减少喘证发作。
鼓励社交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 兴趣爱好,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 绪。
04
喘证的中医护理技术
按摩护理技术
背部按摩
通过按摩患者的背部,可以促进 气血流通,舒缓喘急症状。具体 按摩手法包括推、捏、揉等,可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进行调整。
劳欲久病:久病肺虚, 咳伤肺气,肺之气阴不 足而虚喘;若久病迁延 不愈,由肺及肾,或劳 欲伤肾,精气内夺,肺 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 于肾,肾之真元伤损, 根本不固,气失摄纳, 逆气上奔为喘。
02
中医护理在喘证治疗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在喘证的中医护理中,遵循以 下基本原则
中药外治护理技术
中药敷贴
将具有平喘、止咳等功效的中药制成敷贴,贴于患者背部或胸部,可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缓解喘证症状。
中药熏蒸
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药液蒸汽,对患者进行熏蒸治疗。这种护理技术可以疏通 经络,调理气血,缓解喘急。
05
护理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与方法
气息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 ,有效缓解喘证患者的咳嗽、气喘等 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护理评估 +常见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1.评估喘证的病因; +2.评估喘证的病位; +3.评估喘证的病性; +4.评估喘证的病程。
• 喘证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 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久病劳欲 等均可致喘。
+喘证的病位在肺、肾,与 肝、脾、心有关。
+ 喘证的病性:实喘在肺,虚喘当责之于肺、肾两脏, 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每可下虚上实并见,或 虚实夹杂,或相互转化。
+ (1)补舒适—喘息不得平卧; + (2)寒热异常—恶寒发热; + (3)清理呼吸道低效; + (4)活动无耐力; + (5)情志异常—忧思; + (6)缺乏自我调护知识; + (7)有压疮发生的危险。
+(1)病室环境 +(2)情志护理 +(3)体位与安全 +(4)清洁护理 +(5)饮食护理 +(6)给药护理 +(7)排泄护理
+ (6)肺气虚:肺气虚,主气无权,气不得入,故 喘促气短;肺虚气弱,发声无力则气怯声低,咳 声低弱;气虚不固则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 (7)肾气虚:肾虚气失摄纳,故见喘促日久,气 息短促,呼多吸少;劳则气耗,故动则喘甚,气 不得续。
+喘证的病程:久喘多为慢性阻塞性肺 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沉着病 等;新喘可见肺部感染等。
1.劝导病人尽早戒烟。避免接触刺激性 气体及灰尘。
2.注意观察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 以防止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
3.注意休息,防止过劳。 4.遵医嘱正确使用急救气雾剂。
5.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外感,注射流 感疫苗。可以进行呼吸肌训练、胸部理疗等。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一种由于气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喘证被归为气滞病类,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呼吸急促,甚至伴有喘息、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喘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有辛温理气、行气止咳的方剂,如小青龙汤、防风通圣散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疏通气道,增加肺活量,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使用中药治疗喘证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喘证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喘证主要与肺和脾胃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避免燥热刺激,减少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的摄入。
适宜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促进气机的畅通。
3. 呼吸锻炼喘证的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因此进行呼吸锻炼可以帮助改善呼吸机能。
中医认为,呼吸锻炼可以调整气机运行,增加肺活量,减轻喘证的症状。
常用的呼吸锻炼方法有腹式呼吸、深呼吸和缓慢呼吸等。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气机运行来促进健康的方法。
对于喘证患者来说,进行气功调理可以帮助改善气机的畅通,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调理方法有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
5.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方案中,穴位按摩被广泛应用于喘证的治疗。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促进气机的畅通,缓解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乙穴、肺俞穴和足三里穴等。
总结起来,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呼吸锻炼、气功调理和穴位按摩都是非常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
然而,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喘证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在喘证的护理中,耳穴压豆可以缓解患者的咳嗽、胸闷、喘 息等症状。通过选择相应的耳穴,如肺、气管、肾上腺等, 贴敷中药豆子,并给予适当的刺激,达到治疗效果。同时, 需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更换频率。
中药泡洗
总结词
中药泡洗是一种将中药药液浸泡在水中,再通过蒸汽熏蒸和泡洗的方法来缓 解症状的护理技术。
劳累。
预防感冒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等呼 吸系统感染。
康复护理
呼吸锻炼
01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锻炼,以增强肺部功能
。
运动康复
02
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适当安排运动康复,如散步、太极拳等
。
中药调理
03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采用中药调理,如中药汤剂、中药膏方等
,以辅助治疗喘证。
03
喘证的具体护理措施
呼吸锻炼
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以增强呼吸 功能。
情志保健
保持心情愉快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和过度焦虑,这有助于缓解哮
喘症状。
避免精神刺激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香烟、 花粉等,以避免诱发哮喘。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身心,进行冥想、瑜 伽等放松练习,以缓解哮喘症
状。
起居保健
01
02
03
居室环境
穴位按摩
总结词
穴位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的护理技术。
详细描述
在喘证的护理中,穴位按摩可以发挥镇静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按摩的穴位包 括肺俞、定喘、合谷等。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情况,选择适当的按摩手法和力 度,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耳穴压豆
总结词
耳穴压豆是一种通过在耳廓上贴敷中药豆子来刺激耳穴、缓 解症状的护理技术。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喘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喘、气促、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药综合性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喘证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探讨其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
中医护理的原理中医认为,喘证的产生与痰热内蕴、肺气不通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清热化痰、通络散结、调理脾胃等措施。
通过中医护理,可以促进体内病邪的排出,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喘证复发的目的。
具体操作方法1. 清热化痰喘证患者往往伴有痰多、黏稠等症状。
因此,清热化痰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中药煎汤疗法:使用具有清热化痰作用的中药进行煎汤。
常用的中药有枇杷叶、苏子、半夏等。
采用适量的中药材,煎汤后服用,可有效降低痰湿症状。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促进痰液的排出。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风池等。
针灸疗法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
2. 通络散结喘证患者往往伴有气滞血瘀的情况,需采取通络散结的措施。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拔罐疗法:通过在患者体表施行罐吸的方式,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拔罐疗法可以在背部、胸部等部位进行,可以有效改善气滞血瘀症状。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拇推法、拇捏法等。
按摩推拿一般需由专业按摩师进行操作。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健康与喘证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调理脾胃是喘证中医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可适量摄入温热性食物,如姜、蒜等。
合理搭配各类食物,保持膳食均衡。
•运用中药调理: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陈皮、山楂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配伍。
