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发展史

合集下载

汽车空调介绍

汽车空调介绍

工作容机可变的压缩机
1 2 3 4
1 – 传动轴
2 –驱动斜盘
3 – 缸内压力
4 – 调整气门
• 冷凝器 冷凝器是一个用于将制冷剂所含热量释放、并将制 冷剂由气态转变成液态的热交换器。 冷凝器总是安装在车辆的前部,风扇将风吹过散热 装置,以利于排出热量。 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以高温高压的气态形式从顶部 进入冷凝器。经过冷凝器时,制冷剂丢失它 所含的 大量热量并凝集在底部;在冷凝器出口,制冷剂处 于高压低温液态。

散热器温度传感器它向计算机发送通过散热器的空气温
度,以便它计算吹出的风的温度,在发动机冷却液冷的时候 起到自动管理作用。它安装在散热器处,正面的左边。这是 一个 CTN 型热敏电阻,传感器由 5 伏直流电供电,BSI 测 量传感器接线脚处的压力,它是随传感器的电阻变化的。
循环示意图
高压气体 高压液体 1. 2. 3. 4. 5. 6. 冷凝器 干燥罐 压缩机 膨胀阀 蒸发器 压力控制器
连接管
• 连接管保证了冷却系统中各组件间的连接。 连接 管的直径是不同的: • 蒸发器与压缩机间的连接管直径最大; • 压缩机与冷凝管间的连接管直径居中; • 冷凝器、干燥罐、膨胀阀阀间的连接管直径最小。 • 压缩机的“吸入和压出”管都是软管,以便减少 发动机和压缩机产生的震动,硬管都是铝制的; • 连接管也可能是镀金的或复合型的。


冷风 热风
• • •
• • • • • • • •
1. 前风窗玻璃除霜或除水气通风口 2. 前车门玻璃除霜或除水气通风口3. 侧面通风口 4. 中间通风口 5. 前排下部通风口 6.后排下部通风口 汽车空调的作用是提高乘座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 车内一个运行良好的空调系统可用以下几方 面的数据来衡量: — 温度 — 湿度 — 空气的流动性 — 换气性能 — 空气质量 — 舒适度 所有的汽车都装备有一套制热装置,因此我们所谈论的汽车空调系统,是指同时装备有制热和 制冷装置的系统。

汽车空调文献综述

汽车空调文献综述

智能化、节能环保和舒适性 成为汽车空调市场的发展趋
势。
汽车空调市场的主要竞争格局分析
国内外汽车空调 企业竞争格局
汽车空调行业的 技术创新与突破
汽车空调市场的 区域分布与特点
汽车空调行业的 发展趋势与未来 展望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汽车空调技术发展历程:从传统手 动空调到自动空调,再到智能空调 的发展,不断推动市场变革。
坏的零件
制冷剂泄漏:检查制冷剂管 路是否破损,接头是否松动
温度传感器故障:检查温度 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更换及到整个空调 系统的更换,费用相对较高, 与车型和品牌有关。
维护成本:定期保养可延长 空调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节约成本。
维修成本:包括人工费和零 部件更换费用,根据车型和 维修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确保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通,提 高制冷效果。
安装后调试:根据需要进行调试, 确保空调正常运行。
汽车空调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汽车空调的使用: 介绍汽车空调的 基本操作,如开 启、关闭、制冷、 制热等。
汽车空调的维护 保养:定期清洗 和检查汽车空调 系统,包括更换 滤清器、检查制 冷剂等,以保证 其正常运行。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随着汽车空 调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 激烈,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 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对市场的影响:新技术的 出现,如制冷技术、空气净化技术 等,提高了汽车空调的性能和舒适 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市场前景展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 场的不断扩大,汽车空调技术将面 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市场前景广阔。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当时汽车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起初,汽车并没有配备空调系统,而是依靠开窗通风来调节车内温度。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汽车空调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1920年代,一些豪华汽车开始引入简单的空调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借鉴了房间空调的原理,通过机械压缩制冷来降低车内温度。

然而,这些早期的空调系统体积庞大、重量沉重,且安装复杂,只有少数汽车制造商和富裕的车主才能够享受到此类设备的奢华。

到了194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的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引入了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融合设计,使空调系统更加紧凑,且效能提升。

