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故事读后感
啮指痛心故事读后感
我刚读完啮指痛心这个故事,真的是让我心里有好多想法在翻腾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曾参的事儿,他的母亲咬手指,他就能感应到母亲在呼唤自己,然后赶忙回家。
你说神奇不神奇?我读完之后就想啊,这得是多深的母子情才能有这样的感应呢。
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有时候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好像都变得很淡很淡。
但是这个故事就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我心上。
我就琢磨着,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讯工具到处都是,可是那种心灵上的紧密联系好像并不是靠这些就能建立起来的。
曾参和他母亲之间的这种情感纽带,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在里面,就是纯粹的亲情。
这真的让我很羡慕啊!我想,是不是我们在追求各种东西的时候,把这种最纯粹的情感给弄丢了呢?
还有啊,这个故事里曾参一感觉到母亲的召唤就立马回家,这反映出他对母亲的孝顺。
孝顺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呢。
现在有好多人啊,嘴上说着孝顺,可是真正能像曾参这样时刻把母亲放在心上的,又有多少呢?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反思,我对自己的家人是不是做到了足够的关心呢?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给我的触动可不小。
你要是也读了这个故事,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有这么多想法呢?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去思考其中蕴含的亲情和孝道的深意。
真的,这故事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看待家人的眼光都有点不一样了呢!你说奇怪不奇怪?。
啮指痛心观后感200字
啮指痛心观后感200字我刚刚观看了电影《啮指痛心》,心情陷入了沉思。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度的情感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
电影以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展开,主人公们的生活轨迹交织出一幅饱含悲欢离合的画卷。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动人的配乐,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令人难过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十分真实而平凡。
他们都在面对各自的困境和挑战,而这些情节无不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在角色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故事的情节紧凑而紧张,引人入胜。
每个角色的内心都有着一股强烈的欲望和挣扎,这种欲望和挣扎在电影的剧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紧张感和张力,让我无法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饱满。
他们的性格和情感都有很强的代表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欢乐。
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亲情、友情,也有爱情和背叛,这使得故事更为丰富多彩。
同时,电影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也让我深感震撼。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出色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感的漩涡。
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悲伤、无助和心痛,这种情感在心头回荡久久不散。
总的来说,电影《啮指痛心》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极具震撼力的观影体验。
它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立体,而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珍贵,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看完《啮指痛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电影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电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对生活有不同的领悟。
我相信,《啮指痛心》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灵。
二十四孝之三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图解之三·啮指心痛“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
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对父母恭敬、侍奉父母。
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完全沉浸于我们的工作中,渐渐与父母有了距离,渐渐与父母产生了隔阂,那么孝从何而谈呢?!因此,即使工作再忙碌,我们都应该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主动填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常怀思念之心、用恭敬的心孝顺父母、侍奉父母。
今天我们今天与大家分享《二十四孝文》之三啮指痛心。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辑录而成。
《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啮指心痛》,说的是曾参对母亲至孝之诚的故事。
[周]曾参,字子舆。
孔子弟子,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注释】薪:烧饭用的柴。
无措:没有办法。
啮(niè)其指:咬自己的手指。
【意译】周代。
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曾子一次到山里去砍柴,家里意外来了客人。
母亲没有办法通知曾子回来,于是就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忽然感到心痛,赶紧背上已经砍好的柴就回来了。
见到母亲就跪下来问是什么原因。
母亲告诉他:“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我咬自己的手指使你能够知道啊。
”【评说】此则标题“啮指心痛”,也有作“啮指痛心”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参这个孝子,服侍母亲的孝敬之心达到了极点。
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啮指痛心观后感
啮指痛心观后感
看了啮指痛心这个故事后,我可真是感触不少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曾参的老妈咬手指,他在外面就心疼知道老妈找他的事儿。
一开始我就想啊,这曾参老妈也太神了吧,咬个手指儿子就能感应到。
这难道是一种超能力?不过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联系。
在咱们现代生活里,虽然没有这种咬手指传递信号的事儿,但家人之间的那种心灵感应还是存在的。
就像有时候,我爸妈要是在家出了点小状况,我心里就突然有点不安,感觉像是有啥事儿似的。
这也许就是亲情的一种神秘力量,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家人呢。
曾参能这么快就感觉到老妈的召唤,那他肯定是个特别孝顺的人。
他对老妈的那种在意程度,真的是值得咱们学习。
咱们现在好多人啊,忙忙碌碌的,可能都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有时候爸妈打个电话来,还不耐烦呢。
看了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挺惭愧的。
而且啊,这故事也让我明白,孝顺可不是什么等有时间了再去做的事儿。
就像曾参,老妈一有需要,他马上就有反应。
咱们也得对家人时刻保持着关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可能都会让家人心里暖暖的。