结论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清热化痰、通络散结、调理脾胃等措施。
通过中医护理,可以促进喘证患者体内病邪的排出,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喘证复发的目的。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根据中
医理论,喘证属于肺系疾病,常常与肺气虚、肺热、肺痰等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调理肺气,清热化痰,以及调整体质,促进康复。
下面将就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肺气虚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以补肺气为主。
可以采用
补益肺气的中药治疗,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同时辅以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以温补肺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改善喘证症状的目的。
其次,对于肺热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清热化痰。
可以采用清热化
痰的中药治疗,如天花粉、鱼腥草、贝母等药物,同时辅以穴位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以清热化痰,减轻喘证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此外,对于肺痰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化痰平喘。
可以采用化痰平
喘的中药治疗,如半夏、桔梗、紫苏等药物,同时辅以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中医疗法,以化痰平喘,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外,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保持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
括补肺气、清热化痰、化痰平喘等治疗方法,同时结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情绪稳定、改善生活环境等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简介喘病,又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性的呼吸困难,伴有喘息和咳嗽。
中医认为喘病多与肺气不通、脏腑横逆有关,可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喘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养、穴位按摩和药膳推荐等内容。
饮食调养饮食在喘病的中医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肺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以下是一些喘病患者适宜的饮食调养建议: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引发喘病的发作。
2.增加蔬果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橙色和红色的水果,如橙子、柑橘、红枣等,这些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3.合理摄入蛋白质:喘病患者应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类等,有助于维持肌肉健康。
4.限制糖分摄入:控制糖分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甜食和糖果。
5.忌食油腻食物:避免摄入油腻食品,如油炸食物、糕点等,以免加重肺部负担。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机,改善呼吸道疾病。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喘病的穴位按摩方法:1.风池穴:位于颈背部,两侧肩颈交界处。
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按压风池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缓解喘息。
2.斜角穴: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用拇指指腹按压斜角穴,按压力度适中,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有助于舒缓呼吸。
3.肺俞穴:位于胸部,脊柱两侧第二胸椎棘突下,用手掌根部按压肺俞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缓解呼吸困难。
4.天府穴:位于胸部,乳房下第四肋间凹陷处。
用拇指指腹按压天府穴,每次按压1-2分钟,有助于舒缓气喘症状。
药膳推荐中医药膳在喘病的中医护理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一些适宜喘病患者的药膳推荐:1.麦冬薏米粥:将麦冬、薏米和粳米一起煮成粥,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2.百合粥:将百合、莲子和粳米一起煮成粥,有滋阴清热、养阴补肺的作用。
3.杏仁膏:将炒杏仁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有润肺止咳的效果。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发热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 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 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 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 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1~2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 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 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二)喘息气短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 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 大。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中速步行,以后可采 用中速—快速—慢速的程序步行。
(5)传统养生操: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或八段 锦,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15分钟。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 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 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 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 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二)特色技术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9.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喘证的中医护理a(1)

(三)健康指导
• 1. 严格控制陪客和家属探望 • 2. 教会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 3. 讲解本病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有 节,怡情悦志,适当锻炼。 • 4. 定期复查,病情变化随时复诊。
• 7. 气道管理 (1)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协助翻身拍背,促 进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 (2) 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 (3)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 低浓度(25%一29%),流量(1~2L/min)鼻导 • 管持续吸氧。 (4)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 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 (5)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 按人工气道护理常规护理。 (6) 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 按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护理。
喘证的中医护理
心病区 徐云飞
概括:
• 西医呼吸衰竭参照本病护理。是指外呼吸 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 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 症。
(一)护理评估
• 1.家族史,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 2.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 色泽等。 • 3.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 5.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活 动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 6.辨证分型: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 痰湿蕴肺,肺肾两虚证。
• 4.饮食护理 •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质。 • (2) 肠内营养患者,应按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 理。
• 5.情志护理 •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 6.临证(症)施护 • (1)四肢不温,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 遵医嘱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 (2)燥结便秘者,遵医嘱给予大黄、枳实、 厚朴通腑治疗或耳穴压豆。 • (3)便溏、失眠患者可给予耳穴压豆。 (4)高热,遵医嘱给予降温处理。 (5)喘.一般护理 • 按ICU一般护理常规和呼吸困难护理常规护理。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喘证是中医常见疾病之一,以呼吸困难、气急、胸闷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喘证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1. 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为了控制喘证的发作,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
