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一、课文导入

萧红这样回忆鲁迅:“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

鲁迅有一双看夜的眼睛。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鲁迅在一个夜晚写下了《灯下漫笔》,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兑换银元)写起,从这件小事作者联想到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T接着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T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文末作者发出号召:创造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文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中国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创造第三样时代的召

唤。

三、课文分析(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的结构特色。

(1)请同学们陈述这一件小事的始末。明确:民国二三年的时候,钞票的信用越来越好,蒸蒸日上。加上钞票比银元要轻便方便得多T老百姓都乐意拿银元来兑换成钞票T后来

蔡松坡发动起义,讨伐袁世凯,政局不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T 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但商民拒收钞票不说不要,只说找不出零钱)T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也行,但没人愿意换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去借

现钱,借不到T那么,换外国银行的钞票,也换不到T 我终于暗中找到

行市,以六折几的价格用钞票换现银,非常高兴,卖去一半T后来又涨到

了七折,我更非常高兴,全换了。T 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

安心,欢喜。

(2)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3)这件小事与“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明确:两者心理变化类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反抗,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4)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明确: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

思想探索的起点。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

振臂疾呼。

他用平凡、普通的生活小事,来引出沉重、深刻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2、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的观点。

(1)作者的观点。T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对于中国历史,他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明确:中国历史可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2)这两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时代?

明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T乱世“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T治世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

强盗来了——属于官,杀官兵既到——又仿佛属于强盗,仍被杀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②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 段)

◊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 段)◊“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 段)

◊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 段)

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T治世

③从百姓的这些祈求中我们看出他们什么样的一种心态?造成这种

心态的社会原因

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

原因:专制暴力。

(3)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的奴性人格。

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使中国的百姓变得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在长期的奴役和残害之下,这种奴性心理,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既尖锐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对百姓的残酷统治,同时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百姓,讽刺他们的愚昧、麻木,他们的奴性人格。

3、第三部分

(1)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鲁迅所生活着的当时,是让他赞颂的一个时代吗?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明确:百姓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人们都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由此可见,作者所处的时代,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而百姓呢,还是祈求自己能暂时做稳了奴隶。

(2)鲁迅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对现实是不满的,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号召?

明确: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是一个走出了“一

治一乱” 的怪圈,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老百姓告别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