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4c7f0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2.png)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f5a4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f.png)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时间对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重要性。
在阅读完《存在与时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即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他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性,认为人类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具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存在于时间之中,而是可以主动地与时间进行对话和交互。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主观体验。
时间的流逝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逆转的,每个瞬间都是独特且不可重复的。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和有限性,要珍惜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此外,在书中,海德格尔还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和真实的存在。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尊重。
最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前提”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基础是对于自己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存在的思考,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这使我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存在与时间》让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海德格尔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时间,重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启示录。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41ce53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7a.png)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前面我们在讨论“在世界中存在”时已经分析过“在之中”了,海德格尔为什么在这里又来讲“在之中”?在此我们有必要说明海德格尔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是这样的:他经常先来一般性地摆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从现象学的角度实施所谓的“生存论分析”,即对此在在日常生活的生存论活动进行现象学描述。
做完这项工作之后,他便又返回去在更具体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地揭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再回到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
然后……。
《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来来回回”的方式进行的。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此在之为此在的特点决定的。
此在是能在,它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此在可以显现,也可以不显现而“显似”――它不显现自身而显现为别的东西。
因此,此在的存在方式有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这样一来,我们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不仅仅是“描述”此在的日常生活――那可能是“非本真状态”,还要“还原”到它的存在方式上去,而“还原”到此在的存在方式上去,也就是由此而展开它的“本真状态”;不仅要“展开”此在的本真状态,还要由此而确定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如此等等,不是一次性的描述与还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所以,海德格尔的方法是,先摆出此在生存论机制的一般性原则,然后对此在的日常生活进行生存论分析,然后回去再确定此在的生存论机制的具体方式或内容,然后再回去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
当然,正因为如此,《存在与时间》一书存在着重复的缺点。
现在,我们就处在“返回”的方式中:最初我们在“在世界中存在”中就曾经解说过“在之中”,不过那时是“一般性的”,只是摆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一个生存论环节:说明Dasein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在一个之中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关系,而是生存论的关系,即Dasein生存着融身于世界,展开自身为世界,因而Dasein的世界与Dasein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5f75ec91f61fb7360a4c6512.png)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
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
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
“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
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主体向度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个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
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与马克思哲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基于此,在国内外学界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和用海德格尔思想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
在此重点研究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及其理论向度,并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作比,对澄清两者哲学理论误释,澄明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一、“此在”的范畴意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这样写道:“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1](P.9)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表示这种存在者”[1](P.14)。
