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合集下载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建筑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建筑大师——贝聿 铭 一、苏州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 馆巧妙地借助水面, 与紧邻的拙政园、忠 王府融会贯通,成为 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设计特色
博物馆新馆的设 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 建筑风格,把博物馆 置于院落之间,使建 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 协调。
莫奈奥将马德里的乡土传统与30年代米兰建筑师的“新纪 念性”结合起来,同时巧妙的吸取了芬兰建筑大师A.阿尔 托的化整为零的拼贴式形态创作法,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 综合。 银行建筑采用了很清晰的几何构图,但为适应场地,一边 是锐角形体一边是圆形体量。形式的综合使建筑在几何性 与精密性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与开放性的性格,建筑既结合 了特定的环境,有超越了以往熟悉的地方模式。
发达国家的新地域主义建筑
2、国家罗马艺术博 物馆
建筑师:J.R.莫奈奥 特点:地方与历史元 素的使用 :室内连 贯的展览空间由一系 列大券门的墙体组织。
博物馆建在梅里达城的古罗马时期遗址上,要收藏两万多件西班牙 在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物。新建的博物馆与原有的遗址建筑形成 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叠置的空间系统,这种叠置关系不仅形成了动人的、 呈现历史的场景特征,而且也诱发了关于如何延续当今都市生活与社区 感的思考。
平面将九块方格中的一块 游离了这整个图形,使其 正好星城博物馆宽敞的入 口。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二、圣雄甘地纪念馆
1、继续发扬甘地对印度 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的 影响;
2、采用封闭空间、有屋 盖而无墙体为何的开敞空 间和露天庭院三种空间形 态进行组合;
3、融入乡土建筑元素: 瓦屋顶、砖墙、石头地板 和木制的门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曼彻斯特市政厅。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代表作品: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柏林勃兰登堡门。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六章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这几位英国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建筑的影响。安藤忠雄 对日本空间传统的诠释在欧洲建筑界刮起了一阵旋风。日本建筑师坂 茂采用当地的特殊材质建造了许多形式简洁的建筑,比如他的“2/5 住宅”。
福斯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建筑即产品。福斯特在早期作品中 表现出对人类生态学的关注,但从信托控股公司开始,福斯特在 作品中转向对工业化建筑技术的表现。塞恩斯视觉艺术中心是福 斯特在70年代的一个重要作品,香港汇丰银行新楼是福斯特真正 成为高技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的关键作品,福斯特在雷诺 公司产品配送中心设计中,开创了巨型悬挂结构的新领域,表现 了这一结构体系强烈的力量感和美感。
外国近现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筑史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班级:环艺1102 学号:1904110403 姓名:王洪武 指导老师:周娉
1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2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1
3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由于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 派倾向由此孕育产生。总体来看,建筑中新技术的运用一直是众多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实践特征, 而作为一种设计倾向的高技派,则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 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而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80年代后,注重高度技术的倾向依然存在,但其表现有所转 变。80年代末,由戴维斯 所著的《高技派建筑》艺术就是对这 一倾向的历史性总结与思考,并强调了历史经验对于不断延续的 高技派倾向的影响作用。戴维斯在1779年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 生铁桥的落成开始高技派方式的形式表达,昔日大英帝国工程技 术的辉煌带来的这种设计方式到20世纪末都有影响相作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目录: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第三节:新理性主义第四节:新地域主义第五节:解构主义第六节:新现代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历年真题: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

(10填空)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

(07填空)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

(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

(06填空)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

(06填空)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

(10填空)《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

(09填空)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

(03填空)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

(04填空)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S M L XL》的作者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

(07填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后现代(03名词解释)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扎哈。

哈迪德(13名词解释)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 ch1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 ch1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强调建筑与人 的关系,提高居住和使用体验。
大量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大量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玻璃、钢铁、混 凝土等,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学院
外国建筑史 ch13 现代主义之后的 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
0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艺术风格与流
05

