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刘滨谊
刘滨谊论文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作者:刘滨谊原文出处:网易园林论文摘要: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二元论三元论规划设计哲学人类聚居环境学1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
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
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
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
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
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
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
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
“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
同济大学2009年12月31日授予硕士学位名单
汤敏芳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智慧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二、职业型硕士学位名单(386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学号 0892090006 0892090016 0620010080 0620010051 0620010139 0620010160 0693010006 0693010024 0693010020 0693010003 0793010030 0693010022 0693010013 0793010009 0522040126 0422040171 0522040213 0422040224 0622040298 0522040304 0722040318 0722040001 0722040050 0722040180 0722040224 0722040179 姓名 黄蕾 专业领域 英汉笔译 导师 论文题目 授予学位 类型 翻译硕士 翻译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张为民 S型和N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疲劳行为的研究 张为民 基于几何要素的三位公差模型的表示 张为民 EOS服务协议的应用 张为民 复杂设备运行服务支持的备件服务研究 刘永明 内燃机曲轴振动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罗峰 CAN总线干扰发生器研制
房憧憬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宋婷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孔敬之 车辆工程 莫莽 万欣 韩珂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y第一部分: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1.1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演化过程:圃—囿—园园林分软质景观(自然的)、硬质景观(人为的)两类,当然也有例外如山1.2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也强调精神文化,但他们最基本得还是偏重于使用功能,偏重于技术偏重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
,景观则要上一个层次它要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
意向在先整个布局片面在后,这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理。
1.3面向大众群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古代景观园林服务较少的人,园林精品只为少数人所享受,面向群众正是现代景观的最大特点。
现代景观规划需要考虑的最基本得三个问题:1意义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转化为图面即形象,这是狭义的景观。
2使用问题,开放的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3绿化、创造环境,一方面给人以优雅的环境,一方面给其他动物一个栖息的场所。
广场、街头绿地,现代景观还有很大一块内容——居住区环境设计。
例:(福建省福州市鼓山苑小区)规划意图一是让每户人家都能看到自然的山,组织视觉轴线;二是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组织通风廊道和绿化带。
自然环境生态度的同时与“风水”相结合。
1.4作为城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居住区环境、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之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城市设计。
1.5作为城市规划分之的现代景观规划景观规划要素强调大环境、大生态,项目中具体考虑水系、水质、土壤、地质、大气、绿化、游憩空间等。
1.6面向风景旅游区保护开发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考虑环境、生态、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及水面、山体、植被、交通的考虑。
另外还有旅游的Feasibility study,在项目立项之前需要现代手段如遥感、GIS1.7面向资源保护的现代化景观规划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另一大领域,已经超脱于规划,不是具体的景观规划,而是把景观当做一种资源,就像对待森林、煤炭等自然、矿藏资源一样,如何加以保护、开发。
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_以无锡市区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建设仍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1]:城市绿地建设缺乏以生态功能为导向、符合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演化规律的绿地格局、生态网络、功能优化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引导。
尽管许多城市投入了巨资,建设的绿地却大多是以美观、整洁为目标,绿地长期处于高人工干预状态,不仅未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甚至对区域景观格局造成了建设性的破坏。
绿地结构整体化规划的不足与绿地生态功能发挥不全面,是导致城市绿地发展不良的2大病因。
本文提出一种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生态功能、城市发展空间相互促进的耦合分析方法,基于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多目标分析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确定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区域,为无锡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1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耦合研究的必要性1.1城市绿地空间和城市建设空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一词源自物理学名词,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
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
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除绿地本身自然规律的制约外,其规划建设直接受制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发展的需求。
城市绿地的功能不仅是绿地的纯自然功能,还兼顾着城市公共空间、游憩娱乐、文化教育、防灾减灾等多种城市功能,城市绿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发挥既与绿地自身有关,更与城市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相互促进,并在相互促进中彼此退让,才能达到双方共存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此,可以理解为一种“耦合”的关系。
1.2耦合发展一直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和事实表明,城市绿地空间结构是城市绿地生态构建中战略统筹与规划引领的核心环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劣,制约未来城市时空的发展,由城市绿地扩展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演化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兴衰[2]。
台州绿心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更 好地 指 导 城 市 规
,
是 生态
社会
、
经 济 价 值的 复 合
,
本文将 对 台州 城市环 形绿
,
体和 统
一
体
。
台 州 生 态绿 心 地 处 台 州 市 三 区 的 中 心
心 的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价 值 进行 定 量 评 估
有助于了 解
收稿
曰期
:
基金 项 目 作者 简 介
:
台 州 市 哲 学 社 会科 学 规 划 重 点 课 题 台 州 绿 心 区 生 态保护 与 开 发 研 究
本 研 究 在某
一
单 项 生 态 系 统 功 能 的 计算 中 参
,
济价 值 的 初 步 研 究
生 态学 报
:
了 前人 的 研 究 成 果
并采 用 了 较 为相 似 地 区 的 研 究
一
赵 同 谦 欧 阳 志 云 郑 华 等 中 国 森 林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 能 及
数据
,
因 此计 算 结 果 存 在
定的 误差
、
。
另外
,
本研
丨
其价 值 评 价
肖
,
自
然 资源 学 报
究 中 对 城 市 森林 的 维 持 生 物 多 样 性
态 功能 没 有 进 行 估 算
,
防风固 沙等生
寒 欧 阳志 云 森 林生 态 系 统服 务 功 能 及 其生 态 经 济 价 值
应 用 生 态学报
,
这将导致评价结果 比实际 值
,
第
卷
第 年
月
期
中
国
城
市
林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米;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中国园林2013年总目次
