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任淦庭(1889--1968)紫砂装饰艺人。

裴石民(1892--1979)为供春的树瘿壶配制了壶盖。

吴云根(1892--1969)作品以竹子题材为主,实用美观。

王寅春(1897-1977)喜制各类方器及筋纹器茶壶。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梅桩壶"报春"等十几种新品,以花卉见长.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一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

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

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这中落,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凭著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犊,才华显露,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古玩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读以充实自身。

曾一度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矿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沪上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交往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的《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饯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诺调秀丽给人以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

近代紫砂壶文化代表人物介绍

近代紫砂壶文化代表人物介绍

近代紫砂壶文化代表人物介绍宜兴紫砂史是一部历代紫砂艺人的创业史,已故的七大老艺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他们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为了缅怀老一代艺术家,进一步弘扬紫砂文化、推动紫砂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地制作了专题——紫砂“七老”!紫砂七老之王寅春:不识字的紫砂巨匠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一个贫寒家庭,13岁在本村金阿寿家学习制壶技艺,满师后,先帮富户赵乾泰做小伙计,后做客师制胚。

他的朱泥小壶与众不同,胚体圆而薄,下水平稳,出水爽,极为精巧,很快为他赢得声誉。

起初是“福记”老板陈福寿请他做水平壶,盖“福记”印章,后来客商径自赶来请他做水平小壶。

上海铁画轩也慕名前来定制水平壶,并包销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扬大上海。

王寅春在1935年应上海古董商垄怀希之邀,去沪上专事紫砂仿古产品,成功地仿制了时大彬、徐友权、陈子珪、陈鸣远的作品。

王寅春仿制的作品饱满生动,几无挑剔。

王寅春对紫砂陶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4年东洋生意兴起,日本人向吴德盛公司订购了300只小花盆,吴德盛公司把此任务交给了王寅春。

他敏思苦想,率先做成了紫砂挡胚模型,开始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使用模具的先河,这也是紫砂工艺史的重大革新之一。

王寅春同时还为销往泰国的产品,赶制过一批茶壶,有洋桶、线圆等。

1955年1月,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合作社,成为56届的技术辅导员,为政府聘请的七大因人之一。

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阁和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为人忠厚,朴实而谦逊,行动稳重。

两手虽粗,但特别灵巧,虽不识字,但极有经营头脑。

其作品线条挺括清晰,口盖严丝合缝,既继承传统又能突破创新,有强烈的个性。

/baike/紫砂七老之顾景舟:身价最高的紫砂大师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

陈曼生与任淦庭陶刻风格分析----在《怡清和真》系列创作中的应用

陈曼生与任淦庭陶刻风格分析----在《怡清和真》系列创作中的应用

目录1、摘要、关键词 (4)2、Abstract、Keyword (5)3、正文 (7)绪论 (7)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7)第一章紫砂刻绘中的艺术推动 (7)第一节陈曼生文人化的艺术特色 (7)第二节任淦庭“师古不泥古”的艺术风格 (8)第三节紫砂刻绘中意与法的传承 (8)第二章陈曼生与任淦庭刻绘风格对比分析 (9)第一节陶刻装饰技法 (9)第二节陶刻刀法 (11)第三节陶刻构图 (13)第三章两人艺术风格在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 (14)第一节“金石墨韵,刀趣刻意”的意象表达 (14)第二节刀法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16)第三节“以坯为纸”艺术表达书刻思想传承进行创作 (18)4、附图 (21)5、注释 (21)6、参考文献 (22)7、致谢 (23)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展获奖情况 (24)3陈曼生与任淦庭陶刻风格分析----在《怡清和真》系列创作中的应用摘要“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与“紫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在刻绘领的艺术地位及学术影响有目共睹,他们将文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念贯穿到紫砂壶的刻绘创作中,但前人并未对二者陶刻风格进行过深入的对比分析。

本文将从对比二人刻绘风格入手,探寻中国紫砂刻绘艺术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明清时期茶道兴盛,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此,从而掀起紫砂热潮。

赏壶把玩、刻绘艺术不断发展,催生出一种说法——“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陶刻艺术的赞颂与欣赏。

民国时期,任淦庭作为紫砂刻绘承上启下、首屈一指的人物,具备独特的刻绘风格,其风格以传统为主,手法多为兼工带写。

而传统紫砂质地淳厚古朴、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贴合。

本人以紫砂为载体进行刻绘,从陶瓷类的大支中撷取一小支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对象,天然具备了一种超出地域藩篱的艺术特色。

紫砂壶的开端与“文人气质”相交融,而将诗书画与紫砂相结合最为巧妙的当属“曼生壶”。

在艺术实践中选取系列紫砂壶为创作题材并命名为《怡清和真》系列也是毕业创作想要表达的意境。

紫砂壶历代名家

紫砂壶历代名家

历代名家明清时期金沙寺僧供春李义心时大彬邵亨裕惠孟臣陈子畦陈鸣远惠逸公陈鸿寿邵友兰葛子厚潘仕成邵大亨黄玉麟清末民初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朱可心裴石民汪宝根冯桂林吴云根王寅春新中国时期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新中国时期江苏工艺美术大师何道洪鲍志强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顾道荣凌锡苟邵新和葛明仙谭泉海周桂珍王石耕顾绍培曹婉芬鲍仲梅谢曼伦潘持平程辉崔国琴樊剑平高振宇新中国时期江苏助理工艺师季益顺鲍利安鲍正兰高健华葛陶中江建祥吴群祥陈国良施小马周定华丁洪顺刘建平李慧芳恽益萍魏紫云陈岩姚志源姚志泉鲍庭博董彩芬董逸明董跃明顾顺源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明朝时期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君子以厚德载物--探析紫砂“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美

君子以厚德载物--探析紫砂“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美

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一探析紫砂“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美胡小香(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壶以其优良的材质、精巧的工艺、卓绝的名匠长期备受欢迎。

