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推导。

2.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器材:1. 凸透镜。

2. 光屏。

3. 蜡烛。

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

环境:1. 光线充足的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好奇心。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式。

2.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 /表示。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5、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 表示。

6、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v 表示。

7、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实像。

8、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虚像。

举例1、照相机:物体离镜头比较远,u>2f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物体离镜头比较近,f<u<2fo cc c光心主光轴oc光心_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物体离镜头很近,u<f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二、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须用虚线画出反向延长线且不能带箭头)必过焦点,如下图:3、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三、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应用举例:照相机等。

1、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应用举例:投影仪等。

4、当u=f时,不成像。

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举例:放大镜等。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此表必须熟练记忆)说明:1、当u=2f时成等大的像,u>2f时成缩小的像,u<2f时成放大的像,所以,u=2f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2、当u=f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u>f时成实像,u<f时成虚像,所以,u=f是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科学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我设计这节科学课时,我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直尺、实验桌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实质。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像头、投影仪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设计了实验和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集体讨论,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中,学生需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理解成像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

3. 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正确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2. 掌握凸透镜的成像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熟练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所以在凸透镜的两侧都会产生成像,其中一侧的成像为实像,另一侧为虚像。

实像是由折射光线交叉处形成的,而虚像则是折射光线延长后相交在一点。

3. 成像公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实像或虚像的位置。

公式如下:1/f = 1/v - 1/u其中,f是凸透镜的焦距,v是像的位置,u是物的位置。

4. 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包括:(1)计算成像距离和物距的关系。

(2)求解物体放置位置,使得成像变化。

(3)计算成像倍率和物体放置位置的关系。

五、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眼镜、照相机和望远镜等。

六、小结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公式,并强调掌握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几道相关的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凸透镜成像的公式解答问题。

八、课堂反馈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答疑惑。

九、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

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阅读课本]P97“照相机……关系呢?”[思考]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猜测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有关?[提示]凸透镜成像时像的性质可能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归纳提升](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阅读课本]P9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2.实验目的:改变物距,比较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3.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思考]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提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思考]如何找到像的位置?[提示]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

[思考]图中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分析]物距u=20 cm-5 cm=15 cm;像距v=55 cm-20 cm=35 cm。

4.进行实验: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5.数据处理与分析:(1)u=f时不成像;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物异侧;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凸透镜成像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成像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不同物距、像距下的成像情况。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光具座等。

2. 教学课件、图片、练习题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第3-4课时: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有关凸透镜成像技术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亲身感受凸透镜成像实验。

十、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比较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实像;f10 cm30 cm40 cm2f,故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30 cm处,物距u=2021m,2f>2021m>f,故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40 cm处,物距u=10 cm10 cm14 cm10 cm5 cm10 cm1.5 m10 cm10 cm20 cm20 cm10 cm15 cm25 cm50 cm5 cm10 cm20 cm30 cm10cm f:像和物体移动方向一致物左移,像左移;物右移,像也右移.像的大小和像距大小变化一致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简记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物体赶着像儿跑.1.在调节照相机、投影仪时,物距和像距应同时调节.若只调节物距或像距,得到的像将不清晰.2.凸透镜成虚像变化规律与实像规律相反,即凸透镜离物体越近像越小.两位同学用焦距相同的两照相机对小强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则A.甲离小强距离远B.甲和乙与小强的距离相同C.乙要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移动位置后,再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乙要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提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焦点越近,像离焦点越远,像越大.因此,乙要想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应靠近拍摄对象小强,即减小物距,同时增加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即增大像距.【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将表格补充完整:序号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正倒大小实虚与物位置关系1 u>2f f2f2f2f2f2f投影仪4 u=f不成像制作平行光源5 u u放大镜1.凉山中考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处时,在光屏上将出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2.泰安中考在某些重要会议入场时,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5 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 m B.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 m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2 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2 m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 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4.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5.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身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6.小华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4 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形成一个“水透镜”.1通过“水透镜”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此时“水透镜”是一个______透镜,将这个“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看到的像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2小明猜想“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有关,为此他用牙签在“水透镜”上轻轻取走一点水,再次观察,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观察时他应该注意控制“水透镜”到字的______不变.3小芳用另一只内径不同的圆环制作“水透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新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抚顺中考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向左移动2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B.蜡烛向右移动10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C.蜡烛向右移动2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D.蜡烛移到20 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 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9.黄冈中考“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能形成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10.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需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的光斑.图甲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2小明按图乙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__________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移动距离′______参考答案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前预习1.物距2蜡烛光屏光具座3物距像距4倒立缩小倒立放大不能正立放大虚当堂训练1.B2C3B4A5大于30 cm倒立缩小的实像课后作业6.A7B8D9照相机放大镜10红缩小小于111上2右倒放大3虚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121同一高度21、2倒放大3同正4靠近小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前预习倒缩小实异侧倒等大实异侧倒放大实异侧当堂训练1.D2C3B4B5C61凸变小2距离3“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后作业7.D8C9凸透大于二倍焦距倒立101最小最亮10002蜡烛和光屏间距离较小3倒立、放大左>。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

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方法一:列表记忆法(f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 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体在焦点以外。

当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像和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像是倒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是: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像和物体一定是在透镜的同侧,并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3. 从表中看出,有三个“没有”:①没有正立的实像;②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没有缩小的虚像。

方法二:数轴记忆法说明:1. 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物距u等于焦距f)时,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平行光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时成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成虚像,即物体成像以焦点F 分为界点,分成虚像和成实像的区域,物体的位置分别在成虚像和实像的区域时,所成的像就对应数轴图上的规律。

2. 2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方法三:口诀记忆法由列表和图像记忆法中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简单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远像近像变小。

方法四:图像法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只需对此方法简单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备课教案+练习新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备课教案+练习新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讲授新课探究点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新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3.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测量尺2. 学具:凸透镜、光屏、蜡烛、测量尺、实验记录表格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的透光性质。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头。

2. 2f > u >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幻灯机。

3.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七、作业设计(1)教室里的投影仪是如何工作的?(2)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答案:(1)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工作的。

(2)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工作的。

2. 下面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凸透镜成像总是成实像。

答案:A、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强,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不同点。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3、加深对物理问题思考研究思路的理解,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要点。

教学重难点1、加深对物理问题思考研究思路的理解,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掌握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教具准备1、辅助教具: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教学媒体与资源1、多媒体课程课件、演示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课件,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凸透镜,那么他们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1)像的实虚、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1)实验装置组装如下。

(2)理解物距、像距的概念:物距是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像距是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问题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如何操作?思路:调整蜡烛、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进行实验(1)使物距u在大于二倍焦距(u>2f)的范围内,观察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的变化。

(2)使物距u等于二倍焦距(u=2f),观察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的变化。

(3)使物距u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f<u<2f)的范围内,观察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的变化。

(4)使物距u等于一倍焦距(u=f),观察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的变化。

(5)使物距u在小于一倍焦距(u<f)的范围内,观察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的变化。

5、分析与结论(1)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结论: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结论:二倍焦距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

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

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

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

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3)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4)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作业布置】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

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

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