04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技术发展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文化与社会影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体感
代表人物:美 国建筑师弗兰 克·劳埃德·赖特、 丹麦建筑师比
约克格伦等
作品举例:美 国纽约的古根 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巴塞罗 那的米罗艺术
基金会等
极简主义建筑风格与流派
极简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以简洁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极简的造型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简约和 纯净。
极简主义建筑的历史背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抽象绘画和雕塑的影响,强调以 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影响: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建筑 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生态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主 义建筑思潮逐渐兴起
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主 义建筑思潮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代建筑领 域的重要流派之一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目录: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第三节:新理性主义第四节:新地域主义第五节:解构主义第六节:新现代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历年真题: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

(10填空)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

(07填空)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

(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

(06填空)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

(06填空)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

(10填空)《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

(09填空)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

(03填空)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

(04填空)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S M L XL》的作者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

(07填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后现代(03名词解释)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扎哈。

哈迪德(13名词解释)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07第六章

外国建筑史——07第六章


3、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是博塔实践生涯中的又一重头戏。他把这座艺术殿堂提升到了今天的 城市大教堂的地位。
四、昂格尔斯 德国 五、克里尔兄弟 卢森堡

一、罗西 1、圣卡塔多公墓 2、格拉拉公寓 3、水上剧场 4、博尼芳丹博物馆


1、圣· 卡塔多公墓
整个墓地被围入一个正方形场 地,场地内又有一个正方形院 落。中央轴线上依次是公共墓 冢、墓室和灵堂。灵堂是一个 巨大立方体结构,形式被抽象 为普遍适宜的住宅概念。公共 墓冢的圆锥结构象一个大烟囱 墓室是以等边三角形层层排列 的。整个构图就像一个脱离了 生命和肉体的躯干,一副死亡 者的骨架。
罗西将来自当地公共建筑、教会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意象融为一体,高耸 的砖塔可联想到厂房或传统街道,形成博物馆中心的是那个外包锌板的 穹顶塔楼,似乎暗示着洗礼堂或钟楼的意象。
二、格拉希 是这场运动中颇有建树的人物,他的著作 《建筑的逻辑结构》是倡导新理性主义思想 的又一力作。

三、M.博塔 瑞士 提契诺学派 1、圣· 维塔莱河旁的住宅 2、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 3、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 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 斯学习》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 义戏謔的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 态度。 (2)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从理论 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 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3)美国作家和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继 续斯特恩的理论总结工作,他在短短的 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2、实践上 1969年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戏謔 的方式设计和建造了在宾夕法尼亚的胡 桃山的“文丘里住宅”,是具有完整后 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1947年,菲利普•约翰逊在纽约设计和完 成了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采用了 石头幕墙,顶部三角形山墙,入口古典 拱券。是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建筑。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

