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1)
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 基本的几何图形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已知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AB=12cm,点M、N分别是线段AO、线段BO的中点,那么线段MN的长度是( )A. 6cmB. 5cmC. 4cmD. 无法确定【答案】A【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OM,ON,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解答】∵点O是线段AB上一点,∴AO+BO=AB=12∵点M、N分别是线段AO、线段BO的中点,∴MO=AO,NO=BO.∴MN=MO+NO=(AO+BO)=6(cm).选A.2.【答题】下列关系中,与图示不符合的式子是( )A. AD-CD=AB+BCB. AC-BC=AD-DBC. AC-BC=AC+BDD. AD-AC=BD-BC【答案】C【分析】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依次进行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解答】解: A. AD-CD=AC=AB+BC,正确;B. AC-BC=AD-DB=AB,正确;C. AC-BC=AC+BD,错误;D. AD-AC=BD-BC=CD,正确.选C.3.【答题】平面上有四点,经过其中的两点画直线最多可画出( )A. 三条B. 四条C. 五条D. 六条【答案】D【分析】画出图形即可确定最多能画的直线的条数.【解答】解:如图,最多可画6条直线.选D.方法总结:此题考查直线问题,只有在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时,才能画出最多的直线.4.【答题】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 )A. AB<CDB. AB>CDC. AB=CD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B【分析】根据线段的比较,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可得答案.【解答】解:由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得AB>CD.选B.5.【答题】线段AB=2 cm,延长AB到C,使BC=AB,再延长BA到D,使BD =2AB,则线段DC的长为( )A. 4 cmB. 5 cmC. 6 cmD. 2 cm【答案】C【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D=2AB,直接代入求值即可.【解答】解:∵BD=2AB,AB=2cm,∴BD=4cm,DC=DB+BC=4+2=6cm.选C.方法总结:在未画图类问题中,正确画图很重要.所以能画图的一定要画图这样才直观形象,便于思维.6.【答题】已知线段AB=1 cm,BC=3 cm,则点A到点C的距离为( )A. 4 cmB. 2 cmC. 2 cm或4 cmD. 无法确定【答案】D【分析】没有明确A、B、C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故点A到点C的距离无法确定.【解答】解:选D.7.【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 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C. 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叫A,B两点间的距离D.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答案】D【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A错误;B. 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故B错误;C. 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的长,叫A,B两点间的距离,故C错误;D.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正确.选D.8.【答题】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CD=3 cm,M是AC的中点,N 是DB的中点,AB=7.8 cm,那么线段MN的长等于( )A. 5.4 cmB. 5.6 cmC. 5.8 cmD. 6 cm【答案】A【分析】由已知根据线段的和差和中点的性质可求得MC+DN的长度,再根据MN=MC+CD+DN不难求解.【解答】解:∵M是AC的中点,N是DB的中点,CD=3cm,AB=7.8cm,∴MC+DN=(AB-CD)=2.4cm,∴MN=MC+DN+CD=2.4+3=5..4cm.选A.9.【答题】C为AB的一个三等分点,D为AB的中点,若AB的长为6.6 cm,则CD的长为( )A. 0.8 cmB. 1.1 cmC. 3.3 cmD. 4.4 cm【答案】B【分析】题干中只是说C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并没有说是哪一个三等分点,线段的三等分点有两个,故应分类讨论,分为AC=AB和BC=AB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得出AB的长度.【解答】根据三等分点可得:AC=6.6÷3=2.2cm,根据中点的性质可得:AD=6.6÷2=3.3cm,则CD=AD-AC=3.3-2.2=1.1cm,故选择B.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中点以及三等分点的性质,属于简单的题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图形,然后根据所得的图形进行线段的长度计算.在求线段长度的题目中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点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讨论,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点是在线段上还是直线上.10.【答题】如图,AB=CD,那么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A. AC=BDB. AC<BDC. AC>BDD. 不能确定【答案】A【分析】由题意已知AB=CD,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都减去BC,等式仍然成立.【解答】根据AB=CD可得:AC+BC=BD+BC,则AC=BD,故选择A.11.【答题】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 任何一条线段都能度量长度B. 因为线段有长度,所以它们之间能比较大小C. 利用圆规配合尺子,也能比较线段的大小D. 两条直线也能进行度量和比较大小【答案】D【分析】根据直线、线段的性质:直线不可以度量,无法比较长短;线段可以度量,能比较长短,逐项判定即可.【解答】直线和射线的长度是无法度量的,则两条直线不能比较大小.12.【答题】如图,C是线段AB上的点,D是线段AC的中点,E是线段BC的中点,若DE=10,则AB的长为( )A. 10B. 20C. 30D. 40【答案】B【分析】灵活运用寻求到的解题线索,搞清图形中隐含的线段之间的和、倍、差的关系,并合理利用等量代换或消元处理等代数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方法.【解答】∵点D是线段AC的中点,∴CD=AC,∵点E是线段BC的中点,∴DE=CD+CE= (AC+BC),∴AC+BC=2DE=20.∴AB=AC+BC=20选B.13.【题文】如图,是线段上一点,M是线段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且MN=3cm,则的长为cm.【答案】6【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C+CB=2MN的长,依此可得AB的长.【解答】解:∵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AC=2MC,BC=2CN,∴AB=AC+BC=2(MC+CN)=2MN=6cm.故答案为:6.14.【题文】直线上有A,B,C三点,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线段BC 的一个三等分点,如果AB=6,BC=12,求线段MN的长度.【答案】1或5或7或11.【分析】分类讨论点C在AB的延长线上,点C在B的左边,根据线段的中点,三等分点的性质,可得BM、BN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解答】解:(1)点C在射线AB上,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三等分点,MB=AB=3,BN=CB=4,或BN′=BC=8,MN=BM+BN=3+4=7,或MN′=BM+BN′=3+8=11;(2)点C在射线BA上,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线段BC三等分点,MB=AB=3,BN=CB=4,或BN′=BC=8,MN=BN﹣BM=4﹣3=1,或MN′=BN′﹣BM=8﹣3=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可得出答案.15.