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新)剖析

合集下载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1.1 伦理的礼仪《孟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礼仪。

孟子在《论语》中提出“仁之道,曰尽其责,知其事,言其志,行其节”,他强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的伦理节约。

孟子还提出了“礼乐不可失,仁义不可忘”的思想,他强调要重视礼仪,要坚持仁义,以挽救社会失序的状况。

1.2 政治的君臣《孟子》不仅提倡君臣的责任,而且强调君臣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要靠君臣之间的精诚合作。

孟子指出,君王要尊重百姓,赏识臣下,把握好政治,维护和平;而臣下则要忠心耿耿,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1.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们伦理道德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爱心为基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2.1 精炼的语言《孟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受到感动,受到警醒。

2.2 内容丰富《孟子》不仅涉及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性、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深刻的哲理《孟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有深刻的哲理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哲理,让人们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社会小团体做起。

三、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伦理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最完整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

最完整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卷一梁惠王上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

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

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

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梁惠王下一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强调“与民同乐”三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

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

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

四强调“与民同乐”。

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五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

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针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仁爱思想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而且仁爱是人类共同具备的最伟大的道德感。

他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忠,兄之爱弟则为之敬,君之爱臣则为之忠,臣之爱君则为之义,夫之爱妇则为之亲,子之爱父则为之孝”的观点。

孟子认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感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二、天命观念孟子提出了天命观念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天赋予了人们道德天性、智慧和道德责任,只有顺应天命,依从自己内心的善良本性,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夫唯是躬之守道而已矣”、“由己则归之,不由己则离之”等观点,强调个体必须通过自我调适来寻找和实现道德的完善。

三、君主专制观念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君主专制观念。

他认为天命赋予君主以王者之德,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责任,而百姓则应该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导百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教育改革观念孟子对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寓教于乐”、“上智下愚”等教育观点,并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五、人性善恶论孟子在人性善恶论上与孔子有所区别。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恶的行为,是因为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偏离了本性的善良。

因此,他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自我反省来恢复人们本性的善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君子之仁——《孟子》“君子远庖厨”义辨析

君子之仁——《孟子》“君子远庖厨”义辨析

君子之仁——《孟子》“君子远庖厨”义辨析《孟子》一书的义理丰富,同时因其语脉文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作为《孟子》中的一章,有丰沛的义理空间,值得学者用心研读和体认,而笔者选择本章中的“君子远庖厨”一句作为本文所欲讨论的核心,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同时,《孟子》一书虽然涵盖了丰满而多样的义理与精蕴,但也无碍于用极为概括的语言来收摄其核心精神。

比如杨龟山就说:“《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

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的确如此。

《孟子》七篇所要申明之“大义”,料想亦不出此范围之外。

那么,如果选取其中的一章,乃至一章中的一句话来分析,若同样能发明此“大义”,则《孟子》一书的全幅精神,或许就得到了更好、更恰切的把握。

这也是本文选择“君子远庖厨”作为讨论重点的第二个原因。

除却以上两个因素,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来自“君子远庖厨”本身。

这句精炼的表述连同其上下文所能展现出的孟子思想、儒家思想乃至于其后的理学思想的义理是具有代表性的。

透过对“君子远庖厨”的分析,首先,作为君子当下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动,作为“仁”这一固有德性的显用,将在“君子远庖厨”的发起过程中得到讲明。

其次,君子所发动之恻隐、不忍,且作为君子所应保守存养的德性之本的“仁心”,与本章所涉及的“仁术”究竟应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清这一关系,可以使得“君子远庖厨”不致流入人心之私意计度,乃至产生诈伪之行的危险,讲明于此,则将更完整地体认“仁心”之含义。

最后,君子因其“仁心”之施于庖厨中之禽兽,乃有所谓“君子远庖厨”之见解,故而,理解本章所蕴含之君子对于禽兽的态度,才可以明晰“君子远庖厨”的全部意蕴。

在这之中,“仁”与“礼”、“仁”与“义”、“仁”与“爱”的关系将得到澄清,且也只有在此关系之中,“仁”才得以成其为“仁”,这一精神在宋代以后的理学语境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用一篇文章来探讨“君子远庖厨”势必不乏其深刻的意义。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全名为《公孙丑章句》。