紫砂壶之 所以能登大雅之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所蕴涵的传统精神。

本文以“四方竹鼎壶”的“厚德载物”陶刻为例,探索壶器的君子之风。

关键词四方竹鼎壶;紫砂;陶刻紫砂壶艺术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终 归离不开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审美需要。

紫 砂壶从形制上来讲,符合中国的线性审美传统,另外,文人对诗书画的喜好也在紫砂壶上得到巧妙的 体现。

因此,无论其艺术精神,还是其设计及铭刻中 体现的人文情怀,都不能仅以技艺或材质来定价值,而应该深人考析其精神“骨髓”。

现以“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见图1)为例,探寻此壶虚心好学、厚德 载物的精神。

图1四方竹鼎壶1 “四方竹鼎壶”的造型“四方竹鼎壶”以竹节为原型,四方形设计方中 带圆,造型新颖,竹节形象逼真。

该作品张力十足,线 条流畅,筋纹从盖顶端放射到盖口,再舒展过渡至壶 体,再直贯壶底,贯通一气。

瓣面腴而不肿。

“四方竹 鼎壶”的制作极为精良,口盖准缝,任意调整壶盖的 方向合到口上都很严密吻合。

此壶最大亮点在于继 承了传统的竹鼎壶型,却更为多变。

作品充满竹韵,一条腰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似破土而出 的竹笋,下半部分则如成年竹节。

添水时需取下壶盖,这时腰线又恰好成为了壶身的黄金分割线,比例 控制得相当精准完美。

壶流和壶把呼应,质感强烈。

壶钮与壶盖自然过渡,竹形设计独具匠心,整个作品 只能在此处找到画龙点睛的竹叶,令人不由有“长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翩翩浮想。

2 “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四方竹鼎壶”厚重中蕴含着智慧,堪称大巧若 拙的典范。

然而此壶最为经典之处莫过于壶腹的“厚 德载物”四字陶刻。

作为中国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 化瑰宝,此陶刻寓意深刻。

此四字出自《周易》:“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15名陶艺大师简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程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程师,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

1959年从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

1962年又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研修,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

善于设计,尤擅长陶刻。

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注重诗、书、画、刻融紫砂陶艺术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曾数十余次获国内、国际金奖。

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194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塍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学习紫砂技艺。

1970年进紫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

70年代后期,他探索紫砂壶绞泥装饰技法,形成了一条新的紫砂装饰艺术之路。

他以优雅的壶体造型和优美的绞泥装饰艺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创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92年被收录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其精典作品还有:《玉带提梁壶》、《竹庐茶具》、《玉屏移山壶》、《华径壶》、《贵妃壶》、《逸者寿壶》、《大漠风情壶》、《听雨壶》等。

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

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人室弟子,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

1984年,与沈邃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茶壶名家介绍(1)

茶壶名家介绍(1)

任淦庭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江苏宜兴人,陶刻大家。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兴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冯希雅、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吴云根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

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14岁拜汪升义(汪生义)为师。

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 ,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

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吕尧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摘要:紫砂陶刻是一门独特的装饰技艺,它“以刀代笔”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情怀。

任淦庭作为陶刻艺术领域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 入行陶刻,潜心研究雕刻技艺,多有建树。

通过近距离赏析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的任淦庭陶刻作品,来感受他左右手均能书画陶刻的独门技艺,感受他以陶刻为业,久久为功的执着追求。

关键字:陶刻艺术、任淦庭、作品赏析一、紫砂陶刻艺术的形成紫砂陶刻艺术,源于明中期紫砂器之款式。

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历代紫砂陶刻艺人辈出,追溯其源,有时大彬竹刀成字、李茂林书号记、孟臣制行书款,清时陈鸣远已用行草隶篆款之,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及其“曼生壶”将紫砂书画陶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位,其时,书画大家与紫砂陶刻的结缘,对于推动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自陈曼生后,紫砂陶刻风生水起,清末民初开始,国内书画名流纷纷笔涉紫砂、壶上书画,其后,出现了卢兰芳、陈少亭、任淦庭、诸葛勋等一批本土陶刻高手,形成了各显其能、各展其艺的浓郁的紫砂陶刻氛围。

其时,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说把紫砂陶刻艺术逐步推向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任淦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任淦庭的陶刻艺术现代紫砂陶艺名家承先启后的老艺人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钻研业务,刻苦磨练,攀上紫砂陶艺的高峰。

他们是众多紫砂艺人中的佼佼者,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在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享受优厚的政府待遇,并留下许多紫砂佳作。

作为七老之首,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陶刻名家,他就是被尊为“大匠淦庭,一代宗师”的任淦庭。

任淦庭(1889—1968),字缶硕,名干庭,号石溪、聋人、大聋、漱石、左腕道人、左民。

他出生于宜兴,15岁时拜宜兴紫砂雕塑彩绘名手、民间画师卢兰芳为师。

1917年,“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创办,师满出徒的任淦庭也在店中陶刻谋生。

1943年,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为技师。

一壶千金——诗书画印与紫砂壶结缘

一壶千金——诗书画印与紫砂壶结缘
置 之 座右 , 以我 为 规 ” “ ; 瓜形 壶 ” 文 “ 之吉 , 铭 饮 瓠瓜
公、 寿、 盒、 恭 翼 种榆 仙吏 、 种榆 仙客 、 夹谷 亭长 。书法
无 匹 ”“ 瓦 壶 ” “ 取 水 , 承 泽 , 源 源 , ;镜 为 鉴 瓦 泉 润无 极 ”“ 壶 ” ;方 铭文 “ 内清 明 , 外直 方 , 与乐 皆臧 。” 吾 等 等。 文人 介入 书法 篆刻 。带来 了一 次 巨大意 义上 的 革新 。而将这 些 因素引入 到紫砂 壶创 作 中 , 又是 一次