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

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

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

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

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

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

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

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

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1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任务一 后现代主义
1978年,曾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倡导者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菲利普·约 翰逊设计并建造了纽约电话电报大楼,彻底颠覆了人们所熟悉的摩天楼形式。
纽约电话电报大楼
菲利普·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关注古典主义建筑, 主张联系历史和结合地方文化进行设计。他的设计常常具有很强的抽象 性和审美性,并且总是离奇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纽 约电话电报大楼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的繁华大道上,约翰逊把这座大 厦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表层由大面积花岗岩覆盖,纵向按照古 典方式分为三段;采用带有贴石柱廊和拱门结构的文艺复兴式临街正门; 芝加哥学派的标准层、垂直墩与玻璃相间;顶部开有圆形口的三角山墙 的家具式样处理等,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设计师显然 希望自己的作品告别钢铁与玻璃构成的外壳,把古典风格搬进现代高层 建筑。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 格和现代商业化波普风格的建筑以及内部的装饰主义风格,堪称后现代 主义建筑汇总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作品,成为后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的 经典之作,为纽约曼哈顿的天际线戴上了一顶古典主义桂冠,同时也拉 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序幕。
任务一 后现代主义
文丘里用非传统的手法将一系列传统碎片拼接起来,以戏谑的态度,利用古典元素瓦 解了现代主义的设计与审美原则。
文丘里住宅
1962年文丘里为他的母亲设计了一座住宅,这个建 筑一反现代主义方正简洁、统一规范的建筑风格, 更加注重对传统的提取、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复杂 化。住宅建筑采用了具有古典意味的坡屋顶,提取 了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墙、拱券结构作为符号,形 式与空间富于变化,庄重、严肃的形象使人联想到 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神庙,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后现代 主义建筑思想。这正如他所主张的,建筑师应当是 保持传统的专家,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建 筑的理解方式,被建筑界公认为最早的后现代主义 作品。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老年住宅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查尔斯·摩尔
新奥尔良市的意裔居民多源自西西里岛,整个广场就以地图模型中的西西里 岛为中心。广场铺地材料组成一圈圈的同心圆,即以西西里岛为中心。广场 有两条通路与大街连接,一个进口处有拱门,另一处为凉亭,都与古代罗马 建筑相似。
广场中心部分开敞,柱廊前后错落,高低不等。柱子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带 有拱券罗马柱式,下部台阶呈不规则形。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 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
– 后现代往往是以传统形式作为符号加以运用,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场
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从中思考建筑的设计原则,
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归属感。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马德里银行大楼
– “红砖艺术” – 与历史街区协调
国家罗马艺术馆(莫奈奥)
芝柏文化中心:R·皮阿诺
位于南太平洋岛上,“棚屋、森林、村落”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
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 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 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 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 用品、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加利佛尼亚州 加登格罗夫 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0
由于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
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 审美观。
约翰逊总是离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 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从现代主义到现代主义之后──现代建筑的部分质变程庆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盾决定的。

建筑的根本性质在于它为什么服务所决定。

历史建筑——现代建筑之前的建筑是以宫殿、宗教建筑、陵墓等为代表,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

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千年中,历史建筑的风格⼏经演变,但性质未变,它的发展只是量的渐进过程。

及⾄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百年孕育的现代建筑正式诞⽣,中断了⼏⼲年来的渐进过程,使建筑的根本性质发⽣了变化:建筑已转变到为⼤多数普通⼈服务。

这种变化是建筑的飞跃、⾰命,是质变,它标志着⼀个新时代的到来!⼀、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于德国⽯匠之家,幼年失学,靠⾃学成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

1908年到1912年间,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作室⼯作了4年。

彼得〃贝伦斯的⼯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的设计。

1919年密斯⼤胆的推出了⼀个全玻璃帷幕⼤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

1928年提出“少即是多”的名⾔,提倡纯洁、简洁的建筑表现。

1929年设计了巴塞罗纳万国博览会德国馆,成为密斯设计⽣涯的重要转折点和⾥程碑。

(⼀)设计理念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旧很流⾏繁琐的古典装饰⼿法⽽提出的,因为其⼿法阻碍了建筑的⼯业化进程;“多”则揭⽰了在打⼯业⽣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丰富的效果和最⼤的使⽤空间。

在处理⼿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从平⾯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斯建筑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抽象概括,从墙⾯,屋⾯到地⾯,所有的线、⾯都有机地组合成⼀个整体,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贵、雅致,已使结构本⾝升华为建筑艺术。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椅、美国伊利诺斯⼯学院校舍、范斯奥斯住宅、纽约西格莱姆⼤厦、西柏林国家美术馆等。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一、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一、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一、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1.后现代主义: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学家以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建筑思潮。

它重视研究社会对建筑活动的文化约束性,而非科技对建筑的影响,提倡复古和折中主义,主张形式和功能的不协调突破原有建筑的规律性和逻辑性。

代表实例:文丘里——费城栗子山母亲住宅。

2.新理性主义:在20年代产生意大利的理性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思潮。

对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主张关注建筑的历史、传统问题,希望以历史与传统的逻辑建立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建筑多以纯粹的几何体量组成,体现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感。

代表实例:马里奥·博塔——戈塔尔多银行。

3.坦丹扎学派: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地区,活跃着一只尝试将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建筑探索队伍,形成了所谓的提契诺学派(坦丹扎学派)。

他们一方面以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上寻找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大都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