根据海德格尔文本阐释,“此在”范畴的第一意指是作为存在者的人。
在这个层面,“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1](P.9)。
对于“作为生存着的人,‘此在’不可能没有它的规定性”[2],这就要转向“此在”范畴的第二层意指。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谈对《存在与时间》中几对哲学范畴的认识
![谈对《存在与时间》中几对哲学范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3c7761011ca300a6c39012.png)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我喜欢海德格尔,更准确地说是喜欢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书中提及的海氏哲学范畴总是让人思考不断。
换句话说,读海德格尔,很容易被他的哲学所吸引,原因很简单,海氏哲学蕴意独特。
下面谈谈我对书中几对哲学范畴的粗浅理解。
1终结与死亡我们首先从终结与死亡这两个在《存在与时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哲学范畴开始说起,终结与死亡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光从字面上来看,“Ende”(终结)与“Fod”(死亡)就有很大的不同。
在德语中,Ende原意是“结束、终点、末尾”。
这个词虽然也包含死亡的意思,但它多在生命结束这个意义上来使用,而Fod这个词一般是指人的自然死亡。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Ende说成是一个点,那么Fod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
在俄文版的《存在与时间》(《Бытиеивремя》)中,译者将Ende译为“Конец”,“Конец”在俄语中是指未端、尽头、终点,同时这个词也有死亡之意,也通常是在“доконца”(直到死的那天)意义上来使用,它也表明了生命结束的那样一个点。
用“смерть”来译“Fod ”,“смерть”是俄文中最普遍意义上的死亡,它说的是与生存同在的一个过程而绝不是指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刻,这就与海德格尔的另一个说法,“向终结存在”和“向死存在”不谋而合。
用余平先生的话说:“死亡不是在终极点上的存在,故向死存在也不是向一个等待在生之彼岸现存地摆在那里的东西的存在。
”在此在中,我们总是看到它缺少了什么东西,准确地说,是它可能是或成为的东西。
终结本身便是这一缺少,但是,存在于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是不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与死亡的某种关系,此在将是一个整体。
在《存在与时间》四十八节,海德格尔用“亏欠、终结与整体性”作标题,他首先看到了在这种研究框架内,从存在论上来标示终结与整体性只能是暂时的;要完成这项工作,仅仅提供一般终结与一般整体性的形式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a21db9cc22bcd126ff0c7b.png)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作者:韦喻馨来源:《西部学刊》2018年第10期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此在的基本建构即“在世界之中”为基础,用三个命题对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进行描述,并结合现象学方法,超越以往从认识论上寻找真理的路径,转向从存在论出发追溯源始的真理,提出存在论真理观。
他通过此在分析真理,指出真理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真理的源始状态就是“此在在真理中”,并借由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和存在建构等四个方面来表达这一命题的生存论意义,以四个问题解析真理设为前提的必然性。
关键词:存在论;符合论;此在;真理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0-0028-03真理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而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真理问题的研究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随着现代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真理也由远离人的现实生活到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一新背景下,海德格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真理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新理解。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专门用一节来详细探讨了真理问题,阐述其“存在论”真理观。
一、对“存在论”真理观的奠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真理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第四十四节,即该书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的最后一节“此在、展开状态和真理”,而他在其中对真理问题的回答明显指向他先前对此在(Dasein)的分析。
“唯此在存在,才‘有’真理”[1]260,基于此在的在世存在,揭示的真理才能成立,真理的基础是此在的在世存在。
在这里,关于此在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在先的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是先从此在的基本建构出发,再寻求存在的真理问题,为“存在论”真理观建立基础。
他指出,此在虽然不是置身于存在者之外的独立之物,但作为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此在与存在本身紧密相连,它能在它的存在中关心存在本身,使存在问题得以揭示、存在意义得以显现。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0](https://img.taocdn.com/s3/m/1ad6afaaf46527d3250ce01f.png)
南开大学哲学系04级五四论文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学号:0411423姓名:张新玲专业:逻辑学指导教师:郑辟瑞摘要哲学史上古已有之的“真理之争"遗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作为普遍境域的同一个世界同诸多特殊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能够如何超越特殊世界以把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收入理论目光的眼帘,也就是世界的课题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概念分析,最突出的成果在于: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世界构成境域思想,但突破了胡塞尔从传统哲学那里沿袭的主体主义思想的束缚。
然而海德格尔未能彻底解答古代哲学遗留的那两个问题,因为:1、他的世界分析从用具出发仍然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丧失了由事务构成的政治世界。
