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和风俗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和风俗1. 重阳节的日期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日期是农历9月9日。
由于农历和阳历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每年阳历的具体日期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重阳节在阳历的十月中旬左右。
重阳节的日期会随着阳历的变化而浮动,但基本会在每年的某个十月份。
2. 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传,重阳节最早是因为方士杨洪智的一次宴会而兴起的。
相传,在东汉末年,杨洪智为了避开凶兆,于九月初九带领一众亲友登上高山,放风筝并赏菊花。
在当天的晚餐上,他拿出了一种名为“挂菊”的酒,希望以此来祈求消灾延寿。
逐渐地,这个习俗传播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传统。
后来,重阳节逐渐与长寿、庆幸、扫除不祥等意义相关联,成为了一个节日。
3. 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有许多特有的风俗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长寿和幸福的向往。
3.1 登高远足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去登丘山、爬高楼,以表达对健康长寿的祝愿。
登高远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美景和呼吸新鲜空气。
3.2 赏菊重阳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赏菊。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去花展或花坛中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菊花有着坚韧、坚毅的象征,因此在重阳节赏菊也寓意着迎接挑战和困难。
3.3 饮茱萸酒重阳节也有饮茱萸酒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有辣味的红色果实,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和祈福。
人们在重阳节会浸泡茱萸于酒中,然后饮用。
在饮茱萸酒的同时,也会品尝一些传统的重阳节美食。
3.4 佩香囊佩香囊是指在重阳节佩戴一种袋装香料的小袋子。
香囊中通常放入一些香料,如樟脑丸、艾草、桂花等。
佩香囊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也被用作驱除不好的气味。
4.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通常会在阳历的十月中旬左右。
重阳节源自古代的登高祭祖活动,现已演变成了庆祝长寿和幸福的节日。
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俗,其中包括登高远足、赏菊、饮茱萸酒和佩香囊等。
9月9日为什么叫重阳节
9月9日为什么叫重阳节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那么为什么把9月9叫做重阳节呢?主要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月9日叫重阳节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农历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关于重阳节》》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农历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9月9日是重阳节是什么含义_重阳节
9月9日是重阳节是什么含义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你知道9月9日是重阳节是什么含义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9月9日是重阳节含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9月9日是重阳节含义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
重阳民间故事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
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侯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
”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
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之首。
尧认为舜有孝德,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由舜代尧执政。
尧怕丹朱与舜争夺帝位,派丹朱驻守丹江和汉水交接处的丹江口,并派舜领重兵驻于黄河北岸,监控丹朱。
为了防止舜从北方攻击,丹朱在丹江边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为国都,与国都配合,建九层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
并在正北建朱阳关、紫荆关、重阳店,来保护都城丹朱城。
九九重阳节禁忌重阳节是女儿节,按照过去的规矩,比如说《帝京景物略》,按照这本书的规矩写,“(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
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2023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马上就是一年的重阳节了,你们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知道为什么叫重阳节?来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希望您能喜欢!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
“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凡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九”最初是龙形这一图腾的演化有关,由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九”就有了神圣的意思,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一起,称为“九五之尊”。
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重九”。
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好日子。
于是,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有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应该说安康还是快乐不可以用“重阳节快乐”作重阳节的祝福语。
因为九月九重阳节,其意在于登高避凶,一年中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全家走到高处,避开低处的大凶之气,一般不宜用“重阳节快乐”等祝福语。
九九节气的由来
九九节气的由来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
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出处,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东汉(25―)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道:“九月九日你们家存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丰茱萸,摆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居之。
”桓景至那天就带领全家老小至山上暂避回去了,要到晚上回去的时候,辨认出家里的鸡犬全都死去了。