代表人物:博塔。

4.新地域主义: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

主张将具体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文化群体,独特的历史时期与当地的传统相联系。

建筑要表现当地环境、文脉和结构模式,具有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多元开放的特点。

代表实例:伦佐皮亚诺——芝柏文化中心。

5.解构主义: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无视建筑准则的一种建筑思潮。

主张解体建筑系统,运用构成方法重新组合建筑元素,创造新的视觉效果和建筑形式,是多元和开放的系统。

代表实例:弗兰克·盖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6.新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现代建筑派设计语言和方法的一种建筑思潮,其形式表达更加抽象,建筑理念更加具有个人特征。

代表实例:理查德·迈耶——盖蒂中心。

7.纽约五:成员包括彼得·艾曼森、格雷夫斯、格瓦斯梅、理查德·迈耶、海杜克五人,他们在196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建筑展。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众多产业中,建造业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一方面,拥有了新的工具与设备,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新材料诸如钢铁,玻璃幕墙的生产技艺的成熟使得建筑设计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是什么成就了我们现代的城市?又是什么划开了时代的新篇章,让我们体验到现代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现代”这个时代?1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从而把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2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观念定义。

从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大致把体现在设计和建筑上的现代主义的内容总结为几个方面: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对长期以来垄断建筑的为权贵的精英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反动。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我们回顾一下西方建筑发展史,就可以看到,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说:穷人没有设计,所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而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则强烈反对为精英服务的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当中,有不少人是期望能够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提供基本的设计服务的。

与此同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希望利用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区,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的状况,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而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比如勒· 科布西耶),但是,这种想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特色。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建筑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建筑

五、勒· 柯布西耶
5.1马赛公寓 5.2 朗香教堂 6 勒· 柯布西耶在现代 建筑史中的地位
六、密斯· 凡· 德· 罗
1 关于新建筑的主张 必须了解,所有的建筑都和时代紧密 联系,只能用活的东西和当代的手段 来表现。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 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我们今天的建 造方法必须工业化。
六、密斯· 凡· 德· 罗
五、勒· 柯布西耶
1 《走向新建筑》 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 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激烈 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具体体现了 他的建筑理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五、勒· 柯布西耶
2、他的建筑理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他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同时又强调建 筑的艺术性,强调一个建筑师不是一个 工程师而是一个艺术家,建筑师用形式 的排列组合实现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创 造程式。这些观点表明他既是理性主义 者,又是浪漫主义者。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1 建筑改革主张的人物代表 1.1 格罗皮乌斯 1.2 勒· 柯布西耶 1.3 密斯· 凡· 德· 罗 1.4 赖特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2 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其一:以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其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 结构的性能特点;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二、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3、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主张艺术 创作只能来自生活,新的结构和新材料 必然导致新的形式出现,要和新时代要 求取得协调。
奥地利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 员成立了“分离派”,主 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但和新艺术运动不同的是 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 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 使建筑走向简洁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后,注重高度技术的倾向依然存在,但其表现有所转 变。80年代末,由戴维斯 所著的《高技派建筑》艺术就是对这 一倾向的历史性总结与思考,并强调了历史经验对于不断延续的 高技派倾向的影响作用。戴维斯在1779年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 生铁桥的落成开始高技派方式的形式表达,昔日大英帝国工程技 术的辉煌带来的这种设计方式到20世纪末都有影响相作用。
热带小屋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英国一阿基格拉姆的一系列城市畅想为代表,高技派的实践在二战后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是 因为18、19世纪工程技术领先的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英国人把建筑当做技术的职业 传统。
曾经以巴黎蓬皮艺术中心的设计而名声远扬的罗杰斯,在 80年代以后的众多实践中仍然表现出对新技术运用于建筑设 计的探索热情。位于伦敦的劳伊德大厦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 的代表作。罗杰斯在欧洲人权法庭和4频道电视台总部中延续 了劳伊德大楼对高技术的表现。从罗杰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这样几个明显的倾向:罗杰斯常常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 在建筑的外面,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同时交通体 和服务设施在室外也产生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牛津滑冰馆
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的英国馆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012年伦敦奥运 会自行车馆建筑 设计
英国建筑师霍普金斯以其出色的帐篷结构 设计获得声誉。80年代起,他开始探索帐篷 结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苏拉姆伯格 研究中心、芒得看台和巴塞尔顿市政广场的 围和。
苏拉姆伯格研究 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劳伊德大厦
罗杰斯常常允许建筑在剖面或平面上可以有所变动或 延展。罗杰斯在作品中还频繁地使用张力结构,在细节 处理上大量采用铆接的方式。此外,罗杰斯在作品中依 靠智能化技术,但没有完全依赖复杂的设备与先进科技, 即采用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控制,也采用了来自其他领 域的科技成果。
欧洲人权法庭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2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1
3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由于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 派倾向由此孕育产生。总体来看,建筑中新技术的运用一直是众多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实践特征, 而作为一种设计倾向的高技派,则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 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而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福斯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建筑即产品。福斯特在早期作品中 表现出对人类生态学的关注,但从信托控股公司开始,福斯特在 作品中转向对重要作品,香港汇丰银行新楼是福斯特真正 成为高技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的关键作品,福斯特在雷诺 公司产品配送中心设计中,开创了巨型悬挂结构的新领域,表现 了这一结构体系强烈的力量感和美感。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为
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创造性使用揭开了一幅崭新的图景 。他综
合采用钢同玻璃,熟练的运用光作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满 了魅力。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 市、社会条件的结果。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卡拉特拉瓦
萨特拉斯车站
香港汇银行新楼
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诺曼·福斯特:英国 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 师之一,被誉为“高技 派”的代表人物,1999 年第21届普利策建筑奖 得主。
德国法兰克福商 业银行大楼
东京千年塔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英国建筑师格瑞姆肖也是80年代起广受关注的高级派代表人。1984年的牛津滑冰馆设计是他个 人风格形成的开始。此后的4年里,格瑞姆肖发展了这一帆船式的结构形式。在1988年的金融时报 印刷厂中,格瑞姆肖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新的外张拉式幕墙系统。格瑞姆肖最出色的作品是1992年 在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的英国馆。
瑞 典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被称为继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内尔维之