【题文】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k+3)x+2=3x﹣2k的解.(1)求k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6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且BC=kAC,若点D是AC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答案】(1)k=2;(2)CD的长为1cm或3cm.【分析】(1)把x=-3代入方程进行求解即可得k的值;(2)由于点C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点C在线段AB上与点C在BA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得.【解答】解:(1)把x=﹣3代入方程(k+3)x+2=3x﹣2k得:﹣3(k+3)+2=﹣9﹣2k,解得:k=2;(2)当k=2时,BC=2AC,AB=6cm,∴AC=2cm,BC=4cm,当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D为AC的中点,∴CD=AC=1cm;当C在BA的延长线时,如图2,∵BC=2AC,AB=6cm,∴AC=6cm,∵D为AC的中点,∴CD=AC=3cm,即CD的长为1cm或3cm.16.【题文】(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2)在(1)中,如果AC=acm,BC=b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你发现的规律.(3)对于(1)题,如果我们这样叙述它:“已知线段AC=6cm,BC=4cm,点C 在直线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结果会有变化吗?如果有,求出结果.【答案】(1)5cm;(2)MN=,直线上相邻两线段中点间的距离为两线段长度和的一半;(3)有变化,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MN==5cm;②当点C在AB或BA的延长线上时,MN=1cm.【分析】(1)(2)在一条直线或线段上的线段的加减运算和倍数运算,首先明确线段间的相互关系,最好准确画出几何图形,再根据题意进行计算;(3)会出现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AB上;②点C在AB或BA的延长线上.不要漏【解答】解:(1)∵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2)直线上相邻两线段中点间的距离为两线段长度和的一半;(3)如图,有变化,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②当点C在AB或BA的延长线上时,17.【题文】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AB=2a+b(用直尺、圆规作图,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答案】见解析【分析】先在射线上依次截取再截取,则线段【解答】解:如图:,线段AB即为所求.18.【题文】如图,已知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4:3的三部分,M是AD 的中点,若CD=6,求:(1)线段MC的长.(2)AB:BM的值.【答案】(1)3(2)4:5【分析】(1)AB:BC:CD=2:4:3,可得线段、线段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线段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的长,根据比的意义,可得答案.【解答】解:(1)由AB:BC:CD=2:4:3,CD=6,得AB=4,BC=8.由线段的和差,得AD=AB+BC+CD=4+8+6=18.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得由线段的和差,得MC=MD−CD=9−6=3;(2)由线段的和差,得BM=AM−AB=9−4=5.由比的意义,得AB:BM=4:5.19.【题文】如图,数轴上线段AB=2(单位长度),CD=4(单位长度),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4,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4,若线段AB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1)问运动多少秒时BC=2(单位长度)?(2)线段AB与线段CD从开始相遇到完全离开共经过多长时间?(3)P是线段AB上一点,当B点运动到线段CD上,且点P不在线段CD上时,是否存在关系式BD﹣AP=3PC.若存在,求线段PD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或2;(2)1.5秒;(3)5或 3.5.【分析】(1)分点B在点C的左边和点B在点C的右边两种情况讨论;(2)所走路程为这两条线段的和,用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可求解;(3)随着点B的运动,分别讨论当点B和点C重合、点C在点A和B之间及点A与点C重合时的情况.【解答】解:(1)设运动t秒时,BC=2单位长度,①当点B在点C的左边时,由题意得:3t+2+t=6,解得:t=1;②当点B在点C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t﹣2+t=6,解得:t=2.(2)(2+4)÷(3+1)=1.5(秒).答:线段AB与线段CD从开始相遇到完全离开共经过1.5秒长时间.(3)存在关系式BD﹣AP=3PC.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当t=(4+2)÷(3+1)=1.5时,点B和点C重合,点P在线段AB上,0<PC≤2,且BD=CD=4,PA+3PC=AB+2PC=2+2PC,当PC=1时,BD=AP+3PC,即BD﹣AP=3PC;②当1.5<t<2.5时,点C在点A和点B之间,0<PC<2:当点P在线段BC上时,BD=CD﹣BC=4﹣BC,AP+3PC=AC+4PC=AB﹣BC+4PC=2﹣BC+4PC当PC=0.5时,有BD=AP+3PC,即 BD﹣AP=3PC,③当t=2.5时,点A与点C重合,0<PC≤2,BD=CD﹣AB=2,AP+3PC=4PC,当PC=0.5时,有BD=AP+3PC,即BD﹣AP=3PC,∵P在C点左侧或右侧,∴PD的长有2种可能,即5或3.5.20.【题文】已知线段AB=6cm,点P是线段AB的中点,E是线段AB延长线上的一点,BE=AB,求线段PE的长.【答案】5cm.【分析】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与和差关系求解. 【解答】解:∵点P是线段AB的中点,AB=6cm,∴PB=AB=3cm,∵EB=AB,∴EB=2cm,∴PE=PB+BE=5cm.。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
C
• B
• D
比较方法:如图,端点A和C重合,观察端点B 和D的位置关系.
A
B
•
••
C
D
结论:
AB<CD.
2.用刻度尺度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A•
•B
问题1:你能不能根据上述方法,再给出一种比较两 条线段的大小的方法?
问题2:如图,用两种方法比较线段m和n的大小?
m •
n
••
•
小明和小聪各在两个学校,圣诞节快到了,他们想交换礼物。 于是他们决定利用今天中午休息时间见面,但两个学校之间 有四条路可走,你说他们该选择在哪条路上能较快见面?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想一想
码
车
头
站
大家看上图,如果量一量车站与码头相距多远,是怎样 量的?如果从你家到学校走了三公里,能否认为学校与 你家的距离为3公里?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理解线段 中点的概念,培养熟练利用数量关系表示中 点的能力,会进行线段的和差及有关线段中 点的计算问题,能用尺规进行作图; 2、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掌握符号 语言描述几何图形的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M
任意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它的中点吗?
课内探究
(一)基础知识探究:
探究点1.线段的基本性质
问题1.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三条路。小N明o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Leabharlann 哪条路最近?ImA age
B
乙
甲
C
【答案】走B这条路最近 问题2.由问题1可知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 【答案】线段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教学活动二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
目标:
活动二
1.掌握“两 1.比较三条线 1. 出示王庄到李村的三条线路图。
点之间线段最 段的大小,并得 2. 教师提问:沿不同的路去李村,哪条路最近?
短”的基本性 出结论:“两点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快速作答。
质;理解两点 间线段最短”。 追问:如果采用刚才学到的“叠合法”该如何解决?