天衡、 虞骏 等 与宜兴 紫砂 工艺 大师 们 的合作 . 作 出 创
大 量 的精 品 。 品茗壶 , 细 包括 人生 哲理 、 历史故 事 、 古 代寓言、 宴琴歌、 酒 帛跑 煮茗 、 唐宋 雅 韵 、 叶题 诗 、 红 乡里趣事 、 活常识 、 生 山水 风情 , 手 拈 来 、 信 皆成 题 句 , 右 逢 源 、 味隽 永 。书画 印名 家都 乐 于刻铭 题 左 其
连锁反 应 。 根结底 , 归 艺理 是相 通 的 , 以说 , 所 紫砂 壶
擅长 于 行 、 、 、 诸体 , 草 篆 隶 篆刻 师法 秦 汉 玺 印 , 涉 旁
丁敬 、 易 等人 , 刀 大胆 , 黄 用 自然 随 意 , 锋棱 显 露 , 古 拙恣肆 、 苍茫浑 厚 ; 画 画面简 洁 , 秀可爱 。 绘 清 上海博 物馆藏 有三 幅陈 鸿寿册 页 , 以紫 砂壶 和菊 花入 画 . 均 且 题识 相 同 :茶 已熟 , 正开 , “ 菊 赏秋 人 , 不 来 ? ” 来 足 见 陈曼 生嗜壶 之癖 。清嘉 道年 间 ,陈鸿 寿任 溧 阳县 令 , 宜 兴制 壶艺 人 杨 彭 年 、 凤 年兄 妹 等 人 合作 , 与 杨 开创 了一 种全 新 的创作 模式— — 文人 与 艺人 全 方位 联 手合作 制壶 。 高爽泉 、 频迦 、 梅史 等也 参 与进 郭 查

东风化雨万壶春 宜兴紫砂解放壶的收藏与鉴赏

东风化雨万壶春 宜兴紫砂解放壶的收藏与鉴赏

东风化雨万壶春宜兴紫砂解放壶的收藏与鉴赏江苏宜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其特产紫砂壶造型丰富,技艺奇绝,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兼实用与审美为一身,是世界陶苑的一支奇葩。

上世纪的1949年初,经过八年的抗战与三年的内战,宜兴城内外破坏严重,紫砂产量锐减,制壶艺人只剩二十多人,紫砂壶艺人陷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德七位名师为首,组织了37位紫砂艺人成立了紫砂工厂,隶属宜兴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名壶。

1955年―1956年,又以紫砂七老为首,带领蜀山、前墅等地的紫砂艺人组建了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出口中高档茶具。

1958年4月,宜兴蜀山,汤渡与中袁、潜洛28户手工艺人,加上合新陶器厂,共同成立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全厂有职工2000余人,艺徒300人,从此紫砂壶艺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党与政府的雨露阳光下,改天换地万象更新,枯木逢春欣欣向荣,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旧社会被人轻看的紫砂艺人们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从而调动了制壶创新的积极性。

他们以扎实的制壶功底,从建国至文革的15年间,制作了不少传统的壶艺产品,其中不乏名家高手之作。

笔者收藏紫砂壶20余年,除收藏民国壶、文革壶外,还收藏解放壶。

现将所藏8把解放壶分别加以介绍:1.双色高梅壶(图1),近现代制壶名家汪福庭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外销产品,壶高14厘米,口径5.5厘米,容量600毫升。

