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之——礼之解读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中华之“礼”:礼者,理也
中华之“礼”:礼者,理也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17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华夏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是华夏文明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礼”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核心。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是讲究礼仪的,也是礼仪之邦。
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存在于中国,更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礼仪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当它的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有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礼仪,由于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不同,所以礼仪在世界上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
那么通常来说,礼是人跟人交流,或者人跟神沟通的一种仪式。
但在中国很特殊,中国人讲的礼在西方的语言里面找不到同一词来对应,因为西方人或者其他民族的礼主要是指仪式、礼节,中国不然。
在中国,“礼者,理”。
在中国文化里面,“礼”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大到典章制度,小到我們日常的行为规范,这个总称就叫“礼”。
《左传》记载,国家甲发生了战乱,国家乙:“呦!你们战乱了”!借口进去平定,平定完了以后不走,君子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做判语,礼还是非礼?“君子曰,非礼也”。
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面,礼是根据道德礼行的要求制订出来,照着做就是礼,违反了道德理性,就是非礼,所以中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礼。
另外,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而这个理想最权威的论述就在《礼记》这部书里。
《礼记》说了12个月每个月应该做什么?我们跟大自然怎么和谐相处?比如,春天不能砍树,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捉怀了孕的兽,这都是礼。
我们人跟人交往也是礼,礼就是让你修身的,离开了礼你怎么修身呢?衣服怎么穿,位置怎么摆,甚至门朝着哪边开,在中国都赋予了它一个合理的内涵,所以在中国要理解礼,相当于西方人民讲的文化。
西方人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中国人没有什么不是礼。
此外,法也属于礼,因为司法必须要根据道德理性,司法是整个治国体系里的一块,我们拿道德治国,主张人性是善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可以教育的。
国学经典之五礼
国学经典之五礼国学经典之五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论语》中也说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文明礼仪对我们文化的重要性。
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可是,你知道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吗?凡事都要遵循从无到有的过程,礼仪文化也不例外。
古代的礼分两种:一是指典章制度,比如夏礼、周礼等;二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节。
春秋之后,古代的礼仪基本被废弃,礼家整理之后,并加以系统总结,归纳为五大类以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为“五礼”。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五礼的知识,欢迎阅读。
五礼之吉礼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五礼之凶礼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五礼之宾礼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PPT课件
• 别人不听你的 话,不是他的 错,说明你的 话在他心目中 分量不够
27
仁爱之道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 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8
仁爱之道
• 子曰:“我未见 好仁者,恶不仁 者。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 者,其为仁矣,不 使不仁者加乎 其身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的礼文化
1
何为中国文化?
2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 • 南怀瑾先生语:礼是孔子一生
学问的根本 • 钱穆先生:礼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
3
什么是礼?
• 礼者,理也; • 礼者,事之治也; • 一言以蔽之,礼是做人做事。
4
学礼仪有什么用?
荣 誉,经济等优越性助长本 来具有的慢心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敬人之道
•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 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地,未若
礼不足而敬有余地 • 久而敬之 • 百事之成,必在敬之;百事之
败,必在慢之。
9
商务接待(商务拜访)
• 敲门 • 称呼+问候 • 握手(位高者先伸手) • 名片 • 寒暄交谈 • 告辞
10
寒暄话题的选择
13
改变语言
• 问候语:您好 • 请求语:请 好吗 • 致歉语:对不起 • 致谢语:谢谢 • 道别语:再见
• 你拼命证明自 己没错,是在 证明谁错了?