大小关系?如何 展示方法:叠合法,将AB移到CD上,使AC重合,观察B 借助圆规来比较 与CD两点之间的位置,得出AB<CD;AB>CD;AB=CD三种情况。 两条线段的大小? 学生自主练习叠合法,规范字母表示。
2. 教师提示:圆规也可以用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何语言使用的规范 性。 (理解目标)
学生练习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大小的方法,为接下来的用 圆规表示线段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过程性评价
A.在作图层面理解线段的 和与差。 B.理解中点定义,能熟练 地用符号语言标识线段中 点关系。
任务一览
一
1.找出比较两支铅 笔的长短的方法。 2.明确两条线段之 间存在怎样的大小 关系?如何借助圆 规来比较两条线段
的大小?
二
1.比较三条线段的 大小,并得出结论:
“两点之间线段最 短”。
2.推论两点间的距 离:两点之间线段
教师总结中点定义,展示符号表示:AM=BM=½ AB 或 AB=2AM=2BM
类比推论线段的三等分点和四等分点。
3、学生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中点。
4、课堂完成巩固练习,进行回顾总结。
the end
理解语言符号的双向性。
评价任务三
●任务形成:
1.用直尺和 圆规画一条 与已知线段 相等的线段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最新)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乘法与加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乘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展开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叙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直观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以此类推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回去括号6.4整式的以此类推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分析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领域七年级下册第9章角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9.5垂直第10章平行线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象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重新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变12.3图象的妙用12.4列方程组求解应用题第13章来到概率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认事件与不能确认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直观排序课题自学掷币中的思索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乘法14.2指数可以就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记数法14.4内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坐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重新认识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重新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角的平分线1.4等腰三角形1.5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镜面等距1.7直观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平方差公式2.2全然平方公式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4.1普查与抽样调查4.2样本的选取4.3加权平均数4.4中位数4.5众数4.6用计算器谋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就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认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方根的估计5.8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左右关系和不等式6.2一元一次不等式6.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7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秦九韶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全等形与相似形8.2全等三角形8.3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相似三角形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9.1锐角三角比9.230?,45?,60?角的三角比9.3用计算器谋锐角三角比9.4求解直角三角形9.5求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领域第10章数据线性程度的度量10.1数据的线性程度10.2极差10.3方差与标准差10.4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定义与命题11.2为什么要证明11.3什么是几何证明11.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几何证明举例11.6反证法九年级下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确定圆的条件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边线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边线关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排序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积极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应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原产直方图6.3用频率估算概率6.4用树状图排序概率课题自学质数的原产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重新认识7.1几种常用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进行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进行图第8章投影与Arracourt8.1从相同的方向看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8.5物体的三视图。
1.4.2《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
1.4.2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线段的和、差;2.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意义,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感受符号语言在描述图形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
难点: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师: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你能把它平均分成相等的两段吗?如何操作?如果我们将这根绳子看成一条线段,把折痕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就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学习本节后我们就知道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点.)课内助学任务一: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及线段的和、差(学习目标1)活动一:讲解例2,规范尺规作图步骤,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活动二:学生自学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和或差。
跟踪练习根据图形填空:1、AC= _ _ _ _ + _ _ _ _2、AB= _ _ _ _— _ _ _ _评价要点:通过倾听学生的语言叙述,观察跟踪练习的情况,判断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全部学生达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任务二:线段的中点(学习目标2)活动三: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学案上根据要求填空,独立完成后,思考交流.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中点的图形线段中点的符号学生活动:画图,交流,学会三种几何语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三种几何语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几何证明或者求值问题的规范语言.)归纳总结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的作法:(1)(2)2.如果点M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______与______,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______=21________或=2 =2 。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知识点解读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知识点解读
知识点一:线段的大小比较
1、线段的基本性质
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叠合法
比较两条线段ABCD的长短,可以将它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使一个端点A和C重合,另一个端点B和D落在直线上A和C的同侧,如图8。
如果点D和B 重合(图8(1)),就说线段AB和CD相等,记作AB=CD;如果点D在线段AB上(图8(2)),就说线段AB大于CD,记作AB>CD;如果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图8(3)),就说线段AB小于CD,记作AB<CD。
4、度量法
比较线段的大小,也可以先分别度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然后按长度的大小,比较出线段的大小,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知识点二: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的概念
图中,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B叫做线段AC的中点。
这时有,AC=2AB=2BC。
点B和C把线段AD分成三条相等的线段,点B和点C叫做线段AD的三等分点,等等。
知识点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
(1)延伸和延长是不同的,线段不能延伸,但可以延长,直线和射线能延伸,但是不能延长;
(2)直线和线段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时,与字母的前后顺序无关,但射线必须是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不能互换;
(3)连接AB,指的是画线段AB.。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篇一: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新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最新)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 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 8.1 角的表示8.2 角的比较 8.3 角的度量 8.4 对顶角8.5 垂直第9章平行线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9.3 平行线的性质 9.4 平行线的判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1.3 单项式的乘法 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 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12.1 平方差公式 12.2 完全平方公式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3.1 三角形 13.2 多边形 13.3 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4.3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 1.1 全等三角形 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1.3 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 2.1 图形的的轴对称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2.3 轴对称图形 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 角平分线的性质 2.6 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 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 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 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3.7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分析4.1 加权平均数4.2 中位数4.3 众数4.4 数据的离散程度 4.5 方差4.6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 定义与命题 5.2 为什么要证明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5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 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待变动)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 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3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4 相似三角形 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 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 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 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 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 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5.3 反比例函数 