2、泛用具化倾向使海德格尔错失了主体无法把握的东西,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他始终跳不出用具组建起来的周围世界里。
关键词:特殊世界;同一个世界;境域构成引言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乃是一个核心概念。
当代现象学大家黑尔德曾经构建了一个所谓“世界现象学”的谱系,他认为,世界--而不是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才是现象学的“事情本身”,并且,他还构建了一个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兰德格雷贝、芬克(这两位都是胡塞尔的助手,也都试图打通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到他本人的学统谱系。
将“世界”概念的哲学史地位提高到如此的程度,黑尔德自然有一个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的理论梳理。
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关于世界问题的集中论述是在他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奠定他20世纪最主要哲学家之一地位的著作中.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借鉴黑尔德的这条思想线索来对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进行一番分析考察。
黑尔德的世界现象学是从对古希腊哲学的回顾再进入到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世界思想的分析的,而他得以打通这两者之间的思想通道的是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真理之争。
黑尔德由他的相关论述将意见之争最终归结于两个世界——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之间关系的上,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若要最终解决真理之争这一同样被现象学认可为哲学之基本任务的问题之解决,就要维系于对这两个世界之关系的解决以及世界课题化可能性的揭示。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c01b1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7.png)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
该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及对于存在、时间、人性和真理的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存在与时间》的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这是一种反思传统哲学的方式,通过解构传统哲学范畴和观念,揭示它们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假设。
海德格尔的方法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先验的概念和原则,而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更为综合和开放的理解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统一。
1. 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出发,将人的存在划分为存在性(Dasein)和事物性(das Man)。
存在性指的是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事物性则指人的一般性和无个体特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略了存在性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致使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 时间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时间不仅意味着时钟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指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时间性(temporality),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关键特征,它包括过去(past)、现在(present)和将来(future)三个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3. 存在与时间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海德格尔试图将存在和时间统一起来。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向前的运动,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存在是向未来的开放,是对将来的拓展。
时间性贯穿了存在的始终,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cae2563850e2524de4187eda.png)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然而,这却是一部难懂的书。
该书的论点概括地讲,就是追问什么是存在。
由此展开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提出关于它的问题很重要?此在是什么以及它与存在的问题有怎样的联系?此在是如何又为何存在的?时间和时间性对此在及其存在为何如此关键?这就是《存在与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该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认为此在实质上就是在世的此在,其存在就是烦。
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只是隐含在第一部分中的主题,即此在的时间性。
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
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密切相关。
有的哲学家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比如,就普遍性而高,乌鸦的概念不及鸟的概念,鸟的概念不及动物的概念,动物的概念不及生物的概念,生物的概念不及物体的概念。
它们的外延一个比一个大。
在海德格尔看来,过去的哲学家己经认识到哲学概念的普遍性,却未能认清这种普遍性的实质。
所以他说,存在概念是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
传统存在论的定义法显然不适用于存在概念,因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找不到比它更普遍的概念来阐述它。
存在无处不在,然而存在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并不是一种内在于任何实体的、易于辨识的特性。
海德格尔说,由此看来,不能用定义的方法来理解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说,我们的生活早己包含了某种存在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问题却从来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该如何探索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首先以人为出发点。
