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合集下载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所属分类:国际贸易贸易金融添加摘要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

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孤立主义一直饱受争议。

一个国家是否采取此种政策对该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尽管也有人指出如果独立于这个经济模式之外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大部分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此种政策是无益于国家的总体进步的。

典型的反例就是工业时代以前的传统经济模式。

国家或地区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利大于弊的,其道理显而易见。

孤立主义对贸易的封锁将导致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 1 基本内容∙ 2 历史见证∙ 3 正文∙ 4 思想发展∙ 5 相关词条∙ 6 参考资料孤立主义-基本内容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20世纪初,孤立主义势力一度削弱,但在30年代又重新抬头并达到高峰,即所谓"传统孤立主义"或"老孤立主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又出现了和"传统孤立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新孤立主义"。

概括而言,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且侧重政治、军事和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实际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由此在外交政策中采取所谓"中立"立场,其结果不仅危害了和平,而且也损害了美国的自身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终于使美国外交政策上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彻底破产。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

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

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

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

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

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

浅析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浅析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纽 中心 和最 善 于运 用大 陆均 势的操 纵 国。 均势 使英 国的外 交 带 上 了一 种 经 验 主义 甚 至机 会 主 义 的色
论。 均势 就是 主要大 国保持 一种 权力 大致 相等 的状 态 ,或者 是小 国集 团 与大 国保 持 大致 相 等 的权力 。
均 势外 交思想 古 已有 之 。 国战 国时期就 有所 谓的 中
的。 国不希 望欧 洲大 陆被 一个最 强 大 的霸权所 统 英 治 , 则整 个 欧洲 大 陆 的 资源就 会 在一 个 国家 的统 否 治下 被 集 中起 来 , 国的 国家 安全 就 会受 到极 大 的 英 威胁 。 着英 国国力 的逐步 强大 和其海 上 霸权地 位 随 的确 立 , 维持 欧洲 大 陆均势 中采 取孤 立政 策 , 在 既可
第3 卷 第 1 1 期
21 0 0年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o h eg nvri SeSi o r lf i n i sy(o . ) n Cf U e t e
V0 . . 1 31 No 1Jn 2 1 a . 00
浅 析英 国的孤立主义外 交政 策
黄梅英
( 西华 师范 大学 ,四川 南充 670) 302
摘 要 : 立 主义在 英 国外 交史上 占有 重要 地位 , 英 国传统 的 对欧 洲外 交政策, 孤 是 并对 当今 英 国的 外交
仍 产 生一定 的影响 。孤 立主 义是 英 国在 欧 洲维持 均 势 的一种 外 交手段 。 其产 生 与其独 特 的 岛国环境 有 关 .
更是 以 实力为基础 最大 限度 实现 其 国家利益 的外 交选择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和 国 际形 势 的变化, 面临 的是 其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摘要“光辉孤立”是近代英国长期奉行的重要方外交政策之一, 也是英国维护欧陆均势的重要的外交手段。

对“光辉孤立”政策的坚守,既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英国的利益,保障了英国的和平和独立自主,使英国专注于自身的建设以及对殖民地的扩张与统治。

然而,另一方面,“光辉孤立”政策也削弱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及影响,并且从本质上来说,“光辉孤立”政策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发展;益处;弊端;局限性。

“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指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提出。

其涵义是,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扮演一个均势平衡者的角色。

其目的是牵制大陆各强国,为英国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英国凭借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号强国。

此后的20年间,英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英国的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强大的国力决定了“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

然而,本文希望探求一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即对这一外交政策的坚持,究竟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它对英国真的只有益处吗?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个浅析。

一、“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有利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奉行“光辉独立”政策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于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得英国能够专心于国内事件,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内建设和发展上,从而保障了英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

其次,从战略安全利益的角度看,使英国长时间内未曾介入与任何一个欧洲大国的冲突,使英国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得享珍贵的和平。