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5.6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和性质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8 二次函数的应用 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 6.2 频数分布直方图 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 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 8.2 盲区 8.3 影子和投影 8.4 正投影 8.5 物体的三视图篇二: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2015年3月12日整理)青岛版初中数学总目录篇三: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 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 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1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 1.2 几何图形2课时1.3 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 1.4 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 有理数1课时 2.2 数轴2课时 2.3 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 3.3 有理数的(来自: 小龙文档网: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乘方2课时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 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 4.2 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 4.3 数据的整理1课时4.4 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 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 5.2 代数式2课时 5.3 代数式的值1课时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 6.2 同类项2课时 6.3 去括号1课时 6.4 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 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 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9章角 9.1 角的表示 9.2 角的比较 9.3 角的度量 9.4 对顶角 9.5 垂直第10章平行线 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 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记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4.5 单项式的乘法 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 三角形 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 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第8章角(7课时) 8.1 角的表示1课时 8.2 角的比较1课时 8.3 角的度量2课时 8.4 对顶角1课时 8.5 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 9.3 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 9.4 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 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 11.3 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 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 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 12.1 平方差公式1课时 12.2 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 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 13.1 三角形4课时13.2 多边形2课时 13.3 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 角的平分线 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 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2.1 平方差公式 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 3.7 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 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 1.1 全等三角形1课时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 1.3 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 2.1 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 2.3 轴对称图形1课时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2.5 角的平分线1课时 2.6 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 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 3.2 分式的约分1课时3.3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 3.4 分式的通分1课时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 3.6 比和比例3课时 3.7 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 4.1 加权平均数2课时 4.2 中位数1课时 4.3 众数1课时4.4 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 4.5 方差2课时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 5.1 定义与命题1课时 5.2 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 5.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 5.6 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 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 11.2 为什么要证明 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1.5 几何证明举例 11.6 反证法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 10.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 10.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 10.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 10.4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 6.1 算术平方根1课时 6.2 勾股定理1课时 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 6.5 平方根1课时 6.6 立方根1课时6.7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 6.8 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 7.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 7.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 7.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 8.1 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 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 9.1 函数的图象2课时9.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 9.3 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 9.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 11.1 图形的平移3课时 11.2 图形的旋转3课时 11.3 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第1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 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 相似多边形1课时1.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 1.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 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 2.1 锐角三角比1课时2.2 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 2.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 2.4 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 3.1 圆的对称性3课时3.2 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 3.3 圆周角3课时3.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 3.5 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 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 3.7 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4.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4.3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4.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4.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本(新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本(新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简单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8.1角的表示8.2角的比较8.3角的度量8.4对顶角8.5垂直第9章平行线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9.3平行线的性质9.4平行线的断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10.1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0.3三元一次方程组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同底数幂的乘法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1.3单项式的乘法11.4多项式乘多项式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1.6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平方差公式12.2完整平方公式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用公式法举行因式分化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3.1三角形13.2多边形13.3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14.1用有序数对透露表现位置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4.3用偏向和距离描绘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1.1全等三角形1.2如何断定三角形全等1.3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2.1图形的的轴对称2.2轴对称的根本性子2.3轴对称图形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5角平分线的性质2.6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阐发4.1加权平均数4.2中位数4.3众数4.4数据的离散程度4.5方差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界说与命题5.2为甚么要证明5.3甚么是几何证明5.4平行线的性子定理和断定定理5.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断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中位线定理第7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断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8实数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8.2一元一次不等式8.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8.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9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十章一次函数10.1函数的图像10.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10.3一次函数的性子10.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0.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0.6一次函数的应用第十一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1.1图形的平移11.2图形的旋转11.3图形的中央对称九年级上册(待更改)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子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非凡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办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肯定圆的前提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位置干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待更改)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 ax2bx 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使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分布直方图6.3用频率估计概率6.4用树状图计较几率课题进修质数的漫衍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睁开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进行线段的和差及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
