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设计.doc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灯下漫笔(节选)》的文学价值;2.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灯下漫笔(节选)》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通过文笔婉约而充满情感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画面。
学生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散发性、抒情性、多样性为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的把控等。
同时,通过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分析,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散文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唤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其中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特点。
教师可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Step 3:分析散文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逐步认识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情感表达、自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撰写读后感(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份读后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后感中结合《灯下漫笔(节选)》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分享,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灯下漫笔〉节选》这篇文章,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特色。
2.运用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导入 (10 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30 分钟)1.让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
2.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章中有哪些典故和比喻?它们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文章有哪些描述性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 (20 分钟)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
Step 4 创作活动 (3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
每个组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片段,仿照《〈灯下漫笔〉节选》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其中的景物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取的段落或片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主要思想?-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描写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Step 5 展示和交流 (10 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Step 6 结束总结 (10 分钟)1.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
3. 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情感态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
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培养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2.2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篇文章?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对文本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4.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提供《灯下漫笔》的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
5.2 影像资料:播放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5.3 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灯下漫笔》中的精彩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鲁迅散文的特点;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 鲁迅散文语言的把握;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默读和精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散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本中的精彩片段;3.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漫画创作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漫画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漫画的基本概念、创作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漫画作品,引起学生对漫画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漫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漫画的概念与要素(15分钟)教师介绍漫画的定义和概念,包括画面、主题、对白、画风等要素,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漫画。
3. 漫画创作步骤(20分钟)教师分步介绍漫画的创作步骤: - 第一步:确定故事情节和主题; - 第二步:设计角色形象和画面构图; - 第三步:填充细节和色彩; - 第四步:添加对白和气氛; - 第五步:修饰和润色。
4. 漫画创作技巧(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漫画创作技巧: - 简洁明快的线条表现; - 运用不同画风和色彩表达情感; - 合理运用对白和气氛营造; - 笑点的设置和节奏控制。
5. 练习与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漫画创作实践,每个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创作一个简短的漫画故事,并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漫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技巧,并鼓励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漫画创作。
五、作业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漫画创作步骤和技巧,完成一篇自己的漫画创作作品,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漫画的基本概念、创作步骤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实际创作时间较为有限,下节课可以增加创作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同时,在分组展示环节中,应注意每个小组的漫画作品呈现时间控制,以避免超时影响教学进度。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学会如何解读文言文,并能够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
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激发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读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2 语言学习: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和句式结构。
分析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入:通过展示与《灯下漫笔》相关的图片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并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他人讨论来解决问题。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的某些问题或观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帮助解决。
3.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和分析《灯下漫笔》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回答问题或写一篇短文,评估学生对《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解决和交流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提供《灯下漫笔》的原文和注释版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思考并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的分析与欣赏。
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刻思想的提炼和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灯下漫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文本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交流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表达观点的。
5.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思考并讨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创意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和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7. 分享与评价: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9.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灯下漫笔的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灯下漫笔(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内容: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灯下漫笔(节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灯下漫笔(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讽刺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一本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散文集,由中国当代散文家贾平凹创作。
该书以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教授《灯下漫笔》这一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赏析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并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意义。
2. 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让他们就该段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研究和讨论。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写出自己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给予写作任务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散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于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3.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讨论,提取段落中的重点内容、文学要素和修辞手法。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讨论和互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力量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育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比的联想力量。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剧烈的激愤之情;3.体会、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悟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悟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尝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比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会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同学活动】预习,诵读。
思索,争论。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索: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日,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索。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非常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期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头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头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读本,内容丰富多样,适合初中生阅读。
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本教学设计是《灯下漫笔(节选)》的一部分,选取了适合教学的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由多位作家合作编写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多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次教学设计选取了其中一篇故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2.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和主题。
•运用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准备教材:《灯下漫笔》教材册子。
•准备教具:黑板、粉笔。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你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你们读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情节或人物?•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目标。
3. 阅读故事原文•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阅读故事原文,并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4.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与他们的性格相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 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主题•教师要求学生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并分析这些细节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6. 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一、课文导入
萧红这样回忆鲁迅:“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
鲁迅有一双看夜的眼睛。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
那么,鲁迅在一个夜晚写下了《灯下漫笔》,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兑换银元)写起,从这件小事作者联想到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 T接着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T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文末作者发出号召:创造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文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中国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
发出创造第三样时代的召
唤。
三、课文分析(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的结构特色。
(1)请同学们陈述这一件小事的始末。
明确:民国二三年的时候,钞票的信用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加上钞票比银元要轻便方便得多T老百姓都乐意拿银元来兑换成钞票T后来
蔡松坡发动起义,讨伐袁世凯,政局不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T 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但商民拒收钞票不说不要,只说找不出零钱)T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也行,但没人愿意换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去借
现钱,借不到T那么,换外国银行的钞票,也换不到T 我终于暗中找到
行市,以六折几的价格用钞票换现银,非常高兴,卖去一半T后来又涨到
了七折,我更非常高兴,全换了。
T 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
安心,欢喜。
(2)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3)这件小事与“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明确:两者心理变化类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反抗,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4)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明确: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
思想探索的起点。
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
振臂疾呼。
他用平凡、普通的生活小事,来引出沉重、深刻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2、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的观点。
(1)作者的观点。
T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对于中国历史,他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明确:中国历史可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2)这两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时代?
明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T乱世“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T治世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
强盗来了——属于官,杀官兵既到——又仿佛属于强盗,仍被杀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②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 段)
◊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第8 段)◊“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第9 段)
◊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第9 段)
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T治世
③从百姓的这些祈求中我们看出他们什么样的一种心态?造成这种
心态的社会原因
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
原因:专制暴力。
(3)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的奴性人格。
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使中国的百姓变得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在长期的奴役和残害之下,这种奴性心理,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既尖锐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对百姓的残酷统治,同时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百姓,讽刺他们的愚昧、麻木,他们的奴性人格。
3、第三部分
(1)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
鲁迅所生活着的当时,是让他赞颂的一个时代吗?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明确:百姓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们都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由此可见,作者所处的时代,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而百姓呢,还是祈求自己能暂时做稳了奴隶。
(2)鲁迅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对现实是不满的,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号召?
明确: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是一个走出了“一
治一乱” 的怪圈,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老百姓告别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是老百姓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享有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时代。
4、结语
品读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顾城有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那么,时代不停地在前进,也哉进步,现在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想要的第三样时代。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时代的使命,又落到了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