一章中,孟子与公孙丑进行讨论,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本质、人与天的
关系、人的道德责任等重要问题。

以下是对孟子三章的全解:
第一节讨论了人性的善恶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人天生具有内在的善良倾向。

就像人天生具有四肢和触觉一样,
善良也是人的本性之一。

孟子使用“性善”这个词语来阐述这个理论。

第二节探讨了人的责任和义务。

孟子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善良
本性,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实现自己的善良,并将善良贡献给社会。


应该通过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孟子使用“覆醢如也”这个比喻来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三节探讨了人与天的关系。

孟子认为,天也有自己的道德和
法则,人应该与天保持和谐、顺应天命。

人应该遵循天的道义标准,
与天合作,以保持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使用“天子之言忠信,山
海之间悦善”这个句子来表达天对善良的欣赏和赞美。

这三个章节的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和
人与天关系的重要观点。

通过阐述人性的善良本质、提倡人的道德责
任和强调人与天的关系,孟子试图启发人们追求善良和道德,以建立
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

孟子全文及注释

孟子全文及注释

孟子全文及注释《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以下是《孟子》开篇《梁惠王上》的部分。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 - 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 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叟:老人。

•亦:这里是“只” 的意思。

•士庶人:士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苟:如果。

•餍(yàn):满足。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万中取千,在千中取百,不能算不多了。

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下》和《孟子·公孙丑中》这三篇文章的总称,下面是对这三章的注释全解:
《孟子·公孙丑上》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论述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果不加以培养和修炼,人的善性就会被埋没。

所以,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善性。

《孟子·公孙丑下》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孟子的“性善论”而展开,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能否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发扬光大。

他以孔子为榜样,主张人们要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品德和德行来提升自己,实现人性的善良。

《孟子·公孙丑中》
这篇文章主要以“兴过于理”和“知兴止”两个观点为核心展开。

孟子认为,人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理想中的境界,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努力和实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梦想中。

他还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身心充实、修炼完善,才能实现人性的善良和高尚。

总的来说,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对于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问题的论述和观点,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篇章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孟子的思想体系。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孟子》中的“士”形象分析详解

《孟子》中的“士”形象分析详解

《孟子》中的“士”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实验班邓雪芹2012213512摘要近代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西周宗法制的崩溃,知识分子逐渐从贵族阶层中剥离出来,形成了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新的阶层——士人阶层。

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当代,“士”的精神与形象依然可以说是余韵犹存。

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正是一部剖析先秦“礼崩乐坏”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新兴士人阶层形象特征的经典儒家巨著。

本文将以《孟子》为例,分析出先秦时期新兴社会阶层——士人的社会形象特征,以求为当时知识分子正名,并进而对当代知识分子形成启发。

关键词:孟子、士、知识分子、形象、精神品格、社会责任一、“士”的起源于发展关于“士”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诸多典籍和文化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无论是孔子关于“士”“推十合一”为“士”的定义,还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对“士”做“士。

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的解释,还是《白虎通》中“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的理解,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士”进行解读。

而普遍的认为是,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士”起源于西周,周初之士较多的源于分封制。

《孟子·万章下》中记载周室的班爵制:“君一位,抑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礼记·王制》中记载道:“诸候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礼乐制,因而,士必须娴熟于礼乐典章,而且,士还通常担任着政府的官职爵位。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日趋激烈,一直以来沿袭的宗法制度和礼乐秩序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士阶层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也慢慢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

先秦时期对于“士”的角色定位绝对不同于后来历史上乃至现在对于“士”的简单理解。

顾领刚先生1959年在《文史杂谈》上发表了论文《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就认为文士是由武士蜕化而来的。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2)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2)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兴趣。

2. 讲解:对《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国君,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政、民本、道德教化b. 《滕文公上》:仁政、法治、选贤与能c. 《离娄上》: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孟子》三章时,应重点关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孟子》解读(新)

《孟子》解读(新)