后最善于发挥结构与材料特性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埃拉米洛大桥把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力学性能两种结构体系结合成了他建筑 风格的独到之处。卡拉特拉瓦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是法国里昂郊区的
螺 旋 大
萨特拉斯车站,他因此也被为建造大师。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关于建筑的思考》是Colin Davies(柯林·戴维斯)教授的另 一著作。一书力图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当下的建筑思想,其 中涵盖了众多关键的理论概念,包括表征、造型、空间等。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0世纪初,西方建筑先锋派将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建立现代城市与社会秩序的理想联系起来,意 大利未来主义的畅想和俄国构成主义的设计探索都试图使机器时代的工程技术引导到一种新型文 化与美学理想的建构之中。密斯·范·德·罗的钢和玻璃的建筑、法国建筑师夏霍设计的玻璃屋、 美国建筑师富勒研制的一种可以系列生产的住宅方案迪马松以及法国建筑师普鲁韦在30年代末叶 就已完成的、一预制装配的轻型金属构件系统建造的、空间可灵活调整的实验性公共建筑克里希 的人民宫,切实已经为20世纪后半叶的高技派实践完成了一系列最根本的建构语言与建筑形式的 实验与创造。二战后,一些建筑师将航空技术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工业生产方式运用到建筑工业化 建造体系的尝试仍然继续着,例如,普鲁韦的实验性探索一直持续到70年代。这样的时间与探索 已经成为20世纪建筑领域不断持续的重要传统。
从以上一些典型作品中可以看出,70年代以后的高技派有这样一些主要特征:首先,建筑看似复 杂的外形,其实都包含着内部空间的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其次,高技派注重部件的高度工业化、 工艺化特征与设计的开发,他们甚至使建筑构建看起来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以显示其中的工业技术 含量。还有,高技派建筑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主要理由一个是容易更新,另一个更为实际的 理由是可以把需要高度复杂技术的构件在生产线上完成,运到工地后只需测试和安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