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4版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案[1]
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有机合成基本概念与原理•常见有机合成反应类型及实例分析•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及案例分析•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知识拓展:前沿领域介绍及挑战性问题探讨•课程总结与回顾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与应用。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合成方法设计和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机合成在现代化学工业、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有机合成反应的类型和机理。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设计合成路线、优化实验条件、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有机化学》(第二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内容系统、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辅助教材选用《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辅助教材,提供丰富的实验案例和实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实验技能。
参考书目推荐学生阅读《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参考书目,深入了解有机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有机合成基本概念与原理有机合成定义及分类有机合成定义通过一定的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有机合成分类根据合成目标的不同,有机合成可分为目标导向合成、多样性导向合成和探索性合成等。
反应机理与条件控制反应机理阐述有机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包括亲核反应、亲电反应、自由基反应等。
条件控制探讨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有机合成反应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
03立体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立体化学在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中的重要性。
01立体化学概念介绍手性、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等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02立体选择性合成探讨如何在有机合成中控制产物的立体构型,包括手性合成、不对称合成等策略。
高中化学_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二课时)姓名班级小组组评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刘芳审核:审批:时间: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划出重要知识,完成学案自主学习记熟基础知识。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组长负责收齐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提高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掌握苯的典型的化学性质,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3.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介绍,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习惯。
【学习重点】1.苯的结构特点。
2.苯的化学性质【问题导学】1.苯的发现:。
2.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或空间构型。
3.物理性质: 苯在通常情况下,是色、带有气味的体,毒性,溶解性,密度比水,熔、沸点比较。
4苯的化学性质(1)苯在空气中点燃产生的现象为;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反应。
(2)苯与(液溴、溴水)在作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反应。
(3)苯与浓硝酸在作用下发生反应,(温度为),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反应。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4)写出苯与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反应类型。
【课前预习检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苯不溶于水且比水轻B.苯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作香料C.用冷水冷却苯,可凝结成无色晶体D.苯属于一种烃2.苯的结构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苯主要是以石油分馏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C.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D.苯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3.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苯在溴化铁存在时与溴的反应B.苯在镍作催化剂时与氢气的反应C.苯在空气中燃烧D.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分层4.(多选)科学家对物质性质的推断一般要基于一些实验事实。
高中化学_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下列知识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部分有机物的性质,如烷烃、烯烃、炔烃、苯和苯的同系物、酚类、醇类、醛类、羧酸类。
学习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复习提问回顾整理。
分链状有机物和环状有机物进行系统命名的复习,每一类别再继续分成有官能团和没有官能团两大类进行复习。
每一类别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回顾命名原则——例题——练习题——小组间相互出题——链接高考,如此逐渐夯实有机物命名的相关考点。
《效果分析》通过有效的复习和习题讲练,学生充分地掌握了《有机物的命名》这一专题,能根据给定的结构简式正确命名,根据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能判断有机物命名正确与否。
通过相关高考题的演练,让学生基本了解了有机物的命名在高考中的分量,能有的放矢地对今后的复习进行指导,初步掌握针对该考点的高考命题题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五专题——有机物的命名,学生在高一简单学习过有机物,有一定的简单命名基础,且在选修五第一章中又详细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在以后的第二章第三章中学习各类烃及烃的衍生物时又都具体的学习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进行相关的汇总复习,相关演练,以及高考链接,使学生能归纳性的总结规律,更条例清晰的将各类有机物命名。
是整个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 1、习惯命名法的复习汇总,总结提升,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的命名步骤和基本原则。
2、进行相关的评测练习,链接高考,让学生体会有机物的命名在高考中的相关出题类型,难度,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复习各类物质系统命名法的基本原则。
2、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烃及烃的衍生物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高中化学_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
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
2.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3.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中化学教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高中化学教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一、引言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反应的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教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设计。
二、背景知识在开始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通常包含氢、氧、氮等元素,具有多样性质和广泛应用领域。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规则、官能团及其在反应中的作用对于理解有机反应过程至关重要。
三、实验目标本次实验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不同方法制备对映异构体,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所需器材和试剂,并确保安全操作。
2. 实验设置:(1) 将可溶性草酸钴溶液倒入干净的常压平底烧杯中。
(2) 同时设立两个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配体溶液,如乙二胺和亚硝酸钠,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实验观察:(1) 观察溶液色泽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 使用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得出结果与结论。
4.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和发现。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设置合成实验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并引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并加强对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培养。