从_光荣孤立_到_绥靖政策_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从_光荣孤立_到_绥靖政策_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历 史 回 廊
从 “光荣孤立” 到 “绥靖政策”
——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任
(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陕西・西安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经历了从 “光荣孤立” “ - 均势外交” “ - 绥靖政策” 的转变过程, 摘 要 20 世纪前后, 正是这种转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而促使这一系列巨大转变的深层原因, 应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 英国 欧洲 对外政策
200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实则是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铺平了道路。 三、 从 “均势外交” 到 “绥靖政策” 希特勒法西斯势力的登台, 使欧洲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对此并非没有意识到。 1934 年 2 月英国国防需求委员 会报告曾明确指出, 德国是英国 “最大的潜在敌人” ,但就是 这样,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仍然执行 “扶德抑法” 的 老政策。如果说, 在此之前, “英国的扶弱抑强……只是追求 均势的一种本能”的话, 那么, 德国现在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 它的 “扶植” 了。 英国之所以还坚持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 它想推迟战争的爆发。 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国联” 宣布对意大利 1935 年, 实行经济制裁, 英国坚决反对, 因为它害怕这会动怒墨索里尼 对它发动战争。1936 年, 德意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弗朗哥发动 叛乱, 英国政府宣布 “中立” 。但暗地里却允许叛军从英国私 人商行获取石油和飞机及战略装备。 从英国政府的上述做法 中不难看出, 它不仅在继续执行均势政策, 而且已经在这个政 策中增添了不少绥靖主义色彩, 实为一种 “不干涉” 的 “干涉” , 一种对德意法西斯姑息、 妥协、 退让、 投降的方针。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后, 英国外交才完全 1937 年 5 月, 转变为绥靖政策。他上台后, 极力想搞好同希特勒和墨索里 尼的关系, 他认为: “摆脱日益恶化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形势的 方法只能是绥靖。 ”正是在这种错误心理的指导下, 英国在绥 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张伯伦错误的认为, “德奥 1938 年 3 月德军占领奥地利, 合并” 将 “打击罗马-柏林轴心, 在我们未来的大陆和欧洲政策 中, 我们可以希望得到意大利大量的援助” 。所以, 他对德奥 合并一事予以默认。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会议是张伯伦绥 靖政策的顶点。随后, 他又与希特勒签署了 《英德声明》 , 认为 有了这张声明, “从今以后, 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 “我 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我建议我们安然睡觉去吧” 。 1939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部分。至此,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国的绥靖政策下, 全部被纳粹德国吞并。 三十年代后期, 英国面对希特勒日益扩张的侵略行为采 取绥靖政策以求苟安, 不仅出卖了欧洲弱小国家的主权, 而且 迫使自己在失去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投入反德战争, 使国 家蒙受了重大损失。 四、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 尤其是英国社 会背景, 英国走向绥靖并非偶然, 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一) 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决定政治, 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 历史动因之一。 一战后, 英国直接损失达 120 亿英镑, 失业人 数直线上升,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严重 滑坡,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全面畏缩,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 可危。显而易见, 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 日薄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 英国政府认为经济问题是国家面 临的最严重, 最急迫的危险, 其它必须让位, 必须等待。 因而, 政府致力于经济的恢复, 却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他们 认为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 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因 此, 军事上一直满足于 1918 年的技术, 军费开支降低到无法 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 英国 采取的重经济、 轻军事的变相调配, 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 “节约” 中得到改变, 反而引发了汹涌澎湃的罢工浪潮, 政府内 阁的频繁交替。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 续和坚定的政策。同时, 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 问题又对以后的绥靖埋下了祸根。 (二)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 不妨说是对 “反战求和” 的热切渴望。 英国在一战中的巨大损失对英国人 传统的心安理得、 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 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 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和平主义组织, 和 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1936 年, 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 意测验, 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 而和平 90%的人拒绝参战, 主义者在呼吁太平的同时, 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 性, 这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而且使人们混淆了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 反战的社会情绪, 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 制 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 “社会太平” 的反战求和思潮, 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 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可以 说, “反战求和” 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 的温床, 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三) 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 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 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 用心。 首先, 扶德抑法, 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 政策是英国 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 通过欧洲大陆德、 法、 俄的互相牵制, 达 到 “实力均衡” 。一战既然改变了这种均势, 那么英国现在的 任务就是回归这种均势。 其次: 以德反苏, 实现 “祸水东引” 。苏联的崛起, 引起了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度恐惧, 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 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 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 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英国把德国作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 再次: 不战而和, 维护霸主权益。如果说 “反战求和” 是一 种和平的社会思潮, 那么, “不战而和” 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 的政治追求。 一战给英国带来的损失, 使英国统治阶级担心战 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 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综上所述, 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 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 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 成为历 史的必然。当然, 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 “外部因素” 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 咄逼人的态势, 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 不得不妥协避让。然 而, 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 历史才走向了 “绥靖” 的起点。