壶盖内钤阴文楷印“汪福庭”,壶底钤阳文篆印“中国宜兴”,三色泥料制作,色调高雅,赏心悦目。

高梅壶是紫砂花货中的经典器型,民国壶艺名家冯桂林、壶艺高手杨阿时常有制作。

这把双色高梅壶以花瓶为基型,绿色的五瓣梅花筋纹壶体似瓜若果,新颖别致,黄色的闲梅,笑傲寒冬,与红色的梅枝交相辉映。

树叉流、树枝钮、树桩把,弯曲有度,生机盎然。

此壶用泥独特,制工精良,梅花战严寒斗冰雪的高雅之气跃然壶上。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助理工艺师、技术员名录: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昊瑁渊|范正根|范泽林|潘春芳|许四海|范盘冲|顾景舟|蒋蓉|潘春芳|李昌鸿|沈巨华|吕尧臣|汪 ...∙话题页中间左侧广告∙●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助理工艺师、技术员名录: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昊瑁渊|范正根|范泽林|潘春芳|许四海|范盘冲|顾景舟|蒋蓉|潘春芳|李昌鸿|沈巨华|吕尧臣|汪寅仙|何道洪|李碧芳|徐汉棠|许成权|徐秀棠|高海庚|储立之|王石耕|鲍志强|谭泉海|许四海|范盘冲|鲍仲梅|施秀春|周桂珍|顾绍培|范洪泉|何挺初|曹婉芬|谢曼伦|葛明仙|张红华|高丽君|高洪英|束凤英|周尊严|沈汉生|毛国强|咸仲英|吴同芬|丁洪顺|丁益民|丁亚平|王铭东|丁菊芬|丁凤仙|王已国|王黎明|王婉华|王定娟|王凤仙|王亚芳|王爱萍|王淑萍|王东萍|王烘芬|王建南|王小龙|丁武平|王秀芳|王惠中|王晓健|王洁|王亚琴|牛惠芬|宋宝娟|吕俊杰|江建祥|吴呛祥|吴亚亦|王秀英|史玉琴|史志民|朱秀华|束旦生|朱复|江敏|毛映红|毛玉仙|毛梅红|茶与收藏以茶会友朱文平|任悉俭|任永芳|任惠萍|任苗英|吕美萍|江建华|吴小华|李萍|何吗|吴奇敏|吴丽萍|吴纯耿|吴士娟|吴亮萍|李慧芳|李正华|李杏仙|李忻仙|李美金|李旦悌|李洪新|何敏|何燕萍|余建新|季益顺|邵沛华|周洁萍|周定华|邵玉芳|邵全娣|邵顺娣|邵敏芬|邵正芳|李霓|邵陆大|邵惠萍|周正华|周顺仙|周六妹|周惠芳|李园林周志勋|周道生|周琴悌|周亚芹|周贤君|周洪娟|周飒英|汪惠芳|易志仙|杜爱萍|李林芳|何玉琴|金银凤|周宁华|周志华|筒郇军|沈小莉|沈惠芳|咸晴|徐茹|胡永成|胡洪芬|胡小红|奎爱莲|施小马|夏俊伟|夏国强|倪顺生|殷惠娟|徐维明|徐玉芳|徐萍|徐徐|徐兰君|徐雪娟|徐元明|徐新妹|徐美萍|黄秉英|徐志清|徐志琴|徐锡华|徐雪春|徐蓉芳|徐达明|徐华大|徐荣芳|徐富珍|徐玲艳|徐志倩|高建芳|高湘君|高建华|高振宇|高小宇|高祥娟|孙小洪|孙止倩|孙志倩|曹亚麟|曹燕萍|曹亚萍|曹亚芬|陆奇南|陆巧英|陆虹伟|张志强|张丽娟|张国华|张顺芳|张静|张毅|张玉芳|张艳春|许淑华|许惠珍|许珍珠|范永良|范国歆|范早大|范其华|范建华|范亚钧|范颖|陆君|范宜娟|范公美|范顺仙|范川芬|范亚琴|崔国琴|崔碧玉|梅宝玉|黄丽萍|黄丽明|童孟大|黄伟|程辉|乔国福|冯杏华|恽益华|恽贤君|杨爱萍|杨红芳|杨义富|庄玉林|赵洪生|赵盘根|茶与收藏以茶会友赵志琴|华健|李英|赵佩芳|廖西氿|华小其|刘伟大|刘凤英|刘建平|刘建军|刘锡芬|刘国亚|刘秀娣|刘国霞|婉华|庚娣|刘洪仙|刘小青|翟荷芬|郭丽萍|叶伟亚|叶云娥|乐云琳|万若君|谈跃伟|谈碧云|谈玉琴|苏明|萼圃|谈菊惠|谈杏娟|谈凤珍|鲁新华|鲁新强|鲁文琴|潘持平|潘淑萍|潘内芬|潘兰奇|潘夕娟|陈岩|陈光|陈凤妹|陈国良|陈玉芬|陈玉妹|陈志华|陈顺仙|陈菊华|陈小仙|陈才芳|陈世华|陈志芳|陈瑞芳|臧志红|葛陶中|鲍正兰|鲍峰岩|鲍利安|鲍雯君|鲍小芬|鲍玉兰|鲍兰芬|鲍红华|邹玉芳|蒋义华|蒋彦|蒋建明|蒋惠娟|蒋顺英|蒋坤仙|蒋淑希|蒋义平|蒋凤英|谢顺君|谢秀琴|魏紫云|蔡国萍|蔡玉琴|钱红妹|储集泉|谭晓君|顾顺娣|阚秀华|周才军|于玲妹|老安顺|任蕙芬|张淑芳|潘介芬|冯勤芳|蔡耀娟|沈萍|许蓝芬|胡瑞华|沈菊芬|高忠娟|张淑芬|乐玉华|刘夕芬|陈丰春|杨年芳|潘燕萍●1989年版增加名录:江宏大|周志宣|陆奈男|韩顺英|蒋旭明|刘政|王芳|刘祥娟|王定芳|王竞芳|王婉如|王生娣|王建芳|周秀蒂|周卫芬|周映芳|周红芳|周顺君|周亚仙|茶与收藏以茶会友周群英|范菊红|范年峰|范淑娟|范和芬|范亚芳|范卫群|范乃芝|张杏英|张凌芬|张建芬|许国英|潘燕萍|李锡凤●1991年版增加名录:刘彬芬|刘华明|顾彬武|邵盘洪|范梅英|王亚杰|王平一|薛卫平|李芝仙|徐雪兰|徐玉凤|徐月华|许卫良|顾土化|周菊英|孙秋红|黄光华|徐叶珍|何强|江华|徐亚良|徐惠勤|徐维维|徐惠琴|蒋晓琴|蒋泽军|蒋美英|蒋云芳|蒋勤芳|蒋锡娟|蒋亚萍|王芳|陈戍|蒋芹芳|蒋国仙|蒋静敏|蒋晓惠|顾建中|顾正华|顾学娟|顾美萍|顾中南|顾伟芬|顾亚君|周英|王芳|顾美娣|顾凤娟|顾建妹|顾其华|顾华萍|顾春红|顾夕仙|顾美芳|顾红珍|顾小英|顾月红|顾水仙|顾亚南|王秀芬|王继中|王根兰|王杏坤|王建芬|王鹏程|王新妹|王秀君|王金英|王志勤|吴凤珍|吴红霞|吴建华|吴顺华|吴卫兰|吴亚强|吴菊仙|吴红娣|吴方娣|吴云方|吴亦勤|吴红娟|吴玉莲|吴玉芬|吴敏敏|吴建业|陈国强|陈卫明|陈惠芳|陈美萍|陈夕芳|陈顺生|陈凤仙|邵中元|邵德华|邵美芳|邵志英|邵良娟|邵玉仙|邵良东|范月红|范红英|范卫芬|范翠莲|范建荣|钱亚珍|钱群兰|钱跃勤|钱建华|钱学勤|钱玉勤|周红娣|周勤娣|周夕凤|周丽婷|周兰芳|茶与收藏以茶会友周浩平|周根娣|周顺仙|周锡琴|周丽萍|周萍|刘剑勤|刘凤珍|朱菊华|朱菊英|朱全仙|朱梅芬|朱夕勤|朱俊峰|朱凤华|毛亚芳|毛彩萍|赵红妹|赵若敏|赵燕萍|李建国|李锡君|许勤|许丽华|许燕芬|许琴|谈惠英|谈惠琴|潘夕芬|潘菊芬|潘耀明|冯夕芬|冯红妹|丁珍|丁晓其|孙志勤|孔小英|孔夕芳|孔中芬|沈志英|沈顺娣|沈勇娟|沈中勤|沈顺勤|沈伟英|高克仁|高小云|高旭峰|高志娟|黄小勤|张顺芳|张梅云|张秋平|张国芬|张晓新|胡瑞华|胡秀琴|胡梅芬|吕金华|史国平|史云棠|杨月华|杨金华|杨义雯|杨岳君|范群芬|范小芬|范爱方|范丽云|范红仙|谢秀娟|任惠萍|盛兵|任苗英|任悉俭|方卫星|方幼琴|方美华|储明仙|储红珍|盛勤仙|盛听凤|唐伟珍|殷杏君|殷晓英|唐维|乐正华|戴金娣|戴文俊|蔡耀娟|万乔仙|俞梅芳|芦惠惠|卢小珍|富文伟|马群束|秦永张|江建华|江敏|巢亚芬|房建芬|宋志平|董亚芬|夏华娣|夏小军|杭惠娟|仲小凤|惠爱芳|庄建英|费龙珠|田红芬|裴红娣|堵勤伟|葛红英|武君凤|郭美云|泉凤娣|姜永梅|曹红娣|程金芬|郑正华|杨荣昌|棕锡安|棕剑芬|雷琴芳|陈文来茶与收藏以茶会友近代师承参考茶与收藏以茶会友鲍志强(1946──)别号乐人,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揣随诸葛勋、范泽林学习陶刻,后兼习制壶,再后在任淦庭指导下专攻陶刻,艺业有成。