然而,安装和维修依然十分困难,汽车空调仍然属于高价位的附加选项。

到了1950年代,汽车空调开始迅速普及。

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空调系统更小、更便携,适用于更多车型。

此时,一些汽车生产商主动将空调系统列为标配,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空调系统的大规模生产,价格也开始逐渐下降,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汽车空调。

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汽车空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传统的制冷剂氯氟烃(CFCs)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国际社会开始呼吁减少CFCs的使用。

这促使汽车制造商研发新型的环保制冷剂,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汽车空调系统的技术持续创新。

引入了更高效的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系统,提高了空调性能和能效。

此外,一些车型还额外加入了空气净化和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

现代汽车空调系统正在朝着更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一些新车型采用了纳米材料和活性碳过滤器,进一步提升了空气质量和驾驶舒适度。

同时,智能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外界温度、阳光角度和车内人员数量等因素自动调整温度和风速,提供最佳的驾驶体验。

总的来说,汽车空调系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奢侈品到现代的标配品。

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崛起促使空调系统变得更加先进、环保和智能化。

汽车空调进化史

汽车空调进化史

汽车空调进化史随着汽车的普及和人们对舒适驾驶环境的需求,汽车空调作为一项重要的车载设备,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进化。

本文将带您回顾汽车空调的进化史,从最早的手动开启到现代的智能化控制,一步步揭开汽车空调的发展脉络。

一、手动开启时代起初,汽车空调并不是标配,而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

在20世纪初,汽车空调还处于手动开启时代,驾驶员需要手动控制开关,调节空调的开关和风速。

虽然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装备,但操作繁琐且不便,只有少数高端车型才配备了空调系统。

二、手动调温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空调逐渐实现了手动调温的功能。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可以通过手动旋钮调节温度的汽车空调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冷媒的流量和温度来实现车内温度的调节。

这种手动调温的空调系统,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调节车内的温度,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驾驶空间。

三、自动调温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空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汽车空调进入了自动调温时代。

这一时期的汽车空调系统配备了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可以根据车内温度实时调节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以保持车内的舒适温度。

这样的空调系统不仅提供了更高的使用便利性,还能够节约能源,提高燃油经济性。

四、双区独立控制时代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空调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双区独立控制的技术。

双区独立控制允许驾驶员和副驾驶分别设置自己的温度和风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这种技术在豪华车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驾乘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驾驶舱空间。

五、智能化控制时代如今,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空调进入了智能化控制时代。

现代汽车空调系统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模块,能够实时监测车内外的环境信息,并根据驾驶员的习惯和需求进行智能调节。

一些高端车型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空调系统,提前预调车内温度,为驾乘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

总结:汽车空调经历了手动开启、手动调温、自动调温、双区独立控制和智能化控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汽车空调被视为一项奢侈品,只有一些豪华汽车配备了空调系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空调系统逐渐变得更加普遍和先进,成为现代汽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汽车空调主要采用蒸发制冷技术,通过将冷却剂蒸发,吸收热量来降低车内温度。

然而,这种系统效果有限且不够稳定,需要经常添加冷媒。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空调逐渐采用制冷剂来替代蒸发制冷技术,这使得空调系统更加可靠和持久。

到了20世纪4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开始变得更加普及,大多数豪华车型都配备了空调系统。

然而,这些早期的空调系统非常庞大和笨重,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来运作。

这也限制了空调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范围。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空调系统变得更小、更高效。

改进的压缩机技术使得空调系统的尺寸大大减小,通过减小能源的消耗来实现更好的效能。

这进一步推动了汽车空调系统在汽车市场中的普及程度。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空调系统销售量不断增加,技术进一步提升,空调系统的设计也越发先进。

自动温度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驾驶员和乘客能够更方便地调节空调温度,增加了乘坐汽车的舒适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空调系统的设计进一步发展,使用者对舒适和便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空调系统开始采用电子控制,提供更多的功能,如自动除雾、抗紫外线等。

同时,空调系统也在能源消耗上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进入21世纪,汽车空调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载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高效设计使得空调系统更加节能环保。

同时,空调系统还开始与车载信息系统整合,增加了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

总结起来,汽车空调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奢侈品到普及化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提高,汽车空调系统从简单的温度控制到提供更多功能和舒适性的全方位体验。

尽管空调系统的设计和效能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发展仍在继续,未来汽车空调系统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汽车空调发展史1

汽车空调发展史1

汽车空调发展史第一部分: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

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加热器取暖。

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

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轿车。

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

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想。

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围工作。

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达到控制车温度和其他功能地目的。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地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高度。