孤立主义名词解释

孤立主义名词解释

孤立主义名词解释
孤立主义:美国建国以后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

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赢得的独立。

在美国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因此采取了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孤立主义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

孤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实质是只是一个抵制欧洲干涉和实现国家自我利益的策略口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孤立的思想与独立的思想是同时产生的。

新旧大陆遥远的空间距离、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不仅使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要求独立的愿望和主张,并付诸行动,同时也产生了孤立于欧洲纷争之外的思想,并在美国独立后进一步发展起来。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现任总统一职的《告别祠》中提出了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在这里指出卷入欧洲的政治纠纷是非常不明智的。

华盛顿提出,美国应该在发展自身商业关系时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关系,美国的政策是避免同任何外国签订永久性同盟,暂时性同盟只是应付紧急事件的权宜手段。

《告别词》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了政策方针,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特点:
①中立;
②不结盟;
③不介入欧洲事务。

不介入欧洲事务也是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核心。

以后历届美国政府在实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时,都有不同的做法,但不介入欧洲争端这一点始终未变。

因此,所谓的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趣解历史上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

趣解历史上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

趣解历史上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
蚌相争,渔翁得利。

坐山观虎斗,自有好处收。

二、英法的绥靖政策:
怕硬欺软,以求苟安。

借刀杀人,祸水东引。

美国的对外政策:
1、门罗主义:肥水不流外人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

2、泛美主义:
美洲人民是一家,弟弟要听哥哥的话。

3、一战中的“中立”政策:
头顶一块遮羞布,趁着战乱捞好处。

4、二战前夕的中立政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任凭风浪起,稳坐钩鱼船。

5、金元外交和马歇尔计划:
端我的碗,受我的管。

6、冷战政策:
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7、霸权主义政策:
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苍天
肩抗原子炸弹,兜装捆捆美元。

我当世界警察,大小事物全管。

8、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

谁的肚子大,谁应吃的多。

10、大棒政策: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

中国和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8、俄国蚕食周边领土的政策:
兔子偏吃窝边草。

浅析20世纪20_30年代英国的欧洲政策

浅析20世纪20_30年代英国的欧洲政策

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英国的世界强国地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

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政治影响普遍缩水。

国情的变化,迫使英国在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一系列改变和重新选择,试图巩固英国的实力和利益。

对当时的英国来说,维持它在欧洲十分脆弱的强国地位,恢复欧洲的均势乃是其当务之急。

一、和平体制的脆弱性及对英国欧洲政策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欧洲均势局面面临诸多变化。

在欧洲政治格局重构的过程中,英国战后外交重点的当务之急是恢复欧洲的均势。

正如英国外交部一份备忘录所指出的“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切,或者更多一些,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保持我们所有的东西平平安安过日子。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的目标既要防止德国再度崛起,危及欧洲的和平,又反对过分削弱或肢解德国,以抗衡法国和抵制苏联。

因此,从一开始英国就主张要维护德国作为“欧洲国家体系中一个有生命力的伙伴”,希望缔结对德不要过于苛刻的惩罚性和约。

然而事与愿违,最终战胜者对战败者来个“强制的和平”:不仅战争罪责全部归于德国,还强迫其接受一个极为苛刻、屈辱的、完全体现战胜国意志的《凡尔赛条约》,从而为日后的欧洲埋下了动乱的恶种。

凡尔赛体系从一开始就缺乏道义上的合法性。

它首先破坏了实行传统均势政策的基础之一:与战败国和解,使之能够平等地参与欧洲协调,这显然与英国的初衷有违,也成了英国建立道德均势的心理障碍,而且由此而来的对于德国要求修改条约的呼声获得广泛的同情,构成了30年代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