从此,人们每至九月九日就回去览胜驱邪,于是沿用成俗,遂变成佳节。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
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登山。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览胜”受到人注重,特别就是受到老年人注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低”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指出“览胜”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大诗人工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除了挂茱萸,饮菊花酒,喝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做越椒,就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指出折以插头,可以避免恶浊邪气的侵扰;燃熏后可以避虫咬伤,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烧濶濑躲避之,恍若端午节烧雄黄一样,就是很合乎传统卫生习惯的。
菊花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阳赏菊外,还具有食疗价值。
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
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菊花酒就是用“甘菊花蒸汁,同曲、米酿酒。
或提地黄、山药、构相诸药方尽如人意”。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道菊花酒具备“治头风,清耳目,回去痿痹,窭百病”的疗效。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在重阳节食用。
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重阳节,又称菊花节、祭祖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9月初九。
相传,重阳节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下面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传说故事。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来历有两个主要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与《荀子》的故事有关。
据传,春秋时期,荀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一年的9月9日,荀子的母亲告诉他,每年这一天,有一种恶鬼会来找他麻烦。
荀子心生忧愁,于是上山避难,带了一些菊花,以避免那只恶鬼找到自己。
从此以后,人们纪念荀子,并在每年的9月初九重阳节时,佩戴菊花来避邪。
另一个传说跟《史记》有关,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
相传,汉朝時有一位老人在梅山上得到一个梦境中的咒語,告诉他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才能预防到寒气,保佑自己的安全。
于是,人们开始每年在9月初九这一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插剪纸、赏菊花等来庆祝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 菊花精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美丽聪慧的姑娘,她嫁给了一个爱她的人。
然而,她的婆婆对她心生嫉妒,虐待她。
一次,姑娘受尽了婆婆的虐待后,化作一只小鸟逃离了家门。
她雀跃着,飞入了一座菊花园。
在那里,她变成了一株美丽的菊花,芳香四溢。
人们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来缅怀她的美丽与坚强。
2. 五个仙人的故事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与五个仙人有关。
相传,在明朝时,有五位仙人曾乘白云飞来,象征着五个福气。
这五位仙人登上一座山,历尽艰辛后,找到了一座村庄。
在那里,人们热情好客,并为他们提供住宿和食物。
感激这种盛情款待,五位仙人赐福给了这个村庄,保佑他们平安和幸福。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的重阳节都纪念这五位仙人,并饮酒、登高、插茱萸等,以庆祝节日。
以上是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凝聚着人们向往幸福和美好的心愿,更寄托着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品尝着重阳糕和菊花酒,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以迎接秋季的美好。
9月9日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9月9日重阳节是什么节日9月9日重阳节是什么节日9月9日重阳节节日介绍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后来,全国人大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因此,重阳节也是“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和“老人节”。
重阳节饮食重阳糕在中国重阳节时吃花糕的风俗早在汉代就有,据当时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
”其中“食蓬饵”,就是吃蓬糕的意思。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其后重阳糕更衍生出众多品种,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兰秋菊”;以栗黄、银杏和松子肉为佐料并捏成狮子面目的“狮蛮糕”;也有于糕上置小鹿子数枚,与“福禄寿”中的“禄”谐音的“食禄糕”。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_重阳节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_重阳节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始于唐朝,定为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丰富多彩,它既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也有登高远足的活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夏族人的远古祭祖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重阳节最早是在唐朝开始流行的。
唐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著作《风土记》中写道:“重阳到,妇人采菊东篱下”。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赏菊的习俗,也显示了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喜爱。
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时值气候渐凉,正是登高的好时机。
重阳节时人们常常结伴而行,登上山顶,感受秋风送爽,欣赏美丽的秋景。
登高远足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2. 赏菊正值重阳时节,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菊花展览。
人们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赏菊的同时,人们也会品尝新鲜的菊花酒和菊花糕点,这是重阳节独特的风味之一。
3. 祭祖重阳节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悼念和祭奠先人。
他们会烧香、烧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同时,祭祖还是家族团聚的重要时刻,亲人们可以借此机会聚在一起,共庆重阳。
