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学时请教师组织学生看影片《列宁在1918》片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苏俄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从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内容: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

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形成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这种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教材分析了它的弊端和效果;工业国有化政策,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作用及评价:

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粉碎敌人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抓住列宁引言中的关键词“战争条件”和“基本正确”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说明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维克党领导人不得不正视现实,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

政治危机: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在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等地区,农民暴动频繁发生。一直是布尔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叛乱虽然被平息,但形势的危急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思考克服危机的办法。

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还可把余粮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需要的工业品,允许农民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项措施有利于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列宁对美国青年企业家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