六、知识点拓展在有机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除了了解反应原理和方法外,还要关注相关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运用。
例如,在该教案中使用了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展其他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应用,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合成方法。
七、教学评价针对本次教案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仪器使用、试剂配制和实验基本操作等。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有机合成》是化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有机分子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介绍一份针对《有机合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有机合成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应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条件3.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技能4.有机合成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2.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为学生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反应的机理和条件等内容。
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建立起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认识。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和技能培养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动手合成的能力。
3.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和应用讨论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_乙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初步体会其结构特点对性质的影响。
2、通过实验和模型演示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认识加成反应的特点。
3、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阅读教材填写乙烯的物理性质乙烯是色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收集方法:_________二·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1.乙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结构决定性质,回顾实验完成下列表格:探讨:1. 乙烯与高锰酸钾反应的原理与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原理相同吗?为什么?2.写出乙烯与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什么是加成反应?练习1:类比乙烯与溴的反应,写出乙烯与氢气﹑氯化氢﹑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练习:2:下列物质不可能是乙烯的加成产物的是()A. CH3CH3B.CH3CHCl2C.CH3CH2OHD. CH3CH2Br3.思考与交流:丙烯( CH3CH=CH2)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课堂小结【课堂达标】1.1.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其中与高锰酸钾发生的反应是反应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反应2 . 能用于鉴别甲烷和乙烯的试剂是( )A. 溴水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C. NaOH溶液D.四氯化碳溶液3 . 制取一氯乙烷的最好方法是( )A. 乙烷和氯气反应B. 乙烯和氯气反应C. 乙烯和氯化氢反应D. 乙烯和氢气反应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点燃乙烯前需要先检验乙烯的纯度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C乙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D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课堂提升1. 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的操作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B.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溴水的洗气瓶C.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D.将混合气体跟氯化氢混合2.下列有关乙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乙烯分子的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B. 乙烯分子里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且碳氢键之间的键角约为120°C. 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D.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3.能证明乙烯分子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事实是( ) A.乙烯分子里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B.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相等C.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且1 mol乙烯完全加成消耗1 mol溴单质D.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4.下列关于乙烯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利用乙烯加聚反应可生产聚乙烯塑料B.可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C.是替代天然气作燃料的理想物质D.农副业上用作水果催熟剂5. 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沸点12.27 ℃),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
高中化学_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学习目标】1.知道乙醇的组成,能熟练地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2.掌握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乙醇的重要用途。
4.认识羟基和乙醇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预测】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和氧化反应【知识链接】联想食品中的有机物,乙醇的应用知识【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金属钠的反应和乙醇分子与金属钠的反应对比,分析、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基础,力争尽量降低难度,提问问题循循善诱,层层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体会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生成。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效果分析对本节课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1、优化教师辅导策略。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指导学生敢于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教材分析: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认识结构和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高中化学_有机化学基础2.4.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4节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第二课时羧酸衍生物——酯教学设计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定教。
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因此本节课以制取肥皂为主体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羧酸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物质,通过对酯的学习,达到初步认识羧酸衍生物这一大类物质的目的。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
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酯水解反应的机理。
二、学情分析1、知能储备学生已经了解羧酸的性质。
同时在本教材中又学习了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特点研究方法,对学习本节内容有思维和方法上的导引。
2、学习方式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
3、认知方式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羧酸衍生物。
(2)认识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3)结合肥皂的制备说明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官能团的角度理解酯的化学性质及与羧酸、醇之间的转化。
(2)分析酯的水解,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硫酸和氢氧化钠在酯化或酯的水解反应中的不同作用,学生领悟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结合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强化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辩证认识。