人与其他事物都是存在者,都包含着存在的意义。
但是人能提出并同答存在的意义问题,其他存在者却不能。
他把人称作此在,意思是存在在此,或者在这儿、在那儿。
此在本质上是存在于世界的,并不是简单地指它与世界上其他的物一样占据一块地方,而是说它不断地解释和参与其他实体及它们所处的背景,即环境或我们周围的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单一的世界而非一个实体的集合,仅仅就是因为此在如是而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的思路阐释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的思路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2132e10975f46527d3e1c7.png)
划 中 全 书 的 思路 。在 导 中 ,海 氏开 篇 即挑 明存 在 问 题 已 久 被 遗 忘 ,有 必 要 重 提 存 在 问 题 。在 此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分 析 了 存 在 问 题 的 形 式 结 构 、 优 先 地 位 , 从 而 把 时 间 性 崭 露 视 为 解 释 一 般 存 在 意 义 的
Ma y .201 3
JO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VERSI TY
海德格尔 《 存在 与 时间 < 导论> 》 的 思 路 阐 释
文 q 井 白, 太 昌
(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云 南 楚 雄 6 7 5 0 0 0;云 南 大 学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摘 要 :海 德格 尔 的 《 存 在 与 时 间 》 是 一 部 未 完 成 的 著 作 ,但 海 氏此 书 的 导 论 展 示 出 了作 为 计
一
说 明重 提 存 在 问 题 的 必 要 性 ,海 氏 反 驳 以 下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成见 。 首 先 ,人 们 一 直 把 “ 存 在 ” 看 作 最 普 遍 的概 念 。 对 此 ,海 氏 指 出 存 在 的 普 遍 性 不是 族 类 上 的普 遍 性 。这 是 什 么意 思 呢? 就 是 说 ,一 般存 在 者 都 可 以 归 为 某 个 族 类 , 从而有 一 个 统摄 所 有 同类 存 在者 的概 念 。 但 是 ,存 在 本 质 上 不 是 所 有 存 在 者 的 总 和 , 我 们 不 能 把 存 在 当作 最 高 的 存 在 者 。对 此 ,
海 氏这 一 部 未 了 之 作 的 基 本 思 想 、 中 心 内 容 的 分 析 ,始 终 是 后 续 研 究 者 学 术 探 究 的 领 域 。 笔 者 认 为 ,对 《 存 在 与 时 间》 导 论 的 思 路 分 析 ,即 可 清 晰 窥 见 海 氏 此 书 的 思 想 进 路 和 中心 内容 。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0bf3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3.png)
海德格尔存在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论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重要奠基性理论之一。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一、存在的背景与基本概念在探讨海德格尔存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存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特征。
存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人通过存在来与世界相互联系和交互。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来描述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性”(Existentiality)和“存在状态”(Existential state)。
存在性是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通过存在性,人体验到时间、空间、意义和价值等诸多存在维度。
存在状态指的是具体存在的状态,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二、存在的本质与特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本质与特征。
他认为,存在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 存在是暂时性的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暂时的,意味着存在具有终结性和不确定性。
人类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面临生老病死等变化,因此存在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2. 存在是真实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真实的,与虚幻、虚构的世界不同。
存在发生在现实的世界中,通过存在,人类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3. 存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自由的,意味着人类通过存在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存在追求自由和自主性,而非被动地接受和顺从外在的事物和规定。
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的存在是独特的,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存在。
每个人通过存在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存在是个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存在,人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1. 存在与时空的关系存在与时空紧密相连,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基本维度。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ab0a91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6.png)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7年。
这部作品是现象学运动中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海德格尔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即“存在问题”(Being Question),试图回归到对“存在”本身的原始追问。
注解如下:
核心概念:海德格尔提出“Dasein”(存在者,中文一般翻译为“此在”)的概念,特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存在的历史性、世界性和有限性。
他主张,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先于本质,即先于任何形式的规定和理解,我们必须首先从其生存经验出发理解其存在。
时间性分析: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指出时间并非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流逝,而是构成“此在”存在结构的一部分。
他区分了“当前时间”、“已逝时间”和“未来时间”,并认为此三者构成了人的存在形态。