4. 佩戴菊花重阳节时,人们常常会佩戴菊花来庆祝。
佩戴菊花是传统的习俗之一,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它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人们穿戴菊花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5. 喝重阳茶重阳节时,人们喜欢品尝特制的重阳茶。
重阳茶是一种以菊花为主要原料的茶饮,具有清香怡人的口感。
重阳节喝重阳茶已经成为人们饮茶文化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对生命和幸福的品味。
总结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而庄重的节日,它不仅有悼念祖先的传统,也有亲朋好友聚会的欢乐。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和谐。
愿大家在重阳节中快乐团聚,幸福安康!。
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
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阴历九月初九庆祝。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起初被视为一个驱邪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和尊重老人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进行一系列与长寿、健康和吉祥有关的活动。
以下是一些与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相关的内容。
插茱萸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最主要风俗之一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被视为辟邪、驱瘟和保平安的神树。
这一传统起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插上茱萸可以驱除疾病和不祥之气。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带着茱萸,或将茱萸插在帽子上,或佩戴茱萸的手链,以祈求平安和长寿。
登高赏菊重阳节正值秋日黄金时间,天高气爽,正是登高赏菊的好时候。
这也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纷纷前往郊外、山区或公园等地登高,欣赏秋日的美景以及盛开的菊花。
在此期间,有些地方还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供游客观赏。
登高赏菊不仅可以饱览大自然的美景,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耐力。
喝重阳茶重阳节有一项独特的风俗,那就是喝重阳茶。
所谓重阳茶,是以九种草药为基础的保健茶。
这种九草茶在九月初九饮用被认为能够驱邪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人们相信,九月九日和老人有着特殊的关联,因此喝重阳茶也象征着尊敬和祝福老人。
现代社会,重阳茶已不仅仅是老年人的茶饮,也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时尚。
赏菊踏秋九月九日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赏菊踏秋。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人们聚集在一起,在田间地头或公园中寻找美丽的菊花。
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花展或者菊花文化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
赏菊踏秋的风俗不仅让人们欣赏到秋日的美景,还能感受到花朵中蕴含的哲理与人生的智慧。
佩戴五彩线另一项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重阳节风俗是佩戴五彩线。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手腕、脖子或其他部位系上五颜六色的线,以祈求吉祥和祝福。
这是一种寓意祈愿的活动,也代表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心情。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这些重阳节的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9月9日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9月9日重阳节是什么节日9月9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称为“重阳踏秋”、“重阳登高”或“重阳赏月”。
在这一天,中国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来纪念和祝福长寿和幸福。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汉代,源自谦和家庭之间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象征吉祥和长寿,而九月九日是两个九组合的特殊日期,被视作瑞气多重、秋意渐浓的时刻。
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登高赏月。
那天,人们会前往山间或高处的地方,与亲朋好友一起登高观赏秋天的美景,并欣赏明亮的月光。
登高的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还能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体会生活的愉悦。
此外,重阳节还有特定的饮食习俗。
人们会品尝重阳糕,这是一种以糯米和红枣为主要成分的传统糕点。
重阳糕的形状像一个小山丘,象征人们希望避免厄运,寓意平安吉祥。
此外,人们还会食用菊花酒,相信菊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消除秋季的病虫害。
家庭团聚也是重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人们会一起采摘菊花、观赏并赏月,分享家常美食,相互祝福健康长寿。
这种团聚的氛围充满了温情和亲情,凝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重阳节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重阳节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场景。
许多著名的唐诗中都有重阳节的描写,诗人们以此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和对长寿的渴望。
总结起来,9月9日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月,品尝重阳糕,团聚家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长寿和幸福的向往。
重阳节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传承了久远的中华文化。
让我们一起庆祝重阳节,祝愿长寿和幸福降临每个人的生活。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九月九日,又叫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表示阳气旺盛之意,而九月九日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
重阳节除了让人们体察到万物生长的循环感,在家庭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团聚和交流的方式。
以下便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来历九月初九有两个传统的节日,一个是中国民间饮食祭祖节——重阳节,另一个是古老的中秋节。
起始于唐朝,由于徐行者赏菊后来成为了重阳节的日子,也因为当时道教认为数字“9”代表“长寿”,因此,民间依据旧历9月9日为重阳节,为爱护老人、敬畏祖先的时日。
九月九日也和“登高赏菊”等活动有关。
二、习俗1. 感恩敬老:九月九日,人们会扫墓祭祖,向那些已故的长辈缅怀祭告,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倡导舍弃封建迷信的“祭灶”,向生活中为人民追求幸福的“李时中”致意。