《中国园林》2013年总目次第1期主题 新西兰风景园林新西兰风景园林行业概况 / (新西兰)迈克·巴塞尔梅 撰文吴沁甜 晁文秀 常晓菲 译 (01-05)霍伯森维尔——设计规条的要点 / (新西兰)拉尔夫·约翰斯撰文 赵铁铮 译 (01-09)新西兰景观规划 / (新西兰)斯蒂芬·布朗 撰文 庄优波 译 (01-12)更“多”设计:交通基础设施的故事性阐述 / (新西兰)迈克·托马斯 撰文 杨锐 译 (01-18)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 / (新西兰)马克·路易斯(新西兰) 克里斯·宾利 撰文 谭佩文 译 (01-23)公共空间的转型 / (英)迈克·霍伊斯 撰文 谭佩文 译 (01-30)海景路袖珍公园,塔卡普纳到米尔福德海滩步行道 / 瑞赛特城市设计 傅凡 译 (01-41)瓦尤库滨河步道 / 瑞赛特城市设计 傅凡 译 (01-43)淘洛瓦法官海湾海滩扩建 / 瑞赛特城市设计 赵彩君 译 (01-45)汉密尔顿城市之心,汉密尔顿中心商务区 / 瑞赛特城市设计 廖艳译 (01-47)第2期主题 棕地修复关注棕地再生的英文博士论文及规划设计类著作综述 / 郑晓笛 (02-05)野性创新:美国Stoss公司改造底特律的提案 /(美)吉尔·戴斯米妮 撰文 郑晓笛 译 (02-11)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波士顿“大开挖”(The Big Dig)项目 / 李晓颖 王浩* (02-20)上海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南浦站—东安路段) /李正平 (02-26)棕地改造中社区特征性的营造——以墨尔本城市更新项目为例 /卓承学 (美)史蒂芬·卡宏 (02-31)第3期主题 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 / 刘滨谊 张德顺 刘晖 戴睿 (03-06)西北大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之生境营造途径 / 刘晖 徐鼎黄 李莉华童世伟 (03-11)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大规模草本植物群落种植设计与管理的生态途径 / (英)詹姆斯·希契莫夫 撰文 刘波 杭烨 译 陈晓健 校 (03-16)绿色基础设施的传统智慧:气候适宜性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模式分析 / 董芦笛 樊亚妮 刘加平 (03-27)第4期主题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 /潘剑彬 李树华 (04-05)植物景观空间组合案例分析——以杭州西湖草坪空间为例 /李伟强 包志毅* (04-08)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植物景观设计:以金沙遗址为例 /邱建 张毅 (04-13)江苏云台山糙叶树群落调查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张佳平 丁彦芬* (04-18)第5期主题 景观感受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 / 刘滨谊 范榕 (05-05)景观视觉规划设计时空转换的诗境量化 / 戴睿 刘滨谊 (05-11)风景园林中的多感官体验:从景观可视化到环境模拟 /(加拿大)马克·林奎斯特 (德)埃卡特·兰格 撰文 唐真 译 刘滨谊校 (05-17)从视觉偏好研究:一种理解景观感知的方法 / (美)帕特里克·米勒撰文 刘滨谊 唐真 译 (05-22)第6期主题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 / 杨锐 (06-06)对风景园林专业规范编制的思考 / 刘滨谊 李瑞冬 (06-10)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从“认知与表达”的景观理念开始 /刘晖 杨建辉 孙自然 马冀汀 (06-13)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 / 冯潇 李雄*刘燕 杨晓东 (06-19)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翅 吴雪飞 杜雁 张斌 (06-23)风景园林教育在美国 /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撰文 马冀汀 译刘晖 校 (06-26)法国风景园林高等教育院校设置 / 林广思 朱红 (06-30)第7期主题 传统城镇工业遗产中国传统视野中的城镇工业遗产——兼《中国园林》“传统城镇工业遗产”组稿导言 / 阙维民 (07-05)工业遗产视角下的绍兴黄酒遗产保护 / 阙维民 周筱芳 (07-08)I传统城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成都金沙遗址 / 李梦涵 阙维民 (07-15)上海弄堂工厂的历史兴衰与街区再生 / 左琰 (07-23)“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福建马尾船政工业遗产为例 / 季宏 王琼 (07-29)第8期主题 减量设计减人工之量,增自然之量——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的内涵与方法 /朱建宁 (08-05)基于耦合法的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策略 / 成玉宁 袁旸洋 成实 (08-09)自然与生态的回归——城市滨水区风景园林低成本营造之路 /刘滨谊 (08-13)当今社会语境下减量设计之困境 / 苏肖更 (08-19)保留、适应、解读——一个奥克兰滨水工业区的再生 /(新)尼克·琼斯 (新)马丁·布莱恩特 (新)梅根·赖特 撰文袁旸洋 穆燕洁 译 成玉宁 校 (08-22)基于数字水文地形模型的景观水系优化设计——德国埃尔廷根-宾茨旺根段多瑙河河流修复 /李雱 (瑞士)彼得·派切克 (08-30)第9期主题 世界自然遗产与国家公园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实践概述 / 庄优波 (09-06)英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评述 / 王应临 杨锐 (德)埃卡特·兰格 (09-11)澳大利亚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框架研究 / 贾丽奇 杨锐 (09-20)新西兰保护地规划体系评述 / 赵智聪 庄优波 (09-25)美国世界自然及混合遗产地规划与管理介绍 / 许晓青 杨锐 (09-30)论加拿大世界自然遗产管理规划的类型及特征 / 张振威 杨锐 (09-36)日本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组合”特征与管理特点 / 彭琳 杨锐 (09-41)第10期主题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达意、传神、纳新——第九届园博会北京园设计思路 / 夏成钢 (10-05)从锦绣谷、北京园的建设谈北京园博会的生态修复 /廉国钊 冯久莹 (10-12)2013年北京园博会“江南园林”之忆 / 张慰人 (10-17)筑园林精品、展杭州秀美——第九届园博会杭州园 / 钱小平 丁水龙陈冕 沈天闰 钱嘉诚 (10-21)北京园博会武汉园设计理念 / 李芳 (10-24)北京园博会上海展园设计思考与概述 / 高炜华 (10-27)“众泉汇流、潇洒泉城”——第九届园博会济南园设计 / 王文雯史作刚 崔家新 (10-30)第11期主题 亚洲文化景观亚洲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的崛起及中国对策 / 韩锋 (11-05)韩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观:“楼亭苑” / (韩)金晟均 撰文 迪丽娜 译邬东璠 校 (11-09)日本“文化的景观”发展及其启示 / 汪民 金曼 (11-14)印度的乡村文化景观 / (印)拉纳.P.B.辛格 撰文 武鑫 陈英瑾(加)黄澄 译 邬东璠 校 (11-18)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 薛飞 朱战强* (11-25)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问题识别 / 赵智聪 刘雪华杨锐 (11-30)第12期主题 欠发达地区风景园林设计非正规住区与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张晋石 (12-05)欠发达地区景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 董丽 张宇 (12-10)欠发达地区的风景园林设计——以“圣保罗”和“基贝拉”的环境改善项目为例 / 陈崇贤 夏宇 (12-16)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环境设计策略探讨 / 李倞 徐析 (12-21)反磁力吸引体系——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新探索 / 李慧 王思元 吴丹子 (12-26)国际竞赛中的欠发达地区设计——以D3明日住宅竞赛大奖作品为例 / 张昕楠 胡一可* 邵笛 (12-31)专题 《园冶》研究《园冶》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在现代造园学中的意义 / 李桓 (01-65)《园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张大鹏 张薇* (01-70)《园冶》书名英译之刍议 / 王绍增 (02-38)《园冶》的环境美学思想 / 陈望衡 (02-40)塑造我们的环境:《园冶》/ (荷兰)崴比·奎台特 撰文 董星晨 译傅凡 校 (02-46)计成与阮大铖的关系及《园冶》的出版 / (苏格兰)夏丽森 (02-49)《园冶·兴造论》释疑举例(一) / 王劲韬 (07-117)朱启钤先生对《园冶》重刊的贡献 / 傅凡 李红 (07-120)专题 水文化“景观·系统”的水系景观规划策略——以唐山环城水系为例 /邹裕波 刘敬文 么春华 (03-31)水韵泉城——济南水系特色规划研究 / 于卫红 田洁 盛玉钊王峰 (03-37)可持续视野的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坎儿井 / 俞来雷 (03-43)专题 植物园美国植物园的发展现状对中国植物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吴鸿 (04-91)上海辰山植物园营建关键技术及对策 / 张德顺 (04-95)专题 绿道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 / 胡剑双 戴菲* (04-115)II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 / 秦小萍 魏民* (04-119)专题 遗址公园直接展现与间接再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展示模式的比较 /杨昌鸣 李旋 李湘桔 (05-85)论长安宫苑“水文化”与西安遗址公园水景建设 /吕琳 周庆华 (05-90)专题 盐碱地绿化广东海陵岛银滩滨海旅游区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研究 /谭广文 曾非凡 刘斌 (05-96)中国北部滨海野生盐生植物资源调查及绿化应用 / 谭海霞 (05-101)专题 女性与风景园林美国女性风景园林先驱之一——艾伦·比德尔·希普曼 /曾伟 (08-35)试探中国古代女性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 邱巧玲 李昊洋 (08-40)专题 儿童景观设计面向自闭儿童的康复景观及其干预模式研究 / 郭庭鸿 董靓*张米娜 (08-45)基于情节建构的儿童景观场所设计 / 林瑛 (08-49)专题 传统园林研究传统园林研究的困境与前景 / 傅凡 (08-54)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传统书斋花园设计特色探析 /孟琳 (08-59)明代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无锡锡惠公园设计为例 / 何翔宇 (08-64)专题 城镇工业遗产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特点及制度影响因素 /范晓君 徐红罡 (09-85)武汉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 田燕 (09-90)面向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以南京工业遗产保护为例 /苏玲 卢长瑜 (09-96)矿业遗产保护研究探讨——以峰峰矿区为例 /李晓丹 孙思嘉 赵大千 陈智婷 (09-101)温州矾矿矿业遗产保护规划简述及社会问卷分析 /阙维民 林尚凯 徐敏 刘伟国 (09-106)专题 1993—2013: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建系二十周年纪念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二十年历程 / 刘滨谊 (11-34)风景园林三元论 / 刘滨谊 (11-37)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王云才 (11-46)APG III 系统在植物园规划中的应用——以茌平植物园规划设计为例 / 张德顺 王振 张慧文 薛凯华 (11-52)场景—场地—场所:基于风景园林社会价值理解的本科设计教学 /董楠楠 (11-56)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张琳 刘滨谊 (11-60)走向循证的风景园林:美国科研发展及启示 / 陈筝 (美)帕特里克. A. 米勒 (12-48)风景名胜与景观遗产的理论与实践 / 严国泰 韩锋 (12-5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 金云峰 刘颂 李瑞冬 刘悦来 (12-56)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非建设性用地空间管制研究——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片区为例 / 王敏 王云才 (12-60)20世纪遗产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保护与发展 / 周向频 (12-67)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 / 刘悦来 董楠楠 王敏 戴代新 (12-71)专题 汪菊渊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叩谢汪师领我入门 / 孟兆祯 (12-35)纪念汪菊渊先生百岁冥寿 / 朱钧珍 (12-37)纪念汪菊渊理事长 / 傅珊仪 (12-39)忆学科奠基人汪菊渊先生二三事 / 王秉洛 (12-40)我与汪菊渊先生相识的一些经历 / 刘秀晨 (12-41)菊映华夏 德厚如渊——纪念汪菊渊院士诞辰100周年 / 李敏 (12-43)学会动态2012年全国风景园林学(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02-50)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届会员日活动在南宁举办 (02-50)行业动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发展——《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金荷仙 (01-49)美丽中国 美丽风景——纪念风景名胜区制度30周年暨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风景和遗产论坛在京举行 / 张立 (01-50)第50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会在新西兰奥克兰召开 /金荷仙 刘晓明 (05-27)2013中国“风景园林月”系列科普活动 / 曹娟 相娜 付彦荣 (05-30)关于举办人文园林杯“我心中的风景园林”中国风景园林主题摄影比赛的通知 (05-31)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 /金荷仙 曹娟 (06-50)III城市与海,和谐未来——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在锦州举办 / 金花 (06-52)关于举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并征集论文的通知 (06-54)花凝人生——纪念陈俊愉院士逝世一周年暨陈俊愉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金荷仙 李旻 (07-58)《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金荷仙 (07-59)“传承历史,创新发展” ——重庆大学《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启刊 / 金荷仙 (07-60)行思中的中国风景园林——两岸三地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 / 金荷仙 (09-47)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郑州举办 /金花 (09-48)2013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在西安召开 / 曹娟 (10-6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功举办第五届会员日活动 (10-64)人文园林杯“我心中的风景园林”中国风景园林主题摄影比赛圆满落幕 (10-64)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顺利召开 /金荷仙 (11-6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的(书面)致辞 (11-68)凝聚风景园林、共筑中国美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在武汉召开 / 曹娟 (11-69)借古开今——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座谈会 / 曹娟 (11-71)“明日的风景园林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办 /金花 王媛媛 (11-7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首任系主任劳瑞·欧林视频贺词 (11-74)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成立 / 庄优波 (11-75)北京第十一届中国菊花展览会暨2013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郑洋 曹娟 黄河 (11-75)孙晓翔(孙筱祥)先生造园艺术论坛——暨花港观鱼公园建园60周年在杭州召开 / 金荷仙 王丽娴 (12-45)中国首届数字景观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金荷仙 李哲 (12-47)风景园林论坛阐释自然观的技艺——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定位 / 朱建宁 (01-76)关于城市绿化价值定量分析的思考——以广州市为例 /苏泽群 (01-79)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破坏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探讨 / 胡赛强 (01-83)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资源管理研究 / 王晓玲 范文静 孙克勤 (01-87)文人园林——迈向第三自然的中国式“乌托邦”尝试 /李慧希 尹航 (01-91)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30年——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访者问 /顾孟潮 (02-54)“绿化”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 赵纪军 (02-57)基于资源整合的山地遗产展示规划方法研究 / 李和平 徐娜 (02-60)论名园“豪易夺”的背后及中国文人心态 /李金宇 赵金霞 董广智 (02-65)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类型 / 陈渝 (02-69)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分析 /杨建华 林静 陈力 (04-58)城市公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构筑的探析 / 李永雄 (04-63)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策略研究 / 董丽 王向荣 (05-61)回归街道生活的步行社区街道设计策略 / 金岩 (05-66)上海复兴公园与中山公园空间变迁的比较研究 / 张安 (05-70)主体与自然的连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新思考 / 赵星 (05-76)生态园林 美好家园 / 仇保兴 (07-35)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 /周武忠 周之澄 (07-42)“场所”思想的演变及其在风景园林实践的响应 / (澳)张云 (08-79)以文化地理学视角探寻中国风景园林源流脉络 / 姚亦锋 (08-83)国际职业标准分类中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定义 /国际劳工局 高翅 张楠 译 (11-93)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道德法典 / 张楠 高翅 译 (11-94)试论社会组织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与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张敏霞 鲍沁星 任海芳 (11-95)圆明园遗址还要申遗吗?