这也造成了德国这个欧洲秩序的破坏者,把修改条约、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等作为日后德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赔款是战胜国又一视短之举。

由于战胜国经济战略的非现实性,破坏了战后初期与战败国取得真正和解的可能性。

20年代初期的赔款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各国,也正是因为赔款问题使得英国无法实现与德国和解的计划,增加了英法之间的歧异,破坏了两个维护欧洲均势体系者之间的合作。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

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

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

“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
含义: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 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 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基本要旨: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 前盟约的束缚。 目的: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 保持英国 的霸权地位。

理论来源: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 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 手段 核心: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 个最强大的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 政治上的独裁”。

表现 Nhomakorabea都译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当时英国国力尚弱,为在 欧洲大陆站稳脚跟,于是在外交中拉此打彼,不使任 何一方称霸无敌。 亨利八世也曾经援助西班牙与法国作战,但1525 年 帕维亚战役后,西班牙获取优势,英国又转而反对西 班牙。 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凭借其海上优势,时而联俄反 法,时而结好德奥对抗法俄,以阻止任何大国独霸欧 洲大陆,成为均势外交的枢纽中心和最善于运用大陆 均势的操纵国。 均势使英国的外交带上了一种经验主义甚至机会主 义的色彩。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 等手段的交替应用,英国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 洲大陆均势 。
基辛格说:“有能耐奉行如此无动于衷的策 略的国家,必然实力雄厚足以自立,也不预期会 遭遇须向外求援的危险”。 英国人说: “我们的孤立不是软弱的孤立,或 是自暴自弃的孤立,这是有意选择行动自由,就 像我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中所选择的那 样。”

结果
当英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无法成为它 推行光荣孤立的强大后盾后,1902年英国便 放弃了光荣孤立。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 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 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名词解释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名词解释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名词解释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是指18颗威尔士王朝在英国执政期间,英国几乎毫不参与欧洲和国际事务。

在16世纪开始实施以来,该政策一直影响着英国的
外交政策,并在英国政界备受讨论和评论。

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时的欧洲政治动荡不安,
参与闹剧很容易引发战争或同盟纷争;其次,经济上的脆弱性也使英国避免
不必要的介入。

最后,君主国家的政府实施光辉孤立政策,用以保护本国利益。

英国几乎在经济上与欧洲隔离,但并非政治上完全孤立。

实际上,英国
致力于保护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利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主动措施。

比如,英国利用外交渠道活跃于欧洲政治舞台,与丹麦,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家建
立了外交关系。

英国也和法国、西班牙、捷克、墨西哥和朝鲜等国家签署协定,避免把
英国卷入欧洲内战中去。

同时,英国也不断加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关系,尝试改善和拓展贸易。

总的来说,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是英国尊重国际法,以避免卷入内战的
有效政策。

同时,英国也尝试主动地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调节欧洲纷争,
使自己不再成为一个孤立的强国。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摘要“光辉孤立”是近代英国长期奉行的重要方外交政策之一, 也是英国维护欧陆均势的重要的外交手段。

对“光辉孤立”政策的坚守,既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英国的利益,保障了英国的和平和独立自主,使英国专注于自身的建设以及对殖民地的扩张与统治。

然而,另一方面,“光辉孤立”政策也削弱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及影响,并且从本质上来说,“光辉孤立”政策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发展;益处;弊端;局限性。

“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指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提出。

其涵义是,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扮演一个均势平衡者的角色。

其目的是牵制大陆各强国,为英国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英国凭借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号强国。

此后的20年间,英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英国的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强大的国力决定了“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

然而,本文希望探求一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即对这一外交政策的坚持,究竟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它对英国真的只有益处吗?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个浅析。

一、“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有利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奉行“光辉独立”政策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于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得英国能够专心于国内事件,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内建设和发展上,从而保障了英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

其次,从战略安全利益的角度看,使英国长时间内未曾介入与任何一个欧洲大国的冲突,使英国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得享珍贵的和平。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大外交政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大外交政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外交政策摘要: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推行过多种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维护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和霸权主义政策。

