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
郭宗吾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碑文为王升撰写,全面、详细记述了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上书请求修复褒斜道的前后经过,以及对杨孟文修路功德的歌颂。
《石门颂》属于摩崖石刻,其石共二十二行,每行二十至三十一字不等,该石非直石,上部略弓,原在褒斜道,后因兴修水库,于1971年整石迁于汉中博物馆(古汉台)。
《石门颂》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之宝,其文学、史学,特别是书法艺术价值光辉灿烂,现对其书法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一、《石门颂》畅想
《石门颂》是东汉时期的摩崖作品,书丹人不祥。通观整个石碑,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细细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就好像作者当时书写时的心情一样,随着王升(撰文者)文章内容的不断变化,书写情绪也在起伏波澜。因为这是为歌颂当年司隶校尉杨孟文为兴修栈道,打通汉中到关中的交通要
道,造福一方百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作,可以想象当时从上到下雀跃欢呼、政通人和的欢乐场面。
就其书法艺术来说,历代研究者均有深刻见解,特别是清代至民国初年金石碑学复兴期间,仅黄易、钱大昕、何绍基、张祖翼、高邕、俞樾、李瑞清等名家都有临摹,但由于《石门颂》特殊的艺术特点,杨守敬所言“其行驶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正因为这种恣肆放纵、真气稚拙,张祖翼认为,“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弥漫整个书篇,才让人望而却步,敬畏不已。那就是书魂!是情绪!是激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为隆重纪念隶校尉杨孟文的丰功伟绩,也许当地还在现场举行了盛大的开通仪式,数以万计的民众聚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而这碑文恰好在栈道石门内,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非常激动,你来我往观看新修的栈道,《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位于石门入口处的最显眼位置,书写者受府衙之托完成这一使命,他不是被迫书写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愿、一种渴望,一种荣耀。所以在书写时,他情绪激昂、感情饱满,加上自身的书法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他的艺术至极。我们从颂文内容的本身也可以看出,他写到一定时候,文章起伏了,文字也起伏了。前
少半部基本属于平静状态,用笔有力,字形敦实,足见其书法功底。中间往后,也许是顺石而为,也许是情绪激动,出现了字的大小、长短、粗细等诸多丰富变化,特别是最后两个字“事、长”,姿态奔放、自由,行笔犹如娇若盘龙,好似褒河之水,绵绵不绝。尽管全篇已经完成,但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曲终音旋的感觉。
由此可见,情感是书法的灵魂,是作者的一种情愿、渴望和追求。今学此碑者,没有环境影响、没有气魄基础,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基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力弱、胆怯者不敢学”的说法了吧!
二、艺术特点
石门颂不仅是一个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个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学习书法,就应该从历史上优秀的经典作品上下功夫。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石门颂基本艺术特点。
1. “矛”与“盾”
书法艺术的核心,就是哲学观点的应运。一幅成功的作品,应当有“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和谐统一”的思想。石门颂中对这一观点运用到了极点,表现出了强大的哲学艺术思想,成功地利用这些哲学观点,深刻解决了书法中的诸多问
题,进而才有“恣肆、奇态、拙朴、浑厚、超逸、浪漫、气象万千”的宏章。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凡是矛盾的事物,都是对立的。就书法中而言,一个字的大小、长短、宽窄,墨的干、湿、浓、淡、润,笔划的长短、粗细,角度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矛盾的两面性,利用好这些矛盾,就可以使整个作品更有说服力。
下面这些字的笔划都有长短、粗细、向背、高低、疏密、正斜的对比,体现了矛盾的各种观点。
2. “险”与“正”
在石门颂中,有很多这样的对立关系,有的是一个字内部本身的对立,还有的是字与字的对立,比如上一个字险,下一个字有可能就正。这种情况是说明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让作品更加有可读性、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活力。
如:易。上半部平正,而下面的三撇制造了险急,像小溪又像江河奔腾。患,上半部收、正、紧,而心字的最后一笔,放、险,超出重心的近一半,但整个字稳如泰山。纪,一正一险,高低错落,完美搭配,不失散乱失衡,也不呆板。
3. “张”与“合”
这种关系的运用,在石门颂中比比皆是,就像石门旁褒河水的汹涌澎湃与秦岭的庄严巍峨一样,形成显明对比,这些自然环境与龙门中的文字碑刻就像上天赐予了人类特有的宝藏,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字中开张的笔划恰似褒河水,十分灵动、秀美;而同一字中的其他部分,则中宫严谨,就像秦岭高山肃穆静谧。
如:为,一长撇打破了所有的沉寂与安宁,给整个字营造了飘逸和稳重。司,上半部收合,下半部开张,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钝角形状,给人以博大胸怀之感。而,上紧下疏,像翩翩起舞之鹤,有欢快愉悦之说。
三、基本笔法
1、“丶”的写法
在石门颂中,点的写法,根据字的结体不同,有很多不同运用之处。
这些点,有的是传统的写法,有的用横划来代替,还有的点用几乎90度的折笔写出,这样的特点是其他碑贴中所没有的,也是“隶中草书”的明显特点。
如下面的字:
传统点的写法,如:庶、乾、宁等。
写成横划的点,这种写法,让字型稳固的字更加牢固,它在整个篇幅中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也就是说,让恣肆的更放纵,让憨实的更敦厚。如:主、帝、商等。
飘逸是石门的一大特点,也是她区别于传统隶书的明显标志。在石门颂中,书写者为了增加隶书的灵动感,对书写的笔划作了大胆的处理,这样的好处正好成就了“隶中草书”。
点的另一用写法,即点用90度的折笔的写法,对于这类字的处理是石门的高明之处,本因字形敦稳,利用90度的折笔的写法,打破了死板,出现了字的动感,符合石门的整体风格。如:
2、“辶”的写法
辶,是石门中的又一个重要风格,每一个字的重心很稳,中宫紧收,但辶的最后一捺写的很夸张,占整个字结构比例的三分之一,让字显得活泼、明快。这样看来,尽管最后一捺很长,但不显得多余,反而更似水上舟、云中鹤。如:道、遣、造、遗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