——圆明园罹劫153周年之问 / 阙维民(12-85)体制机制角度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发展状况和方向 / 王蕾 马有明 苏杨* (12-89)欧洲主要国家现代城市公园发展动态与经验借鉴 / 赵晓铭 孟醒(12-94)风景园林植物千瓣型荷花的发现、传播与应用 / 张行言 王其超 (01-98)广州公园落叶植物及其景观特色探讨 / 袁喆 翁殊斐* 杭夏子(01-102)试论园林苗木容器化栽培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 石红旗 苗峰 (01-107)发展我国创新型花卉产业的战略思考 / 程堂仁 王佳 张启翔* (02-73)庐山植物园杜鹃属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 李晓花 王书胜 宋满珍(02-79)杭州西湖三台山景区植物景观组合空间分析 / 章四庆 宋李玲 赖齐贤* (03-90)清代对燕京梅花的物候记录——《燕梅花候记》的发现与介绍 /许联瑛 (03-96)IV广西原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 / 蒋能 蒋日红 (03-99)三明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 / 黄清平 (04-42)无锡市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研究 / 王娟 张明娟 张馨韵 刘晓青 (04-48)云南腾冲县观赏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 / 申仕康 刘丽娜 吴富勤 王跃华* (04-53)基于AHP的北京地区观赏海棠景观价值评价 / 宋爱春 董丽 晏海(06-65)滇中地区野生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评价 / 皮梁 常青 郑伟*(06-71)北京乡土常绿地被植物——怀柔禾叶山麦冬引种与栽培技术 /李贵友 董学军 张亚辉 孙长伟 (07-87)植物景观色彩对大学生视觉心理的影响 / 李霞 朱笑 吕英民 潘会堂 (07-93)北京市秋色叶植物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研究 / 何丽娜 刘坤良 赵强民* (08-98)黑龙江自然植物群落调查与寒地城市绿化模拟策略 / 胡海辉 徐苏宁* (08-104)日本荷文化发展与中日荷文化交流 / 毕庶昌 (09-76)上海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的建设与思考 / 杨庆华 黄卫昌 胡永红(09-81)浙江省常绿宿根花卉的园林应用及野生资源 / 张佳平 吴棣飞 夏宜平* (10-65)乌鲁木齐市春季景观树种的物候相及景观营造探析 / 张亚菲 杜南黄俊华* (10-72)植物景观树冠肌理的量化与排序研究 / 田朝阳 薛争争 田国行*(11-112)深圳市野生观赏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 刘永金 叶自慧 李许文 陈红锋* (11-115)成都市养老院植物景观现状调查及应用研究 / 宗桦 (11-120)风景园林历史老庄园林观(二) / 刘庭风 张薇 (03-105)绍兴东湖造园历史及园林艺术研究 / 王欣 陈明明 张斌 (03-109)湖州南浔颖园探析 / 黄晓 贾珺 (03-115)咸丰十年清漪园劫后余存建筑考 / 张龙 祝玮 谷媛 (03-120)华夏园林渊薮:基于湿地生态环境的先秦苑囿 / 王其亨 袁守愚(04-99)从两宋园林的变化看南宋园林艺术特征 / 江俊浩 沈珊珊 卢山*(04-104)《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 / 李红 傅凡 (04-109)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历史沿革考 / 胡运宏 (04-112)苏州艺圃营建考 / 林源 冯珊珊 (05-115)论道《园冶》——《园冶》传统哲学思想浅析 / 赵光辉 (06-82)从文人纪事题咏看康雍乾时期天津盐商私家园林的转折 / 张亦弛(06-87)从《江山秋色图》试论宋代文人写意山水园创作要素 /包瑞清 刘静 胡浩 (06-92)从文人园林到城市风景:18世纪扬州筱园的改造及内在逻辑 /都铭 (09-60)圆明园研究史初探(1930年至今) / 张凤梧 阴帅可 (10-121)无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形成动因探析 / 高大伟 张龙* (12-117)上阳宫唐代园林遗址的初步考析 / 端木山 (12-121)宁寿宫花园的景面文心理法透析 / 戈晓宇 霍锐 李雄 (12-127)风景园林工程园林彩画信息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 党睿 刘刚* (06-111)论汉代园林中的理水 / 陈晓媛 许大为 (06-116)近代建筑饰面材料的运用与历史风貌保护——以天津为例 /王苗 曹磊 (06-121)基于湖泊整体保护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构建研究——以沈阳卧龙湖生态区保护规划为例 / 王云才 郭娜 彭震伟 (07-107)钢木结构景观构筑物的结构节点细部形式探讨 / 林箐 郁聪 (08-86)自然再现 巧夺“地”工——釜溪河复合绿道地形塑造效果控制 /汪华清 许冲勇 谭福娣 (08-93)基于流域概念的城市生态排水体系构建——以溆浦县城区生态排水体系构建为例 / 孙瑶 曾振 许乙青 (10-91)保水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阚玉景 杜建军 李永胜 (10-96)谈发掘、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重要性 / 陈勇苗 (12-131)风景园林教育我国高职风景园林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刍议 /汤书福 陈茂铨 陈海萍 (04-80)“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 / 孙春红 秦华 (04-85)沉下去、浮起来——《公园规划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思考 /杨云峰 (07-98)风景园林教学中价值观的建立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心灵的花园”项目为例 / 刘通 林箐 (07-102)叙事思维下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 戴秋思 汪智洋 郭璇(08-114)风景园林调查与分析践踏对校园绿地地被植物的影响效应——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绿地为例 / 吴承照 杨天人 陈佳婧 (02-118)女性对公园景观空间评价的因子分析 / 贾艳艳 朴永吉 (06-77)V武汉滨湖景观与用地演化定量分析 / 武静 (11-124)韩国雁鸭池的旅游空间容量和心理容量研究 / 徐欢 (韩)姜泰昊*(11-128)园林生态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研究——以南宁青秀山为例 / 廖秋林 徐丹 沈守云 (02-105)从现代生态学角度分析清漪园的建园思想 / 孙震 (02-109)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措施探讨 / 张大敏 (04-30)山猪窟垃圾卫生掩埋场公园植栽复育与监测 /赖荣一 (日)堀込宪二 郭中端 何采勋 (04-36)(长江下游)废弃采石场石壁植被自然恢复序列及景观重建探索 /全威 唐岱 许晓岗* (06-106)华北干旱河道生物体系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及实践——以石家庄滹沱河子龙大桥西段为例 / 邵宗博 (09-120)基于植物群落学理论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 许克福 (10-77)城市带状绿地内部环境类型与温湿效益的关系 /高玉福 李树华 纪鹏 (10-81)规划设计理论印象派园林艺术研究 / 周曙 吴淑平 (01-51)将景观历史作为开启景观规划的一把钥匙 / 袁青 马彦红 (01-5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式开发的实践与思索——以石林民俗文化主题园为例 / 徐杰 吴承照 王莫迪 (01-60)海岛渔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台州鸡山岛概念性规划为例 /沈实现 邵健 (03-76)中小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化”设计探讨 / 吴祥艳 (03-82)从“制器尚象”到“立象尽意”——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 / 朱建宁 (05-37)水乡新韵——水体景观规划引导的景观城镇开发实践 /刘晓平 (05-46)从《园冶》到《园衍》的思考——中国风景园林学觅径 / 齐羚 (05-52)基于生态需求视角下的城市体育公园发展脉络 / 张晓玲 景慎好(05-57)“生态文明”视角的江苏省镇域景观规划研究 / 姚亦锋 (06-55)从“竹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诠释 / 张大玉 任兰红 (06-59)综合分析在公园更新改造中的应用 / 白莹 于丁 (08-70)兼容并蓄、自成一体——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岭南园设计探讨 / 陶晓辉 (08-75)拉法耶实验——突破网络割据的21世纪创新工厂 / 邬峻 别非伊(09-49)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漠河北极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 /张云路 李雄 (09-55)山景城市天际线的偏好与景观知觉:建筑高度与视廊数量的影响 /徐磊青 周峰 吴人韦 (10-46)微观权力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 薛彦波 仇宁 (10-53)山地城市空间管制要素、准则及区划——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赵珂 韩贵锋 (10-57)城市步行公园路规划探究——以筑波研究学园都市中轴公园路为例 /许浩 (11-99)基于场地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林建桃 胡洋 曹磊 (11-104)文化型公园规划建设探析——以北京大兴枣林公园为例 /黄灏峰 (11-109)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观与非线性 / 崔柳 (12-99)扬州茱萸湾风景区改造设计 / 徐永山 王晓春* 黄春华 (12-103)乡土景观陈述模型的多学科比较与系统化建构 / 陈磊 左臣 岳邦瑞(12-107)中国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实践现状 / 汪辉 欧阳秋 (12-112)规划设计实例营造人与植物的共生家园——福州植物园核心区的转型更新 /刘家琳 李雄 郑曦 (01-110)低环境影响发展中的设计探索——天津东丽湖映湖苑住宅景观设计 /盛梅 高凌 (03-47)生态、节约、休闲的艺术展现——2011江苏省园博会连云港展览花园设计 / 赵兵 陆杏娜 姜仁国 (03-51)敞阔深幽,张弛有度——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景观设计 / 房木生 (04-24)澳大利亚悉尼滨海步道 / (澳大利亚)诺尔·科克里 撰文 徐琴 译(04-32)泉州五里桥(安平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 / 朱祥明 方尉元 王端峰 (07-76)历史文脉的传承探索——以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钟旭东 (07-82)城市绿地系统上海市基本生态用地规划控制机制研究 / 张浪 姚凯 张岚 王铁飞(01-95)我国部分老城区单位和居住区附属绿地规划管控研究——以新疆昌吉市为例 / 杨玲 吴岩 周曦* (03-55)清至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绿地概貌 / 牛淑贞 (06-97)城市绿地系统多功能协同布局模式研究 / 郭春华 李宏彬 肖冰 阚淑霞 (03-101)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以海淀区为例 / 刘孟媛 范金梅 宇振荣 (07-61)美国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启示——以洛杉矶市为例 / 骆天庆(07-67)VI。