关键词:外交政策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

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

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

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政府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即大陆政策。

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完全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借口对德宣战,侵略中国山东,并签订“二十一条”;1927年,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要分割中国东北等地,由日本占领;九一八事变后,霸占中国东北;1936年,广田宏毅内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是此方案的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亚太霸权,使美日矛盾激化,日本进而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孤立主义资料

孤立主义资料
• 古希腊时期的孤立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孤立主义的一个重要起源。 • 孤立主义的早期形态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也有所体现,各国封建领主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采取 一种排他性的政策。
• 这种政策导致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分裂和割据的状态,各国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 欧洲中世纪的孤立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孤立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起源。 • 孤立主义的早期形态还包括东亚的朝贡体系,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往往采取一种对 其他国家进行册封和朝贡的政策。 • 这种政策导致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等级森严和中心化的状态,各国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 东亚朝贡体系的孤立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孤立主义的又一个重要起源。
• 孤立主义政策的实施往往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 一些国家领导人可能认为,孤立主义政策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 另一些国家领导人可能认为,孤立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孤立和边缘化的地位,不利于国家 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孤立主义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意义
际地位和影响力。
• 孤立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国家与其他国 家的关系紧张和恶化,影响国家的国际 形象和声誉。 • 孤立主义政策还可能导致国家在国际 组织和机制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受到限制, 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孤立主义对全球治理与国际秩 序的潜在影响
• 孤立主义可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维护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 孤立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国家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 和影响力受到限制,影响全球治理的效果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 孤立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受到阻碍,影响 全球治理的进程和国际秩序的维护。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伊丽莎白一世,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其杰出的政治智慧和胆识,引领英国走向了新的辉煌。

她在位期间的外交政策对英国、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世界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主要基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她成功地在欧洲大陆的权力角逐中保持了英国的独立和地位。

她通过灵活的外交手腕,成功地使得英国避免了欧洲大陆的战争,保持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她还通过支持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帮助英国扩大了在欧洲的影响力。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对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政策使得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得以稳固,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这一传统被后续的英国政府所继承,使得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对今天的世界经济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她的推动下,英国的商业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许多的贸易条约和协定得以签订,这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支持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也帮助英国扩大了在欧洲的商业影响力。

这一传统在后续的英国政府中被继续发扬光大,使得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对世界格局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智慧和胆识使得英国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通过对伊丽莎白一世外交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国以及欧洲的历史与现实,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面临着一些困境。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新教国家,而天主教是旧教的代表之一。

因此,新教势力对于天主教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甚至可以说是敌对的。

这使得天主教徒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当时的天主教内部也存在着分裂和纷争。

罗马教廷和法国的吉斯公爵等天主教势力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这也给天主教徒带来了困扰。

由于宗教改革的影响,许多天主教徒失去了信仰和归属感,这也是一个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因素之一。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徐金军一、专题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专题主要分析了各国的重要外交政策、国与国间的双边关系及特点、特定时期的多边关系,并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和欧洲大陆霸主的转换情况,从史实的分析中归纳影响制约各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因素。

二、知识(结构)要素㈠、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1、英国:传统的针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即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2、美国:⑴19世纪直至一战前,扩张的重点在拉丁美洲,先后推行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⑵一战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先后推行金元外交,中立政策等。

⑶20世纪前期,把向中国扩张作为重点,先后推行门户开放,扶蒋反共等政策。

⑷二战以后确立了全球战略,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先后出笼了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等战略。

3、日本:“大陆政策”——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

后来的“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是其发展和实施。

㈡双边关系1、美日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⑴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面临危机的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⑵甲午战争后,美日在侵华问题上一致:“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⑶一战期间,虽有“府院之争”,但美国对日本在侵华问题上一度妥协,日本乘欧美无暇东顾,暂时独霸中国。

⑷一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加强了对中国和远东的争夺,而日本在大战期间独霸中国和在巴黎和会上取得山东权利等,使日美矛盾趋于尖锐。