汽车空调

汽车空调

第三章汽车空调第一节汽车空调发展史汽车问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室内生活的延伸部分。

对房间环境的要求同样延伸到汽车上,空调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汽车空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汽车内暖气的使用。

最初是用煤炭脚炉取暖,并让排气管从车内通过。

到1925年,美国开始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就是现在水暖式暖气的雏形。

第一台教完整的汽车空调(取暖)装置出现在1927年,它包括一个加热器、一套通风系统及一个空气过滤器。

欧州是从1948年开始在汽车装暖气的,把热水散热器放在地板上。

在日本,1954年开始广泛采用空气内循环的汽车暖气,到1936年以后,才有了与今天相同的空气内外循环的箱式暖风机。

从1936年起,美国开始研制汽车冷气机。

1940年,美国Packrd 公司生产了第一台装有制冷机的轿车,实际上是把房间空调装到了车上。

接着在少量客车上也用同样的办法装上了可制冷的设备。

1950年,美国开始研制真正适合用于汽车的空调装置。

到1953年,美国生产的轿车中有5万辆装有车用冷气机。

日本和欧洲从1957年开始生产加装冷气机的轿车。

1985年,美国汽车空调装置年产量达1300万套,轿车空调安装率达78.1%。

日本1985年车用空调装置年产量达630万套,轿车空调安装率已接近美国水平。

我国曾于本世纪80年代初,陆续从日本等国购进上万台轿车类空调机和上千台大客车类空调机,装在我国自制的汽车上。

这是国内汽车空调发展史的开端。

1984年至1985年,曾有数十家厂子开始生产汽车空调。

但由于其难度大,且有一定基础要求,现在大部分已销声匿迹,目前仅剩下数家。

第二节热力学基础知识一、热量热量是热传导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

热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焦耳气单位符号为"J"。

在制冷工程上,热量的度量以千瓦·小时(kw-h〉为基本单位,它与焦耳的换算关系是: lkw-h=3.6×106J 原先工程上是以千卡(kcal ,又称大卡,现已废除)为热量的基本单位,指一千克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自19.5.C加热到20.5.C(通常表述为温度升高1.C)所需要的热量。

对汽车内部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对汽车内部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对汽车内部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关键词:发展趋势汽车空调技术汽车空调一、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汽车空调装置的产生是在21世纪初期,人们将汽车空调技术依次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1、单一形式供暖空调的应用追溯起单一型供暖空调的应用是在1927年。

这种单一形式的汽车内部供暖空调的装置产生的作用也比较单一,即向汽车内部进行供暖,目前这种单一形式供暖空调在欧洲及亚洲北部仍普遍使用。

2、单一形式冷气空调的应用单一形式冷气空调于1939年进入汽车内部应用,由美国帕克汽车公司领衔应用,很快这种单一形式冷气降温空调在汽车装置市场中普及开来。

3、冷暖交替汽车空调的应用1954年,原美国汽车公司首次尝试在汽车内部安装冷暖交替汽车空调,此次应用使汽车具备了降温、通风透气、过滤等多种空调功能。

冷暖交替汽车空调也是低档汽车普遍使用的一项汽车空调技术装置。

4、自动化控制汽车空调装置的应用1964年,由美国通用公司率先启用在汽车内部应用自动化控制汽车空调技术装置。

自动化控制汽车空调装置的应用原理为通过汽车各项传感器反应信号来自主调节内部温度和改善汽车内部空气质量,以满足车主对舒适温度的要求。

5、电子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装置的应用1977年,电子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装置研制出来,并在汽车上进行应用。

电子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装置的出现及应用标志着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里程碑。

二、汽车内部空调技术应用及未来趋势随着最近几十年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空调装置也逐渐开始应用于全球市场大小汽车内部。

据统计,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空调装置的应用十分常见,其应用率略低于家居空调应用,排到了空调装置应用的第二名。

但是,就全世界汽车空调产品发展程度而言,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汽车内部空调装置的自动化设置以及空调装置的技术程度都有待提高。

