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政治课件】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PT

【政治课件】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PT
15、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
知识结构:
主要 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 组织
联合国
国际 社会
国际 关系
决定因素
当今时 和平与发展 代主题
国际竞争 综合国力 的实质
是什么
我 国 依据
外 宗旨
交 政 策
基本 内容
考考你
1、我国外交政策是:___独__立__自__主__的__和_平__外__交__政__策___。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_国_家__性__质__和___国__家__利__益。 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___维__护__世__界_和__平__,__促__进__共__同__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基本目标是维__护__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世界的和平

21世纪以来大国的外交政策-文档资料

21世纪以来大国的外交政策-文档资料

美国外交政策


第七,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协调,接触与遏制并 存。
全球很多问题的出现使得美国更倚重中国,因而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中国“接触”,期望中国扮演“利益 攸关方”角色。所以,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非 洲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上,美国都积极与中国接触,期 盼中国发挥积极作用,替美国分忧。但同时,美国对中 国的戒备心理也在加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 论”两个声音都十分响亮。美国调整在亚洲的军事部署, 加强与日、澳关系,组建“亚洲版北约”,拉拢印度、 越南等国对中国形成战略合围。美国的“转型外交”也 有中国因素,宣称要“在中国内部寻求可能的任何因素 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
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撞船事件) 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 先后同日本巡逻船两次相撞。日方以涉嫌 违反《渔业法》为由逮捕中方船长,扣押 17日后释放。 撞船事件中的美国因素
21世纪的大国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或者P.R.China )、“世界文明 古国”、“丝绸之国”、“瓷器之国”、 “诗国”、“东方腾飞的巨龙”、“礼仪 之邦”。 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会给中国带来什 么影响?
影响世界的金融与政治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世界买单 总统竞选——财团比拼 影响战争与和平的外交政策
21世纪的大国

英国 女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镑、伊拉 克战争
21世纪的大国

欧洲联盟(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 简称欧盟EU )

/image/a8ad9413b 9e45efff6039e5027个成员国,人口5 亿,GDP14.5万亿美元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和平、合作、共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一、中国的利益导向中国的外交战略重点是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其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与国家核心利益相一致。

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与中国对世界的前瞻性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重要,例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国内的发展,并且通过国家间合作和协调推动解决地区性安全问题。

二、中国的世界观和大国角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主张和平与合作,拥抱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

中国强调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难以在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要反映同时代大国的特点。

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很少以其他国家为对手,而是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性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中国能够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推动解决问题。

三、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区域外交战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日益增强地位,中国的周边环境、商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十分重要。

中国在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政策是不同的,但总体上是以强调经济合作为重点。

例如,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提高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性。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泰国和缅甸的重要合作伙伴,并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字:安全形势、海上矛盾、中美关系、应对策略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

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

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

事实上,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仍有很多国家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在这里我仅列出两点觉得最为重要的。

1、海上问题矛盾激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看,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战略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周边海域冲突多点爆发。

总之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中国在14年面临的海上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美国着力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美国目前“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重要战略内涵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由“蓝水战略”升级为“棕水战略”,在此过程中,美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海南海争端链”,使其与第一、二岛链相配合,进一步围堵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争端链”较之“岛链”封锁,从军事上来讲更加紧密,冲绳本岛基地冲绳南岛监听站苏比克港新基地南沙非法睡莲基地潜在的金兰湾军事存在,将东海、南海打造成一个逐步收紧的口袋;从政治上来讲更加有效,苏岩礁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争端黄岩岛问题南沙争端,形成地缘政治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带。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新中国的建立后,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际地位提升等重大任务。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寻求国家发展自主性,中国必须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特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这两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和大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联盟来保护国家安全。

同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也有望得到改善。

因此,中国在其初期的外交政策中采取了以苏联为主导的共产主义国家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两线政策,并追求建立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面临着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国内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国际地位和国象形成普遍的负面影响。