这孝顺啊,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要一直跑下去呢。
这个古老的啮指痛心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孝顺方面的不足,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啦。
历史上著名的亲情故事50字
历史上著名的亲情故事50字
第一篇: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第二篇: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第三篇: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
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经过考察,又让他继位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著作。
4. 百里负米仲由,“字无咎”,孔子弟子(见《论语宪问》)。
仲由“家贫”,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子,济阳话叫“票枣子”)。
个性极强,为人耿直不阿,直言不讳,“心达而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常与长子一起吃羊枣子时,长子每次只吃小的,而仲由每次只吃大的。
仲由说:“我喜食小的羊枣子”。
长子听了这话大为震惊说:“您不是喜欢吃大的吗?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仲由说:“我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我想让你多吃一些羊枣子呀!”仲由其忠厚耿直可见一斑。
后人还在其家乡建了一个叫“仆枣候”的村子呢!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啮指痛心故事总结
啮指痛心故事总结引言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故事,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
然而,有一些故事无论怎样都令人回味无穷,甚至痛心绝对。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明白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本文将总结一些啮指痛心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的分享,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故事一:无法再见的父亲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参加战争。
男孩非常依赖他的父亲,每天都渴望父亲的归来。
然而,命运对他们来说太过残酷。
有一天,男孩收到了来自军方的消息,父亲去世了。
男孩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动力,他变得消沉和孤独。
他想念父亲的拥抱和鼓励,但他再也无法见到他。
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恶果,它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撕碎了无数家庭的幸福。
它让人们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和宝贵。
故事二:被社会遗弃的老人这是一个关于社会冷漠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年老体衰,没有家人照料,经济上也无法自给自足。
他曾经很努力地生活,但是一次严重的疾病让他丧失了生活能力。
老人无助地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没有人理会他的存在。
他每天只能靠养老金勉强糊口,无法支付医药费和基本生活开销。
他曾经赞助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但现在他却被遗弃在社会的边缘。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冷漠和不公平。
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抛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个故事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故事三:离别之痛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离别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女,他们相爱并决定在一起度过余生。
然而,一场悲剧改变了一切。
男主角被诊断出了绝症,他的寿命只剩下几个月。
这无法接受的现实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
他们无法想象分离的痛苦,但他们也无法无视现实。
他们决定把短暂的时间都用来珍惜和彼此相伴。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欢笑和泪水,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和痛苦。
即使最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他们也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无尽的爱和温暖。
啮指痛心译文
啮指痛心译文引言在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和准确地表达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个名为“啮指痛心”的任务,揭示其背后的含义,并给出一个满足所有要求的译文。
任务名称解析“啮指痛心”这个任务名称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痛苦和懊悔的感觉。
它可以被理解为在某个情境下产生强烈情感或内心纠结的状态。
这个任务要求我们将这种情感通过译文准确地传达出来。
选择适当的原文在进行翻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这个任务的原文。
一个好的原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含有明确而深刻的情感表达;2.具有复杂和丰富多样性的句式结构;3.包含隐喻、比喻或其他修辞手法。
以下是一个适合的原文:心如刀割,犹如啮指之痛。
思绪乱如麻,无法摆脱这种煎熬。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无法呼吸。
这份心痛仿佛永远无法治愈。
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要满足任务要求,我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流畅易读。
以下是一种满足要求的译文:The heart is like being cut by a knife, just like the pain ofbiting one’s finger. Thoughts are tangled like a mess, unableto escape this torment. Memories surge like tidal waves,suffocating me. This heartache seems to be incurable forever.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以下是对译文进行加工,增加了一些修辞手法的版本:The heart is mercilessly sliced apart, as if bitten by the painof regret. Thoughts entangle like a web of chaos, imprisoning me in this torment. Memories surge forth like an unstoppable tide,suffocating my very breath. This heartache seems eternallyunhealable.Markdown格式输出为了使内容整洁美观,我们可以使用Markdown格式对译文进行排版。
啮指痛心读后感
啮指痛心读后感
读了“啮指痛心”这个故事,我可真是感触颇多啊。
故事里曾参那可真是个大孝子。
他妈妈咬了下手指,他在外面就感觉心里疼得不行,立马就知道是妈妈在召唤自己,赶紧往家跑。
这要是搁现在,很多人可能得说:“啥?咬个手指就能心灵感应?这也太玄乎了吧。
”但你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亲情连接。
就好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这种神奇的“咬手指召唤术”,但和家人之间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有时候爸妈一个电话打过来,哪怕没说话,就感觉是不是家里出啥事了。
这种感觉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家人在我们心里占着无比重要的位置。