刘滨谊景观3元论
刘滨谊景观3元论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
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
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
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
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
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一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刘琳洁张建业郑实商艳上杨春燕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摘要: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共同承担起责任,探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景观设计正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面向人类未来、实现可持续环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
通过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环境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这反应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一、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应。
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1. 地方性原理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
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选择乡土物种,乡土材料,构建地方群落,形成地方风格。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
刘滨谊
◆ 13.鼓浪屿发展概念国际咨询(中美合作)(1.8km)(2002)
◆ 14.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45.74km) (2002)
◆ 15.池州市白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37km)(2002-03)
10
◆ 16.甘肃省漳县贵清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150km)(2002) ◆ 17.千岛湖旅游码头规划设计(40ha)(2002-03)(已按规划建成) ◆ 18.浙江海盐南北湖风景区滨海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km)(2003-04) ◆ 19.安徽汤池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76km/1.5km)(20022004) ◆ 20.新疆福海县红山嘴高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设计(13km) (2004-2006)
◆ 34.福建长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20km)(2011-2012) ◆ 35.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战略发展规划与景区详细规划设 计(32 km)(2011-2012) ◆ 36.陕西宝鸡市“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28 km) (2011-2012)
13
◆ 1.刘滨谊
1.1 基本信息 1.2 所任职务
◆
2.成就
2.1 提出理论 2.2 相关著作与项目 2.3 获得奖项
◆
3.设计作品
2
基本信息
◆ 刘滨谊 ◆ 1957年生/男/汉族 ◆ 1989年获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风景园林/景观 学专业博士)师从中国著名建筑师冯纪忠教授。 ◆ 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 198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 1986年至1987年留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 (Virginia Tech) ◆ 1993-1994年在美国完成景观环境规划博士后研究。
景观需要千年规划尺度
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7月/25日/第014版产经刘滨谊:景观需要千年规划尺度刘滨谊:景观需要千年规划尺度刘滨谊1978年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89年博士毕业。
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以及留美景观环境规划博士后。
现为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A岗责任教授,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建筑城规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美国佛吉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被誉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开拓者”。
与建筑不同,景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景观是有生命的,需要自然而然地生长,需要百年、千年的规划尺度。
尤其是景观规划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规划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全面实现■本报记者李智更上海报道一个经典的问路笑话。
发生在那个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的城市。
“劳驾,问一下南京路怎么走?”一个初来申城的“乡下人”满脸虔诚地问。
“买份地图不就都知道了?”一个眼皮都没抬的上海人(非卖地图小贩)答。
上海自1843年开阜以来,旧有东方文明与西方新文明历经沧桑蜕变的磨合混杂,百年风雨浓缩出的海派文化,注定要在这个城市人群身上留下印记:精明而计较,务实而琐碎、包容而排外、重法而轻情。
来自北方的刘滨谊1978年考入同济大学,进入了这个“听不懂”的城市。
“呕哑嘈杂难为听”的沪方言着实练就了他的听力,但也令他生出诸多“外乡人”之感。
在历经18年高校寒窗雪霜求学与教学科研奋斗之后,刘滨谊完成了由建筑系建筑、景观专业学子,到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一身的角色转变。
如今,有留学美国经历的刘滨谊已事业有成,初来沪城的外乡之感荡然无存,他融入了这个最初难以适应的城市。
不仅听懂了“呕哑嘲哳”的方言,而且体味出了吴侬软语的韵味,举止言谈间自然流露出海派文化浸濡的特质。
据同行讲,刘所表现出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务实风格,他们早就领教过了。
这与城市工作氛围有关,更与他的个性有关。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探讨——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探讨———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苏泽琳,傅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能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高质量的解决办法。
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实践。
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含义和类型,提出建立绿色网络系统实现城市结构更新,营造多元空间功能、实现城市职能更新2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
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展示了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
总结思考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建设提供绿色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绿色基础设施;绿道;天府绿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城市面貌得到提升和改善。
然而,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开发和人口的集中增长,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社会结构明显失衡、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基础设施陈旧和严重缺乏等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迈进新阶段,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转变[1]。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能有效控制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边界的蔓延,同时,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间质量和公共卫生,抑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疾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城市更新的目标[2]。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通过剖析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与类型,提出通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更新,从而为我国城市更新建设提供新思路。
1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1999年,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森林管理局共同组织的“GI工作组”首次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是指国家空间下的自然生命保障系统,即建立一个由水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农场、荒野及其他自然区域组成的系统。
