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

合集下载

传播效果分析PPT课件

传播效果分析PPT课件
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5
•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 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 代表性成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 (1944年);卡兹等人-《个人影响》(1955年);罗杰 斯-《创新与普及》(1962年);克拉帕-《大众传播 效果》(1960年)。
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 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 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
22
意见领袖的作用 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1.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 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 3.一般可说服性(与主题或说服形式无直接关系,受个人性
• 印刷媒体内容上的深度较高,受众多是高学历者
不足:
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
上的不同(与自己利益的关联度、问题的性质)。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
段的制约。
28
• 提出者: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 • 观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
3
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 在受众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引起 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 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评价: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大众 传播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 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中间别无它物, 这注定了它必将遭到修正的命运。

《传播学概论》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作业答案

《传播学概论》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作业答案
①施拉姆
厂霍夫兰
'赖利夫妇
厂拉斯韦尔歹
29、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30、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谁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卡茨
罗杰斯
蒂奇诺
诺依曼
31、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的是()。
效果;
²
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²
报纸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
²
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²
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
²
电视新闻则挑选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播、人际传播和()。
劣势意见的沉默
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
优势意见的疾呼
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9、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50年代
r60年代W
厂70年代
r80年代
10、“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镜子”式报道机构
厂“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探讨,着眼点是(
态度层面
行为层面
舆论层面
2、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缩成了“地球村”
2麦克卢汉该
厂英尼斯
r麦奎尔
广阿特休尔
3、提出“热媒介冷媒介”区分的是()。

传播学-传播效果

传播学-传播效果

第八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含义: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传播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现代传播学的起点。

两次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起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1传播效果的显示主要在受众一方,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是对受众的研究。

2传播效果有短期和长期;隐形和显性;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的区别。

3信息在到达受众以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分层次的,是有特定顺序的。

1认知面的效果(环境认知效果);2心理和态度的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行为层面的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4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一、信息提供者与传播效果所谓可信度是指船舶媒介和传播者在受众中得到的接受、认可与信任程度。

即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提出: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

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媒介和传播者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提供和信息的真实、准确程度。

2.媒介和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专业权威是指传播媒介或传播者特殊的身份在特定领域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洞察力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政府能力和感染能力。

3.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逆反、求新心理。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一)政治背景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二)经济背景: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三)社会背景: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一)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批判学派: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洲,70年代兴盛,80年代成为主流之一。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 份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 是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或影响。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传播效果。

一、观众媒介选择观众媒介选择是指观众在面对多样化的媒介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和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观众媒介选择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深度。

二、信息认知信息认知是指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

它包括感知、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信息认知是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者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信息记忆信息记忆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长期保存和回忆的能力。

它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信息记忆是传播效果的评估之一,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后是否能够持久影响接收者。

四、信息态度信息态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所持有的评价和看法。

它可以是积极态度、消极态度或中立态度。

信息态度能够体现传播效果,因为它将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行为反应。

五、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指接收者在接受传播信息后,改变了原有的思想、信念或行为。

行为改变是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之一,它衡量了传播是否成功影响了接收者的行为。

六、满意度满意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满意程度。

它包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对传播者的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满意度也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它能够反映接收者对传播过程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七、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传播行为对整个社会或特定社群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它可以是社会价值观观念的改变、社会结构的调整,或对社会群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传播效果最广泛和深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够改变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八、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和反应。

它可以是对信息的回应、对传播者的评价或对传播效果的评估。

反馈效应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改进传播策略。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第八讲传播效果

第八讲传播效果

卡茨和拉札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
意见领袖的“二传手”作用
平等身份 平行传播 单一领域 均匀分布
群体归属及其规范的影响
多数成员意见的压力 内在化的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因素的影响
慢性的无知
自信心假说
(顽固的受众)
心理障碍
(偏见、态度定向、预存立场)
克拉珀的“中介因素”说
克拉珀是拉氏的研究生,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 大众媒介本就不是造成效果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只是一个联络关系的中 介因素。它对受众的意见和态度,仅起“强化固有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是通过一些中介因素(如受传者的倾向 性、选择性、集团规范等)而起作用的。

这些中介因素对信息的接收和消化有着阻碍、回避、

歪曲、过滤和抑制的功能。

这些中介因素往往辅助大众传媒,起着加强现状的作

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对改变现状起作用:一种 是中介因素不起作用而媒介的效果是直接的;一种是起加 强作用的中介因素本身就是促进变革的。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 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 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 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 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 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 的现实观。格伯纳等人将针对这一现象所做的研究称为“培养分 析”。
休眠效果
可望唤醒