1971年,中国终于回到联合国,并开始寻求逐渐开放对外市场的方式。

之后,中国逐渐缓和了对国际主流的抵抗和敌对情绪,开始成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进一步发展,包括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在全球双边和多边交流中的更积极的参与。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1.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寻求与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合作,并积极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五项原则的宪章包括,尊重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稳定性,互相尊重,共同非暴力、不干涉内政、平等和和平合作。

五项原则不仅在国内普及,更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基础原则。

2. 长期追求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主张全球和平与安定,并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项目。

中国的这一做法主要依靠资助、援助贷款、技术与货物等项目,以帮助当时的贫穷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此举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并使之成为第三世界地区的比较重要的友好国家。

论述中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中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中国特色之大国外交21世纪,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各领域展开新的一轮博弈。

大国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很值得我们的思考。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

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交领域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然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汇率问题会长期存在。

回顾过去,我国的外部环境似乎并不乐观,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摩擦。

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中国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随着中国发展,针对中国的各种论调仍将不断出现,对中国的疑虑、牵制及摩擦可能增多。

由来已久的“中国威胁论”,和近几年出现的“中国傲慢论”以及“中国责任论”就是典范。

国际格局风雨变幻,中国自身实力也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及理念研究_高成瑨

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及理念研究_高成瑨

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及理念研究高成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430079)【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而且情况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外交目标及外交观念都需要在新形势下做出适当调整,本文对中国外交战略目标及外交理念进行了扩展,综合考量了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的需求,符合我国的现实定位及未来发展的定位。

外交战略目标及观念有效且符合实际的变革将能有效促进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外交战略外交目标外交理念进入21世纪,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且情况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外交目标及外交观念都需要再新形势下做出适当调整,以保障中国能够更好的迎接挑战,加速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一、新时期外交目标及理念转变的必要性首先中国面临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

在东亚,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美国拉拢我周边国家对我国不断展开围堵,美日澳组成的军事同盟关系已经具有东亚的"小北约"之称,中美关系也比20世纪80年代恶化很多。

其次,中国实力增长带来的冲击。

2010年中国的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

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国外众多的媒体和学者都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第三,国际体系与格局变迁与中国的自我定位。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由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的态势,国际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推进。

但世界体系中的力量斗争仍然错综复杂,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到挑战他们的地位。

所以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对自己的作用做一个恰当的定位,需要中国外交予以积极的应对及谨慎细致的判断。

第四,新主权观及新干涉主义对独立自主及主权之上观念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也对中国的主张内政问题的原则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21世纪以来大国的外交政策

21世纪以来大国的外交政策

谁买单?

2008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历史 新高,与“两房”资产组合有关的信用风 险,大部分将转移到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 表上。新增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可能被调 降,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可能缩水,从而 给国际债权人造成资产损失
21世纪的大国——印度


关键词: 恒河流域、文明古国、宗教大国、联邦制 国家、电影中心宝莱坞、瑜伽、人口大国 印度的软件产业已经在世界上稳居主导地 位,就如同中国在世界玩具产业中的地位 一样 。
美国外交政策

三,重视地缘政 治合作,加强与 欧洲关系特别是 与法德的关系
西欧是美国在整个西方世界中最 主要的伙伴,其地缘战略地位对 于美国来说有如生命线一样宝贵。 尽管双方存在着诸多分歧和矛盾, 但是合作与发展是美欧关系未来 走向的主要脉络,所以美国会加 强与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关系,推 进地缘政治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这是美国全球战略安排的一大依 靠,因为单凭美国的力量是难以 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的。
中国的变化

伴随着正在崛起的过程,中国本身已经成为改变 国际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国际格局 变化来说,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关 系极其复杂,其中存在着四大变量:世界在变; 中国也在变;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 中国。由于世界时刻变化,这也就要求中国应紧 紧把握当前局势,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新压力, 中国外交也需要一个适时适势的改革。中国外交 总体上是有效的、稳定的和富有成效的,为改革 开放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内部层面
欧盟外交政策