进步奖-刘滨谊-同济大学
项目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单项技术示范地和试验基地22项,分布在全国11个主要省市,针对不同类型的城镇绿地进行了建设、管理、综合效益评估等示范,显示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培养博士40人、硕士200人,发表科技论文259篇、出版科技专著10(7+3)部共700万字,申请国内专利48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5项。
3、城镇绿地生态管控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城镇密集区域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缺水型绿地管养集成创新了绿地管理养护精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基础理论和综合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低碳、节约管养、安全与防灾预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面向智慧管理和绿地健康,针对大面积快速建设导致的绿地管理、群落调控和病虫害预警防控等普遍问题,开展了立体化生态管控探索,建立了基于绿量的城镇绿地植物群落密度模型,提出了城镇绿地建设后评估的基本方法,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2)集成创新城镇密集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技术、生态绿地游憩与自然生态功能协调关键技术,支撑了我国城镇密集地区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3)集成创新了包括节水型城镇绿地植被管护技术、城镇绿地(综合)节水技术、城镇绿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3项新技术,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型城镇绿地管理养护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技术框架。
(2)首次完整构建了城镇近自然绿地营建的基础理论,并进行了示范实践,提出了近自然植物及群落的评价和筛选技术,集成创新了植物快速培育技术、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技术2项新技术,形成了近自然绿地营建的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城镇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的提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技术框架。
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_构成_特性与价值
生态廊道
中国城市林业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Vo1. 11 No. 5 Oct. 2013
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
———构成、特性与价值
刘滨谊1 吴 敏1,2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2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合肥 230051
绿道、生态网络以及景观连线等从景观生态学 视角揭示了生态连接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与 重要价值。面对急速演进的城乡建设,这种连接更 有助于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有效构建自然与人工 系统的平衡与共生。本文侧重于从生态视角分析研 究绿道的构成、特性及以之为骨架建构的绿地生态 网络在城乡空间当中的功能与价值。
因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突出的景观异质 特征,影响区蕴含着较高的空间 “势能”,焕发出 超度的空间活力,从而带来远超出城市一般用地的 附加价值。其 对 于 城 乡 生 态 环 境、景 观 形 象、 环 境 品质有重要价值,是城乡与绿道两者生态联动、空 间整合的前沿地带。然而作为公共环境资源,影响 区常常面临 着 “公 地 悲 剧” 的 威 胁,因 而 这 一 区 域的土地利用方式体现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 利用以及管理水平。科学地加以利用助于自身生态 循环且惠及城乡区域,而不合理、不适度地滥用则 在丧失 生 态 效 益 的 同 时 亦 导 致 背 负 沉 重 的 环 境 代价。 2. 3. 2 绿道辐射区
收稿日期: 2013 - 06 - 17 *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 ( 2008BAJ10B00 ) 课题 2
《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 刘滨谊,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务
城市绿地风环境模拟与多尺度应用研究综述
Vol. 19 No. 2Apr. 2021第19卷第2期2021年4月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城市绿地风环境模拟与多尺度应用研究综述*收稿日期:2020-05-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017YFC050570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基于水量调节的城市绿地格局优化与韧性构建” (2019010311)第一作者:王敏(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
E-mail : ***************.cn王敏Z 周梦洁1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 2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如何定量评估城市绿地对风环境的影响成为构建高效绿地生态空间的重要议题。
现有风环境研究多 采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再基于模拟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文章对目前主流的风环境模拟软件进行使用特征梳理与比较研究,着重综述风环境模拟在城市绿地研究中的多尺度应用及成果进展。
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对风环境影响的研究涉及多尺度,其中城区与片区尺度下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对于建筑布局方面的成果,以绿地格局为自变量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且尚未深入思考绿地与其他要素的空间关系对风环境 的影响。
研究旨在明晰主流风环境模拟软件在城市绿地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实效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城市绿地,风环境,模拟软件,多尺度,应用DOI : 10.12169/zgcsly.2020.05.04.0001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Its Multi-Scale Applicationin Urban Green SpacesWang Min 1,2 Zhou Mengjie 1(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hanghai Key Lab of Urban Regeneration & Spatial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 How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the wind environment is an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green ecological spaces. The existant wind environmentstudies mostly adopt computer models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n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ingfactors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use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mainstream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oftware , with the focus on the multi scale application of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in urban green space and relevant progress. The researchshows that the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the wind environment involves multiplescales,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scale of urban areas and districts. Compared with theresults of architecture layout, the research on the green space pattern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still ininitial stage , and there is a lack of deep thoughts on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relation between green spacesand other elements on wind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aims to clarif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effectiveness of mainstream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oftware in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 andprovide references and technical supports for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 urban green space , wind environment , simulation software , multi-scale , application2中国城市林业第19卷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更多下垫面变得粗糙,风速变小,高密度城区温度升高,大气污染加剧。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城市绿心规划设计研究