3.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进一步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进行线段的和差及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 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出来。
3.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生活中怎样比较两个人的高矮呢?你用什么办法?用这种办法也可以比较线段的大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师板书)。
本节课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屏幕显示)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
本节课主要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学生看书、勾画、填空,教师观察课堂,保证课堂安静有序,学生坐姿端正。
1.请指出能够测量线段长度的工具:。
2.从课本的图1—28中,哪条路线最近?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 ,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4.你还有什么疑惑,请写下来(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1)如图,从A地到B地的四条路中,最近的一条是 ,依据是。
第(1)题图(2)如图,比较线段DE和BC的大小,有DE BC,我采用的比较工具是: 。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作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的?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2.6cm,BC=2.4cm,CA=2.2cm.所以CA<BC<AB.让学生初步认识游标卡尺,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完成课本的练习,同学进行交流,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习书上例2,会作线段.四、实验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实验与探究”,理解“中点”的概念.初步了解“等分点”,如: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怎样作线段?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如何比较线段以及作线段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叠合法——从“形”的角度比较. 度量法——从“数值”的角度比较.
做一做
1、估计下列图形中线段AB与线段AC的大小 关系,再用刻度尺或用圆规来检验你的估计.
C
C
C
A (1)
A B
(2) B
A (3) B
议一议 为什么有人要到马路对面时,不走 人行横道?
对面
从A地到B地怎 样走最近呢?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AB<CD,你知 道AB比CD少多少吗?你能用线段表示吗?
C A
BD
AB+BD=CD
CD-AB=BD
你知道如何画线段的和与差吗?
想一想
a b
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 使AB=a+b.
画法:
①先画一条直线l;
②在直线 l上依次截取 AC = a ,CB=b. 所以AB=a+b.
• A
• B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练一练
1.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C )
(A)连接M﹑N两点的线段 (B)连接M﹑N 两点的线 (C)连接M﹑N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D)直线MN的长度
2.(1)若点B在直线AC上,且 AB=9,BC=4,则AC 两点间的距离 是( D ) (A)5 (B)13
(C)9 (D)5或13
(2)将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道可 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B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D)线段有两个端点
3.如图所示,A﹑B是两个村庄,中
间一条河,为了方便交通,决定在河 上架一座桥,使桥到两村的距离最短,
青岛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知能点分类训练】知能点1 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1.如图1所示,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A.AC>BD B.AC<BD C.AC=BD D.无法确定(1)(2)2.已知线段AB=7厘米,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1厘米,那么线段AC=________.3.如图2所示,已知B,C两点在线段AD上,AC=_____+BC=_____-______,AC+BC-BC=______.4.如果线段AB=13厘米,MA+MB=17厘米,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M点在线段AB上B.M点在直线AB上C.M点在直线AB外D.M点可能在直线AB上,也可能在直线AB外知能点2 线段的中点及等分5.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D是AC的中点,BC=4厘米,DB=7厘米,则AB=______•厘米,AC=_______厘米.6.如图3所示,C和D是线段的三等分点,M是AC的中点,那么CD=______BC,AB=______MC.(3)7.如果点B在线段AC上,那么下列表达式中:①AB=12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能表示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8.如图所示,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厘米,BC=4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1)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测出MN的长度吗?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你发现的规律.知能点3 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公理)9.如图所示,由A到B有(1),(2),(3)三条路线,最短的路线选(1)的理由是(•).A.因为它直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间距离的定义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0.如图所示,一条河流经过A,B两地,为缩短河道,现将河流改道,怎样才能使两地之间河道最短?11.如图所示,在△ABC中一定存在下面关系:AB+AC>BC,你能说明原因吗?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12.如图所示,A,B是两个村庄,若要在河边L上修建一个水泵站往两村输水,问水泵站应修在河边的什么位置,才能使铺设的管道最短,并说明理由.【综合应用提高】13.C是线段AB上的中点,D是线段BC上一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D=AC-BD B.CD=12AB-BDC.CD=AD-BC D.CD=12BC14.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80厘米,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厘米,求PA的长.15.如图所示,一只昆虫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到相距它最远的另一个顶点B,哪条路径最短?说明理由.16.如图所示,已知BC=13AB=14CD,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60•厘米,•求AB,CD的长.【开放探索创新】17.如图所示,七年级(2)班的孟飞同学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了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MN,并在线段MN上任意找了一个不同于M,N的点C,然后用折纸的方法找出了线段MC,NC的中点A,B,并求出了线段AB的长,想一想,孟飞是如何找到线段MC,NC的中点的?又是如何求出线段AB的长度的?【中考真题实战】18.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三次后,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对折四次可以得到_______条折痕,如果对折n次,可以得到______条折痕.19.已知线段AB ,C 是AB 的中点,D 是BC 的中点,下面等式不正确的是( ).A .CD=AC-DB B .CD=AD-BC C .CD=12AB-BD D .CD=13AB20.如图所示,从A 地到B 地有多条道路,一般地,人们会走中间的直路,而不会走其他的曲折的路线,这是因为(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 .垂线段最短参考答案:1.C (点拨:∵AB=CD,∴AB+BC=CD+BC,∴AC=BD)2.8厘米或6厘米(点拨:分两种情况:①C在线段AB内,②C在线段AB延长线上)3.AB AD CD AD4.D 5.10 6 6.126 7.C (点拨:①②③)8.解:(1)∵AC=6厘米,BC=4厘米,∴AB=AC+BC=10厘米又∵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MC=AM=12AC,CN=BN=12BC,∴MN=MC+CN=12AC+12BC=12(AC+BC)=12AB=5厘米.(2)由(1)中已知AB=10厘米,求出MN=5厘米,分析(1)的推算过程可知MN=12AB,故当AB=a时,MN=12a,从而得到发现的规律: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的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9.D10.将A,B两点间的曲线河道改为线段.11.BA+AC与BC可看成由B到C的两条线,一条是折线,即曲线,另一条是直线.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2.过点A,B作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为所求水泵站的点,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3.D (点拨:如图所示:CD=BC-BD=AC-BD=12AB-BD,CD=AD-AC=AD-BC,D•不是BC的中点,∴CD≠12BC,故选D)14.解:∵N 是BP 中点,M 是AB 中点, ∴PB=2NB=2×14=28(厘米), ∵AM=MB=12AB=12×80=40(厘米), ∴MP=MB-PB=40-28=12(厘米),∴PA=AM+MP=40+12=52(厘米).15.如图将正方体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B 即为最短路线.16.解:设BC=x 厘米,由题意得 AB=3x ,CD=4x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BE=12AB=32x ,CF=12CD=2x ,∴EF=BE+CF-BC=32x+2x-x .即32x+2x-x=60解得x=24∴AB=3x=72(厘米),CD=4x=96(厘米)答:线段AB 长为72厘米,线段CD 长为96厘米.17.解:孟飞同学是将纸对折,使M ,C 重合,N ,C 重合,两个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分别是中点A 和B ;他是根据AB=12MN ,求出AB=4厘米.18.15 2n -1 19.D 20.A.。
乐平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基本的几何图形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知识点专项训练无答案
1.4 线段的比较和作法知识点专项训练一、知识概述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长度可用有刻度的直尺测量.3、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1)叠合法.如比较线段AB、CD的大小,可将线段AB、CD移到同一条射线上,使它们的端点A、C都与射线的端点重合,再由点B与点D的位置关系,就可得出线段AB和CD的三种大小关系.(2)度量法.先用刻度尺量每条线段的长度,再按照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表示方法:用几何语言表述两线段比较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若两线段为线段AB、线段CD,如上图,则分别有如下结论:AB<CD、AB=CD、AB>CD4、线段的中点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地,线段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如图所示,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或AB=2AM=2BM.5、求线段长度通常有三种方法:①逐步计算求线段的值;②用字母代换求线段的值;③构造方程求线段的值.6、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典例讲解例1、(1)如图,A、B是河流l两旁的两个村庄,若在河流l上建一个水厂,使它到两个村庄铺设的供水管道最短,请你在l上标出点C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一个圆柱形的柱子,一只蚂蚁由柱子的一条高AB的最底端B点沿侧面转圈爬到顶端A点,问小蚂蚁怎么走路线最短?例2、(1)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上一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D=AC-BD B.C.CD=AD-BC D.(2)如果点B在线段AC上,那么下列表达式中:①,②AB=BC,③AC=2AB,④AB+BC=AC.能表示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3)已知线段AB=10cm,PA+PB=2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P不能在直线AB上B.点P只能在直线AB上C.点P只能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D.点P不能在线段AB上例3、如图所示,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CB的中点,BD=2cm,求AD的长.例4、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三、基础训练题型一:作图问题1、如图,平面内的线段AB,BC,CD,DA 首尾相接,按照下列要求画图:(10分) (1)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A (2)分别延长线段AD ,BC 相交于点P D (3)分别延长线段AB , DC 相交于点QC B2、 已知 线段a 、b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AB ,使它的长度等于2a-b线段a 线段b题型二:距离问题1.如图,从A 地到B 地的四条路中,最近的一条是 .2.从甲到乙有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要经过丙,小明画出了示意图,并注明了距离(单位:千米),小英认为他的标注有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体的概念如果对于我们看到的物体,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不考虑颜色、质量、原料等其他性质时,就得到各种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平面与曲面平面:平的面,(1)没有厚薄,(2)没有边界,(3)向四周无限延展。