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按时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尽量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品;•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避免潮湿和污浊的环境。
2.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失调是喘证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调节情绪可以有助于缓解喘证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放松方法:学习和掌握一些有效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
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喘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中药汤剂,服用定时定量;•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喘证症状;•中草药熏蒸:采用中草药熏蒸的方法,通过呼吸道吸入草药微粒,起到舒张支气管、缓解喘证症状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4.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喘证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腹式呼吸:通过放松腹部,缓缓吸气,再缓缓呼气,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舒缓喘证症状;•深度呼吸:练习深度呼吸,即尽量吸气和呼气的幅度增大,有助于改善气喘;•缓慢呼吸:练习缓慢呼吸,即呼气时间延长,吸气时间缩短,可以平稳呼吸、缓解气急。
呼吸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个体情况和实际症状进行调整。
5. 定期复诊和评估疗效喘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复诊和评估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体格检查结果,医生会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烟雾、花粉、宠物毛发等 可能诱发喘证的物质,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呼吸系统健康 状况,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保健方法
呼吸锻炼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锻炼,增强 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食疗调理
选用具有润肺、平喘功效的食物,如 梨、蜂蜜、百合等,辅助调理喘证。
实证喘
以祛邪宣肺、降气平喘为主,采用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治 疗方法。
虚证喘
以补虚纳气、降逆平喘为主,采用益气养阴、补肾纳气等治 疗方法。
02
中医护理基础
饮食护理
01
02
03
饮食清淡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 冷的食物,以免刺激呼吸 道。
适量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 助于稀释痰液,保持呼吸 道湿润。
起居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减少病菌滋生。
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时间,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注意保暖
避免受寒,以免诱发喘证发作。
03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
风寒闭肺型喘证护理
总结词
温肺散寒,宣肺平喘
详细描述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饮食宜温热,忌生冷、油腻;鼓励患者多饮热水,或用 生姜、葱白煎汤热服,以温肺散寒。
VS
八段锦
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 ,增强体质,预防喘证复发。
穴位按摩与艾灸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如肺俞、膻中、足三 里等,以调节气机,缓解喘证症状。
艾灸
使用艾灸对相关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通 经脉、行气活血,改善喘证症状。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 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 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 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 摄入。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 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 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 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 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可编辑课件PPT
3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
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
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可编辑课件PPT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二)特色技术 (三)物理治疗 (四)呼吸功能锻炼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 2.中药静脉给药
可编辑课件PPT
8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3.中药熏蒸 4.穴位按摩 5.艾灸 6.中药泡洗 7.拔火罐 8.中药离子导入 9.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健康指导
1.劝导病人尽早戒烟。避免接触刺激性 气体及灰尘。 2.注意观察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 以防止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 3.注意休息,防止过劳。 4.遵医嘱正确使用急救气雾剂。
5.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外感,注射流 感疫苗。可以进行呼吸肌训练、胸部理疗等。 6.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如有慢性严重缺氧状况的,应坚持长期氧疗, 提高生活质量。 8.对于易感人群应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的防治方针,减少复发。
• 喘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病人多 年老体弱,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对个人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困难。病人常常 对治疗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容易 焦虑、悲观、易怒。护士在解除病人躯体 痛苦的同时,要关心、理解、同情病人, 使其得到温暖,同时指导病人认识疾病特 点,配合治疗。
(2)情志护理
4.评估喘证的病程
•喘证的病程:久喘多为慢性阻塞性肺 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沉着病 等;新喘可见肺部感染等。
常见护理问题 •(1)补舒适—喘息不得平卧; •(2)寒热异常—恶寒发热; •(3)清理呼吸道低效; •(4)活动无耐力; •(5)情志异常—忧思; •(6)缺乏自我调护知识; •(7)有压疮发生的危险。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 •(2)情志护理 •(3)体位与安全 •(4)清洁护理 •(5)饮食护理 •(6)给药护理 •(7)排泄护理
(1)病室环境
•病室环境: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 避免空气污浊或刺激性气体吸入。夏、 秋季保持空气流通,但是应避免病人 直接吹风,冬季气候寒冷,应定时开 窗换气。室温在20℃~24℃,湿度在 50%~60%为宜。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 (2)风热袭肺:风热犯肺,热盛气壅,肺气 上逆故喘促气粗,甚则鼻翼煽动,咳嗽;热伤 津液,灼津成痰则痰黄黏稠,身热烦躁,渴喜 冷饮;邪犯卫表可见汗出恶风。 • (3)痰湿蕴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使肺 气不得宣降,故气喘咳嗽,痰涎涌盛,量多, 胸满窒闷;脾胃气滞可见恶心纳呆。
喘病中医护理_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外寒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雍肺证、肺气郁闭证二、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外寒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1、发热(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5)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2、咳嗽咳痰(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 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 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 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 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四)腹胀纳呆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 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 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 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 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 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 胆等穴位。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 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 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 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 时。