20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Keywords urban green heart; landscape urbanism; planning and design1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成果显著,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而良好的城市绿色空间可以有效控制城市发展,带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惬意的市民游憩空间。
并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绿化建设如火如荼,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由原先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演变为如今的“公园城市”。
在此背景下,绿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其规划设计方法对于缓解当今城市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2相关概念研究2.1城市绿心理论研究2.1.1城市绿心的概念不同学者对于“城市绿心”定义都有所研究和探讨,刘滨谊、姜允芳指出,“绿心”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周围的城市群也有一定功能划分的绿地斑块,需要与中心区规划的大片绿地相区别[1];郭巍、侯晓蕾在《城市绿心若干特性探讨》中指出,“城市绿心(urban green heart)”是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包括公园、林地、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地、湿地和其他类型用地等[2]。
李颖怡、何昉提出,城市“绿心”即城市的“绿色心脏”,是位于城镇的中心并具有一定绿量摘要 城市绿心是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多个城市群中心的绿色空间,具有较强的生态涵养及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绿心存在规划面积较大、内部情况复杂、开发周期较长等问题,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文章总结分析了城市绿心的相关概念及现存的规划设计问题,并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从生态要素修复、地域文脉传承、多维城市空间整合、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效益运营发展等五大角度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为城市绿心的开发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以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健康绿色生活。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陆小成;李宝洋【摘要】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阐释、国际经验、问题研究以及对策选择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等视角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为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186-192)【关键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综述【作者】陆小成;李宝洋【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并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为我国城市转型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良好的政策机遇。
我国关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阐释、国际经验、问题研究以及对策选择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通过研究整理,分析我国基础绿色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研究的不足,为今后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修复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还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符合党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森林管理局组织的“GI工作组”(Green Infrastructure Work Group)提出,该小组将绿色基础设施定义为“自然生命支撑系统”(nation’s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即一个由水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农场和其他保护区域等组成的维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相互连接的网络①。
无锡市城市绿地经济效益量化的方法途径
无锡市城市绿地经济效益量化的方法途径潘霞洁;刘滨谊【摘要】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其效益的量化能促进城市绿地健康发展.文章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自身通过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技术,形成用地、建设等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计算的途径,对城市绿化行业成就的肯定和推进大有裨益.【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经济效益;绿地生态效益;绿地社会效益【作者】潘霞洁;刘滨谊【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城市绿地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绿色的血液系统,为城市带来生命和活力。
城市绿地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和经济工作者对其量化方法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各种计算方法:张晓瑜、赵林森[1]对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碳储存和吸收、清除大气污染物、释放氧气等方面的效益,并将这些效益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价值;冷平生等[2]采用生态效益经济评价中常用的方法对园林绿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价;梁东成等[3]开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化计量分析;邓新忠等[4]分析了长沙城市绿地对长沙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沙市绿地对经济的提升作用。
目前将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效益折算量化成经济效益的间接测算成为量化的主流,而往往忽视了城市绿地系统自身通过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形成的用地、建设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
下面以无锡市为例初步分析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的经济效益量化。
1 城镇绿地的空间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的经济效益随着规划技术的不断提高,无锡的绿地系统格局越来越完善,城镇绿地的空间结构优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革命性的变化,在无锡市域“太湖延边、绿山插入、河湖密布、良田广置”的自然基础上,用道路廊道、水系廊道、防护林带、高压走廊绿廊、带状公园等线性绿廊连接其它用地内的绿地 (附属绿地),在适当的位置布置绿地斑块 (公园绿地),使之成为一个大系统,使绿地成为无锡市的本底,从而奠定了无锡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绿色环境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基础设施是在尽量不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和自 然规律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城市有机系统中覆盖 绿色的区域,是一个真正的生物系统‘流’。”这意味着绿色基础设施的 元素只包含绿色区域,不包括其他开放的场所,如硬质铺装构成的广场、 没有植被绿化的街道等。除了常规的绿地系统外,采用人工湿地的方法, 收集、净化山区地表水,并将其纳入城市供水系统,以此保障生态过程正 常运行,为城市和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也是绿色基础设施 的重要组成部分[2]。 2.1 场地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施途径
Hale Waihona Puke 果,特别是在服务功能、技术途径、政府参与等方面,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基于“城市之绿”(Greening of the Cities)国际学术研讨
会的内容,综述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场地、城市和乡村特殊人居环境3种尺度下的实践活动内容,及其在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