1、我国汽车内部空调技术应用通常情况下,汽车空调由控制系统、空气传输系统以及制冷系统三大系统构成。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发展史
任务一 发 展 史
a
1
课题一
概述
任务一 发展史 任务二 制冷剂及冷冻油 任务三 空调制冷原理 任务四 汽车空调的组成和分类
a
2
一、汽车空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功能:
作用:
调节车内空气温度
提高乘坐舒适性
调节车内空气湿度
提高工作效率
调节车内气流速度
保持清醒 减少疲劳
净化车内空气
二、汽车空调位于汽车的哪个组成部分
汽车由4个部分组成 : 发动机 车身
底盘 汽车电器 (汽车空调)
a
3
任务一 汽车空调的发展史
1885年卡尔.本茨将一台二冲程发动机装在一辆三 轮车上,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本茨于1886年 1月29日向德国帝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该专利于同年11 月2日被正式批准发布。因此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是 世界上首辆汽车诞生日。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 使用加热器取暖。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 用单一供热系统。
a
5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德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 冷的空调器。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战后的美国经 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 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欧洲、日本到1957 年才加装这种单一 冷气轿车。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 地区使用。 我国广东、海南岛使用的空调出租汽车,大部分只有制冷降 温功能。
第一台装有制冷机的轿车,美国通用, Packard
a
6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空调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 内温度、湿度的功能。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 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 等功能。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使 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汽车空调发展史ppt课件

汽车空调发展史ppt课件
任务一 发任务二 制冷剂及冷冻油 任务三 空调制冷原理 任务四 汽车空调的组成和分类
.
一、汽车空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功能:
作用:
调节车内空气温度
提高乘坐舒适性
调节车内空气湿度
提高工作效率
调节车内气流速度
保持清醒 减少疲劳
净化车内空气
二、汽车空调位于汽车的哪个组成部分
汽车这个工业社会的产 品代表,自诞生起至今 128年的时间,从来就 不缺乏创新
.
而汽车空调的问世,却比汽车发展整整迟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 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当时轰动了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实际上这种装置只能称之为“加热 器” ,只是在汽车车厢内增加了热量,在欧洲寒冷的季节里,能起到一 定的保暖作用。
.
.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冷暖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
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大理想。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 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 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日本、 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范 围内工作。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内、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 空调器各部件工作,达到控制车内温度和其他的功能 。
.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空调系统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发展史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

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加热器取暖。

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

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轿车。

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

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大理想。

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内、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达到控制车内温度和其他功能地目的。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地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高度。

汽车空调系统发展历史

汽车空调系统发展历史

汽车空调系统发展历史
汽车空调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只有一些高端豪华车型才有空调系统,而且这些系统非常简单,只是在车内安装了一个冷却水箱和水泵,将冷却水送往空调制冷器中进行冷却,再将冷气送入车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制造商开始研究更加高效的空调系统。

在1950年代,出现了用压缩机制冷的空调系统。

这种系统采用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制造高压和低温的气体,在翻译之后,将气体送入车内,降低车内温度。

这种制冷方式比之前的技术效率更高,并迅速变得流行。

196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自动温度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使用温度传感器来检测车内温度,并自动调节空调系统的温度。

这种系统大大方便了司机,使车内温度更加舒适。

20世纪7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开始使用CFC(氟氯化碳)制冷剂。

这种制冷剂比之前使用的制冷剂效率更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对臭氧层有损害。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稳定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技术。

例如,电子空调控制器可以通过集成在传感器和计算机中来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

这种技术是现代汽车空调系统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开始使用一种新制冷剂R134a,这种制冷剂不对臭氧层造成损害。

同时,在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车辆的空调系统也逐渐变得更加环保。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人们对汽车空调系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未来的汽车空调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更加省电,更加环保,为我们带来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2.汽车空调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汽车空调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一、复习提问(5')1.液体形态变化过程与热的关系?2.简述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二、讲授内容(65')基础知识——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与特点一、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汽车空调是对汽车车厢内的空气品质进行调节的装置。

其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

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器取暖,到1927年发展为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的供热系统。

该系统在欧洲1948年才出现,而日本则1954年才开始使用。

目前,寒冷的北欧,汽车空调仍是单一的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2年,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Packard)在轿车上安装机械制冷降温的空调器,而欧洲、日本1957年才有加装这种单一冷气的轿车。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冷、暖共用一只鼓风机和一套统一的操纵机构,具有制冷、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1954年美国通用先在纳什(Nash)轿车上安装,目前仍大量用于中、低档汽车上,桑塔纳2000、奥迪100等。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只需预先设定温度便能自动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到车内、外的温度,自动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

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并用在凯迪拉克(Cadillac)轿车上,欧洲1972年才装用,目前主要用在高级轿车和高级大客车上,皇冠3.0、奔驰380等。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由微机按照车内、外环境所需,实现微调化,实现汽车运行与空调运行的相关统一。