2. 登高插茱萸: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许多人会起早登高,插茱萸,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茱萸象征着吉祥,插上茱萸,寓意躲避邪恶、平安健康。
3. 喝菊花酒:民间的男女都希望在重阳节吃顿Hao菜、喝上一杯菊花酒。
在很多地方,菊花酒不仅是一种秋天的特殊美味,也是代表着一份对于家人的祝福和祈求。
4. 吃重阳糕:“重阳糕”,别名“茱萸糕”,是一种传统点心,九月九日是吃重阳糕的好日子,据认为吃点重阳糕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财富、福气和健康。
5. 赏菊、赏秋养生:“重阳赏菊,登高斩茅”,也是重阳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如意潭景区等地赏菊、赏秋。
在赏菊的时候,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色彩绚烂的菊花,品尝糕点,同时还可以缅怀先人,将生活中的美好寄托于赏菊这一活动上。
在现代社会,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也有“爱心陪伴”等活动。
成年人回家探视老人,陪老陪幼,常常选择在节日这一天,并在节日前准备礼物和美食。
总之,无论是传统活动,还是现代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无疑都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让我们在这一天表达对于老人家的关心和尊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好和传承。
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及传说中英双语
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及传说中英双语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及传说中英双语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The 9th day of the 9th lunar month is the traditional Chongyang Fesrival,or Double Ninth Festival,is also called "Cornel Festival" and "Chrysanthemum Festival",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700 years. It usually falls in October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茱萸节”,“菊花节”。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通常在公历(阳历)的十月份。
一、重阳节的由来In an ancient and mysterious book Yi Jing (The Book of Changes),number "6" was thought to be of Yin character,meaning feminine or negative,while number "9" was thought to be Yang,meaning masculine or positive. So the number nine in both month and day creat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or "Chongyang Festival".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那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中国人过重阳节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过重阳节的原因是什么
过
每年的9月9日是日本的重阳节,这一节日源自于中国。
因为《易经》中把6定为阴数,9定为阳数,9月9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日语叫做重陽,因此这一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这一节日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每逢9月9日会在宫中举行赏菊宴。
而在阴历上这一天因为正好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而也被称作菊花节。
由于在中国古代,菊花又叫做”翁草、”千代见草,被认为有驱除邪气、保佑长命百岁的功效。
受中国影响,日本有在8日晚上将棉布放在菊花上,待9日被露水打湿后用来擦拭身体,祈求长寿的习俗。
同时,由于正值收获季节,民间也将这天称为”栗子节,会吃栗子饭庆祝。
进入平安时代后,由于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日本开始在重阳这天饮用浸泡有菊花的”菊酒,并且插茱萸、举办菊花宴用来驱除邪气,此外还会举办和菊花有关的咏歌会或是竞赛、鉴赏活动。
九月九对于喜爱花道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在一些日本特定节日,人们会选择一种代表该季节的花进行插花。
而在这一天,人们会只用菊花进行插花,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仪式。
2024九月九重阳节意义及来历
2024九月九重阳节意义及来历重阳节在历史开展演化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4九月九重阳节意义及来历,仅供参考,宠爱可以保藏与共享哟!九月九重阳节意义1、祝老人长寿重阳节的具体节日就是每年的九月初九,两个9在一起代表着对老人活得久,并且长寿的祝愿,在这一天,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些老人进展祝愿,一般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是须要回家里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和老母亲,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九月初九日期,盼望老人可以安康长寿。
2、思念远方的亲人从小我们都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千古流传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正是在重阳节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在9月9日这特殊的节日对于自己亲人的思念,重阳节除了对老人的长寿祝愿之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对于亲人的一些思念,伴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各种尊老爱老并且优老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
3、祝愿亲人全家平安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九是一个阳气特别旺盛的数字,两个九在一起邪气是很旺盛的,因此在这一天大家的习俗就是插茱萸,赏菊花,还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但千万要留意,不能赠送自己的亲人菊花,菊花大多数都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假如送给亲人的话意义不太好,重阳节意义就是祝愿亲人恒久平安。
4、推动全民身体熬炼重阳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另外一个就是登高,这两项活动也是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中提出来了,插茱萸是一项体力活,不仅可以在重阳节当天传统观念上起到辟邪的作用,还可以熬炼大家的身体,古代传闻邪气一般都是会向地上流淌,所以在9月9日,为了幸免遇到邪气,最好爬山登高,这样在敬重重阳节传统的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得到了熬炼。
