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育法规

合集下载

教育学11章教育法规知识回答

教育学11章教育法规知识回答

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回答考察简答单选多选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

该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施行。

2、《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4、《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答:《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教育的性质、方针、基本原则,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5、《教育法》规定,表明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6、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答)答:在遵循我国宪法原则的基础上,我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

(1)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格、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国际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7、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包括哪些?(简答)答: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学》课件 第十四章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学》课件 第十四章  教育政策与法规

政策执行的总结是原 教育政策和执行计划 调整、后续政策执行 以及新教育政策制定 和执行的重要基础。
第一,要有防范意识; 第二,要有发展和改 革意识。
11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三)教育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纠正
1.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现象
(1)政策完全偏离。 (2)政策表面化。 (3)政策扩大化。 (4)政策缺损。 (5)政策替换。
8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
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时要注意:方案应是可行的;方案应 估计到全部的正、负效果,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 策;应尽可能数量化;应提出两个以上的政策方案以供选择。 制定政策方案时,还应该有专家参与,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 与合理性。
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需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 解,同时又对教育条件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作出的选择大都只是一种满意选择,而非最佳选择,在 这种时候,政策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就成为选择政策时所 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28
第二节 教育法规概述
3.教育行政法规
从性质上说,教育行政法规主要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 务,因而其内容比较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 包括《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 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 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3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教育 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
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 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 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解读与适用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解读与适用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解读与适用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法规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的重要依据。

教育法规的理解和适用对于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进行解读与适用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分类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的、用来规范教育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

教育法规可以分为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是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用来具体规范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如《学生管理规定》、《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等;政策文件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为解决具体问题或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如《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

二、教育法规的解读教育法规的解读是指对教育法规内容的理解和阐释。

教育法规通常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呈现,其中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规范要求等内容。

解读教育法规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分析法规背景:了解教育法规的制定目的、背景和所涉及的问题,以便对其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

2. 解读法规条文:逐条解读法规的具体条文,理解其表述的含义和要求。

这需要对相关法律术语和概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3. 推导法规原意:根据法规的背景和条文的解读,推导出法规的原意和目的,明确法规的主旨和重点。

4. 分析法规影响:分析教育法规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的影响,找出法规存在的问题和可以优化的方面。

三、教育法规的适用教育法规的适用是指教育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法规的适用本质上是教育活动与法规进行对接的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和执行对接:教育法规在实践中必须与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符合,不仅在原则上有要求,还要在实施层面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2. 教育目标对接:教育法规的适用必须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教资教育法规

教资教育法规

教资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规范和管理教育事务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深入了解和遵守教育法规,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资教育法规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教育法规概述1.1 教育法规的概念及作用教育法规是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和教师的权益得到保护而制定的法律文书。

它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并起到规范教育行为、维护教育秩序、保障教育质量的作用。

1.2 教育法规的分类教育法规根据层级和性质可分为立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立法是最高级别的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政府制定和修订的法规,部门规章是由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法律制定的规章。

1.3 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教育法规主要涵盖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法律地位、教育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权益保护等方面内容。

第二章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2.1 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法规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不论地域、性别、种族等因素均不得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

2.2 教育质量原则教育质量原则强调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教育机构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高水平的教学能力。

2.3 教育自由原则教育自由原则指的是学生享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自由,教师则具有开展教学和研究的自由,这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章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3.1 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而师德规范则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

3.2 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人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旨在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3 学生权益保护学生权益保护主要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受教育权利、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方面,对学生的权益进行保护和维护。

第四章教育法规的实施与监督4.1 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实施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共同参与,以确保相关法规的有效实施。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和法规有哪些?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和法规有哪些?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和法规有哪些?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和法规是为了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而制定的。

以下是一些与学前教育学相关的主要政策和法规:
1. 《义务教育法》:学前教育在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法规定了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政策。

2. 《学校安全法》:这个法规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管理和防灾工作提出了要求。

3. 《教师法》:这个法规规定了学前教育教师的资格要求、权益保护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4. 《学前教育条例》:该条例是针对学前教育领域的专门性法规,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学内容、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5.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这个标准规定了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的要求,同时提供了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

6.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办法》:这个办法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并通过评估和监测来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

以上是学前教育学的一些主要政策和法规,其中还有其他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文件,以确保学前教育的合理发展和质量提升。