华盛顿会议,美国压制日本的力量,尤其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1.内容:大陆均势政策:又叫“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那就是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长期结盟,也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称霸欧洲。

谁若称霸,就要联合别的国家挫败之。

2.表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就是为了阻止法国称霸。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又联合法国与俄国对抗,终于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举击溃沙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俄结盟,对抗德国,投入了一战的厮杀中。

一战后,法国极欲彻底削弱德国,以实现称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又弹起均势政策的老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为德国战后恢复和崛起开辟了道路。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的名言无疑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形象诠释。

3.实质: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

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

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

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孤立渊源研究举例

孤立渊源研究举例

孤立渊源研究举例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谈谈孤立主义通常说起孤立主义我们第一个
想起来的就是这哥们门罗其实孤立主义是关国最重要的外交传统之
一与孤立主义相关的历史名人绝不只有门罗一人我们今天将从起源
发展高潮变化这四个发展阶段来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孤立主义我先来给大家讲讲孤立主义的起源我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farewell address 1796大家能猜到与之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吗猜中领奖现场兑换童叟无欺华盛顿没错就是他1796年华盛顿拒绝连任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提出了著名的孤立主义原则这标志着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形成1796年,华盛顿在他离任之际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总结了独立战争以来的外交经验,提出了孤立主义的一般性理论。

虽然《告别辞》中没有出现“孤立主义”的字眼,但它阐述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原则,把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想提升为方针政策,美国外交政策也第一次正式确定下来。

这是正式确立追根溯源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浅谈确立过程:确立过程北美殖民地政治上高压政策经济上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限制北美殖民
地经济自由发展民族矛盾激化要独立!对自身发展是有好处的。

亚当斯就曾提出我们应当使我们自己尽可能的长期远离欧洲政治和战争。

独立对子一为了free trade避开欧洲这些都是美国初期孤立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

俾斯麦时期的德英关系袁征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02级) 430079【内容摘要】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实力迅速膨胀,成为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庞然大物。

英国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通过欧洲均势来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

二者显而易见的矛盾导致直接必然的对抗,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另一方面,俾斯麦圆滑的外交风格和务实的外交主旨,使该时期德国的精力主要限制于欧洲大陆,从而又避免了和英国正面激烈的冲突。

因此,俾斯麦时期,德英关系有张有弛、若即若离。

【关键词】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德英关系【Abstract】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ts strength expanded rapidly. Germany became the huge monster which influenced Europe and even the world situation. Britain followed " glorious isolation " foreign policy, trying hard to safeguard the status of the overlord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 That their obvious contradiction caused directly inevitable face-off was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On the other hand, Bismark had slick-sly diplomatic style and practical diplomatic purport, which maked the energy of Germany limit mainly on Continental Europe this period. Thus fierce conflict was prevented from between Germany and Britain. So in Bismark period ,the relation of Germany and Britain had pieces of relaxation, partly accepting and partly rejecting.【Key words】Bismark, the German Empire, Relation of Germany and Britain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使欧洲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

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

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

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

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

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

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

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

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

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

“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

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

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实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都使美国领导人寻求带领人民走出孤立主义的措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

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孤立主义是美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仍一贯用“孤立主义”来描述那个所谓的美国的孤立时期,实际上,美国并没有真正地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就是在立国初期力量最弱小的时候,美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和欧洲、亚洲、南美洲建立较为密切的商业联系,它同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同欧洲的文化联系从未间断过。

如今,在一个科技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的时代,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想完全隔绝于外界根本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美国历史上有过“孤立”的时期,但只是一种“假孤立”,是借“孤立”之名增强本国实力以弥补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距;利用“坐山观虎斗”的时机赢得美国最强大的国家利益。

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美国需要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美国。

于是,美国一步步模糊所谓“孤立主义”的概念、一步步超越它,直到最后抛弃它。

不管怎样,孤立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消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

从以上对两国孤立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1.均受地缘政治的影响。

两国与其实施孤立政策的对象之间均有一段水域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与欧陆之间隔着英吉利海峡,美国与欧洲之间更是隔着广阔的大西洋。

天然的优势使英国可以有理由离岸制衡不介入欧陆系统;而美国也可以免受干扰,去增强独立后的实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势的保障下顺利进行。