提高制冷效果,节约燃料。

1973年,通用与五十铃联合研究,1997年安装到各自的汽车上,目前,主要用在豪华汽车上,林肯、别克、本田的雅阁、丰田凌志LS400等。

二、汽车空调的特点1.制冷量大、降温迅速车厢内乘员密度大,人体散热多,热负荷大;太阳入射热负荷大,而车厢隔热困难,表面积和室内容积之比及门窗玻璃面积与室内表面积之比,汽车比建筑物大且难以采取较好的隔热;夏季长时间在烈日下,车内达500C以上,乘客上车,要求迅速降温,因乘客在车内时间短,也要求几分钟内能降温;2.不能用电力作能源,动力源上处理较困难3.主机带动的空调系统,因车速变化大,制冷剂流量变化幅度大4.冷凝温度高冷凝器的通风冷却效果受发动机水箱辐热、行驶速度和路面尘土污染的影响。

【历史】汽车空调发展史,先有制冷还是制热?

【历史】汽车空调发展史,先有制冷还是制热?

【历史】汽车空调发展史,先有制冷还是制热?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1902年,威利斯·开利发明第一套科学的空调系统;而搭载空调的汽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早期汽车并没有封闭的车身,基本也就不存在“车内”环境的问题,那冬天冷了怎么开车?只能穿厚点,再或者在车上放个火盆吧。

而在夏天,汽车跑起来也会给人们带一点风散散热。

而当汽车开始有了封闭式车身后,“好逸恶劳”的人们就开始思考怎么让车内的温度变得舒服点了。

当时采取的办法比较简单,比如在车的地板上开几个洞,然后再旁边放一盆水,利用蒸发来带走空气中的热量。

虽然你现在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卵用,但这确实为后来的汽车空调奠定了基础。

单一取暖然而最早的汽车“空调”并不是用于制冷,而是只有加热功能的一种装置。

1925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到1927年就发展了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等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日本则是1954年才开始在汽车上使用加热器取暖。

事实上直到现在,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基本都是单一供热系统。

单一制冷继单一加热功能之后,单一冷气出现在1938年。

一名叫帕尔德的美国人根据电冰箱的原理,发明了汽车空调。

1940年,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了机械制冷的空调器,可以说为世界汽车空调市场开辟了发展之路。

但是这种空调体积庞大控制起来也不方便,到了1941年,厂家就不再往车上安装了。

1955 凯迪拉克埃尔多拉多四轮马车(Cadillac Eldorado Brougham)后来二战爆发,汽车空调发展的脚步就停了下来。

到二战结束后不久,凯迪拉克推出了新的空调装置,然而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空调控制系统位于车的后面,后排要是没人,想开空调基本只能下车去开了。

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天气炎热,对“冷气车”需求量增大,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开始迅速发展。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通常习惯分成5个阶段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通常习惯分成5个阶段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通常习惯分成5个阶段1 单一暖风系统,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利用汽车冷却液通过加热器的方法取暖。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鼓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等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在寒冷的北欧、亚洲北部地区,目前仍然有使用单一暖风系统。

2单一制冷系统。

1939年,在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机械制冷降温的空调系统,成为汽车空调系统的先驱。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仍然使用单一制冷系统。

3冷暖一体化空调系统。

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NASH)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系统,汽车空调系统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暖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了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的功能。

这种方式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形式。

4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冷暖一体化空调系统需要人工操作,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太理想。

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安装在卡迪拉克轿车上。

这种自动空调系统只要预先设定所需的湿度,空调系统就能自动地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达到调节车室内空气的目的。

5计算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

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生产的汽车上。

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增加,显示数字化。

微机根据车内外的环境条件,控制空调系统的工作,实现了空调运行与汽车运行的相关统一,极大的提高了调节效果,节约了燃料,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能和最佳的舒适性,我国汽车空调工业起步于70年代,最早偶的自制汽车空调装置使用在长春一汽红旗轿车上。

1976年,有原上海内燃机油泵厂今上海汽车空调机厂制造汽车空调,配套在上海牌轿车SH760A轿车中,1994年,在国产的桑塔纳轿车上首次装配了R134a 制冷系统的空调。