曲面:曲的面2.几何体的分类常见的几何体通常分为三类:柱体,锥体和球体。
柱体包括圆柱和棱柱,结构特征是上下底面是两个平行且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面,圆柱的底面是圆,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
锥体包括圆锥和棱锥,圆锥的底面是圆,底面是多边形。
3.体与面的关系体是由面围成的。
包括只含有平面的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等棱柱,棱锥)与只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如球),既含有平面又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习题:1.说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1)2.下列实物形状类似于哪种几何体?茶叶桶——(),蛋糕帽——(),足球——(),漏斗——()3.圆柱由几个面组成?有几个曲面?有几个平面?4.圆锥由几个面组成?有几个曲面?有几个平面?1.2几何图形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是几何图形。
2.点:线与线的交接处是点,点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
3.线:一般地,两个面的交接处是一条线,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相邻两个面的交接处是一段直的线,叫做棱。
(2)圆柱和圆锥中,侧面与底面的交接处都是圆,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4.在数学上,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厚薄。
5.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6.几何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1)立体图形: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的点不都在同一平面内,那么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2)平面图形: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11种(1)一四一型: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6种(2)二三一型:中间三连方,二一两侧放共3种(3)二二二型:中间二连方,台阶逐级上共1种(4)三三型:两排三连方,一日放光芒共1种8.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折成正方体时,相对的面有以下规律:“隔一相对法”(1)若正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在展开图的同行或同列中,则它们中间一定隔着一个正方形;(2)若展开图中正方形A在同行或同列中隔正方形C 的位置是空白的,则与该空白位置相邻的正方形B与正方形A是相对面习题:1.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2.五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3.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的痕迹可用什么定理解释?风扇旋转的过程运用什么定理解释?硬币在桌面快速旋转,形成一个球的印象,运用了什么定理?4.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都分几种类型?5.找出下列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对立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线段(1)特征:①有两个端点;②有长短(即可度量);③无方向(2)表示方法:①用表示线段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字母无序)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射线(1)特征:①有一个端点;②无长短(即可度量);③有方向(只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2)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表示射线的端点,第二个字母是射线上任意一点,与字母排序有关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a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1)特征:①无端点;②无长短(即可度量);③无方向(2)表示方法:①用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与字母排序无关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a4.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关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射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5.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点);(2)点在直线外(或直线不经过点)6.直线的确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7.两条直线的关系: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相交(有一个交点)与不相交(无交点)两种位置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经过同一个点,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七年级数学上册《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典型例题 (新版)青岛版-(新版)青岛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例1 如图,图中有几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出来的有几条?将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分析:直线上的一点将直线分成两条射线,因此以A为端点的射线有两条,同样道理以B、C为端点的射线也分别有两条.因此共有6条射线,能用图中字母表示出来的有4条.解:图中共有6条射线,能用图中字母表示出来的有4条,分别为:射线AB、射线BC、射线BA、射线CA.说明:要抓住直线上一点将直线分成两条射线,数射线时不能重复或遗漏,抓住端点和方向,表示射线时,要将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例2 如图所示,你知道图中共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不添加字母,直接可以读出.)几条线段?它们分别是什么?解:图中有2条直线,分别是直线BC、直线DC.图中有6条可以直接读出的射线,分别是射线CD、DC、CB、BC、AB、DB.图中有6条线段,分别是线段AD、BD、AB、CA、CD、CB.说明:(1)直线是最基本、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直线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可以借助“孙悟空的金箍棒”想象一下,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手电筒发出的光”给我们以射线的形象,射线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一枝铅笔”可以抽象成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不可延伸,直线和射线都没有长度,线段有长度;(2)直线有两种表示方法(如图1),可以先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点A、B,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射线的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射线AB、射线l(如图2),要注意射线AB与射线BA表示不同的射线;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如图3);(3)数直线时应注意直线BC与直线CB是同一条直线;数射线时要注意射线的两个特征:端点与方向,所以射线AD与射线AB是相同的射线,射线AB与射线DB是不同的射线,因为它们的端点不同,射线DA与射线DB 也是不同的射线,因为它们的方向不同;数线段时注意寻求规律,做到不重不漏.如线段CA、CD、CB属不同直线上的三条线段,而线段AD、BD、AB属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的数法有两种:①以始点计:AD、AB、DB;②以组成计:单个线段:AB、BC;两条线段组成的:AC.图1 图2 图3另外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总条数s与直线上点的个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2)1()1()2(321-=-+-++++=n nnnS .例3如图,以点A、B、C、D、E、F为端点的线段共有几条?分别把它们写出来.分析:在一个三角形中,由于交点众多,为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可以按字母的先后顺序找出图中的线段.解:图中共有14条线段,分别为线段AB、AC、AD、AE、BC、BD、BE、BF、CD、CE、CF、DE、DF、EF.说明:当点众多时,可以以字母的顺序寻找线段,可以避免出错.例4如图,比较线段AB与AC、AD与AE,AE与AC的大小.分析:比较线段的长度可用度量法和重合法.解法1:用度量法,用直尺测量各线段的长度. 比较得:AB >AC ,AD <AE ,AE =AC .解法2:用叠合法,可用圆规截取比较得:AB >AC 、AD <AE ,AE =AC .说明: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用度量法和叠合法,但是可以根据题目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例5 如图,已知点C 、D 在线段AB 上,线段AC =10 cm ,BC =4 cm ,取线段AC 、BC 的中点D 、E .(1)请你计算线段DE 的长是多少?(2)观察DE 的大小与线段AB 的关系,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将这种关系表述出来吗?(3)若点C 为直线AB 上的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线段DE 的长会改变吗?如果改变,请你求出新的结果.解:(1)∵AC =10,BC =4,∴AB =AC +BC =14又∵点D 是AC 中点,点E 是BC 中点,∴BC EC AC DC 21,21==, ∴721)(212121==+=+=+=AB BC AC BC AC CE DC DE (cm ). (2)由(1)知AB DE 21=,即: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3)DE 的长会改变.可分两种情形考虑: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721==AB DE (cm ). 当点C 在线段AB 外时(如图),3)410(21)(212121=-=-=-=-=BC AC BC AC CE DC DE (cm ). ∴DE 的长为7 cm 或3 cm .说明:(1)本题先通过特殊的数值求出线段DE 的长,在求解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发现了一般性的结论,我们称之为规律.在学知识或是解题时,不要局限于问题表面,而是要多思考、多总结,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2)此题通过C 点的位置由特殊到一般,由在线段上运动到在直线上运动的变化过程,只要抓住不变量,即CE DC DE ±=,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另外随着条件的逐步开放,结论也发生了变化,有时由于C 点的位置考虑不全面,导致丢解.如果遇到没给出图形的问题,解答时一定要先画图,并全面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形.(3)利用中点的性质进行线段长度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若C 是AB 的中点,则它的表达式为AC AB 2=或AB AC BC AB 21,2==或BC AC AB BC ==,21,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表达式,可使书写简洁.例6 已知AB =16cm ,C 是AB 上一点,且AC =10cm ,D 为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特点,BD CE AC DC 21,21==,而CE DC DE +=,故可根据题设解出DE 的长. 解:因为D 是AC 的中点,而E 是BC 的中点,因此有:.21,21BC CE AC DC ==而AB BC AC CE DC DE =++=,. 即).cm (8162121)(212121=⨯==+=+=+=AB BC AC BC AC CE DC DE 说明:充分利用线段中点的特点,将所求线段转移到线段长度上去.例7 (1)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2)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3)过平面上三点A 、B 、C 中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4)试猜想过平面上四点A 、B 、C 、D 中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解:(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3)当 A 、B 、C 三点不共线时可以画三条直线,当 A 、B 、C 三点共线时只能画一条直线;(4)当 A 、B 、C 、D 四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画一条直线(如图1);当 A 、B 、C 、D 四个点中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画四条直线(如图2);当 A 、B 、C 、D 四个点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画六条直线(如图3).图1 图2 图3 说明:题(1)(3)和(4)中没有明确平面上三点、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解答时要分各种情况,即分类讨论;(2)由此题可知,过平面上三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三条直线,过平面上四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六条直线,如果过平面上n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分析:根据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只需在A、B间作一条线段、与l的交点,便是它到A、B两点距离和最小的点.例8 如图,A、B是两个车站,若要在公路l上修建一个加油站,如何使它到车站A、B的离和最小,请在公路l上标出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AlB解:连接A、B作线段,与l的交点P为所求建加油站的点.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l说明:利用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青岛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1)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一、复习:
1、
直线
有几个端 点
射线
线段
向几个方向延伸
2、-------点确定一条直线。
能否度量
灿若寒星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灿若寒星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3、会用尺规画出线段的和差。
灿若寒星
如图,要从甲地到乙地去,有3 条路线,请你选择一条相对近一 些的路?