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6篇

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6篇

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6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6篇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一)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学好《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在这次活动中,我重温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着重学习了《教师法》。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收益很大。

(一)遵守、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就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说法。

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孜孜不倦;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这个职业是伟大的、神圣的、高尚的,人们用了太多的赞美的词汇来形容它。

人们给予教师信任之时,也说明着身处这个行业中的我们所要肩负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

与我们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一、引言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法律和政策对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法律和政策,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其他相关教育从业人员提供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指导,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权益,提升教育质量。

二、教育法律与政策的基本概念教育法律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旨在保障公民的教育权益,明确教育机构的权责。

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指导性文件,用于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法律与政策的研究内容1. 教育法律的研究内容教育法律的研究内容包括宪法、教育法、学校管理法规、劳动法等方面的规定。

研究者需要分析法律对教育活动的界定、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问题,以提供法律上的指导。

2. 教育政策的研究内容教育政策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分配、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者需要分析政策的目标、制定背景、实施策略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四、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的重要性1.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减少教育资源的差距。

2. 保障教育质量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3. 优化教育管理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明确学校管理制度和程序,保障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有序管理。

4. 推动教育发展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找出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案,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的方法与应用1. 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对教育法律与政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方法,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广泛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环节。

教育学作为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深入探讨了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的角度,为您解析教育学的内涵。

一、教学理论分析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的核心内容,它研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理论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如以下所示:1. 传统教学理论传统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口头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讲授、讲解和演示等直接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模式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进步教学理论进步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教师被视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进步教学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个体的建构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探究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法规探索教育法规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教育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它们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权益和义务。

2.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和调控的重要手段。

教育政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方案等,它们旨在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教育政策涉及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的制定等。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实践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的概念、作用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的概念和作用教育法律是指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以及教育部门颁布的与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

教育法规则是指专门针对教育领域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教育实践和管理起着具体指导作用。

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规范和调整教育实践中的各项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

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可以确保教育实践的公正性、规范性和合法性,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管理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在教育管理中起到决策和指导的作用。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教育法律与法规也为学校处理纠纷、处置违法行为等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师生关系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对于维护师生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学生的权益保障措施。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进行侮辱、体罚等不正当行为。

学生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尊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 教育质量保障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对于教育质量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明确了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和程序,规范了教育质量监控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教育法律与法规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教育服务的监督渠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4. 教育公平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明确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和机制,规定了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公平原则。

通过法律和法规的保障,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常考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常考考点
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我国,不允许在教育中宣传宗教教育。 第十二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 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 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比如,在吉林省延吉地区,由于该地区是朝鲜族自治州,所以在一些朝鲜族学校,老师可以实施双语教育。 第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全国的教育工作由国家教育部负责,而具体每个地区都是由所在县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工作规定。 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这里,通常以多选或者简答的形式考察大家。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单选或者判断,所以大家要区分开学校权利和教育者、受教育者权利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常考考点来自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通常会考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法律法规。那么教育法律法规到底都会考哪些法条呢?今天就来说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常考的法律条文。

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文法医神四科;七艺。

高等教育分层专修科、本科、研究生班。

实施机构:大学、学院、专科学校。

潘懋元: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运用国家政权力量颁布法令、任免领导人。

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证,用经济力量来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影响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国家一般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科学素养。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任何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必须依靠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来推动。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的保证。

人力物力财力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只是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神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级人才源于高等教育的培养,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教育学专业教育法规政策

教育学专业教育法规政策

教育学专业教育法规政策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行业从业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广泛且伴随着国家的法规政策。

了解和熟悉教育法规政策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关系着教育者的工作职责,也严格约束着教育工作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教育法规政策,以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参考。

一、教育机构管理法规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工作的组织和运行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掌握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以便将来在教育工作中依法行事。

2.《学校条例》学校条例是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

它规定了学校的组织机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学校条例的各项规定,以便将来在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遵守相关规定。

二、教育教学法规政策1.《中小学教师法》中小学教师法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法律法规,它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权益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中小学教师法的相关规定,以便将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权益。

2.《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小学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的文件。

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参考标准,同时也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育质量评估与监管法规政策1.《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办法》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办法是规定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文件,它规定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要求和标准,以便将来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中积极参与和贡献。