刻字老艺人

刻字老艺人

诸葛勋, 1901-1969,友石,卧龙, 竹岩、云石
谈尧坤, 岩生, 研深,省三,和泰,一尘
谈泉明, 泉石
蒋永西, 石生 岩如、
崔克顺,
陈懋生,
邵新和, 云石、
陈研卿,
沈端田,
卢兰芳,
韩泰, 韩太,潜陶
饶寿川,
戴雪生, 雪生、雪生主人!
范泽林, 沈汉生的师傅
明清以来,邵家壶艺源远流长。艺分两支,有的制壶见长,如邵大亨,有的陶刻出色,如邵二泉,在从艺的同时还有擅长经营的,如邵大赦。邵云如深得家传,他既是陶刻名家,也是管理干才。民国初年,邵云如曾任宜兴阳羡紫砂陶业公司的经理,为宜兴紫砂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1937年,辛劳一生的邵云如病逝,享年49岁。其传器有觚菱提梁壶、大柿壶、笔筒等。
刻字老艺人、民国作坊
戴国宝 铁芝,号玉道人,玉屏道人,访雪道人,铁画轩主人。
吴汉文 号跂陶主人,岩如主人,室名松鹤轩。
范建军 一明。
任淦庭, 1889年-1968年缶硕,漱石,干庭,石溪,企陶,歧陶、友竹、松道人....
杭州:源隆顺;兴昌。
天津:豫丰。
烟台:同品祥。
青岛:和盛。
上海:铁画轩;吴德盛;利用;鲍源信;谊大新;章新泰;兴盛栈等。
无锡:蒋义茂;蒋仁茂。
常州:永泰。
南通:瑞泰;盛泰。
镇江:鲍信盛等等。
长春:永庆长春
一、韩泰(1864-1926年),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
紫砂印包壶(图6),杭州李长平藏,胡耀庭制,饶寿川刻,壶的主面琢地法刻:“松风水月,若水氏摹刻。”
七、诸葛勋(1897-1957年),号友石、卧龙、又号云石、玉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丁山人。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较全),含姓名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赵梁亦作赵良。

05.赵良亦作赵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陈信卿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之称。

11.李茂林字养心,号茂林。

12.周后溪13.邵二孙工治壶,为明代名手。

14.天香阁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大彬款梨皮提梁壶印款(阴文篆书小古印)。

明末清初01.时大彬时朋之子,号少山。

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2.李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陈俊卿08.蒋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陈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9.蒋时英即蒋伯荂。

10.欧正春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茶壶制作历代名家

茶壶制作历代名家

紫砂历代师承情况紫砂陶艺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在技艺的传授上,和其他门类的工艺一样,是师传徒承,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的教习方法。

这种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年、六年,拜师时有一定的仪式,学徒要下跪,拜师的签订合同有中间介绍人担保,学徒期间师傅供饭不付工资等内容。

在这期间师傅的风格、工艺习惯、技艺水准都会一一影响弟子的技艺,乃至思想、道德品行。

即便是日后成才的工艺大家,在其风格形成过程中,都能觅见他早年的艺术痕迹和行为特征。

一、历史上师承情况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

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

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

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

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

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

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

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汪森义传汪宝根、朱可心、吴云根。

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三、1949年以后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近代紫砂壶名家

近代紫砂壶名家

近代紫砂壶名家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

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

所制茗壶,多圆式。

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

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

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

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暂无资料谈尧坤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