实验当时
四周以后
可信性效果示意图

《传播学概论》.ppt

《传播学概论》.ppt
问题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如何协调这些变量之间 的平衡关系,是一项颇费心思的“系统工程”,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Page 15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耶鲁研究从传播方式上探讨劝服艺术可以归纳为四个命题: 一、只说一面之词好,还是正反两面都说好; 二、先说为好,还是后说为好; 三、结论由传播者明白给出好,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好; 四、理智型的宣传好,还是情感型的宣传好。
《传播学概论》
上海师范大学
李名亮副教授
Page 1
第八讲 效果分析 (上):劝服艺术
效果分析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 效果分析的影响因素 劝服艺术
Page 2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霍夫兰—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社会心 理学的主要开创者。作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 家毕生致力于对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研 究。代表作《传播与劝服》。
Page 11
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参与的两项实验提供了更有说 服力的证据。
两项试验都从科学上证实了人们从常识中得到的结论, 即威望高的传播者比威望低的传播者更能左右人们的认识, 换言之知名度高的传播来源比知名度低的传播来源更具有 劝服的优势。
“名人效应”
Page 12
名人代言
Page 13
三、传播来源的动机
总之,是说一面之词,还是说两面之词,主要看受众 方面的情况而定。受众可以按固有立场与教育水平来区分。
Page 18
“接种免疫论” 该理论不同于其他的耶鲁研究,它是站在
受众的立场上,着眼于如何抵御传播者的宣传 与劝服,如何保持原有的态度。
该理论的创始人,是耶鲁学派的宿将威廉·麦奎尔 该理论与霍夫兰的一面之词两面之词有很深的关联。霍 夫兰曾指出,接受正反两面信息的受众比 起只接受正面信息的受众更能抵御反面信息,在反面信息的 冲击下更能站稳立场,不被动摇。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效果研究 PPT课件

传播效果研究 PPT课件
13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从全凭观察过渡到实验调查,“有限效果”论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中和战后。美国传播 学多半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 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 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介的力 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而且 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很 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3
2、效果的检测: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反馈”, 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 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 入发生影响。(例子:广告研究的实验法) 传播学中反馈的含义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 的信息作出反应,传播者根据反应来检测传播 的效果,并据此调节后继的传播(包括传播内 容、符号和排除干扰等)。

6
7
新闻知识:在大众媒介新闻影响下的短期认知效 果,通过对受众的回忆、认识和理解的测试可以 检验。 个人回复:个人对媒介刺激的非预期的效果。主 要效果是模仿和学习。相关的效果类型包括强烈 的情感反应,以其它活动来取代,样式或时尚的 模仿,对明星或英雄的崇拜,性的唤起,恐惧或 焦急的产生。 集体的回复:导致共同的集体行动,而且通常是 超越管理或机构之外的。恐惧,焦急和愤怒是最 常见的回复,能导致恐慌和动乱。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说服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培养理论或涵化理论” “知沟”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
16
1、“枪弹论”的问题所在

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力量和影响。大众传播的弱 点和不足,只能和人际传播并存和相辅相承,而取 而代之。 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 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 且还自行解释,自行决定取舍。 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大众传播的 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 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优选)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

(优选)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

2、产生原因
首先,大众传媒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迅猛势头确实对 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它们的磅礴气势和普遍的渗 透力面前,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
其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 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都对传播媒介的利用 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 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 的“力量”。
②光辉泛化法(光环法)
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 赞同它。 ——“新政”
③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 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连战首次站台加持 朱 立伦成立竞选总部气 势高昂
④证词法
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 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优选)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 果
一、传播效果
(一)什么是效果和传播效果 所谓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种含义:
1、在狭义和微观方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 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2、在广义和宏观方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 社会和受众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 扩大的过程。
二、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1、什么是枪弹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 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 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 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 被称为“枪弹论” 。 (魔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 论,刺激—反应论)

《传播学概论》思考题

《传播学概论》思考题

《传播学概论》思考题海南大学广告系第一章传播1、如何界定传播?2、传播有哪些分类标准?3、麦克卢汉的学术贡献有哪些?4、简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5、大众传播具有哪些社会功能?第二章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学?2、简述传播学主要奠基人的贡献。

3、传播学有哪些学派?4、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三章传播功能1、什么是传播功能?2、传播功能有哪些分类方法?3、大众传播有哪些负面功能?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2、传播模式是如何分类的?3、如何评价拉斯维尔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有哪些特点?5、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6、简述传播模式的进化过程。

第五章传播者1、简述个人传播者的角色。

2、何谓spin doctor?3、简述“守门人”理论。

4、简述传播制度的演化。

第六章传播内容1、什么是信息?2、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有什么关联?3、什么是符号?4、如何提高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5、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6、意义是怎么生成的?7、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1、怎样理解“容器人”概念?2、什么是“电子乌托邦”?3、如何理解“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别?4、简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5、简评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第八章受众1、受众是如何分类的?2、大众是如何形成的?3、简述“伊里调查”的主要发现。

4、简介主要的受众理论。

5、选择性机制是指什么?第九章传播效果I1、什么是传播效果?2、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4、说服性研究有哪些研究成果?5、如何评估传播效果?第十章传播效果II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2、简评“沉默的螺旋”理论。