描述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描述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描述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说起汽车空调的发展,真是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啊!你知道吗?在很久以前,开车的人如果想要在炎热的夏天里凉快点,简直就是“梦里水乡”——车内根本没有空调!那时大家只好靠开窗、顶着风或者在车内放个扇子,好像坐着时光机回到了古代,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车主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从“开车如蒸笼”到“冷气十足”的奇迹,空调成了现代汽车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早,汽车空调的出现可是个大新闻!你想啊,1920年代末期,汽车刚刚开始普及,大家为了省点力气,偶尔会在车窗上挂个遮阳棚来避避太阳。

而真正的汽车空调要从1930年代才算雏形。

早期的设计其实挺简陋的,不像现在那么方便。

它们不像家里的空调那样可以一键调节温度,而是通过冰箱里的冰块来降低车内温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原始?想象一下,车主们得准备好一堆冰块,时不时还得担心冰块融化。

哈哈,试想一下,夏天的酷热中,车主还得边开车边想着冰块快没了,真是“焦头烂额”!到了1950年代,空调技术才算迎来真正的“春天”。

那个时候,美国的凯迪拉克(Cadillac)推出了第一款带空调的豪华车。

那可真是轰动了整个汽车行业,仿佛车主们都能感受到空气中散发出来的清凉气息了。

想想看,那时汽车的空调系统可不比今天这么简单。

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机器,车主得花不少钱买上它,且装了空调的车里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轻松就能调整温度。

你也别看它笨重,它却让许多人看到了“科技的未来”。

那时的车主大概都得心生感慨:“有空调,真的是人生赢家!”进入1960年代,汽车空调技术有了飞跃式的进展。

那个时候,空调不再是奢侈品,而是越来越多普通车主的必备神器。

车内空调的设计开始变得更加小巧精致,性能也开始更加稳定。

由于汽车销量的增加,空调设备也不再像过去那么昂贵,普通家庭也能享受这份“清凉”。

车主们开车时,不再是“顶着太阳”的苦行僧,空调的出现无疑让汽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家”。

有了空调,车主们再也不用在车里汗流浃背,或者在车内“蒸桑拿”了。

汽车空调的简单介绍

汽车空调的简单介绍

(1)单一的暖空调装置阶段始于1927年。 (2)单一的冷空调装置阶段始于1939年。 (3)冷暖型汽车空调阶段始于1954年,这样的汽车空调才 真正具备了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对空气的 调节功能。 (4)自动控制汽车空调装置阶段。
制冷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利用液态制冷剂 的汽化时吸热 来产生制冷效 应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汽车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得 到正确的维护保养。正确地进行汽车空调保养,不但可 以提高空调适应寿命,而且可以保持空调西塘良好的工 作状态。下面来简单介绍下维护步骤: (1)检查压缩机皮带是否良好 (2)检查压缩机冷冻机油 (3)检查冷凝器 (4)检查蒸发器 (5)检查空调管路,检查空调系统各软管有无磨损、老化 现象 (6)定期检查空调系统制冷剂的液面高度是否正常。
汽车空调
作者:董浩
汽车空调的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 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有车一族的数量也越来越 多,因而对汽车乘驾舒适性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 准,汽车空调行业也应运而生。汽车空调是用来 改善汽车舒适性的设备,为汽车提供制冷、取暖、 除霜、除雾、空气过滤和湿度控制功能。
汽车空调的发展
汽车空调的使用
(1)手动控制 (2)自动控制 (3)合理选择的风速档位。汽车在正常运行中,为防止蒸 发器过度结霜,影响空调系统运行,空调的送风及温度 不应同时长时间置于最低。 (4)选择合适的温度。不要把温度调太低,温度调得过低, 会影响身体健康。一般看车厢内、外温度差在10℃以内 为宜。
汽车空调维护
工作原理
1、压缩要将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大约70 ℃ 、 1.5MPa) 2、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处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大约50℃) 3、干燥过滤器将液态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除去。 4、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后变成低压雾状制冷剂。 5、低压雾状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热量变成气态制冷剂,使蒸发器表面温度下 降。通过鼓风机将冷风送到车厢内。 6、气态制态剂又重新被压缩机吸入。反复循环。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开展史第一局部: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开展起来的。

汽车空调技术的开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开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

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场使用加热器取暖。

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

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顿了开展。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开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开展起来。

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轿车。

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根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根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

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想。

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围工作。

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到达控制车温度和其他功能地目的。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地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

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加热器取暖。

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

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轿车。

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

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大理想。

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内、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达到控制车内温度和其他功能地目的。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地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高度。