(二)喘息气短
(四)呼吸功能锻炼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 (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 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 7~8 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四)呼吸功能锻炼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 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 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 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 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 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 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 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 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 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外寒内饮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 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呼吸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①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 轻松,动作由慢而快。②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 急,要长期坚持锻练。③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 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④呼吸 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 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二)喘息气短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 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 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 皮质下等穴位。
(二)喘息气短
7.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一)咳嗽咳痰 (二)喘息气短 (三)发热 (四)腹胀纳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 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 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 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 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 喉部的刺激。
喘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相关内容
常见证候要点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健康指导 护理难点 护理效果评价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
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 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 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 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二)特色技术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9.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 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 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 肺力度适中。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二)特色技术 (三)物理治疗 (四)呼吸功能锻炼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详见附录1) 2.中药静脉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一)咳嗽咳痰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 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 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 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 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 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 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 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 风。
(3)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 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 每日3次。 (4)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 每次3分钟左右。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律的搓双 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5)传统养生操: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或八段 锦,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15分钟。
(一)生活起居指导 (二)饮食指导 (三)情志调理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 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 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 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 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 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 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 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 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 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 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 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 皮质下等穴位。
3.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 如金银花茶。 4.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 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5.肺气郁闭证:宜进食开郁宣肺、降气平喘的食物, 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三)情志调理
1.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 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 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引起 肺胀病的原因和转归,指导排痰和呼吸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积极防治,消除消极悲观态度及焦虑情绪, 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 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 慢速的程序步行。 (2)按摩保健穴位: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 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三)发热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 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 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 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三)发热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 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 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三)物理治疗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 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 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 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 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 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有效咳嗽注意事项
(一)咳嗽咳痰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 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 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 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 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 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