重阳节来历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_重阳节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为什么要祭祖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要祭祖敬老本文是关于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要祭祖敬老,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重阳节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从汉代开始,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下面就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重阳节:金秋九月,重阳又至,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重阳节又是老人节,祝天下所有人的父母,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长寿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
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xx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又是一年重阳节,一个关于老去的父辈的节日。
古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多少“游必有方”的子女一代,距“成功”越来越近,离父辈却越来越远。
子女们长大了,他们却变老了,眼睛花了、耳朵背了……任岁月倏忽,让我们陪他们一起变老。
九月初九,斗姆元君圣诞。
并于九月初一到九日,九日夜化生北斗九星,长者天皇、紫薇,余者北斗七元,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九星为天地灵根,所以初九日为九皇大帝圣诞。
阳九,阴六,所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玄天上帝于今日飞升,真灵下降。
重阳节,时值秋风送爽,云淡山青,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登高佳节。
每到这天大家都会约上三五好友,登山望远,呼吸一下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有何来历,古人为何选在9月初9这天?两九相重,尊崇又吉利
重阳节有何来历,古人为何选在9月初9这天?两九相重,尊崇又吉利一年一度重阳节的时间,定在了每年的农历9月初9,与中国的数字“9”,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中说:“9”为单数最大数,也是阳的极数。
9月初9,两“9”相逢,故取名“重阳”,又名“重九”。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已经取得经书的唐僧师徒四人,在返回东土大唐的路途中,被得知不够九九八十一难,观音菩萨临时施法,凑够“九九真阳”之数,师徒4人方才真正的功德圆满。
九九归一,一元复始。
因此,古人认为,9是个尊崇吉利的数字,“九九重阳节”也就成为一个吉祥如意的节日。
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合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人们除了将九用在帝王身上,比如皇帝被为“九五之尊”,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国宝青铜器就有九鼎;而古人也人为,天下有九州……先秦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夜游》一诗中说: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足以说明,重阳节早在2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民间流传着一个叫桓景9月9日,拯救百姓的故事。
桓景出生在河南的汝南县。
一次瘟疫,不仅夺走了许多父老乡亲的病,桓景的父母也在此难劫中遇难。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终南山,费长房,除瘟疫,他帮忙!”一日夜晚,桓景梦到父母为他托梦,请他到终南山,请费长房神仙帮助降伏瘟魔。
念及桓景为民除害的无私和诚意,费长房不仅收其为徒,下山前还送了他一把降妖青龙剑。
九月初九,当瘟魔再次想出来害人时,费神仙告诉弟子桓景:正是斩妖之魔之时。
临行前,费神仙还拿出了“茱萸叶子,菊花酒”等避邪之物,让乡亲们拿到这些东西登上高山避祸。
果然,当瘟魔再次出现时,被人们带的茱萸冲肺,熏得头昏脑胀,而菊花酒的酒气,则更是刺得瘟魔不敢靠近。
而桓景也用青龙降魔宝剑,一击除掉了这个瘟魔,使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不受瘟魔的侵害。
人们为了纪念桓景,就将九月初九定为美好的节日——重阳节。
古人将重阳节尊为“孝心节”或“敬老节”,皆是因为“九”与“久”同音之意,寓意“长命百岁”,这其中,深深地包含着对老人、对长者的祝福之情。
9月9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9月9重阳节的来历传说重阳节,又称重阳节、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大人民视为祈福、祭祖、饮菊、登高的重要日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9月9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与屈原有关。
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楚国时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被诬陷和迫害,最终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行为,人们就设立了重阳节。
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瘟疫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中国,九月初九这一天正值瘟疫泛滥,许多人生病甚至死亡。
为了驱除瘟疫,人们开始在这一天登高祈福,借助阳光和鲜艳的菊花祈求瘟疫早日离去,人们身体健康。
据古籍记载,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当时,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以求庆祝丰收和国泰民安。
后来,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聚会的节日,人们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缅怀祖先,祈求福寿安康。
在宋代,重阳节逐渐与赏菊流行起来。
这一传统源于北宋苏轼的《赏菊》一文,他以菊花的傲然和坚韧执着来比喻自己。
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在重阳节时观赏和品味菊花的美丽和芬芳香气。
如今的重阳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登高望远,祭拜祖先,赏菊饮酒,慰问老人,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
其中,登高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选择高山、丘陵等地方登高,以求身体健康,远离瘟疫。
同时,也借此机会远望家乡和远方,增强归属感和思乡情。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饮菊的传统习俗。
古人认为菊花有清凉、卫身防病的功效,因此在重阳节会用菊花泡酒饮用。
这不仅赋予了菊花更多的象征意义,也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享受菊花的美妙。
总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这个节日既是缅怀祖先的时刻,又是庆祝丰收和联络感情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登高、赏菊、祈福,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好祝愿。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报告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报告一、引言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重阳节的民俗文化,深入探讨其由来、习俗和影响等方面。