经济上,以福利化为特征的欧洲经济弊端不断,过 高的福利保障不仅对促进就业造成阻碍,而且造成 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福利 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结构性缺陷,高福利、高税收所 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例如,增长率低迷、福利体 制改革进展缓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财政压力巨大 等,而欧洲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欧盟能集中精 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造福于民。欧洲许多国家 出现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欧洲福利国家纷纷陷入福利制度的危 机当中。针对这些问题,欧盟成员国内部都加强市 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美国靠拢。

{最新2021}中国的外交政策

{最新2021}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

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中美两国,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美外交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它不仅关系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一定意义上也超出两国的范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基础,中美30年建交的经验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

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要处理好中美关系,双方要做到以下几点:1、政治上,相互尊重、增强互信2、经济上,坚持平等、互惠互利3、军事上,建立平台、加强往来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时有摩擦和波折,但从大的方向看,这艘巨轮一直在向前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但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一、21世纪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新兴大国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

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四国”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二、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

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空前活跃,并达成一些重要共识。

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

三、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

在我国党正确领导下,我国外交工作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外交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重要动力,以统筹协调为根本工作方法,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开拓进取,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新中国的外交史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在这里,我主要是根据新中国各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把新中国外交史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World the wheel of history has sail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China’s diplomacy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after the clouds, and changes in a new starting point. Over half a century of China, one should not be evaded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 the problem before us that China’s history of diplomac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Here, I mainly based on the new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new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our phases can be summed up in revol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oppose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halt the Soviet uni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friendly relations. China's diplomatic continue to matur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complete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and its foreign style.关键词: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霸权主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景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景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景论文摘要: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双方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只要双方从大局出发。

立足长远,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缩小分歧,化解矛盾,强化合作,双方关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地缘政治学认为:“邻国的大小、强弱,以及发达还是落后,稳定还是动乱等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利益。

”因此,与邻国保持稳定的友好关系,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世纪之交,中国双管齐下,在南北两个方向积极主动地推进睦邻友好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虽然存在着一些挑战,但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双方关系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机遇1.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在亚太地区,谋和平、促合作、求发展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汇成了地区形势的主流。

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继续保持改善和发展的势头,国家间对话与协调增强,相互依存加深,和平协商成为解决争端的基本途径,不同形式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日趋活跃。

以东盟与中、日、韩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亚洲经济在经受住了金融危机、非典和禽流感的冲击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

亚洲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种宽松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2.双方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多层次的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各个层次的交往增多,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互信。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其外交政策承担了不少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在朝贡制度下强大的软实力让周边国家都愿意向中国借助,称谓为“天朝上国”也流传至今。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时间中,我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一、中国弱化: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自开明以来,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并发展了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内外矛盾和不断抵制变革的阻力,中国演变成一个无力与西方列强竞争的弱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黑色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沦落为崩溃的闭关锁国。

应对中国现状的初步想法是开放和现代化,1898年后的百日维新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均无法持久生存。

二、中国崛起: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奠基之处。

今年还是改革和开放的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大国崛起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的逆转,中国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焦点是国家的自主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大国竞争和安全对策方面。

三、中国的现实调整: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把底线思维和危机感融入策略,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宣称不与其他国家降低价值底线的合作和交流,维护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主权。

美中贸易战也让中国主动出击,并在关键领域选择打破美方主导的国际约定,来防止美方将中国置于能动追随的被动地带。

四、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期,表现在中国积极发挥国际领袖的角色,减轻国际贫困和保持和平稳定,是的中国将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象征。