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

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

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

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

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

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

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

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

铁笔春秋

铁笔春秋
刻有小 篆“ 供春 ” 二字 。早期 陶刻 以署名 为主 , 文多 铭 刻在壶底或壶盖 口圈之外沿不 明显处 。 明清 时期 , 宜兴 陶瓷 蓬勃 兴起 , 紫砂茗 壶 成 了文
紫砂 陶刻 历史上最 为辉煌鼎 盛应属嘉 、 道年 间的 “ 曼生 壶时期 ” 。曼生壶 的名 噪一时 , 声 国际 自有其 蜚 因缘 。书画金 石名家陈曼 生以擅长 书法绘 画著 称 , 因
频迦 、 高爽泉、 查梅史等撰词、 书画并铭刻 , 珠联璧合 , 世 称“ 曼生壶 ” 誉 国际 , 使紫砂 陶刻 的书 法 、 饰 享 并 装 艺术 日臻完 美。 文人 墨客 、 石书 画名 家参 与 陶艺 , 金 与砂 壶结 缘 促使 紫砂陶刻更 趋进步 , 同时也满 足了 自身制壶 自赏 的乐趣 。清 末随着紫砂产 品的激增 , 陶刻艺人渐 多 , 高 手辈 出。一代紫 砂书 画雕刻 家沈瑞 田 、 韩泰 、 卢兰芳 、 任淦 庭等相 继 出现 , 与于 右任 、 昌硕 、 吴 程十 发 、 云 唐 等合制“ 四方古菱壶”“ 、汉君壶” 由文人书画家设计 等。 出样 、 托人 制壶 、 书画 自赏之 风 , 作 随时代 变迁而几 度
镌上 由曹廉让 手书的庚子 山诗 。郑板桥更 在壶上亲刻 诗 :嘴尖肚 大 耳偏高 , 免饥寒 便 自豪 , 小不 堪 “ 才 量 容大物 , 寸水起 波涛” 两三 。就是藉著壶 的特色来抒写
个人心境 , 寄托 怀抱 于砂壶 天地。
人 品茗 赏壶辄 有赏茶 诗之 作 , 北宋 欧 阳修 、 尧 臣 如 梅 均 留下 不少佳 句 , 赏茶诗 归 赏茶诗 , 究 仅是 精神 但 终 上 的契合 , 尚未 能成 为壶上 艺术 , 至元 代 始才 有 陶 直 刻 于紫 砂器上 的发明。元末 的蔡 司沾 在他 的《 园丛 霁 话》 里有 一段叙述 :佘 于 白下 获一 紫砂 罐 ”有 “ 吃 “ , 且 茶、 清隐” 草书五字。明代 的供春壶下把 梢处壶身上也

妙趣横生的紫砂陶印

妙趣横生的紫砂陶印

妙趣横生的紫砂陶印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19期明清两代,亦有不少金石书画家,如顾听、陈曼生、杨宝鳙等尝试用紫砂泥制陶印。

近代宜兴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为书画大师徐悲鸿刻制过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师喜爱。

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美称,其色不艳不俗,沉着古雅,朴素自然,清人吴梅鼎曾在《阳羡茗壶赋》中赞曰:“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

……如铁,如石,胡玉,胡金。

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

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

岂隋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明清两代,亦有不少金石书画家,如顾听、陈曼生、杨宝鳙等尝试用紫砂泥制陶印。

近代宜兴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为书画大师徐悲鸿刻制过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师喜爱。

我的紫砂陶印篆印艺术,得到书画篆刻界的喜好和肯定,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为我题写了“紫泥冶陶,古篆新韵”八字鼓励。

西泠印社刘江副社长和林乾良先生等,在我创作过程中更是给予热心指导,使我得益匪浅。

唐张彦远曾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我退休后的“有涯之生”,在玩紫砂泥巴中,得到了全新的收获。

从一团紫泥到紫砂陶印,在创作过程中,心手相融,自然化出,陶冶心灵,体味艺术创作带来的快感,这是别人所无法得到的。

在春日的阳光下,持一把温热的紫砂壶,啜几口香茗,面对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紫砂陶印,一印在手,摩挲把玩,陶醉其间,其乐无穷!从“玩泥巴”到篆刻陶印篆刻是我的终身最爱,从省博物馆退休后,更以篆刻为第一乐事,近年来受善制陶瓷印的辽宁王丹社兄和萧山蔡履平弟影响,迷上了紫砂陶印。

说到与紫砂陶印的结缘,首先要感谢好友王德江兄,他夫人是宜兴丁蜀镇人,姨夫是制壶名家。

德江兄从丁蜀镇给我带来了紫泥,使我开始了用紫砂泥制印、刻印的艺术探索,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创作了近200方紫砂陶印,能沉浸在捏泥制钮、冶陶弄刀的“玩泥巴”状态中,岂不乐乎!而紫砂陶印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不同的紫砂泥烧成温度亦不相同。

走进匠人——任淦庭传人、紫砂陶刻泰斗【王春洪】

走进匠人——任淦庭传人、紫砂陶刻泰斗【王春洪】

走进匠人——任淦庭传人、紫砂陶刻泰斗【王春洪】在时间的轴痕上,艺术本身是不会变的,但艺人的技法水平和情感境界总会在不断更新、提升、磨砺中,找寻到一个最平衡的状态。

或者说,坚持,就是艺术。

而坚持,也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使命。

对于年逾古稀的陶刻艺人王春洪而言,这份坚持,恰是幸福充实的根源,他师出正统名门,一生都致力于陶艺研究和创作,年岁虽高,却依旧宝刀不老,演绎着大音希声般的人生传奇。

王春洪——艺名:王少云1941年生,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陈少亭、任淦庭学习陶刻艺术,1962年转调精陶厂从事陶瓷彩绘工作,1976年选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业培训,师从中国书画巨擘白雪石、侯德昌大师,与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韩美林大师进行过长期深入的合作,1990年评为彩绘高级技师,后在紫砂工艺五厂从事雕刻工作。

其长期坚守在陶瓷装饰工作的第一线,陶刻技艺尤为精湛,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深受藏家钟爱。

在“陶都”宜兴丁蜀这座紫砂小镇上,艺术就像营养般滋润着这片土地,人们习惯了以陶为媒,并与此相伴一生。

紫砂陶刻,即以陶为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作为一门独立的装饰工艺,它在各类紫砂器之间演绎中国传统书画,成为紫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数百年来,紫砂陶刻名家辈出,且代代相承,各领风骚。