• 敢于认错的人 是有勇气的人, 是勇于担当的 人。
14
改变面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传承弘扬的宝贵财富。
一、礼仪之道的起源和意义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表现。
它能够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视尊重与敬意中国礼仪强调尊重和敬意的表达。
在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社会对于尊重传统的体现。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互相致意、行礼问候,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三、注重场合的礼仪与仪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循吃饭顺序,待客吃饭时要注意礼貌和文雅。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排队、不打乱秩序,不大声喧哗等。
四、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礼仪。
春节,家庭成员一起包饺子、贴春联,互相祝福;中秋节,人们赏月、品尝月饼,表达团圆和思念之情。
这些节日和相应的礼仪,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五、古代文人的礼仪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礼仪修养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注重仪表,讲究穿着和行为的美感,以及言行举止的得体。
古代文人通过修养自身的礼仪,展现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六、礼仪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寻找到许多启示。
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仍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尊重、关怀和友爱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将礼仪之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中,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国学——第一课 礼
• 【评析】 •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 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 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 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 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 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 值得肯定的。
元日早朝(节选)
(唐)王建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 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八佾》
• 【译文】 •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 答:“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 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办丧事来 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 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 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 【注释】 • ①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 要。 • ②畔:同“叛”。 • ③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 叹。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 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 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 【评析】 •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 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 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 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 “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 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国 学
第一单元
礼乐
第 1课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 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 科,古之道也。”《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品德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介绍其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并倡导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1. 礼仪的定义和起源在国学中,礼仪被定义为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仪式,表达个人尊重、关怀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礼仪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整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本原则在国学中,礼仪之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和谐礼让和谐礼让是国学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平等相待;礼让则强调尊重他人,谦虚有礼。
通过和谐礼让的实践,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融洽。
2.2 尊敬尊重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这种尊重是基于对他人身份、地位和经验的认同,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尊敬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2.3 恭敬谦和恭敬谦和是国学礼仪的重要原则。
通过恭敬和谦和的态度,个人可以保持谦虚和平和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交往更加顺畅。
恭敬谦和还可以降低社会冲突和争端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2.4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国学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也是礼仪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
诚信与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在国学中,诚信守信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也是传承和发展礼仪之道的重要保证。
3. 实践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方法来践行国学中的礼仪之道:3.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国学礼仪之道的核心。
我们可以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人格,不轻易批评、指责或干涉他人的自主权。
同时,我们还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待他人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
3.2 关注他人需求关注他人的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人的感受、需要和期望,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通过关注他人需求,我们可以树立起和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礼介绍
传统文化礼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指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止和仪态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必要准则。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国之干”、“国之本”。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礼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宗教、婚姻、丧葬、节庆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礼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和“和谐”。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协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注重仪态、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同时,礼也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要求人们通过遵守礼的规范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仪式、节庆、礼节等。
例如,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等都是一种礼的表现形式。
这些礼节不仅是一种仪式,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繁琐的礼节已经逐渐消失,但是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仍然被保留下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止和仪态等方面。
礼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和和谐,它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制度,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国学的智慧之中华礼仪课件(PPT 34页)
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2、 轻握(男女之间的握手姿势) 男女之间握手,为体 现对女士的尊重,握手时应注意:
a、 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可以先致意,待女士伸出手后, 自己再伸手;