英国的光荣孤立本身就是均势体制下的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得英国可以安稳地在海峡另一边保持其“光荣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划的欧陆平衡。

但当英国实力不够维持一个庞大的均势体系之时,孤立便走向孤独最终完结。

而“受大多数美国人排斥的均势观念事实上也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要它运作良好。

是均势遭到破坏才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不得不终止其长久以来的孤立主义。

3.两国的孤立均非绝对无条件的孤立。

英国保持自由行动,抑制欧陆上有任何迹象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欧陆上一定时期保持安定稳定状态时,英国才会用光荣的姿态孤立自己更好地实现其在“均势维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间的转变。

而美国,积极施行领土扩张政策,在孤立主义的掩饰下,以血腥的方式实行其西部扩张开发,并解释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做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

施行先拉美后亚洲的逐步扩张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实力。

实现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成功。

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也并没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减,反而在促进经济繁荣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为两国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荣孤立和孤立主义分别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动,英国一方面保证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欧洲的持续和平并同时增强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孤立主义使美国在独立后获得喘息的机会,不介入各国争端,安心扩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

5.当然也不可否认,两国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恶果。

英国一贯奉行孤立于欧陆之外的大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遭到欧陆大国的戒备心理,当为对付欧陆而争取其原殖民地美国帮助却碰壁时,英国陷入真正的孤立处境。

而美国在二战中严守中立纵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点:1.英国的孤立政策是主动开始,被迫结束。

事实上,英国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的,认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

由于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种自愿选择,因而英国推行孤立主义显得积极、主动。

但随着实力的下降,叫嚣的资本也就随之减弱,直到自己的实力真正无法维持这个曾经令它骄傲的政策时,曾经的光荣孤独者必定要在孤单的背影中结束它的辉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是被迫开始,主动结束。

而美国一个独立之初人口不到300万的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都无法与欧洲大国相匹敌抗衡的情况下,以孤立政策保护自身受到过分钳制以及掩饰自己不断扩充实力的动作,便显得尤为明智和重要。

而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逐渐增强直至跃升为第一大国时,孤立主义的羁绊让国家领导者和政策分析者认识到废止它的时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成就了罗斯福国家主义的愿望也宣告美国孤立主义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义之一是保持行动上的自由,而其本质便是对进行扩张的保障。

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体表现中都有体现。

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受其例外论影响而具有合理性。

即认为美国的社会是独特的,包括其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和传统以及其他的特点,才使得美国与与其存在差异的欧洲国家保持距离。

3.英国孤立政策仅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种外交政策,单纯是政策层面。

而美国孤立主义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的影响,美国优越感、精神传播的作用,“他们依然信守使美国独树一帜的那些原则”。

“美国外交政策的早期论点之一是认为,欧洲战事不断乃源于其外交运作的尔虞我诈。

欧洲领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竞逐,最后会得出和谐,并据以建构他们的国际体系,美国领袖却预期世界会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敌人。

”对欧洲体制的厌恶及不满,使奉行道德原则的美国人不愿蹚那个与欧洲有关的浑水。

“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

”足可见美国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政策层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围的不同。

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领导人提出,在统治阶层流传广泛,而在民众中影响较小;而美国虽由领导人提出,但在美国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孤立主义者的力量和影响也是在不可小觑。

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美国领导者要想把广大思想中根植着孤立主义的民众带出来会如此之难。

5.对待均势政策的态度。

英国当年不想介入欧洲枝枝节节的争端。

但英国很明确欧陆均势对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运用传统的欧陆外交方式竭力维护均势。

相反美国却不认为均势或欧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会到厌恶的地步。

“但却自认受独特不凡的天命所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的纷争,即使介入也只是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风格行事,比起欧洲要公开得多,也带有强烈的法理及意识形态意味。

”简言之,可以说英国在离岸制衡,美国某种程度上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味道。

综上叙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以不同的进程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差异明显却也不乏相同之处。

孤立主义在两国国内都曾有过一段兴盛的辉煌时期,事实上,直至今日,两国的孤立政策都没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继续影响着两国对外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