年逾古稀的任淦庭传人——王春洪,就是当今陶刻界的实力派翘楚,老当益壮的紫砂领军人。

丨师承名门,大匠风范时光追溯到1941年,汤渡之滨,画溪河畔,王春洪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1958年,宜兴紫砂厂大量招收艺徒,恰逢其父亲相识的陶刻老艺人陈少亭在紫砂厂带徒,在父亲的引荐下,王春洪正式进入紫砂厂并跟随陈少亭学习陶刻,成为紫砂厂历史上的第一届学生。

陈少亭儒雅端庄的文人性情、清秀工整的艺术风格,无不深深感染着这位年轻人从事紫砂事业的热情,在他看来,紫砂就像一块内容丰厚的沃土,值得他全身心的投入。

半年后,当时已年岁过高的陈少亭终因身体不适而返家休养,但他依然鼓励和盼望王春洪继续在陶刻领域不断开垦、学有所成。

(14)顾景舟的老师~储铭所作、任淦庭刻(1920年代)朱泥四方圆角壶

(14)顾景舟的老师~储铭所作、任淦庭刻(1920年代)朱泥四方圆角壶

(14)顾景舟的老师~储铭所作、任淦庭刻(1920年代)朱
泥四方圆角壶
*
*
顾景舟的老师~储铭所作、任淦庭刻(1920年代)朱泥四方圆角壶
图文:陈宗岳
长14公分*宽8.5公分*高7.5公分
此壶作工饱满、泥质异常艳细,是储铭壶艺最巅峰时的作品,属少见的高档朱泥。

壶上铭文为紫砂厂开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所刻,属少见的朱泥好壶。

储铭(1881—1937),江苏宜兴西乡盛塘桥人,生于龙溪山,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以制牛盖洋桶壶出名。

15岁至宜兴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研习书画、陶刻,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犹善制壶,20岁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壶成名。

1906年被上袁“艺古斋主人”赵松亭聘为技师,善制仿器。

清宣统年间,储铭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造高档抛光镶铜的外
销紫砂壶,因工艺精湛制作严谨,荣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大奖。

1930年代后,储铭的声名更盛,许多公司商号皆向其订制紫砂壶胚,尤以洋桶壶最受欢迎,而被时人称为「洋桶王」。

1933年,储铭应顾景舟的父亲顾炳荣之邀,赴其家当客师,制壶兼传授顾景舟壶艺。

储铭花费二年时间,将其拿手壶款「洋桶壶」、「矮石瓢」、「掇球」、「如意仿鼓」......等,倾心传授,由于储铭制壶一丝不苟,讲究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顾景舟早年就严守师训,在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上下功夫,奠定了顾景舟成为一代紫砂大师的基础技艺。

晚年曾受收藏家之邀,在上海制作仿古器两年,后因世道变故,嗜酒成性,1937年逝于西乡家中,其代表作有洋桶、矮石铫、合菱、线圆、扁腹、德钟壶等。

紫砂刻字

紫砂刻字

任淦庭弟子简介一、王品荣王品荣(1940年4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学会理事。

1956年10月,进紫砂工艺厂,拜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

1964年调宜兴青瓷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

1972年随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学习陶瓷装饰。

1980年《玉叶茶具》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1984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

1987年《飞红玉壶春》等二件紫砂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1990年作品《嵌银丝百寿开片挂盘》获全国艺术展评二等奖等。

同年,由于在紫砂陶刻领域的突出贡献,轻工业部予以表彰。

1992年调宜兴昌海仿古工艺陶瓷有限公司,任创作室负责人,从事紫砂创作。

1956年10月,王品荣与邵新和、张赦棠、朱蓉娟等一起,开始师从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陶刻。

王品荣姓名中有一“品”字,“岩”字的繁体字写作“喦”,由“品”和“山”组成,紫砂本来就是从黄龙山上岩石中开挖出来的,从事的又是紫砂陶刻,故任老给他取名“云岩”。

岩石上面是蓝天白云,意境较为开阔、辽远。

又因“品”“平”同音,故又署名“云平”,刻写也较为方便。

因为同年拜师的朱蓉娟,姓名中有“蓉”字,读音与王品荣的“荣”字完全相同,书写也较为相似。

所以二人都不用“云荣”或“云蓉”款。

再说,“云”字与“荣”和“蓉”连缀,也无意境。

文革期间,红色岁月,王品荣先生可能用过“红岩”款。

因为罗广斌、杨益言著的小说《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

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

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在文革时期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听藏友说他数年前见过“红岩”款紫砂作品。

本人没有见过,照推理王品荣应当用过。

说不定他还用过“红平”款,没见过此款作品,不敢妄下断语。

1968年12月28日,任淦庭先生去世,众徒弟的紫砂陶刻作品多署名“子云”“子红”“子芬”“子华”“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小”“子”款,以示哀悼和怀念,王品荣此时可能用了“子平”“小萍”“小平”等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聋、聋人即是纪念这一时期的历程及对师兄陈少亭的铭感之情,并激励自己虽然耳聋但要赶超前人的信念。

陈少亭在紫砂彩绘技法、陶刻技法上亦手把手,一刀刀传授任淦庭技艺。

任淦庭在卢兰芳教授下,在师兄陈少亭传帮带下,技艺逐渐加强。

时紫砂彩绘、雕刻十分时兴,制品面广量大,每天从早上忙到很晚才能休息。

特别是做下手的更苦更累。

往往师父、师兄休息了,任淦庭还得忙,但任淦庭从不叫苦。

卢兰芳与上袁村邵云如交好,至上袁、蜀山、潜洛陶刻彩绘一般住在邵云如家,与邵云如切磋技艺。

邵云如,紫砂陶刻名家,艺名“北岩”。

卢兰芳与邵云如谈书论艺,唯任淦庭不在其身边。

邵云如问明究竟,知道任淦庭有耳聋毛病,自卑避人,十分疼惜,经常关心照顾任淦庭,并尽力耐心讲解,用笔墨、竹刀作示范,传授技艺,使任淦庭得益匪浅。

后任淦庭曾回忆说:邵云如亦算得上半个师傅。

艺成后,任淦庭一直在卢兰芳身边,或做下手,或由卢兰芳布局刻画,任淦庭补描刻绘。

至民国以后(1911),卢兰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专职画师,任淦庭才逐渐自立,自刻自画为生。