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由微机按车内外地环境,实现微调化。

该系统具备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

通过微机控制,实现了空调运行与汽车运行的相关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制冷效果、节约了燃料,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和舒适性。

1927年,在美国纽约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当时轰动了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

实际上这种装置只能称之为“加热器”,只是在汽车车厢内增加了热量,在欧洲寒冷的季节里,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到了1938年,美国人帕尔德发明了汽车空调,他根据电冰箱“冷气”的原理,在一辆老爷车上进行了试验。

又于1939年,将改进后的冷气机,安装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V12型轿车中,效果很好。

1940年,美国Packard公司第一次将机械制冷用于车用空调,为世界汽车空调市场开辟了发展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汽车空调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汽车空调的实用化、普及化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1953年,美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厂商,将空调正式开始在普通的轿车上使用,接着便进行大批量生产汽车空调。

当地装有冷气的汽车已达车辆总数的10%,计5万套。

1954年,第一台冷暖一体化整体式汽车空调设备,安装在美国Nash牌小客车上。

1957年,日本参考美国的汽车空调也开始试制生产,然后欧洲的汽车制造厂商也相继开始生产轿车用空调。

1960年,冷气装置的汽车空调开始普及于世界。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截止1962年,世界上轿车装有空调设备的已达75万套。

1964年,第一台自动控温的汽车空调,装置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名牌豪华轿车中。

1967年,世界上装置汽车空调的轿车已达354万辆。

1971年之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世纪、皇冠;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等豪华高级轿车中,都分别安装了自动汽车空调设备装置。

1979年,美国和日本共同推出用电脑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设备系统,并用数字显示,达到最佳控制。

此时,汽车空调已进入第四代产品。

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量生产的初期产品,主要有专用循环空气进口的“突进型”汽车空调。

由于其对空气循环、外部空气的选择、出气位置的确定,以及除湿和温度控制等都较难实现,因而将主流改为空气混合型空调。

我国于70年代,最早的汽车空调装置使用在长春一汽红旗轿车上。

1976年,由原上海内燃机油泵厂今上海汽车空调机厂制造汽车空调,配套在上海牌轿车SH760A轿车中。

第三部分:汽车空调主要功能包括4部分: 制冷制热通风除湿制冷系统原理: 汽车空调的制冷原理与家用空调原理基本相同,汽车空调的压缩机依靠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提供,汽车在怠速状态下打开空调制冷怠速会明显增大,油耗也会增加升/H,油耗增加的大小与环境温度有最直接的关系,环境温度高制冷剂膨胀的压力大,发动机驱动空调的消耗也相应加大,环境温度低油耗相应减少.汽车空调压缩机基本都采用定频式,没有功率调节,就是只要打开空调耗油量是固定的,与你调节空调温度没有关系,温度调节高出风温度相应提高,是因为空调系统里面的热水部分风阀打开,在制冷的同时送热风进来,中和冷气以得到所需要的舒适温度.制热系统原理: 汽车空调制热与压缩机没有丝毫关系,制热的热源不是空调本身获取的,是由汽车的散热水箱提供,早晨在热车前空调吹出来的是冷风,待热车后空调热风源源不断的送出来,制热本身基本没有能量消耗,是利用汽车的余热完成的.通风: 通风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 使用内循环时车内空气基本不与外界交流,使用外循环时位于引擎盖下的新风口会将外界的空气源源不断的送进来,以保持车内空气的清新.除湿: 空调制冷的过程就是除湿的过程,从制冷时产生的大量冷凝水就可以看出来了,在湿度较大的阴雨天气或是温差太大的时候车内的玻璃上容易起雾,打开空调驱雾就是一个除湿的过程.第二部分:汽车空调压缩机 - 介绍定义汽车空调压缩机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心脏,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

分类压缩机: 不可变排量和可变排量两种。

空调压缩机按内部工作方式不同分为:曲柄连杆式(由曲柄,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等组成);摇盘式压缩机(由主轴,圆锥齿轮,斜形板,连杆,活塞,进排阀和摇板等组成);斜盘式压缩机(由主轴,斜盘,气缸,活塞,进排阀等组成)目前有这三种。

汽车空调压缩机 - 工作原理分类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空调压缩机可以分为定排量压缩机和变排量压缩机。

定排量压缩机定排量压缩机的排气量是随着发动机的转速的提高而成比例的提高,它不能根据制冷的需求而自动改变功率输出,而且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比较大。