A
,
如图, ∵点M在线段AB上且AM=BM
M
B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反之,如图,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AM=BM=
1 2
AB 灿或若寒A星B=2AM=2BM
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且AC=BC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反之, A
C
B
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1 ∴AC=BC= 2 AB
灿若寒星
合作探究
B 观察下列步骤,并回答问题
(1)拿出一张白纸 (2)对折这张白纸 (3)把白纸展开铺平,发现在边AB上有
C
个折痕点M,请问AM和BM相等吗?
A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
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midpoint),这时AM=BM= 1 AB
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表示: 2
且BC=3厘米,则线段AC的长为( c)
A、3厘米 B、9厘米 C、3厘米或9厘米
灿若寒星
4、如果线段AB=5厘米,BC=3厘米那么A,C
两点间的距离是( C )
A、8厘米 B、2厘米 C、无法确定
5、已知线段MN,取MN中点P,PN的中 点Q,QN的中点R,由中点的定义可知,
七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第一单元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 A
• B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练一练
1.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C )
(A)连接M﹑N两点的线段 (B)连接M﹑N 两点的线 (C)连接M﹑N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D)直线MN的长度
2.(1)若点B在直线AC上,且 AB=9,BC=4,则AC 两点间的距离 是( D ) (A)5 (B)13
AC
B
l
a
b
想一想
a b
AC
ba
已知线段a、b(b>a)画一条线段 AC,使AC=b-a.
画法:
①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l; ②在直线l上截取AD = b;
在线段AD上截取DC=a. 所以AC=b-a.
l D
试一试 已知线段a、b,画线段AB ,使AB=2a-b.
①画一条直线l.
a
②在直线l上顺序截取
你知道他们谁更高吗? 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那你知道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线段的比较
议一议
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A
B
C
D
3.1cm 4.1cm
0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第一种方法:度量法
用一把尺子量出两根绳子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试比较绳子AB与绳子CD、绳子EF、绳子MN的大小?
A
E
①C
BC FM
D
D
N AB=CD
②E
F
AB>EF
③M
N
AB<MN
第二种:叠合法
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检测: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1)【学习目标】.1.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出来。
2.掌握一条重要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重点】“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难点】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第18页~第20页,完成下列问题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______最短,简单地说“两点之间,_______最短。
”2、两点之间线段的____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二、课内探究(一)合作探究::1.动动手,动动脑●合作完成:确定出你们小组内最长的铅笔(圆珠笔钢笔).●交流思考:你有几种比较铅笔长短的方法?2.尝试比较: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短(如图).3.交流与整理:(请把关键词记下来吧)(二)自主探究: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线可走,你认为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由此可以得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可以简单说成。
2.如图,已知点A与点B.。
⑴做线段AB.⑵测量线段AB的长度,AB= .⑶线段AB的长度,叫做A、B两点间的(三)例题探究:例1 如图,比较点A,B和C两两之间距离的大小.(四)巩固提升:B AA B1.从甲地到乙地有三条路可走,其中有一条路要经过丙地.如图是小强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这个示意图可靠吗?为什么?2.判断:(1)。
线段AB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2)。
经过点A和点B的直线的长度叫做A,B之间的距离。
()3.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 AB;AB BC+AC;AB+BC AC.(填“>”、“=”或“<”).4.如图,已知直线上有四个点A、B、C、D,则AC= +BC=AD- ;AC+BD-BC= .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你会信心满满。
(六)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两点的连线中,直线最短.。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同步训练题试题
线段的比拟与作法单位:乙州丁厂七市润芝学校时间:2022年4月12日创编者:阳芡明一.选择题〔一共10小题〕1.〔2021春•校级期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直线最短B.假设P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P=BPC.假设AP=BP,那么P是线段AB的中点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者两点之间的间隔2.〔2021秋•期末〕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假设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那么BA=AC﹣BCB.假设点C在线段AB上,那么AB=AC+BCC.假设AC+BC>AB,那么点C一定在线段AB外D.假设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那么AB<AC+BC3.〔2021•模拟〕如图,AB=12,C为AB的中点,点D在线段AC上,且AD:CB=1:3,那么DB的长度为〔〕A.4 B. 6 C. 8 D. 104.〔2021春•东平县校级期末〕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线段AB=5,BC=3,那么线段AC的长度〔〕A.一定是8或者2 B.一定是2 C.一定是8 D.以上都不对5.〔2021春•校级期中〕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假如MC比NC长2cm,AC比BC长〔〕A.2cm B. 4cm C. 1cm D. 6cm6.