曾参对妈妈的这份孝顺,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的我们啊,可能忙着工作,忙着玩,有时候对家人的关心就少了。
像我自己,有时候爸妈和我说话,我还不耐烦,光顾着看手机呢。
和曾参比起来,我可差太远了。
这个故事也让我觉得,古代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通讯工具,但他们那种亲情的纽带却一点也没断。
他们靠着对家人的爱和关心,就能有这么强烈的感应。
我们现在呢,通讯方便得很,却有时候忽略了最亲近的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关心爸妈。
不能让他们觉得我这个孩子心里没他们。
要像曾参一样,把家人时刻放在心上,可不能等到“咬手指”这种严重的信号才想起来关心家人,平常就得多花时间陪他们,多听听他们唠叨。
这才是从这个故事里学到的真正有用的东西呢。
啮指痛心的典故
啮指痛心的典故
啮指痛心是一个古老的典故,它讲述了一个古代君王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君王,名叫桓公。
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也很自负。
他经常对自己的臣子们说:“我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你们都应该向我学习。
”
有一天,桓公在宫中休息,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
他很好奇,就跑过去看看。
他发现是一只老鼠在咬自己的手指,而且咬得非常用力。
桓公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震惊。
他认为这只老鼠非常勇敢,因为它在疼痛的情况下,还能够咬得非常用力。
桓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启示,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
他开始谦虚起来,对臣子们更加尊重。
他也变得更加亲民,经常到民间巡视,了解人民的疾苦。
最终,桓公成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君主,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谦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过于自负,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喜爱。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
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孝感动天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
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
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2、戏彩娱亲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3、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
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
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
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7、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拾葚异器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
弟子规经典之《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成语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原文: 曾参。
字子舆。
事母至孝。
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无措。
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
"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
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译文: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
孔子子弟。
著有《大学》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对母孝顺。
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
真是母子连心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啮指心痛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曾参的人,是孔子的学生。
此人品德高尚,孝顺父母。
孔子认为他可通孝道,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关于孝的问题,为后人留下许多关于孝的言论。
有一次,他吃过午饭便到山里砍柴去了,他母亲一个人在家里。
他刚去不久,家里忽然来了几个客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招待客人。
母亲着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哎,要是曾子这时候能够回来帮我一下就好了。
啮指痛心作文
啮指痛心作文篇一《啮指痛心,我对亲情的新感悟》我以前对“啮指痛心”这个成语也就只是知道个大概,觉得那是古人的事儿,离我挺远的。
直到发生了我和我老妈的那件事,我才真正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那是个平常的周末,我正在房间里热火朝天地打着游戏。
老妈在外面喊了我好几声,让我帮忙干点家务。
我呢,就跟没听见似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老妈估计是真生气了,冲进来就把我的电脑电源给拔了。
我腾地一下就火了,对着老妈就大声嚷嚷,老妈也气得不轻,转身就出去了。
我还在房间里生着闷气,在那杵了半天。
冷静下来后,我就有点后悔了,心想老妈平时对我那么好,我这么对她实在不应该。
可是我又拉不下脸去跟老妈道歉。
就这么磨磨蹭蹭了好一会儿,我决定还是先出去吧。
当我走到客厅时,我看到老妈正坐在沙发上,手指在扶手上一下一下地敲着。
我偷偷看她的表情,感觉她还有点生气但是又有点失落。
我忽然就想起了“啮指痛心”这个成语。
就好比古人的那种母子连心的感觉,我那时候好像能感觉到老妈心里既难受又失望。
我当时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似的。
我没说话,默默地走到老妈身边坐下。
老妈看了我一眼,也没说话。
我犹豫了好久,才慢慢说:“妈,我错了。
”老妈转过头看着我,眼睛里有着惊讶还有些欣慰,然后就淡淡地说:“知道错了就好,成天就知道玩。
”虽然她这么说,但是我知道她不生气了。
从这事儿以后,我再看到“啮指痛心”这个成语,就好像看到了我和老妈的那次别扭,那是一种最真实的亲情的体现,即使我们会吵架会闹别扭,但是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篇二《啮指痛心:藏在日常里的亲情纽带》说起来“啮指痛心”这件事啊,就不得不讲讲我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呢,是个特别传统的老太太,总是担心我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好了出去打篮球。
我刚要出门,奶奶就拉住我,让我多穿几件衣服。
我瞅了瞅外面的大太阳,不耐烦地说不用,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可是奶奶就不依,还拿出一件厚外套非要我穿上。
我硬着头皮穿上那厚外套,心里是一万个不情愿,感觉自己就像个移动的小火炉,走到半路我就把外套脱了,还暗暗埋怨奶奶多管闲事。
啮指痛心观后感
啮指痛心观后感
最近看了啮指痛心的故事,那可真是挺有意思,也让我有不少感触呢。
故事里曾子这哥们儿可太孝顺了。
就他妈妈咬了下手指,他都能感觉得到,立马就从外面往家赶。
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太神了?难道他们母子之间有啥特殊的心灵感应?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很深的情感联系。
你想啊,曾子肯定平时就特别在意他妈妈的情况,心里时刻挂念着家里。
这种孝顺可不是嘴上说说的,是真的打心底里重视老妈。
不像现在有些人,嘴上喊着孝顺,却整天忙自己的事儿,把父母丢一边。
从这个故事我也能感觉到,古人把孝顺看得多重啊。
咬个手指就能让曾子有这么大反应,就好像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的一点小动静都是天大的事儿。
现在咱们虽然不用像曾子那样,通过咬手指来传达信息,但孝顺父母的道理可一点都没变。
我就琢磨着,咱平时是不是也应该多关心关心家里人呢?别总是等他们主动找我们,要像曾子那样主动去感受父母的需求。
比如说,多给爸妈打个电话,回家的时候多陪他们唠唠嗑,别老是盯着手机看。
毕竟,家人之间的感情就像这个故事里讲的一样,是很微妙又很深厚的。
