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谭炳炎汇编

二○○八年四月于成都

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

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

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

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

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

当Z0 =0时,上式变为:

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

3-1、J1/3 ;计算

3-2、J1/4;计算

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

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

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

台风期:Cs=2~3. Cv

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

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

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

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

求法:(1):查图(!)

(2):采用当地资料;

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

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使用时首先查出所在地的H1/6、H1、H6、H24、Kp后,计算相应的H1/6p、H1p、H6p、H24p、值。再按需要求算各时段的设计暴雨量。

A、当历时t=1/ 6~1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1/6 = H1p·(t)1—n1/6=H1/ 6p·(t/6)

—1

n

1/6

式中:S p = H1p·1n—1= H1p =H1/ 6p·(1/6)n1/6—1

n1/6=1+1.285 lg(H1/ 6p/H1p)

B、当历时t=1~6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1 = H1p·(t)1—n1=H 6p·(t/6)1—n1

式中:S p = H1p·1n—1= H1p =H 6p·6n1—1

n1=1+1.285 lg(H1p/H6p)

C、当历时t=6~24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24= H24p·(t/24)1—n24

式中:S p = H24p·24n24—1 =H 6p·6n24—1

n24=1+1.661 lg(H 6p/H24p)

D、长历时(1~7日)暴雨公式:

H tp = H24p·T m·p

m p=a+b lg P

式中:T----设计暴雨的历时(日); a b参数查附图;p ----设计频率(%)9、Sp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mm / h);可用下式计算

Sp = H24p/241-n

也可查表按公式Sp=H24(1+Cv24·Φ)计算

Φ----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离均系数表(据C s~P%查对应的Φp);

C s ---最大24小时暴雨偏差系数,采用当地资料或取:C s=3.5Cv

10、α降雨历时=24小时的径流系数;查表或采用当地资料;

α

11、h R 计算 h R =α H 24p

地区综合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深,一般用24小时降雨的径流深h 24; 12、n R h 计算 13 计算

n R Sp

h

14、μ 产流参数(或称损失参数、入渗率)(mm/h ),随汇水面积减少而增大。受流域土壤、植被、暴雨特性(大小、历时、有无前期降雨等)有关,代表产流历时内的平均损失率。反映地表渗水能力而且与降雨。当t c <24小时可由下式

求出:或根据n R Sp h 、n 查图或按下式计算:

μ=(1-n )n

1n

n

-(n

R Sp h )11n -

当产流历时t c > 24小时:μ=(1-α)H 24 /24 (mm/h )

根据实测资料的对应分析,μ值随集水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在四川其平均变化关系为:μ=K ·F -0.19

K 值变化归纳如下:

15、流域特征系数θ计算:

水科院式:θ=L / J 1/3

四川计算式:θ=L / (J 1/3·F 1/4) ★注意:二式区别,相差△θ = 1 / F 1/4

16、汇流参数ω(或用符号m ): 反映洪水的汇集特性,与河网(支沟)及沟

槽水力特性等有关有资料时用公式计算。

ω=0.278L /1/4p Q· ·J1/3

ω

对于天然滞洪作用(塘、田、岩溶发育地区、森林茂密)较大的流域,汇流系数尚需考虑修正系数。四川的资料为:θ=30以下是坡面汇流为主,θ=3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