自立之初,任淦庭以陶刻彩绘一般紫砂器具为主,亦在仿古器上作陶刻装饰,其时署款为“干庭”、“大聋”、“聋人”。

经受磨砺练真功
民国五年(1916),“宜兴吴德盛陶器行”(或称店)创办。

老板吴汉文,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经营家、陶坊主。

擅陶刻、能制壶,阅历广博,交友甚众。

“吴德盛”创办之始,聘请邵云如、卢兰芳、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等为陶刻客师,聘任任淦庭为陶刻技工,长年替吴德盛制品陶刻装饰。

吴汉文慧眼识宝,看中任淦庭的不言不语,埋头陶刻的性格,逐开始培养。

在布局章法、刻工线条上,吴汉文严加要求,十分讲究,并依照自己的眼光、观点、要求,一一要求任淦庭。

任淦庭在吴德盛受到吴汉文的器重,加倍努力,苦练刀法技艺,虚心接受吴汉文的督导,并努力学习吴汉文的刀法技艺。

几年以后,任淦庭在刀法逐渐纯熟的基础上,开始对紫砂高档器皿进行陶刻装饰。

先由吴汉文督导打底子,按排布局章法,得到吴汉文的认可或修改后,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的陶刻装饰。

其间,任淦庭署款为“干庭”、“左民”、“左腕道人”。

任淦庭原是左癖子,用左手写字作画,习以为常。

至吴德盛后,吴汉文要求他练习使用右手。

任淦庭听从吴汉文的教导,逐渐训练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真功”。

特别是在同一器具上作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作飞禽动物时,任淦庭能同时用左右手,对称作画,布局舒坦,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紫砂陶刻界独创的绝技之一。

二十年代以后,“吴德盛”出品的花盆、鼎罐、瓶盘类制品,均在书画陶刻上比较讲究,山水、花卉、翎毛,动物等图案不一,形态各异,有许多制品为任淦庭所陶刻装饰。

其时,任淦庭由技工升任为技师。

三十年代之后,“吴德盛”名号越来越响,“金鼎商标”品牌亦越来越响,许多名人政要订壶定壶均由吴汉文接洽。

其时,吴汉文经常邀请书画名流来宜在紫砂壶上作书绘画。

有些制品的书画陶刻装饰由任淦庭替代吴汉文运刀作刻,署款为“干庭”、或为“干庭”、“陶”同时落款,可见吴汉文对任淦庭的信任程度。

在“吴德盛”最兴盛时期,名人政要经常在“吴德盛”对面的“立新旅社”落脚下榻,随时都会进入“吴德盛陶器店”参观,亦会到陶器店后面的制作陶坊参观。

遇有名人政要参观,任淦庭总是不言不语,不吱一声。

遇有他不愿回答的问题或难题,他充耳不闻,或在工作桌台上的衬坯垫子上书写“聋子”二字,应付搪塞过去。

这是任淦庭生活的机智和经验的积累,对此,吴汉文十分欣赏。

吴汉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并不对任淦庭回避,使任淦庭大饱眼福,对提高技艺,借鉴、借用、引鉴和摹仿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淦庭在生活上十分朴素。

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命运多变,养成生活朴素的习惯。

三十年代,任淦庭技艺已经成熟,并为艺途生涯第一个高峰期。

任淦庭却整日埋头于陶刻技艺的钻研,一有时间就练书作画看书,寻章摘句,提高文化修养,从没有挥霍浪费之情况发生。

任淦庭其时已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扎实的用刀功底,陶刻作品手法多样,因材施艺,书味浓郁,步入紫砂陶刻名家之列。

桃李天下成大家
抗战爆发之后,“吴德盛”遭受日军飞机轰炸而夷为平地。

盛极一时的“吴德盛”终于倒闭。

任淦庭被迫离开二十余载苦练成艺、刻骨铭心的“吴德盛”。

时宜兴窑场败落,陶器行业十分萧条,任淦庭无活可干,流落乡村,以卖书画糊口度生。

1943年以后,窑场渐有恢复,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为技师,与蒋永西(艺名“岩如”)结为至友,并长期与蒋永西搭档合作。

任淦庭运用自己善于布局绘画的特点,结合蒋永西刀法纯熟的特点,由任淦庭画,蒋永西刻。

两人合作的陶刻署款为“店号”款或“漱石”款。

任淦庭自己刻款署号为“石溪”。

1955年春,艺人归队,任淦庭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于1956年被任命为“艺人”,担任技术辅导员,悉心培养艺徒。

此后,任淦庭进入第二次创作高峰期。

其间,任淦庭潜心创作,题材多样,吉祥寓意,有着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陶刻装饰作品,给陶刻艺术增添了新的画面,新的内容,新的生活情趣。

《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记述时代事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喜上眉梢》、《春燕画筒》将自己对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陶刻装饰之中,感情细腻,刀法纯熟,线条顺畅,融情、物、画于一体,协调配合,得体大方。

《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画面生动,丰富活泼,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任淦庭创作了大量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传统风格为主。

其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与所刻绘器皿相映成趣,相映成辉,独具风貌和韵力。

署款为“任淦庭”、“缶硕”等。

任淦庭悉心培养艺徒,为紫砂陶刻后继有人尽心尽力,作出较大贡献。

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均受其技艺传授,得其教诲。

任淦庭1957年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同年底又出席“全国群英会”,在工艺美术界影响颇大,。

时近晚年,任淦庭仍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其各人特长分赠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1968年,著名陶刻名家任渔庭逝于宜兴蜀山,享年78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