b、 男士应握女士的手指部位(或手掌三分之一处);
c、 握手时间要短,力度要轻 。
生活中握手常见的错误
a、 主动与女士握手; b、 紧紧握住女士的手掌,力度过大,且边
师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礼仪之门”。 据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的宋建文书记介绍,“礼仪之门”雕塑长和高均为30米,经过半年的设
计和制作,最终立在了郑州市西区的入市口处。“抱拳礼”是中华传统礼仪风范的一种礼貌动作,含有 尊重、欢迎的寓意。该雕塑由中国雕塑协会的专家们集体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后制造。雕塑是钢架结构 ,外面用铜板镶贴,这是郑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尊锻铜雕塑。
叩拜
跪拜
见面礼四则
第一,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 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第二,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 双手递上,名片正面朝对方。
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 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势: 1、 标准的握手姿势:(适用于正式社交 场合) 距离、体态:一步左右,站姿规范,上身微前倾。 伸手:伸出右臂,四指并拢,拇指张开。 相握:稍用力 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 表情: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时间:持续1—3秒。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
第四:万福。女子见面礼。行礼时,正身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而其中的礼仪文化更是其核心之一。
礼仪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中华文化礼的特点在于其尊重传统、重视仪式、注重人际关系和注重内心修养。
下面我将从传统礼仪、重视仪式、人际关系和内心修养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礼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礼仪中华文化的礼仪体系主要是尊重祖先、尊敬长辈和传承传统,这一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不断。
在中华文化中,祭祀祖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
祖先对家族和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祭祀祖先是一种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而尊敬长辈也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尊敬长者,是一种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彰显了尊重传统、注重家庭和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此外,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仪式,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和仪式的举行,不仅是一种庆祝、祈福的仪式,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纪念。
重视仪式仪式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各种仪式,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仪式,还是重大事件中的大仪式。
在中华文化中,各种仪式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和准备的,严肃而又庄重。
比如结婚仪式、葬礼仪式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流程和礼仪。
这些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祝福和纪念,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人际关系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立于礼仪,在交往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心。
在中华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礼仪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无论是长辈与晚辈、朋友之间,或者商务往来,都是要互相尊重、彼此体贴。
而这种尊重和体贴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行为,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对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内心修养中华文化中的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修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修养的内涵很广,而礼的内涵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内在修养,礼要求人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他人、尊重传统,要有一颗感恩、宽容、包容的心。
国学经典·《礼》
国学经典·《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刘昌海“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记·乐记》所以,“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 《礼记·乐记》而礼之制,“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记·礼运》)礼之用,《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可见,《礼》,用以规范人们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行,节制人的情绪欲望,维持社会以和谐有序、文明有礼。
故传统中华,亦被称为“礼仪之邦”。
所以,礼之功,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所以,《礼记·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所以,“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而“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因为“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阴…刚气…柔气……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非如是,则如“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敝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
”故用“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因为“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礼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之礼一、何谓“礼”。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二、“礼”的内涵(一)礼之本质。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二)礼之原则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三)以礼入法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
《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北齐列不孝为重罪十条之一,犯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隋采用,并置十恶条,自唐迄清皆沿用。
北周完全模仿《周礼》,法律全盘礼化。
但因《周礼》不合实情,不能适应当时环境,所以隋承袭北齐律,兼采魏、晋刑典,而不采用北周之制。
国学赏析:礼为文明的根本价值,有序之和:“礼之用,和为贵”
国学赏析:礼为文明的根本价值,有序之和:“礼之用,和为贵”国学探秘:《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国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隽永的影响。
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
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礼仪,体现礼义精神,呈现为人文文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被称为礼仪之邦,又因之而为文明之邦。
今天,我们就围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来揭示礼之为用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宗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主要解答的问题有:礼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言礼之用要以和为贵?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也要以礼节之?我们为人和做人为什么要重视礼节?人有礼节意味着什么?礼,既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礼之用,之所以以和为贵,就在于要坚守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和道德原则。
在“礼”与“和”的关系处理上,“礼”之用,当以“和”为价值旨归;“和”之成,非礼则无由达致。
礼的价值内涵是:以义为本质,以裁分为宜,以差别为序,以等级、序次和别分为要。
当然,它又必须以和为贵,体现了仁之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
从社会管理上言,礼在维护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目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礼之为用,以和为贵。
“和为贵”之“贵”,为主要、关键的意思。
礼之用以“和”为“贵”,就是说要以“和”为价值宗旨、目标。
仁者必和,由“克己复礼为仁”可推断,礼者必以和为贵。
礼之为用,固是以别宜、秩序为用,然别分、秩序之功用乃旨在达致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目标。
礼不以“和”为价值宗旨,就会造成离析、分裂之患。
等级森严,分别固化,而违背人情,就会丧失礼之功用的本质。
传统文化中的礼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的礼的理解以传统文化中的礼的理解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礼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的基本原则。