油脂皂化反应实验,培养学生善于结合生活实践,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体会由科学到实践的历程,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科学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
2.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了解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主动性。
3. 学生的研究风格:了解学生的研究风格,包括喜欢听讲、喜欢实验、喜欢合作研究等,有助于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指导。
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1.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了解教材的内容覆盖范围和组织结构,有助于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 教材的难易程度: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易点,有助于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和辅导。
3. 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了解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三、课后反思教师在完成一堂化学课的教学后,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 学生的研究效果:分析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通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化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对化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方法与实践高中化学教学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科目之一,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更是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深刻反思了过去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努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教学途径传统的有机化合物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让学生烦闷不已。
因此,我决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更实际的学习体验。
首先,我将实验室与课堂联系在一起,利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例如,在学习醇的合成和性质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醇的合成实验,并让他们观察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其次,我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加竞赛和创新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我会组织学生参加有机化合物合成的设计,让他们动手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启发思维,培养探究精神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层面上,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问题探究。
我会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有机反应机理时,我会提出一些有机反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和产物的性质,来推测反应机理。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反应机理,并培养出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呈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我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有机分子的三维结构、反应机理和实验过程等。
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和动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_有机化学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组建深厚的知识体系;①掌握有机化学推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总结高考有机化学推断,得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①结合考纲,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①树立解答有机化学的信心;①培养学生的处理已知信息能力和应用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构建有效的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组建深厚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2.掌握有机化学推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严谨和严密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引导教学,综合运用归纳、启发、讨论、对比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 ]:我们同学对于有机化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但是在高考中对于有机化学推断不是很容易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机化学推断。
[ 板书 ] 有机化学推断[ 教师 ] 有机化学推断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 ]逆合成分析[ 板书 ] 逆合成分析原理[ 教师 ] 简要介绍科里 (E. J. Corey)和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
虽然我们掌握了逆合成分析原理,但在有机化学推断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采用逆合成分析原理进行有机化学推断。
有机化学推断的关键或者是突破方法在哪些方面?我们来学习。
第一个:反应条件[ 板书 ] :反应条件1)光照[ 教师 ] 提问哪些物质或原子团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烷烃、烷基H 2, Ni2)△H 2, Ni提问哪些物质或原子团在△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不饱和加氢的反应[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 3)溴水或 Br 2 的 CCl 4提问哪些物质或原子团在溴水或Br 2 的CCl 4 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浓H 2SO 44)浓HNO 3△浓H 2SO 4提问哪些物质或原子团在浓HNO 3△ 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苯环的硝化反应 [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5)Fe提问哪些物质或原子团在Fe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卤素原子取代苯环上氢原子 [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NaOH 醇 6) △NaOH 醇提问哪些物质在△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卤代烃消去反应 [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NaOH 水 7) △NaOH 水提问哪些物质在△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 ) [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浓H 2SO48)△浓H 2SO4提问哪些物质在 △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醇的消去反应、 酯化反应 [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 9)Cu 或 Ag△提问哪些物质在Cu 或 Ag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醇的氧化O2或 Cu(OH) 210)Ag(NH3) 2OH△O 2或 Cu(OH) 2提问哪些物质在Ag(NH3) 2OH△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醛的氧化[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稀 H2SO411)△稀H2 SO4提问哪些物质在条件下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 酯的水解反应[ 教师 ] 评价学生结果除了反应条件推断外,还可以从反应类型推断、反应产物推断、相邻物质分子式推断、原子连接顺序推断、反应数据推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机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
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归纳总结,体会有机化学合成的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有机合成的基本程序和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机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
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引课】提起零食,大家无不垂涎三尺,因为它们酸辣可口、香甜美味,正是使用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才能丰富多彩,一种重要的食品防腐剂——山梨酸,今天我们接到一个重要的课题任务,以乙烯为原料合成山梨酸,在合成有机物时,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本节课的重点: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和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
【课堂探究】
探究一:碳骨架的构建
思考并讨论:增长碳链和减短碳链有哪些方法?