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视为实体的倾向,他认为存在并非像物体那样“存在那里”,而是一种显现的过程,是“展开”和“揭示”的活动。
技术与世界的关系:虽然《存在与时间》未深入探讨技术问题,但海德格尔初步提出了“器具的揭示作用”,预示了他对技术时代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
未完成状态:《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原本设想的后半部分未能完成出版。
即便如此,这部著作已经为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状况、时间观念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浅析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世界”存在论之批判
![浅析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世界”存在论之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148515037cd184254b35359a.png)
关键词 :海德格 尔; 笛卡 尔; 存在 ; 此在 ; 世界
中 图分 类 号 : B 5 1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5 — 0 0 2 1 — 0 2
海 德格尔在 《 存在 与时间》 中, 为更清楚地 阐释世 界概
性 的无法通达 ,这样 的结果就是存在就 由有关 存在者在存
在 层 次 上 的 规 定 性 亦 即 属 性 来 加 以表 达 了 , 因此 , e x t e n s i o
( 广袤 ) 成为规定 实体存在 的根本属性 就是理所 当然 的了。 在笛卡尔那里 , 试 图从存 在论 上区分上帝 、 我 和物质注 定是没有结果的 , 因此 , 海德尔格说不仅笛卡尔提 出的世界 存 在论规定是残缺不全的 ,而且他的阐释及基础恰恰 使人 们 跳过了世界现象 ,正如跳过 了切近的从世 内上 到手 头的 存 在者一样 。他把此 在的存在规定为 e x t e n s i o , 并把此在 的 存 在同“ 世界 ” 的存在等同。海德格尔追问笛卡尔通达此在 这样一种 向来对存在本身 有所 领会 的存 在者的存在 的方式
识论转 向的第一人 , 通过 “ 我 思故我在 ” 确立 了“ 自我 ” 的主 体地位 。但到 了海德格尔 , 笛 卡尔却成 为他批判 的起 点 , 因 为笛卡尔没有解决主体的存在方式及这一主体何 以能认识 外在世界的重大问题 。因此笛卡尔的“ 世界 ” 不是真正意义 的世界。为 了将 自己的世界概念与后者的“ 世界” 区分开来 , 海 德格尔有 意在笛卡 尔的“ 世 界” 加上括号 , 这种最直 观 的 标 注在原著德文版中一 目了然 , 而中译本则用 了引号。 海德格尔在探讨 “ 世 界之 为世界( We h l i c h k e i t ) ” 时, 指出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a32a8774783e0912a2162a16.png)
动 物 的概 念不 及 生物 的概 念 ,生 物 的概念 不 及物 体 的概念 。它们 界 之 中存 在 ”。 海 德格 尔说 ,这 个 术 语 包 含 了 三 个 组 成 部 分 : 的外 延 一 个 比一 个 大 。 在海 德格 尔 看 来 ,过 去 的 哲 学 家 已经 认 在 … …中 、世 界 以及 “ 谁 ”在 世 界之 中 。理解 了这三 部分 就 理解 识到 哲学 概念 的 普遍 性 ,却 未能 认清 这种 普 遍性 的 实质 。所 以他 了人存 在 的 意义 。把 “ 在 … …之 中 ”理解 为 一个 事物 在 另一 个 事 说 ,存 在概 念是 最不 清楚 的一个 概 念 。 物 之 中 ,这种 认 识是 肤浅 的 。我 们不 可 能把 “ 人 ”与 “ 世界 ”这 传 统 存 在 论 的定 义 法 显 然 不 适 用 于 存 在 概 念 , 因 为 存 在 是 两种 东西 放 在一起 ,因为 “ 在世 界之 中存 在 ”是 人 的主 要特 征 , 最 普 遍 的概念 ,找不 到 比它 更普 遍 的概念 来 阐述 它 。存 在无 处 不 人 总 是带 着他 的 世界 ,世 界 也总 是人 的世 界 ,二 者本 来 就是 一 个 在 ,然而 存 在又 不存 在 于任 何地 方 ,它 并不 是一 种 内在 于任 何 实 整体 ,从 未 分开 过 。所 以人 与世 界 的关 系不 是外 在 的 ,而 是 内在
题 , 其他 存 在 者 却 不 能 。他 把 人 称 作 “ 此 在 ” ,意 思 是 存 在 在 在 。
体 的、易 于 辨识 的特 性 。海 德格 尔 说 ,由此 看来 ,不 能用 定义 的 的 。人无 需走 出 自身 而进 入 一个 外在 于他 的世 界 ,因 为他本 来 就 方法来 理解 存在 概念 。 在世 界之 中 。这 种意 义 上 的 “ 在 … …之 中 ”, 立足 于人 的 生存 方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https://img.taocdn.com/s3/m/a01ca97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b.png)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简介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被称为存在主义。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时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提出了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将重点分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时间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认为,时间既不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概念,而是人类存在本身的一部分。
时间是存在的本源和基础,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他提出了“时间-存在”的理论,即存在是在时间中发生的,而时间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之一。
时间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维度,它是存在的内在维度。
存在的三个时态海德格尔将时间分成了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认为,这三个时态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的,并在一起形成了存在的全貌。
•过去:过去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它已经存在过,它的痕迹留存在当下,并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过去经验、记忆和历史都是存在的一部分。
•现在:现在是时间中最具现实性和最直接的存在。
它是存在的核心,也是我们感知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未来:未来并不是不存在的,它是存在的一部分,因为它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产生影响。
未来是我们的期望和希望,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时间与死亡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与死亡密不可分。
因为人的存在是必定有一定的终结的,而死亡就是这个终结。
人的死亡是时间的终结,它使时间得以圆满地完成其使命。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最终维度,是人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的存在是向死亡挑战的,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审慎地策略和使用时间。