它的控制一般通过采集蒸发器出风口的温度信号,当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压缩机电磁离合器松开,压缩机停止工作。

当温度升高后,电磁离合器结合,压缩机开始工作。

定排量压缩机也受空调系统压力的控制,当管路内压力过高时,压缩机停止工作。

变排量空调压缩机变排量压缩机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功率输出。

空调控制系统不采集蒸发器出风口的温度信号,而是根据空调管路内压力的变化信号控制压缩机的压缩比来自动调节出风口温度。

在制冷的全过程中,压缩机始终是工作的,制冷强度的调节完全依赖装在压缩机内部的压力调节阀来控制。

当空调管路内高压端的压力过高时,压力调节阀缩短压缩机内活塞行程以减小压缩比,这样就会降低制冷强度。

当高压端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低压端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压力调节阀则增大活塞行程以提高制冷强度。

汽车空调压缩机 - 工作方式分类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压缩机一般可以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常见的往复式压缩机有曲轴连杆式和轴向活塞式,常见的旋转式压缩机有旋转叶片式和涡旋式。

曲轴连杆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4个,即压缩、排气、膨胀、吸气。

曲轴旋转时,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往复运动,由气缸内壁、气缸盖和活塞顶面构成的工作容积便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在制冷系统中起到压缩和输送制冷剂的作用。

曲轴连杆式压缩机是第1代压缩机,它应用比较广泛,制造技术成熟,结构简单,而且对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较低,造价比较低。

适应性强,能适应广阔的压力范围和制冷量要求,可维修性强。

但是曲轴连杆式压缩机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无法实现较高转速,机器大而重,不容易实现轻量化。

排气不连续,气流容易出现波动,而且工作时有较大的振动。

由于曲轴连杆式压缩机的上述特点,已经很少有小排量压缩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曲轴连杆式压缩机目前大多应用在客车和卡车的大排量空调系统中。

轴向活塞压缩机轴向活塞式压缩机可以称为第2代压缩机,常见的有摇板式或斜板式压缩机,这是汽车空调压缩机中的主流产品。

斜板式压缩机的主要部件是主轴和斜板。

各气缸以压缩机主轴为中心圆周布置,活塞运动方向与压缩机的主轴平行。

大多数斜板式压缩机的活塞被制成双头活塞,例如轴向6缸压缩机,则3缸在压缩机前部,另外3缸在压缩机后部。

双头活塞在相对的气缸中一前一后的滑动,一端活塞在前缸中压缩制冷剂蒸气时,另一端活塞就在后缸中吸入制冷剂蒸气。

各缸均配有高低压气阀,另有一根高压管,用于连接前后高压腔。

斜板与压缩机主轴固定在一起,斜板的边缘装合在活塞中部的槽中,活塞槽与斜板边缘通过钢球轴承支承。

当主轴旋转时,斜板也随着旋转,斜板边缘推动活塞作轴向往复运动。

如果斜板转动一周,前后2个活塞各完成压缩、排气、膨胀、吸气一个循环,相当于2个气缸工作。

如果是轴向6缸压缩机,缸体截面上均匀分布3个气缸和3个双头活塞,当主轴旋转一周,相当于6个气缸的作用。

斜板式压缩机比较容易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而且可以实现高转速工作。

它的结构紧凑,效率高,性能可靠,在实现了可变排量控制之后,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气缸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2种。

在圆形气缸中,转子的主轴与气缸的圆心有一个偏心距,使转子紧贴在气缸内表面的吸、排气孔之间。

在椭圆形气缸中,转子的主轴和椭圆中心重合。

转子上的叶片将气缸分成几个空间,当主轴带动转子旋转一周时,这些空间的容积不断发生变化,制冷剂蒸气在这些空间内也发生体积和温度上的变化。

旋转叶式压缩机没有吸气阀,因为叶片能完成吸入和压缩制冷剂的任务。

如果有2个叶片,则主轴旋转一周有2次排气过程。

叶片越多,压缩机的排气波动就越小。

作为第3代压缩机,由于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体积和重量可以做到很小,易于在狭小的发动机舱内进行布置,加之噪声和振动小以及容积效率高等优点,在汽车空调系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但是旋转叶片式压缩机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制造成本较高。

涡旋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可以称为第4代压缩机。

涡旋压缩机结构主要分为动静式和双公转式2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