〔2021•一模〕线段AB=16cm,O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那么MN=〔〕A.10cm B. 6cm C. 8cm D. 9cm7.〔2021•〕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D是线段AC的中点,假设AB=10cm,BC=4cm,那么AD的长为〔〕A.2cm B. 3cm C. 4cm D. 6cm8.〔2021春•东平县校级月考〕线段AB=6cm,C是AB的中点,D是AC的中点,那么DB等于〔〕9.〔2021•一模〕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假如CD=3cm,AB=10cm,那么BC的长度是〔〕10.〔2021•郸城县校级模拟〕假如点C在线段AB上,以下表达式①AC=AB;②AB=2BC;③AC=BC;④AC+BC=AB中.能表示点C是AB中点的有〔〕A.1个B. 2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一共10小题〕11.〔2021春•期末〕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3cm,BC=5cm,假设点D 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DB的长度等于cm.12.〔2021春•期中〕假设点B在直线AC上,AB=12,BC=7,那么A,C两点的间隔是.13.〔2021春•泰山区期中〕假设C、D是线段AB上两点,D是线段AC的中点,AB=10cm,BC=4cm,那么AD的长是cm.14.〔2021•岳麓区校级一模〕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假设AB=4cm,AC=10cm,那么CD= cm.15.〔2021秋•期末〕线段AB=10cm,BC=5cm,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 .16.〔2021秋•期末〕如图,假设CB=4cm,DB=7cm,且D是AC的中点,那么AC= cm.17.〔2021秋•校级期末〕如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是线段AM的中点,假设AB=10cm,那么PM= cm.18.〔2021秋•期末〕如图,B、C、D是线段AE上的点,假如AB=BC=CE,D是CE的中点,BD=6,那么AE= .19.〔2021秋•安龙县期末〕如图,点C在线段AB上,E是AC中点,D是BC中点,假设ED=6,那么线段AB的长为.20.〔2021秋•沧县期末〕如图,假设D是AB中点,E是BC中点,假设AC=8,EC=3,AD=三.解答题〔一共5小题〕21.〔2021春•校级期中〕如图,点C为AB上一点,AC=12cm,CB=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求DE的长.22.〔2021秋•陇西县期末〕如下图,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假设ED=9,求线段AB的长度.23.〔2021秋•海陵区期末〕如图,线段AB=8cm,C是线段AB上一点,AC=3.2cm,M是AB 的中点,N是AC的中点.〔1〕求线段CM的长;〔2〕求线段MN的长.24.〔2021秋•期末〕如图,线段AB=8cm,点E在AB上,且AE=AB,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点D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25.〔2021秋•太康县期末〕如图,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EF=3cm,求BC的长.一.选择题〔一共10小题〕1.B 2.A 3.D 4.A 5.B 6.C 7.B 8.B 9.C 10.B 二.填空题〔一共10小题〕11.1 12.5或者19 13.3 14.3 15.5或者者15cm 16.617.18.12 19.12 20.1三.解答题〔一共5小题〕21.解:∵AC=12cm,CB=AC,∴CB=6cm,∴AB=AC+BC=12+6=18cm,∵E为AB的中点,∴AE=BE=9cm,∵D为AC的中点,∴DC=AD=6cm,所以DE=AE﹣AD=3cm.22.解:∵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AC=CD=DB〔1分〕又∵点E为AC的中点,那么AE=EC=AC〔2分〕∴CD+EC=DB+AE〔3分〕∵ED=EC+CD=9〔4分〕∴DB+AE=EC+CD=ED=9,那么AB=2ED=18.〔6分〕23.解:〔1〕由AB=8,M是AB的中点,所以AM=4,又AC=3.2,所以CM=AM﹣AC=4﹣3.2=0.8〔cm〕.所以线段CM的长为0.8cm;〔2〕因为N是AC的中点,所以NC=1.6,所以MN=NC+CM,1.6+0.8=2.4〔cm〕,所以线段MN的长为2.4cm.24.解:∵AE=AB,AB=8cm,∴AE=×8=2cm,∴EB=AB﹣AE=8﹣2=6cm.∵BC=AB=×8=4cm,又∵点D是BC的中点,∴BD=BC=×4=2cm,∴DE=BE+BD=6+2=8cm.25.解: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AC=2AE=2CE,AB=2AF═2BF,EF=AE﹣AF=32AE﹣2AF=AC﹣AB=2EF=6cm,BC=AC﹣AB=2EF=6cm.阳芡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 D C
B D
p
‹# ›
例1
比较图1-32中,线段AB, BC, 和 CA的长短。
析: 可以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从数量上比较。 解: 用刻度尺量得线段AB=2.6厘米,线段BC=2.4 厘米,线段CA=2.2厘米。 所以 CA < BC < AB. C
A
B成相等的两段, 应从何锯断?
两点之间连线的长度,叫做这两 点的距离。用刻度尺可以测量线 段的长度。
A
3厘米 图1-29
B
‹# ›
实验与探究
(1)如图,你会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吗?你会比较两条 线段的长短吗?怎样比较?与同学交流。
1.截取法
2.度量法
15cm
15cm
‹# ›
实验与探究
(2)如图1-31,已知线段AB, 怎样画出一条线段等于线段AB? 画一画。 1.截取法 2.度量法
A
图1-33
M
图1-34
B
如图1-34,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 段AM与BM, 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这时AM=BM=1/2AB AB = 2AM=2BM
‹# ›
可以用刻度尺画出 一条线段的中点。
如图1-35,已知线段AB,画出它的 例2 中点C。 AB=5厘米, 解: (1)用刻度尺量得 1 1 计算得 2 AB= 2 ×5=2.5(厘米) (2)在线段AB上截取AC=2.5厘米。 所以,点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AB的中点。 A
① ②
王庄
③
图1—28
李庄
王庄到李庄有三条路,哪条路最近?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②条路最近,因为这条路是直路。 也就是说: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连线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用刻度 尺可以测量线段的长度。
‹# ›
实验与探究
在图1-29中,用刻度尺量得线段AB的长度为3厘米, 因而A, B两点间的距离为3厘米。
2.5厘米 5厘米
C
B
图1-35
‹# ›
例题:
如图,已知AB=20cm,CD=8cm,E、F分别为AC、 BD的中点,求EF的长.
‹# ›
‹# ›
观察图1-36中的三幅图,分别估计线段ab哪再用圆 规量一量条长,看看你的眼力如何。
a a b ( 1) b ( 2) ( 3)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泰山版)
1.4
线段的比较和作法
学习目标
• 1、了解一条重要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 线中,线段最短。 • 2、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并会用符号“>”“<”“=”表示出 来。 • 3、理解两个概念: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 的中点。能用刻度尺量两点间的距离,画 一条线段的中点,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