时间的存在模式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两种模式:在世和事物性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通常处于在世的模式中,即我们向世界开放、与之交流和互动。
在事物性存在的模式中,我们关注对象本身,而忽视了它们存在的背景和环境。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d5459127d3240c8547ef90.png)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作者:郭梦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1期郭梦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只有人才能体现存在本身,并且在对存在的不断追问中获得自身的本质。
海德格尔赋予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以特定的名称——“此在”。
“此在总是我”和“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是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此在”概念的诠释,海德格尔是围绕“在世”来展开论述的。
此在的日常在世是常人,常人为自身而在此,但常人自身确是一种平均状态,而不是本真的、自己掌握自己的此在自身;此在在世的展开方式是现身、领会和沉沦;畏和烦是此在的结构整体。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在世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46-01“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Dasein”一词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指称人的存在。
他之所以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对人的种种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等)区别开来。
传统对人的定义是从事实性出发,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1]1 “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1)“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总是我的”,这就说明了“此在”的单一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说明没有“一般的”人,只有单个的具体的人。
海德格尔说,“此在”在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把人称代词一起说出来:“我在......”,“你在......”,这就说明“此在总是我的”这一性质。
因此在本体论上不可以把“此在”理解为一个现成东西的类和样本。
“此在”的在就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两种模式。
解读《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理解
![解读《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13f29c390c69ec3d4bb754c.png)
解读《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理解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问世于一九二七年,海德格尔在他对古希腊残片断简的所有随心所欲的注释中都强调说,事情不只是涉及到文字的准确翻译,因为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可能对真正的义理骚不到痒处。
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概念的梳理以及对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对相关概念所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此书核心概念就是从“我思”开始对迪卡尔到康德的西方“我思故我在”的传统批判的突破。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海德格尔在解释康德哲学时,特别引述康德本人的话,说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问题,其要害都归于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人是什么?”关键词:《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此在;康德一、《存在与时间》问题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问题始终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
自古希腊以来,存在问题一直处于本体论的层次上研究,并且是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探究作为本原的“存在”,这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是一种关于对“存在者”的探究,而不是对“存在”意义的探究。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通过回归到现实日常生活当中“去生活”来领会“存在”的意义这种方式,表达出了一种对哲学的探究其实亦是对我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的反思这样一种思想。
全部近现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个“我思”而展开,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曾经正确的指出,笛卡尔通过“我思”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开端,当之无愧地应当被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人。
换句话说,《存在和时间》海德格尔的问题在这里与笛卡尔,康德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倘若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做梦?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呢?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海德格尔谈论“我思”的真理时,说出了很经典的话,即“唯有并且只有“Dasien”在,才‘有’真理”的缘故二、“此在”释义的演变Dasein现有诸中文译名“亲在”“此在”“缘在”等的理解、比较与辨疏。
鉴于上述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历史角度而来的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Dasein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概念在中文语境和汉语思想中的理解、接受与翻译。
《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哲学的灵魂探索
![《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哲学的灵魂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da751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d.png)