当今世界,中国落实了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并在日益新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保持着冷静和稳定,以期推动国际体系重建,构建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外交政策的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苏云婷
【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4
【摘要】周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基点,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的睦邻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展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与此同时,在周边外交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以双边和多边为基本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苏云婷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
【相关文献】
1.周边安全环境与我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J], 胡文秀;王泽伟
2.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J], 曾明君
3.浅析新时期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 [J], 任远喆;楼春豪
4.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新发展——睦邻、富邻、安邻 [J], 于阳
5.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 [J], 王光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世界 • 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战略。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发表《中 国的和平发展道路s》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 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基础,体现了 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其中心内容是: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同 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这一道路要依 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也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 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 • • • • •
(3)通过实行开放战略融入世界体系 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目的是改造它,要有发言权。 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 ①向国际社会表达参加的兴趣。 ②表明中国愿意遵守各种国际行为准则。 ③中国达到和具备参加最主要的国际组织的条件,并成为成员。 ④中国努力按照国际组织的程序,对现行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 提出修正要求,并通过与主要成员协商和谈判的方式达到目标。
• 中国的崛起在政治外交手段和经济发展模式上都不能再重复历史上大 国崛起的道路。当今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人民反对霸权和以武力 相威胁。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不好,不具备欧美日等国的历史条 件,也与苏联不同,前苏联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重工业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是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如承袭 这两种模式不仅对中国将是灾难,对世界也是灾难,都不可能持续发 展,因此中国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低消耗、高效率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的“和平崛起”模式综合表述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 以国力的协调发展为动力,以社会和谐进步为基础,以共同富裕和促 进人类普遍繁荣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适度消费、 公平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体系为途径,以民主与法制为手段,确保 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和和平性。
• 3、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 • 4、经济外交突出。 • 5、重视国家利益,体现有所作为。
• 二、21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 • • • • • • • • • • 1、坚持与继承: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混合的外交哲学思想。 外交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根本。 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战略。 “一国两制”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的基本战略。 2、21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新选择 (1)从独立自主战略到共同发展战略 (2)关于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构想 战略机遇期的三个条件:较好的和平环境; 出现重大的科技发明;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 (4)经济外交是和平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发展 • 经济外交的三种形式: • 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国家对外政治目的; • 通过政治手段达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 • 通过经济政治手段达到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 • 21世纪初以来,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手段和 基本方法。 • 不过,不能高估中国的综合实力。
• 2、中国和平崛起的模式选择
•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原因,中国必然要跳出历史巢臼,探索符合中 国国情,避免传统模式弊病的“崛起”(或发展)模式。纵观以往发 达国家崛起的传统模式,不论欧美和日本,虽然国情与历史条件不同, 却都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通过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 支撑经济的高增长;二是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增长; 三是以政治强权,军事扩张和经济掠夺为实现“崛起”的战略手段。
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
• 一、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思路与战略:基本 状况 • 二、21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 三、新中国外交新理念:和谐世界 •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崛起)战略 • 五、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认识
• 一、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思路 与战略:基本状况
• • • • • • • • • • • • • 1、确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更深入的全方位外交(all-round peace diplomacy )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更深入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布局。 2004-2005年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一次总实践。 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含义与内容: 全面推进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巩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参与多边外交; 在热点和全球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依法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 积极宣传我国内政外交方针邻、富邻的新战略 (6)确立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中国近年提出的概念。 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这一概念及其内容。 (7)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的开拓方向
• 此外,中国外交战略进行新选择的同时,还必须反思不结盟战略、 反霸战略、多极化趋势等外交战略。 • 对比:颜声毅书中对中国外交若干基本原则的总结和思考。
五、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认识
• • • •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 3.处理好中美建交是关键,协调好周边关系对中国来言也很 重要。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崛起)战略
• 1、“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 • 进入21世纪后,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的 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特点,面对多数国家对中国迅速发展的 未来走向的疑虑,郑必坚教授(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首先提 出“和平崛起”的理念,并被中央接受。2005年中国发表“中国和 平发展白皮书”,进一步将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理 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国家政治体制性质的必然 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和面对国际形势发展现状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新中国外交新理念:和谐世界
• (一)“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提出 •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 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 新的重要思想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