3、简介“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4、“知沟”理论的意义何在?。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3、文本分析的类型: (1)符号分析: 源于索绪尔及结构主义 符号的内部结构:能指、所指 符号的外部结构:纵向聚合、横向组合 如:床前明月光
(2)再现分析: 不同人群如何在媒介中得以再现?背后体现何 种意识形态? 李普曼:“刻板印象”
(3)叙事分析: 基本思路源于结构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进行叙事分析,指出 叙事的基本结构是二元对立
(2)怎么说 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 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 的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 组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②防疫论 ③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④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⑤重复律
2,低级趣味内容 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 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 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 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 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 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 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 能维持系统的稳定 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 “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 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 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 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
2、人情味公式 人情味分数=3.365 × 每百字中的人称词数目+0.314 ×每百句中的人称词数目
人情味分数 0-10 10-20 20-40 40-60 60-100 风格 枯燥的 较有趣的 有趣的 非常有趣的 生动的
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第八章 传播效果

第八章   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重在告知,人际传播重在劝服。
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 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议程(议题)设置理论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 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 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 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三个命题: 第一,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 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 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 表达观点或者隐藏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 公众观念。
本章小结
• 介绍了关于传播效果的四个研究阶段,及其 主要观点和代表性研究。 • 传播媒介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传 播者的意图与受众的期待、反应之间契合度 较为复杂,往往引起各种传播效果。 • 知识沟理论揭示了人群的经济差距实质上是 知识的差距,而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社 会公共舆论又是如何形成的。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态 度的加强; 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 传播效果; 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 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应从受 众和长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
大众媒介缩小知识沟的效果
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不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 有增大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从迷思到科学
1、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
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
果是一样的
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
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
期的效果
3、大众社会的特征
1)多元分散、彼此疏离
2)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
3)人们的行为更多地依靠情感冲动而非理性
4、对“魔弹论”的认识
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
2)这样的信息刺激,会强烈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
3)每一个个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4)每一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
一致的、直接的
5、佩恩基金会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6、构成“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性成果由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等
7、“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模式/理论
8、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理论的五个阶段
1)获知阶段
2)关心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
5)采用阶段
9、“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对于这一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11、“两面提示”包含了相反的观点,犹如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因此,这种效果也称“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12、克拉伯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完整地勾勒了“有限效果论”的基本框架
1.2从单一到多元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可通过设置重要议程来影响公众关注什么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酝酿到确立,经历了数十年的历史变迁
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美国各大利益集团都想方设法争取选票,传播学界的很多学者也把握这一机会,开展相关的传播效果研究,取得不菲成绩,而麦考姆斯等人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
从微观层面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媒体的形式,电视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崛起,使议程设置功能的视野由报纸扩展到电视。

同时,相关理论的出现和成熟,使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
另外,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前期发展到后期完善,整个过程伴随着“强效果论”的弱化和“受众本位论”的强化,在此背景下,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助于“媒介效果研究”回归自身的重要位置
3、“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最早见于纽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1)它把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
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
能力
4、“知沟”理论的中心内容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的普遍增长,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因而,随着不断地累计,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
5、“知识沟”理论的意义
蒂奇纳等人提出的“知沟”理论,其积极意义在于,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不同
而布林达.德温在对“知沟”假说的批评中提出,“知沟”假说建立在传统的“信源—信道—受众”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这一模式在美国的传播学研究中根深蒂固,但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假设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实现信源的目标,并以此为目的来操纵受众,这可能导致一种“指责受害者”的综合征。

为此,传播活动和传播研究应更多地基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关注为使用者建构的信息以及由使用者界定的信息
6、J.S.爱蒂玛和F.G.克莱因1977年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与“知识沟”假说持相反观点
7、“上限效果”假说受到三个“上限”的制约
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2)受众本身的“上限”
3)现有知识已达到的“上限”
8、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
9、“涵化”理论:也称“培养”理论,指的是受众在媒介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认知模式
10、“涵化”理论的概要
涵化理论最早研究的主体是暴力。

其基本论点,由暴力、重要收视者、轻度收视者、电视世界和真实世界,以及“卑鄙世界”综合征等概念而组成
其主要思想是:在当今社会,电视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称为人们接受资讯的主要来源。

透过媒介,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标准得以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得到大众认同。

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收视者将基
于电视提供的真实世界印象,建构起“卑鄙世界”的社会信念,即认为社会充满暴力、犯罪,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从而面对个人产生害怕犯罪、害怕变成犯罪受害者的认知心理影响
11、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者菲利普斯.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12、“框架”理论包含的内容
1)“框架”建构(研究媒介框架的影响因果)
2)“框架”设定(研究媒介框架对受众框架的影响)
3)个人层面的“框架”效果(研究受众框架对受众归因、态度、行为等的影响)
4)“作为受众的新闻记者”(研究受众框架对媒介框架的反作用)
1.3中国船舶效果的本土化研究
1、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主要成果的特点:开拓性、科学性、创新性
2、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国内“第三人效果”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欠缺,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仍未取得突破
2)国内研究的时间较短,理论深度不够
3)国内的研究方法仍需加强,尤其在量化研究方面
4)国内研究的宏观文献综述很少
5)国内在此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不多
6)研究领域方面,国内尚有待扩展
3、中国传播效果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中国的大众传播效果已有可能走入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理论建构或理论创新阶段。

要达到此目标,至少需注意以下三点:
1)深入解读经典理论
2)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3)高度重视新媒体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