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哲学的灵魂探索引言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欧洲哲学思潮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个体身份。
其中,存在与时间作为核心议题之一,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探讨存在与时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揭示存在主义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重要启示。
1. 存在主义哲学简介•简述存在主义哲学起源和基本理念。
•引用代表性思想家(如西蒙·德·波伏娃、尼采等)的观点,阐释他们对于人类自由、选择以及责任的看法。
2. 时间与存在:分离还是统一?2.1 时间作为外部客观现实•探讨传统哲学对于时间的看法。
•分析康德和牛顿力学在时间观上的影响。
2.2 时间作为内部主观经验•引用黑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家关于时间内部维度及意识形态构成的理论。
•解释“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关联,并讨论其与人类存在的紧密联系。
•探索时间对于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2.3 时间与存在:统一或冲突?•分析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时间的独特见解,如海德格尔的“存有-世界”概念。
•探讨时间作为人类存在基础的实践意义。
3. 时间对于个体身份和意义的影响3.1 时间对于个体身份的塑造•解释时间流逝对个体经验、记忆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讨论时间在形成个体社会角色和群体认同中所起到的作用。
3.2 时间对于生命意义和目标的考量•探讨人们面对有限寿命时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
•引用萨特等思想家关于自主选择和责任感在时间维度下持续生成新意义的观点。
结论本文通过探索存在与时间这一核心议题,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自由、选择、责任以及生存意义方面重要启示。
它教导我们珍惜此刻、承担责任,并将每时每刻视为新再造自我和探索意义的机遇。
在时光变幻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目标,以更加有意义的方式塑造我们的生命。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12f48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9.png)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中,‚在世‛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就是围绕着在世来展开论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或者说,此在正是通过对在世的种种情态的揭示而得以阐明的。
此在的性质之一就是去存在,而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各种规定,都是植根于‚在世现象‛之中。
也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海德格尔毫不留情地批评传统本体论全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为传统本体论跳过了在世现象,不是以‚在世存在‛作为出发点,所以无法抓住存在,而只是抓到了存在者。
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本末倒置,因为只要存在还被当作自明的现象而放在一边因而还停留在暗晦之中,对存在者的研究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无法抓住存在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海德格尔才作出了‚存在者状态的‛(Ontisch)性质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性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奠定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的基础。
本文首先揭示出‚在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总体结构上所处的位置。
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
此在有两种根本性质,即存在(Existenz)与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此在的展开有三种情态:情绪、领会和言谈;此在的存在又有三种结构:被抛、筹划和沉沦。
此在的这些性质、存在结构和展开方式,都植根于在世本身,海德格尔对它们的阐明,就揭示了此在在世本身的实际生存活动。
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本体论超越主体与超越对象世界之间的对立,指出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主体及其对世界的概念;也不是先有一个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然后从主体之内投射出一个世界。
这两种看法,或者假定了实在的优先地位,或者假定了主体和内部经验的优先地位,都把世界现象给遗忘了,都从在世的实际境遇之上跳了过去,从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与此相反,海德格尔认为,在世存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此在的在世活动才能揭示出世界本身的存在,而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各种性质和展开方式的揭示,就是以对在世现象的揭示为基础的。
第三方面论述了在世存在的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基础,即在世;也就是把在世的存在在存在论上把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烦。
一、‚在世‛在第一篇中的地位此在有两个性质:‚存在‛与‚向来我属性‛。
此在的‚存在‛不同于现成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去存在。
而‚向来我属性‛使得此在得以以自己的存在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来对它有所作为,就是说作为可能性而存在,它可以在其存在中选择自己本身,获得或失去自己本身,而这些就是其存在的可能性,因而是积极的。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状态也是存在的样式。
由于此在的上述性质,海德格尔指出,必须用独特的、不同于对待现成存在的方式来对待此在,即不能把它的存在当成是自明的,而必须先在存在论上‚给出‛它的存在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它的领悟。
此在分析亦不应在一种‚确定‛的生存活动的差别相‛中来阐释,而是要在这一生存活动的无差别的平均状态中来阐释,因为这种平均状态乃是此在存在的积极的现象性质,一切如其所是的自下而上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来又回到其中去;此在在这种状态乃至于逃避它的存在和遗忘它的存在这类方式中现身。
因为此在的这种独特的存在特性,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生存论性质与作为非此在式存在者的存在规定性这两个范畴的区分。
一方面,此在的存在本质上是被抛,‚此在总已沉沦‛;另一方面,要揭露此在的存在论性质,必须从此在的实际境遇出发,又不能停留在这种平均状态的沉沦之中,此在‚筹划‛自身的存在,是超越。
但是,沉沦不是消极的,超越也不比沉沦更积极,二者都是此在积极的生存现象。