要是能做到像曾子那样,咱家庭关系肯定会特别和谐,父母也能开开心心的。
总的来说,这个小故事就像个小警钟,敲醒了我这个有时候会忽略家人的人,让我知道孝顺就得从这些小事做起。
啮指痛心观后感
啮指痛心观后感
最近看了啮指痛心的故事,还真挺有感触的呢。
故事里曾参这哥们儿,那可真是个大孝子啊。
他妈妈咬手指他都能感觉到,这乍一听也太神乎其神了。
不过细想一下,这背后藏着的是母子之间那种深切的联系。
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线,把他们俩紧紧地牵在一起。
咱先说说曾参的妈妈,这咬手指的举动,那是得多着急、多想儿子才能这么干啊。
感觉她当时肯定是没别的办法了,可能心里就想着:“儿子啊,你快回来,老妈这儿有事儿找你呢。
”这就是妈妈对儿子的依赖,有事儿第一个就想让儿子在身边。
再看看曾参,一感觉到妈妈咬手指就立马往家赶。
这说明他心里时刻都装着妈妈呢,对妈妈的情况特别敏感。
在那个没有手机啥的年代,这种心灵感应似的联系简直酷毙了。
这让我想到,现在我们虽然有各种高科技能联系家人,但好像那种纯粹的、深入骨髓的对家人的牵挂有时候还不如古人呢。
而且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自己和家人的关系。
我平时忙起来,可能对家人的关注就少了很多。
像曾参这样,他不管自己当时在干啥,妈妈一有召唤就马上行动,我可差得远喽。
有时候家人可能一个眼神里都藏着事儿,但我却常常忽略,还不如曾参和他妈妈之间那种心有灵犀呢。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明白了家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事儿。
就像曾参和他妈妈,肯定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有这样的默契。
咱们现代人啊,也得学学古人,把家人真正地放在心上,多去感受家人的需求,这样家庭关系才会更加和睦幸福呢。
这个小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不足,也给我指明了方向。
啮指痛心观后感600字 急急急
啮指痛心观后感600字急急急
参考: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耽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
河南(今河南黄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见面,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
此刻有很多人个性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样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
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
读了这本书,我以后必须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1。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 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 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 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 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 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 “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 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 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 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 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 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 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 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 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曾子与孝的故事
曾子与孝的故事1、孝敬父母陆贾《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2、侍母至孝据说,曾子食生鱼甚美,因吐之。
人问其故,曾子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食美,故吐之。
遂终身不食。
(《孝子传》)3、《二十四孝》曾子啮指痛心: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弄得没有办法,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好叫曾参觉悟。
果然曾参在山里,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4、善待后母《孔子家语》: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
5、弃官养亲《孔子家语》: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6.保全身体《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7、曾子出妻《孔子家语》:其妻以藜不熟,因出之。
人曰:非七出也。
参曰:藜,小物耳。
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娶。
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
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家喻户晓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下同)还,顾反为女杀彘。
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指痛心》带给我的启示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啮指痛心》,讲的是春秋时期曾参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家都知道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他“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思想流传千古,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其实孔子最欣赏曾参的品质,是他的孝德。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大家不妨来听一下:
曾参年少时家里非常清贫,需要他经常到山里打柴以贴补家用。
这一天,有一位客人到家里访问曾参,而家里没有其他人,古礼:男女授受不亲,不招待又失了待客的礼数,曾参的母亲不知所措,于是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在山里忽然觉得心疼,仿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打来的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母亲缘故。
曾参的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这个故事我们现在看来有一点不可思议,甚至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
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其实曾子不仅对他的父母孝顺,对他的老师——孔子也是相当的恭敬孝顺,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弟子们授课,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老师孔子提问,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垂下双手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曾子认为,孝道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无所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包,专业知识只是立足于社会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人格、德行却是做人的必要条件,是为人最内在的品质,孝道是高尚品德最基本的。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只有具备人才、人格、人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