作用。提出绿色基础设施在未来的发展设想。最后,针对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发展目标和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美国开始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相比 其他更多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建设的理论观点,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景 观都市主义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更直接地针对场地的具体问题,以及 不同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使其更具多行业、跨学科的多元参与性和实际 操作性,因而在欧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行业部门得以有效的介入,对城 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 引言
全球城市居住人口在21世纪初已达47%,至2025年将达60%。面 对不断增加和继续膨胀的城市人口和密度,简单化地扩大基础设施规模, 沿用传统方法技术,一方面,已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则对自然生态 系统带来了更大规模的破坏,两方面导致的恶性循环逼迫人们不得不寻求 一种两全其美、良性循环的规划设计方法与建设工程技术,绿色基础设施 (Green Infrastructure, 简称GI)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实践;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发展设想
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3-0006-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2-01; 修回日期:2013-0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干旱区水绿双赢空间模式与生态增长机制研究”(编号51178319)资助
2012年12月10—13日,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在新西兰奥 克兰市举行了主题为“城市之绿(Greening of Cities)”的国际学术研讨 会。与会者由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美国农业 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纽约市公园和娱乐管理 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以及中国同济大学和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近 30位专家组成,围绕以下5个方面内容,分别阐述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 进展和相关成果。
5)绿色街道(Green Streets)。根据波特兰市的实践,绿色街道是一 种集合了透水表层、树木覆盖、景观元素的相融街道。绿色街道的设计目 的包括: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面源污染,缓解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 将自然元素纳入街道;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提供机会。
6)屋顶与垂直绿化(Green Roofs and Green Walls)。生物屋顶是 “被覆盖了植被的屋顶,是用生长着的植物来代替裸露的合成屋顶、复合 和木质屋面板瓦、黏土和水泥瓦,以及金属板、拉膜等各种屋顶材料,其 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减少暴雨径流。生物屋顶另一项比较明显的附加利 用价值是减少热岛效应,城市中心产生的热浪将会增大城市污染的风险, 而生物屋顶的降温作用恰好可以减弱这一风险。生态绿墙是建筑物或构筑 物中的垂直绿化元素,即利用植物的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发挥效用。屋顶 绿化主要有2种不同的技术类型:生态绿墙与绿色立面。生态绿墙是一种 由固定在垂直墙体上的栽植面、垂直模块和种植毯组成的墙面系统。绿色 立面这种墙面系统则引导攀援植物与地被植物沿着经过特别设计的支撑结 构生长。
主题 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
Studies and Practices on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刘滨谊 / LIU Bin-yi 张德顺 / ZHANG De-shun 刘 晖 / LIU Hui 戴 睿 / DAI Rui
摘 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生态支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途径,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成
2)城市绿色廊道(Urban Green Corridor)。绿色廊道是线形的开放空 间形式,根据结构具有生态、景观、保健和其他社会功能,其主要作用是 将分散的景观元素构成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其中的基本元素是植被。绿 色廊道是一个线性地带,连接绿色空间,主要强调生态作用。但它们也有 连接自然遗址、文化景观和风景名胜的功能,其作用是多样化的。他们对 某些动植物种类提供了食物和一切必要的生活条件、动物的栖息环境和环 境保护屏障。具有降低噪声、过滤污染功能,也是提升周围的环境质量的 一种生态资源[2]。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way of ecological support system in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many kinds of results with nearly twenty years'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 in Europe and America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its service function, technical way an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the GI have constantly expanded and deepened with all efforts.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reening of Cities", the paper reviews the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ree scales like site,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function of its ecological services, then puts forward the worldwide ideas of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he future. Finall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situ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goals and ways of the developments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urban infrastructure; study and practice; ecosystem service; research issue
1)城市滨水区与河道岸带(Urban Waterfront and Riverside)。指以 自然生态驳岸和绿化型岸带为主的城市滨水区域河道景观绿带。城市滨水 区与河道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综合。尤其当其规模尺度 较为庞大,如长度在数千米、面积在数十公顷或数平方千米的河道滨水 区,除了雨洪调节、还因其多样化的滨水湿地陆地而兼具水体净化、生物 栖息、绿色廊道、游憩娱乐等多重功效[4-5]。
3)雨洪管理(Storm 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是把从自然或 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作为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 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可提供类似“海绵”的功能,水多则涵养,缺水则 释放,起调控雨洪平衡的作用。美国科罗拉多州深处北美内陆,海拔高气 候干旱——“一英里干旱平原”作为较早控制和管理雨洪技术的代表。 1974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和佛罗里达州率先制定雨洪管理条例,宾夕法尼 亚州(1978年)和弗吉尼亚州(1999年)随即出台相应技术手册。德国污水
联合会(ATV)、雨水利用专业协会(FBR)制定了雨水利用与管理的技术性 规范和标准。英国提倡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倡导了水 敏性城市设计(WSUD)。
4)透水性铺装(Permeable Paving)。美国环保局表示:绿色停车场 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减少停车场存在的不可渗铺装。传统非 渗透铺装的地表(地面铺装)引发了许多城市问题,如暴雨径流导致的水道 污染和水土流失,带来更大污水处理压力,以及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等。
2)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人工湿地被定义为“人为设 计制造的,由饱和基质、植物(挺水、浮水、漂浮和沉水)、动物、水体组 成的,通过模仿自然湿地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复合系统”。与自然湿地相类 似,人工湿地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被看作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人工绿 地也可以如自然湿地一样带来多种效益,它们既可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防 洪措施、用于城市雨洪管理,也可用作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也能够提升 景观的审美情趣、提供游憩设施。
7)城市公园(Urban Parks)。目前的研究已经可以量化城市公园的效 益,例如,根据Bowler等人2010年的研究,城市公园的气温可以比未绿 化地区低10℃左右[3]。此外,近期的研究正试图在每一棵树的基础上量化 城市森林的部分效益,包括缩减能源需求、降低碳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滞留暴雨、减少高温带来的健康损害等。关于城市公园保健效益的研究也 逐渐出现。 2.2 城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