第二章直接了当地指出此在的基本机制,即‚在世界中存在‛。
这里的着眼点是‚在之中‛(Inheit)这一概念。
此在的生存机制就是在世界中存在。
这一存在机制有三个组建环节:世界、此在为谁之‚我‛、及‚在之中‛本身。
海德格尔在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分别阐释了这三者;在第六章则展开论述了此在在世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在世即烦。
关于‚在之中‛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不同于现成存在物之间的空间包含关系,而是指此在的一种存在机制,是一种生存论性质;它的意义是此在依寓于或逗留于世界,而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与之相熟悉。
正因为此在是以这样的‚在之中‛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它所寓的世界本身的存在亦植根于这个‚在之中‛概念,由此决定了此在与世界的关系。
只有当存在者本来就具有‚在之中‛这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当世界这样的东西由于这种存在者的‚在此‛已经对它揭示出来了,这种存在者才可能接触现成存在于世界之内的东西。
[1]‚在世界中存在‛并非先有一个世界,然后此在跑进去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并非在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之外另有一种存在者现成存在并与它聚在一起,相反,后者之所以能同此在聚会,只因为它能在一个世界之内从它本身方面显现出来。
因为此在本质上是以‚在之中‛这种方式存在的,所以它能明确地揭示从周围世界方面来照面的存在者,能够知道它们,利用它们,能够有世界。
此在通过‚在之中‛的方式去存在,其实际状态是:此在的在世向来已经分散在乃至解体在‚在之中‛的某些确定方式中。
这些方式都有烦忙的方式——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
在世本质上就是烦忙,此在之能领会自身,只能而且首先从那种它自身所不是的、但却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来照面的存在者方面及其存在方式方面来获得,因此海德格尔指出对在世的现象学揭示具有斥伪和去蔽的性质。
这样,对世界的认识‚通常地和唯一地作为范本代表着‘在之中’这种现象‛,所以,海德格尔说,我们应该就认识世界这一角度更尖锐地提出在世问题,把在世作为‚在之中‛的生存论样式收入眼帘。
第13节就是来完成上面提出的任务。
海德格尔抓住了传统认识论的‚超越‛难题,批判了这种没有追问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的错误,从而提出了他关于‚认识作为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的观点。
其着眼点和着手处,是此在的‚在之中‛的存在方式。
认识本身先行地奠基于‚已经寓于世界的存在‛中,就是说,此在本质上包含了认识,因为,上面说到,此在是从它自身所不是的而却在它的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方面获得对自身的领会的。
因此,此在首先从照面的存在者那里取得着眼点,对世内存在者凝视、观望从而发生知觉。
此在按照它本来的存在方式一向已经在外,滞留于属于已被揭示的世界的照面着的存在者。
这种依寓于对象的在外存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内;此在本身就作为认识着的‚在世界之中‛。
[2]。
认识是此在植根于在世的一种样式。
因此,首要的工作是把‚在世界之中‛作为基本机制先行加阐释。
二、世界之为世界的存在在第三章中,海德格尔具体论述了怎样运用‚在世‛作为钥匙来打开世界的存在的大门,使它的存在在存在论上达到朗照的。
海德格尔指出,传统本体论企图通过对世内存在者的描述来达到对世界的把握,这一开始便踏上了错误的道路,因为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述也好,还是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这两种欲达到‚客观存在‛的入手方式都已经预先假定了‚世界‛了,尽管方式不同。
那么,在存在论上要追查其存在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才能在存在论上把握它?海德格尔指出,这个世界既不是指共同的世界,也不是指主观的世界,而是指一般世界之为世界。
这个世界乃是‚在世‛的一个组建环节,也是一个生存论环节(因为在世乃是此在的生存论规定)。
世界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向来已曾在其中的‚何所在‛,是此在无论怎样转身而去,但纵到海角天涯也还不过是向之归来的‚何所向‛。
[3]世界就是实际上的此在作为此‚生活‛在其中的东西,而不是非此在的现象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这样的世界能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通达呢?这应在此在的日常的平均状态中去寻找,只要在现象上执着于日常的在世,世界这样的东西就一定会映入眼帘。
因此研究工作采取的途径是从下而上的,也就是从平均的在世这一生存论性质到一般的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通过对周围世界内最切近地照面的存在者作存在论阐释,去寻找周围世界之为世界。
这一方法论原则不仅支配着第三章,而且也是全书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首先得从周围世界入手,这是第一阶段的工作。
周围世界是一个用具世界,在其中照面的存在者通过用具性,即‚为了作……之用‛的指引关系而突现出来;它的存在方式是‚当下上手状态‛(Zuhandenheit),即它是在使用当中,而不是被当作现成摆在那里(现成在手状态,Vorhandenheit)作专题研究的时候,才最本真地表现出用具性。
日常在世就是在世界中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即烦忙(Besorgen);而这种打交道也并非持留在工具身上;工件或正制作着的东西才是原本被烦忙着的东西,因而也就是上手的东西。
工件承担着指引整体性,用具是在这个整体性中来照面的。
烦忙着打交道所及的存在者统统在指引整体性中得到照亮,公众世界及周围自然亦同时被揭示出来,成为人人可通达的世界了。
这一切之得以实现,源始的根据在于平均的日常在世。
但是,海德格尔呼吁道:世内存在者的拼合并不产生作为总和的‚世界‛这样的东西!上面揭示出的世界只是用具的世界,而非所要追寻的作为世界的世界。
世界本身不是一种世内存在者。
但世界对世内存在者起决定性的规定作用,从而唯当‚有‛世界,世内存在者来照面,才能显现为就它的存在得到揭示的存在者。
[4]怎样才能‚有‛世界?对此海德格尔说‚Die Weltweltet‛,意即‚世界成为世界‛,世界及其中的存在者,均不是离开此在的在世而外在地、独立地存在的,而正是在此在的在世中才一起现身的。
然而,此在的在世就是烦忙着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哪个才是最为原始的?对世内存在者的研究能否引导对世界现象的展示?答案是肯定的,海德格尔的方法论原则正是如此规定的。
但如何实现,这却是个难题。
海德格尔谨慎地问:既然此在对自身的存在的领悟本质上属于它的存在,而且此在在存在者状态上是通过在世组建起来的,那么此在不就具有一种对世界的领悟吗?随着在世内照面的存在者不是有世界这样的东西呈示出来了吗?世界现象不是可以这样前现象学地而无需专题的存在论分析就映入眼帘吗?此在烦忙于用具世界,本身就具有其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在这种可能性当中,世内存在者的世界性不是可以与这种存在者一起亮相吗?如果未经具体分析在世的结构就直接断定这些可能性,即不从在手的东西中发现出其上手的存在方式来,那么这就很可能与笛卡尔主义划不清界限了。
幸而海德格尔没有这样做!他在用具的触目、窘迫和腻味这些存在样式中,发现了上手性;然而这不是直接的展示,而是通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才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