2.《教育督导管理办法》教育督导管理办法是规定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政策文件,它规定了教育督导的目标和职责,以及督导的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教育法学的概念:教育法学是一门法学与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教育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法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案例研究法、法律解释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多种方法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揭示教育法律规律,建立教育法律理论体系,指导教育法律实践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社会现象——教育法规以及其所引起的一切教育法律现象。

三、教育法律现象:是教育法的产生、存在和运作的各种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接受法律调整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法律规、教育法律思想、教育法律关系,也包括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等等。

四、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联系:1、教育学是教育法学产生和成长的环境与条件,教育学的容、性质、特征、发展和变化决定着教育法学的容选择和发展方向。

2、教育法学与教育学是横向联系,是教育学相关知识的扩展。

它丰富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五、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围不同3、学科地位不同:教育法学不是教育学的子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被称作边缘教育学科。

六、教育法学与法学的联系:1、教育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中的部门法学,是法学的下位学科,他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是纵向联系。

2、法学特别是理论法学作为教育法学的主要基础来源之一。

3、教育法学为法学提供纵向的知识增长,教育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充实着法学的发展壮大。

七、法律的三代人权:自由权——社会权——发展权八、权利的因果关系:原权、派生权九、教育权的涵:1、权力的角度: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自治团体在教育事务上所拥有的权限,以及其所属机关或公务员所行使的公权力。

2、权利的角度:泛指公民在教育事务上所享有的各种权利,这是作为私权利的一种宪法规定的教育基本权。

十、教育权的分类:1、从教育权实施主体上讲有:国家、父母、社会、学校、教师等教育权。

2、教育权的原权只包括:家庭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国家教育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考试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能够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教育学与教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三、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精神,结合教育学和教学法学科知识体系以及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5)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

(2)理解学校公益性特点。

(3)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4)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5)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6)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2—4.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素质。

(2)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阶段及其途径。

(3)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4)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5)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的定义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3)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

理解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4)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5)运用所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课外活动。

(1)了解课外活动的意义、特点、内容、组织形式。

(2)能设计、指导、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7.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1)了解教育研究过程、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了解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几大学派(生命·实践—3—教育学派、生本教育学派、生命化教育学派、主体性教育学派、新教育学派、情境教育学派、情感教育学派、理解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

(4)能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现象。

(二)教学法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2)理解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和意义。

(3)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4)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以及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5)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创新。

(6)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理解教学的含义、意义、基本要素和基本任务。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说。

(4)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5)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4—(6)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教学内容。

(1)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含义、特性及载体。

(2)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3)掌握课程标准的含义、意义、性质和内容。

(4)掌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

(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性质、意义和基本内容。

(7)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8)掌握课程资源的含义、意义和分类,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教学设计。

(1)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理论基础、过程和方法。

(2)理解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3)了解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

(4)掌握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5)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5.教学实施。

(1)掌握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理解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5—(4)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和开发。

(5)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7)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掌握说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9)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10)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11)掌握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意义和具体要求。

(12)掌握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对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进行恰当评价。

6.教学评价。

(1)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和基本类型。

(2)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

(3)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

(4)掌握我国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5)掌握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

四、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6——7—六、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例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考查目的: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解析: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

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另—8—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综上所述,“壬戌学制”为中国近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故答案为“C.壬戌学制”,属于了解层次,较难题。

答案:C评分标准:—9—(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答案给............0..5分.。

【例1】我国“新课改”强调课程结构应体现A.均衡性B.选择性C.综合性D.分科性—10—(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表示,认为错误的用F 表示,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

【例1】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考查目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解析: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从学习理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学设计的优化,故本题正确。

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11—【例1】思维导图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对信息进行储存、组织和优化的思维工具。

江老师在知道朋友的女儿使用“思维导图”写作文获得成功后,针对班上同学害怕写作文的现状,江老师决定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

他查阅有关“思维导图”的文献资料后,先引导学生如何画思维导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在作文中的叙述也变得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

江老师遂将他的研究成果与同事分享。

从教育行动研究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表明A.江老师的研究符合教育行动研究的要求B.“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C.教育行动研究无需公开研究成果D.教育行动研究无需持续进行考查目的: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解析: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1)计划。

“计划”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①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

②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

③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2)行动。

“行动”包括:①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12—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

②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

③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

(3)观察。

“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

“观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①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

②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