二、重阳节的起源和由来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
据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传说汉朝时期,有一本名叫《老子》的经书,强调重阳节这一日子具有特殊的祥瑞之意。
由于九是阳数,所以每年阳历9月9日被定为重阳节。
此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民间的祈福活动,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和幸福。
三、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1. 登高祈福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祈福。
据说在重阳这一天,登高可以远离邪气,获取吉祥之气。
因此,人们会选择登高的地方,如山脚下或高楼大厦,与亲友一同欣赏秋景,并祈求健康、幸福和长寿。
2. 赏菊花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赏菊成为了重阳时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公园、花坛或自家花园观赏菊花的美丽,并举行各种花展和赏菊比赛。
3.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人们会制作菊花酒,也称为菊花酿。
这种酒的制作方法独特,以干燥的菊花为原料,通过浸泡、发酵等工艺制成。
独特的芳香和醇厚的口感使得菊花酒成为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饮品。
4. 佩插茱萸茱萸被视为是重阳节的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戴上茱萸,或佩插在衣服上,希望能够驱邪避病,保佑自己的健康。
此外,茱萸还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被认为可以辟除一年的厄运。
5. 吃重阳糕在重阳节,人们还会制作和品尝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特制的糕点,以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莲蓉、豆沙、核桃等馅料,制成多种口味的糕点。
据说食用重阳糕可以消灾延年,所以在重阳节期间,这种糕点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美食。
四、重阳节的意义与影响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重阳节的习俗与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尊老敬老的传统思想,而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9月9重阳节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9月9重阳节的历史典故1、落帽《晋书.孟嘉传》:﹝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
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嘲嘉,着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又:龙山会《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2、白衣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
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
即便就酌而后归。
后因以为重阳故事。
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又: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3、北海樽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
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
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见《后汉书.孔融传》。
后常用作典实,以喻主人之好客。
又:李衡奴《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后遂称橘子为“李衡奴”。
4、授衣月:指农历九月。
授衣假:唐每年九月的假期。
5、催租败意(满城风雨近重阳)据惠洪《冷斋夜话》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贫甚。
临川谢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
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来,遂败意。
只此一句奉寄。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诗。
历代多有人续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篇一: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
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
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
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2、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
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
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
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
“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
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
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1] 篇二: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
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
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
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
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篇三:20XX年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远望,饮菊花酒,以避邪祛灾。
直到现在还流传有很多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有哪些呢?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呢?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
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
”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
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三国时的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到魏晋南北朝时,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
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
”又《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
”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
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