• (《尽心》上六)章旨: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 耻辱。 • (《尽心》上七)章旨: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 耻心。 • (《滕文公》下九)章旨: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 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 以正人心。 • (《公孙丑》下十三)章旨:孟子说明自己忧世 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 • (《滕文公》下二)章旨:孟子说明,唯有能做 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为大丈夫。
论政治
一、张以民为贵。以为社稷、君主皆 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 • 《梁惠王下8》章旨: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 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梁惠王下12》章旨: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 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

总结孟子主张的思想内涵

总结孟子主张的思想内涵

总结孟子主张的思想内涵孟子(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89年),字子车,名轲,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孟子”,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主张的思想内涵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人性善、天命论、仁政理念、教育和修身等。

首先,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人性善论。

相比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小时候天然而然地具有仁爱之心。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善的本性,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恶习。

他认为如果能够及时纠正恶习,发扬善性,人们就能成为有德有能的人。

孟子的这一思想大大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道德的提升,而不是传统观念中认为人是无法改变的。

其次,孟子的思想中还有天命论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天赋人以生存的本能和道德感知能力,这种天性不仅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孟子认为天意上帝创造的人,赋予了人类特殊的才智和思辨能力,人只有根据天意来实践,才能得到天命的赐予与引导,实现真正的人生。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命运与道德信念的关系,使得个体的行动和选择更加与道德有关,也更加强调了人与天地的亲和关系。

第三,孟子提出了仁政理念,主张以仁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君王和政治家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去统治和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福祉,崇尚道德和谐。

他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为“王者”,管理权力,以仁爱的心态指导政府的施政,坚决追求公正与福利,实现国家和谐与良善的社会秩序。

通过这一理念,孟子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伦理观念,强调了政治家的道德职责和社会责任,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如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奠定了基础。

此外,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和修身。

他强调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心性和品德,倡导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完善。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改造社会和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养人”、“温良恭俭让”等原则,即通过教育的引导来激发人类的善心、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摘要:一、孟子简介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孟子三章分别为《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三章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观点。

1.《公孙丑下》:论述了孟子对战争、政治和道德的看法,提倡以道德服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道德品质。

2.《告子上》:探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并论述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3.《尽心上》:论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1.《公孙丑下》:孟子在此篇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认为一个人在承担重大责任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坚韧性格。

2.《告子上》:在这一章中,孟子对人性善恶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庶民之为道也,日用而不知,及其知之,则曰:‘此吾心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其实是内在道德品质的体现。

3.《尽心上》:孟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尽心”的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

尽心意味着全力以赴地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为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道德服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个人修养方面,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达到“尽心”的境界。

3.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实践中,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

孟子章节原文与解析

孟子章节原文与解析

孟子章节原文与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第二位古代圣贤”,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孟子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介绍孟子不同章节的原文,并进行相关的解析。

第一章:尽心篇孟子曰:"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这句话是孟子进行了关于"仁"和"孝弟"的论述,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基本根据。

第二章:公孙丑下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析:孟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他的人性观点,认为人性最初是善良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个性会有所差异。

第三章:尽义篇"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恐不胜之。

’舜曰:‘攘其右,则宗东门乎;击其左,则宗西门乎。

’"解析:这是孟子引用了传说中的尧舜对话,论述了治理国家和平衡利益的重要性。

第四章:均田篇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强调了持之以恒、不懈的精神追求。

第五章:公冶长篇孟子曰:"性之善也,道也,性之恶也,乱也。

"解析:孟子在这一章中总结了他的人性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有善良和道德的一面,也有冲突和混乱的一面。

第六章:梁惠王篇"梁惠王曰:‘卫君好色,吕不韦曰:“何故不斥之?”曰:以其智有限也。

”"解析:这是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用来说明智慧和才干的重要性。

第七章:尽心上篇孟子曰:"人之贵孝乎!叔向欲见孟子,孟子不见,叔向曰:“孟子之德如此其子亦将复孝于其子;其德不如此其子亦将复孝于其父。

"解析:这段对话揭示了孟子对于孝顺的重要性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本身对孝行不尽责任,那么他的子孙也不会具备孝心。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

《学弈-孟子-告子上》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亚圣”。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关于人性和政治伦理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围绕着《告子上》篇展开解读,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智慧的启示。