探究二: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
1.官能团的引入
在碳链上引入卤素原子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羟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羰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羧基的途径:;
2.官能团的转化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1.下列反应不能使有机分子碳链增长的是()
A.醛、酮与HCN的加成反应B.羟醛缩合反应
C.卤代烃与炔钠的取代反应D.烃的裂化、裂解反应
2.下列反应不能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是()
A.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B.聚酯的水解反应
C.油脂的水解反应D.烯烃与水的加成反应
3.在下列反应中,不可能在有机物中引入羧基的是()
A.卤代烃的水解B.腈(R—CN)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醛的氧化D.烯烃的氧化
【反思感悟】
【作业】1、完成学案(巩固练习)
2、查阅资料合成山梨酸。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第二章的学习, 学生已经对物质间的转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各物质的化学性质已基本掌握。
比较全面整合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结构、反应、性质、转化和合成之间的关系,深刻体会有机化学的内在联系和创造价值。
学生已有的能力状况:学生初次通过分析物质结构预测物质性质,熟练程度还不高,运用“交流、研讨”引导他们分析合成物质的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官能团的转化熟练程度不够,这种思维上的转化是学生学习的困难。
效果分析
1、通过开头的引课,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探索的过程,学生产生很强
的探究欲望,效果还是很好的。
2、通过学生设疑,明显感到学生课下已预习,也触到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说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交流情况比较好,基本上能够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也说明问题设计比较合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由于学生回答不够条理和全面,还需要加以点拨和总结。
3、学生再一次提出问题,在这里产生了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有了下面的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整个课堂的向前进行。
4、本节课小结的形式比较好,但由于本人语言贫乏,没能很好的打开学生的情感,再动情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节课虽说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还并未达到很理想的状态,还需继续努力!
教材分析
设计与合成新的分子是有机化学家们的首要任务,在合成有机物时,科学家们发现了新方法,新试剂和新理论。
本节教材立足于这样的学术背景,鲜明的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
回答了学习有机化学的最终目的——更好地进行有机合成。
一个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核心任务
就是构建目标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以及引入所需官能团,若想完成好这些任务,就需要对有机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有机合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本节教材在“一、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构架和官能团的引入”中专门设计了“交流、研讨”和“观察、思考”两个活动性栏目,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在前面所学的各种具体的化学反应,从而为学习第二课时“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教材还承载着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进行扩展和总结的任务,进一步说明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反应与合成及其应用的关系。
评测练习
1.可在有机物中引入羟基的反应类型是( )
①取代②加成③消去④酯化
A.①③B.①②
C.①④D.②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成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消去反应可以引入双键,加成反应不可以引入双键
C.只有不饱和键与HX(或X2)通过加成反应才能引入X(X为卤素原子)
D.加聚反应可以使有机物碳链增长,取代反应不能
3.碳链增长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向较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转化的主要途径。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4个反应,其中可以实现碳链增长的是( )
A.CH3CH2CH2CH2Br和NaCN共热
B.CH3CH2CH2CH2Br和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
C.CH3CH2Br和NaOH的水溶液共热
D.CH3CH2CH3和Br2(g)光照
4.一定条件下,炔烃可以进行自身化合反应。
如乙炔的自身化合反应为:2H—C≡C—H―→H—C≡C—CH===CH2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使碳链增长了2个C原子 B.该反应引入了新官能团
C.该反应是加成反应 D.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比水解反应更容易进行
B.在溴乙烷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
C.消去反应是引入碳碳双键的唯一途径
D.在溴乙烷与NaCN、CH3C≡CNa的反应中,都是其中的有机基团取代溴原子的位置
6.肉桂醛()在自然界中存在于桂油中,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调味油。
工业上主要以CH2===CH2和甲苯为主要原料进行合成:
请回答:
(1)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2)反应①~④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我上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第一课时这节课,基本上按照“问题驱动+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的,有一些优点,但从自己的不足中也找到了自己进步的起点,现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难易适度、流程完整。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很好,能够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3、难点突破比较好,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又以一个拓展运
用来具体说明,让学生亲身体验,效果比较好。
4、最后让学生去总结,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很好!
可以改进的地方:
1、语言再锤炼一下,优美一些,普通话说得再标准些。
2、让学生参与的人数再多些。
通过这次活动,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课标分析
对一个新模块的教学,我想首先必须认真思考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和教材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两个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基本的策略。
《有机化学基础》将通过研究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了解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认识有机物在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课程标准》对《有机化学基础》中这一部分的要求:回答了学习有机化学的最终目的——更好地进行有机合成。
一个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目标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以及引入所需官能团,若想完成好这些任务,就需要对有机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有机合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