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礼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
通过礼貌、尊重和谦逊的言行举止,我们向他人展示了我们的敬意和关怀。
比如,在与长辈对话时,我们应该使用尊敬的称谓,如“爷爷”、“奶奶”,并注意遵循一些行为规范,如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大声喧哗等。
这些举止的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也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礼还是一种习惯和风俗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仪式,如春节、中秋节、婚礼等,这些活动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在传统文化中,礼与德常常是相互关联的。
礼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我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中的礼的观念逐渐淡化。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个人利益。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礼的重要性,并在现代社会中加以传承和发扬。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比如,向他人道谢、请别人吃饭时主动支付费用、礼让他人等等。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也能够促进友好的人际关系。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中的礼的理念,将其传承下去,让礼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礼成为我们文明社会的基石。
中国古礼的含义
中国古礼的含义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可想礼仪在古代社会就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安身立命之本
关于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大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它大到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命运;严重到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生成就的大小,做事过程的顺逆,效果的优劣,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乃至一个人的脾气性情的形成,心态情绪的变化;礼和这些问题紧密关联。
礼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古老文明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泱泱大国之风,并不是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它是全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历代圣贤无不重视礼教,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礼的经典。
礼是什么呢?泛言之是礼貌,礼节,礼仪,礼法等等。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人们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礼法,不同的行为规范。
比如我们高中同学举行的成人仪式,古代称为“弱冠之礼”,结婚典礼又叫人生大礼;我们每学期开学要举行“开学典礼”。
通过这些仪式,提醒告诫我们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遵循一些新的礼仪、礼法,开始新的生活。
可见,礼是我们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老而略带一点神秘气息的《易经》中有一卦叫做“天泽履”“履者,礼也”。
就是教导人们的行为应该如何遵循礼的道理才能吉祥。
礼,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众多细微的行为规范。
其实在“礼记”“论语”等许多圣贤的典籍中,早就有许许多多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行立、坐卧、言默、举止及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现在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
走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要正直,不要斜靠,坐着不能把腿叉开。
①民间有“仰头老婆低头汉”的说法,也就说走路,眼睛应平视头要端正,否则女人仰头是浅薄傲慢,男人低头是心机狡猾,②一站几道弯,做事多舛,多障碍,③作风不正,好邪淫。
二、《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
将上堂屋,必须大声打招呼,看见门口放着鞋听见屋里人说话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冒失进去。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执物要像拿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一样,小心翼翼;到没人的地方行为不可随便,要像有人在看着你。
三、《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
”
不能侧脸听长辈说话,别人跟你说话要正脸相对,不能用难听的号叫的声音回应长辈,对人要正视不能邪视也不能东张西望,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做一半就放下。
四、《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由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五、《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
“对我怎么着都行,谁让他骂老家儿了?”以此为争斗之理看起来他还挺孝顺,其实招骂就是不孝的表现。
六、曾子曰: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非理勿行。
七、《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破坏礼义,不用礼义仁义要求自己的言行,就是自暴自弃。
为了便于教育青少年习礼,古人把诸多经典中关于礼的行为规范摘录出来,编成儿童的启蒙教材,其中编得最好,流传最广的是《弟子规》,后经刘毓清整理,广为流传,作用很大,在清代几乎有代替《三字经》的趋势。
《弟子规》也是三字一句,可以说句句有依据,字字有出处,它总结整理了80条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都能照此去作,少年天性成自然,就会在素质教养上进入更高一级的层次中。
现在给大家举10条例子,由此证明我们的传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是多么重视: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3.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恭退立
4.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5.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6.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7.进必趋,退必迟,问必对,视勿移。
8.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9.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10.缓揭帘,勿有声,轻转弯,勿触棱。
11.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闻。
《弟子规》是一篇很好的教材,是文明礼貌的一面镜子。
建议我校全体同学都把它找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做一番规范。
其实,许多美好的行为举止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做好,像广播操一样是需要练习的。
比如坐姿端正:
1、坐在座位上两腿并齐,双足着地,双手平放腿上。
2.上身挺直,双肩打开。
3、虚灵顶颈,目光平视或下垂。
这个坐姿3岁左右可保持20秒,
这个坐姿5岁左右可保持40秒,
这个坐姿一二年级可保持1分钟,
这个坐姿小学生可保持5分钟,
这个坐姿初中生可保持8--10分钟,
这个坐姿高中生可保持15分钟左右,
这既是礼仪的锻炼,也是身体的锻炼,少年习惯成自然,每天都这样做,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以后,再换个松散的姿态反而不自然了。
礼,除了礼貌、礼节、礼仪、礼法外,还有两个更深层的意义。
礼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履行,同时又通理,是道理。
比如这个正襟危坐,不仅外观上显得大方舒展形象美,而且这种端正的姿态在古人看来与天地浩然正气相通相感的。
这种幽微的道理如果不太易懂,那么这姿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是很明显的吧,起码对身体的发育,身高的增长是有好处,有帮助的。
人在忧愁苦闷难受的时候如果窝在哪儿睡一觉,也许就会一病不起,如果他像我们这样正襟危坐一会儿,也许很快就会把一时的苦闷难受排解掉。
我们说这个礼字,同时包含着履行的意思。
因为它是真理,是礼貌,是礼仪,是礼节,所以要履行,懂了道理,坚决照做不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礼通理,是真理,便是它的第三层深意)
中国古人面对一个东西,一件事物,总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去分析把握的。
体是本体,本质,材质;相是指外貌形象,用是指功用功能。
那么礼的体相用是什么呢?
礼之体在于德。
礼是天地间的真理。
礼的本质是敬,对万事万物的尊敬甚至是敬畏。
对自然的恭敬,对他人的尊敬,构成礼的核心。
《礼记·儒行》中说“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
《易》曰:“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
”“充于内,而形于外。
”
礼之相在于美;礼是高尚品德的外露,是美好的行为方式。
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懂得尊重,温良而敬慎,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人,他的表相便处处合于礼貌,礼节和礼仪。
《易》曰:“履,和而至。
”“谦,尊有光。
”
礼之用在于善:遵循礼的要求去做就会有良好的效果。
人们尊重自然,就不会破坏环境,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清洁的空气,干净无污染的饮水。
当人际交往都合于礼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和谐。
家庭和谐,师生和谐,社会和谐。
和谐便是礼的善用。
《易》曰:“履,次和行,谦以制礼。
”当一个学生讲礼貌,懂礼节的时候,必然会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赏,必然受到同学的敬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我要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自言,圣人有大美而不自矜,人们追求大美而不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