孟子所倡导的“学弈”理念是其对于人性和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

他认为,人类的心性本善,而世间的恶劣环境往往使人们的善良受到摧残。

因此,修养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象棋中,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对弈,才能培养出高手。

孟子以弈喻人生的观点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积极评价和对人类潜能的无限信任,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孟子在《告子上》篇中具体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辩。

他以孝道为例,认为孝顺父母是人性自然而来的重要品德。

他引用了当时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当时的丧事习俗,其中提到有人在丧期内用块肉偷偷喂养其父,并且引发了一场道德争议。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人性之善是天然而来的,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和人际关系。

这种思想观念在孟子的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了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中,也涉及了治政问题。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善于调和人性的本善和恶劣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政治家的治理应该遵循平衡和稳健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压制人性的欲望,也不放任人性的恶性扩张。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此外,《告子上》篇中还涉及到孟子的“性善论”和“性与心”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是一种天赋的本能,而心是对于善恶的判断和决策机制。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心性得以完善和提高。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人性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孟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扩展个体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墨子》《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特征剖析

《墨子》《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特征剖析

《墨子》《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特征剖析自古以来,墨家与孟家一直都被视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他们发展出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又为后世的思想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文就墨家与孟家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这两大思想体系。

【一、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特色】1、主张“无为”,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墨子以自然自性的独特理论为基础,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无为”的改革作为统治社会的最高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的和谐,不能改变自然的状态,只能追求一种自然的完美。

2、重视礼仪道德的树立。

墨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尊贤行正,维护社会秩序,追求自然的秩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实现这一理想,墨家强调礼仪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尊重礼仪,实行正义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二、孟家经济伦理思想特色】1、主张科学技术的发展。

孟子以“仁义”为根本,尊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必然要求,认为应当以科学的办法去实现仁义之道,以此来改善人的生活和加强社会治安。

2、注重以德治国。

孟子以建立政治秩序为根本,以道德教育为基础,认为仁义之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以恪守道义的人来统治国家。

他强调要以仁义之道构建一个充满正气的社会,建立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三、墨孟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影响】墨家与孟家的经济伦理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理论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极富创新性。

他们的经济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也延续至今,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墨孟家经济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而深远的思想,虽然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共同之处,都主张恪守道义,尊重自然,对实现公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深入了解这两大思想体系,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也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给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重塑价值观念提供重要的借鉴。

文化经典《孟子》导读连载:养民---善政得民财;教民---善教得民心

文化经典《孟子》导读连载:养民---善政得民财;教民---善教得民心

⽂化经典《孟⼦》导读连载:养民---善政得民财;教民---善教得民⼼养民---善政得民财;教民---善教得民⼼1.“仁政”思想:“仁政”是孟⼦政治思想的核⼼,是对孔⼦“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从孔⼦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化等各个⽅⾯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养民、教民的具体措施中。

养民⽅⾯:⼀是“制民之产”、“恒产恒⼼”(通过制度让⽼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使其能操守恒久的道德观念和⾏为准则),使⼈民⾐⾷⽆忧。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恒产者⽆恒⼼。

苟⽆恒⼼,放僻邪侈,⽆不为已。

”(《孟⼦· 滕⽂公上》)⼆是要使民以时。

孟⼦认为统治者在征⽤劳役时就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鱼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鱼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民养⽣丧死⽆憾也。

”(《孟⼦·滕⽂公上》)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法,薄赋敛。

”(《孟⼦·梁惠王上》)“易其⽥畴,薄其赋敛,民可富也。

”(《孟⼦· 尽⼼上》)同时,征收赋税的⽅式有三种,即征收布帛、征收⾕⽶及征⽤劳役,贤德之君⼀般只⽤其中的⼀种。

这种种措施,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同时,最⼤限度地考虑到了民众的利益。

教民⽅⾯:养民是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孟⼦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进⼼上》)教民就是向百姓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梁惠王上》)“⼈之有道也,饱⾷暖⾐,逸居⽽⽆教,则近于禽兽也。

圣⼈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伦。

”(《孟⼦· 滕⽂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明⼈伦”,从⽽达到“⽗⼦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孟子三章简介
2.孟子三章的内容概述
3.孟子三章的注释全解
4.总结
正文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是对《孟子》这部儒家经典的其中三篇文章的深入解读和诠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他的言论汇集,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哲学、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

而其中的三篇文章,更是精华所在,因此受到了后人的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孟子三章的内容概述。

《公孙丑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探讨了仁政、王道、民本等理念;《滕文公上》则是孟子与滕文公的交谈,话题主要围绕着政治道德、治国理政等方面;《离娄上》则是孟子对于离娄的教诲,内容涉及人性、道德、教育等问题。

这三篇文章,无一不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是我们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孟子三章的注释全解。

《公孙丑下》中,孟子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强调了政治的根本在于民,只有关爱百姓,国家才能安定;在《滕文公上》中,孟子主张君主要有仁爱之心,以民为本,同时,他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理念;在《离娄上》中,孟子阐述了人性的本善,以及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观点。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解读,它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以及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 依循方法,黾勉为学。如此才能合于规矩, 厚植学艺根基。 • 为学必须循序渐进,蓄积深厚,每一阶段 都应成章而达。 • 为学要追求深造自得、居之安、资之深、 左右逢源的境界。 • 为学不达标准,不可半途而废,才能自我 实现,有所成就。 • 为学必须有本有源、按部就班、盈科而进, 乃可底于有成。
• (《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 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 (《离娄》下二十九)章旨:孟子说明圣 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 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 (《离娄》下二十三)章旨:孟子教导世 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 《尽心上40》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 种方法。 • 《告子下16》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 使其反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 《告子上9》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 才可有成。 • 《尽心下21 》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 不可间断。 • 《公孙丑上8》章旨:孟子赞美禹舜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何也?” •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 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 何也?” •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 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十五) • 章旨:孟子认为心是人之大体,能先立其大者, 则耳、目小体之欲,不能夺其大,此所以为大人。
•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 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尽心》上15) • 章旨: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 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 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 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十) • 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 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十一) • 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 心。
• 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民贵君轻是他的重要主 张。民贵主张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 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 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 职,就应该更置。 • 天下既以民为贵,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 者得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君能以民为贵,而行仁政,则民才能亲其上 而死其长。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 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辩,勉人不可以耳、 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 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 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 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 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 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 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师法孔子,聚徒讲学, 阐扬圣道,影响深远。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 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 • 他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阐述君子叫人的 各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针对学习者的自动自 发而施教。 • 他的“不屑之教诲”的特殊教法,是要学者能 自反自省。 • 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恒不懈,才可有成。 • 为学还应该自动改过迁善,拜受善言,与人为 善。
• 《梁惠王》上一 • 章旨: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 征利而危及国家。
• 《告子》下四 • 章旨: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 利,才能王天下。
• 《尽心》上二十五 • 章旨: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 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 章旨: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 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 当以亲亲为本。
• (《尽心》上六)章旨: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 耻辱。 • (《尽心》上七)章旨: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 耻心。 • (《滕文公》下九)章旨: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 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 以正人心。 • (《公孙丑》下十三)章旨:孟子说明自己忧世 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 • (《滕文公》下二)章旨:孟子说明,唯有能做 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为大丈夫。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 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古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 彝也,好是懿德。(《告子》上6) • 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 《尽心下14》章旨:孟子主张以民为贵。以为社稷、君主皆 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 • 《梁惠王下8》章旨: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 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梁惠王下12》章旨: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 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二、确立标准
• 《告子上20》章旨:孟子以射箭、工艺为喻,说 明为学必须先确切把握基本方法。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三、环境移人
• 《滕文公下6》章旨:孟子以学习语言为譬 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 • 《离娄下7》章旨: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 育熏陶子女的义务。 • 《告子下15》章旨:孟子借圣贤兴起、国 家存亡的事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道理。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困心 衡虑,动心忍性;安乐的环境,则会使人 苟且偷安,生活糜烂。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受。兼所爱。,则 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尽寸之肤不 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 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 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 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告子》上十四) • 章旨:孟子教人养身,不可以以小失大,因贱害 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