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含全套CAD图纸)
灌区抽水电灌站设计CAD全套图纸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一、任务1、供水、引水、配水要求:对水源供水状况进行调节对水位、水量有控制,调节能力控制流速,使渠道达到防冲,防淤二、系统分类1、组成:1)水源和引水部分:水源:水库、湖泊、河流、井、泵建筑物:要求有调节、控制能力(闸、坝、抽水站)2)输水配水系统:把渠道分为五个等级: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其中,总干渠、干渠、支渠输水;斗渠、农渠配水。
3)田间渠道系统:农渠、毛渠、灌水畦[qí]通常是:干、支、斗、农、毛。
大的有总干渠,较小的有灌水畦4)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2、分类:从结构上分:明渠、暗渠按建筑材料分:土渠、砖石砌渠、砼渠、水泥管按开挖方式分:挖方渠道、填方渠道三、渠道系统布置1、布置原则:总的来说,要求投资少、效益大、渠线尽可能小,输水速度快、沿线地质无严重渗漏或坍塌现象2、平原布置为例,说明其布局原则,见教材3、布置:田间渠道系统一般为沟、路、渠相邻或相间布置。
第二节渠道系统设计流量的确定渠道设计流量是渠道所控制灌溉范围内农作物的灌溉净流量和渠道损失流量之和,即:Q设=Q净+Q损一、渠道净流量1、Q 净 = q 次大 A (立方米/秒)q 次大 :灌区次大灌水率 (米3/秒/万亩), A :灌溉面积(万亩)2 、Q 净= m1A1 + m2A2 +…/ 86400t (立方米/秒)或: 式中:M 综—综合灌溉定额(米3/亩), T —作物允许灌水延续天数。
二、渠道损失流量四、渠道的加大流量和渠道的最小流量1、加大流量:当灌溉区的灌溉面积扩大或出现特大干旱或上游渠道出现失事情况Q 加大=Q 设(1~1.3)2、渠道最小流量:当灌溉区某一种作物需灌溉或某一支渠需灌溉 Q 最小=0.4Q 设渠道一般都应考虑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 第三节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一、渠道横断面的设计100净损Q L Q ⨯⨯=σ (米3/秒)L :渠道长度σ:每公里长渠道渗水损失占所通过净流量的百分比,根据土壤性质确定mQ D净=σ (σ、D 、m 值见教材) 2、通过测定损失直接确定渠道设计流量 设净=Q Q η三、渠道设计流量损净设=Q Q Q + (大型) 或:η净设=Q Q (中小型)t86400⋅⋅A M Q 综净=Tii i 64.8m q ⋅α=(一) 断面形状1、按几何形状和材料分为:梯形(大多数土渠)、矩形(砼渠、石渠)、半圆形(砼渠)2、按开挖宽深比:窄深式:挖方省、占地少、渗漏小、但渠床不稳,施工不便宽浅式:渠床稳定,施工容易,水流稳定但占地多。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灌溉排水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灌排系统主要包括取水枢纽,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排水、泄水沟道,灌区或圩区内部的蓄水工程(库塘或湖泊),各种田间工程(包括地面、地下灌排网)以及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等,如图8-3所示。
图8-3 灌溉排水系统一、灌溉类型及灌排系统的典型布置形式由于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等自然条件不同,国民经济发展对灌区所提出的要求不同,各灌溉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也是不同的。
按地形条件,灌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山区、丘陵区型灌区;②平原型灌区;③圩垸型(滩地、三角洲型)灌区。
下面以地形分类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条件,讨论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
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如图8-4所示。
图8-4 山区、丘陵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这类灌区的地形一般比较复杂,岗冲(冲击沟谷)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
耕地大多为坡地与梯田,位于分水岭、沟谷、河流之间,分布比较分散,很少有大片集中的平坦土地,而且山区、丘陵区的耕地高程较高,往往需从河流上游远处引水灌溉。
所以,山丘区灌溉渠道的特点,一般是位置较高,渠道弯曲,渠线较长,渠道深挖和高填方多,渠道石方工程和建筑物亦多,而且地形条件是确定渠线布置的主要因素。
另外,由于渠道较多地行经高填方、山坡风化土质和风化岩层地带,渗漏比较严重;且在暴雨季节,山洪可能入侵渠道,使之坍塌决口,影响附近农田村庄的安全。
同时山丘区多塘堰和小型水库,可以拦蓄当地地面径流与引蓄河流径流,故山丘区的渠道,还往往与塘库相连接,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
在山区、丘陵地区,干、支渠的布置主要有下列两种型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干渠沿灌区上部的边缘布置,以求控制全部灌溉面积,此时支渠则从干渠的一侧引出。
这种布置形式的地形条件,一般是位于分水岭和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地面等高线大致与河流方向平行,灌区内的山溪、河流常用做排水干、支沟道。
灌区农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设计主要步骤2013-12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范文波编写2013年12月某灌区农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设计主要步骤第一部分总体设计思路第一步:供水量计算,以水定地。
确定规划面积。
第二步:灌区主要作物灌水率。
确定种植类型与比例,而后做出灌水率图,修订灌水率图,旱地作物一般q=0.25—0.5m3/(万亩s.),水稻一般q=0.4—0.6m3/(万亩s.)。
第三步:典型支取与干渠取水口流量推算。
第四步:典型干、支、斗、农渠横断面计算第五步:典型干、支、斗、农渠纵断面水位衔接。
第六步:典型干、支、斗、农渠纵横断面绘图第七步:田间工程规划布置绘图。
第二部分主要步骤一、供水量计算(一)需水量计算1、种植面积说明拟订的种植结构,确定数量的依据。
总面积约3-10万亩。
以下为举例说明!!农场种植农作物面积及需水量计算表补充:1、净灌溉面积:灌水面积、净面积,需要灌溉得可以种植作物的面积。
净灌溉面积=土地有效利用系数(0.9-0.95)×灌溉面积2、灌溉面积:毛灌溉面积、毛面积,包括净灌溉面积与渠道、排水沟、道路、林带等在内的面积。
3、非灌溉面积:村庄、水塘和坟地等其他不进行灌溉的面积。
4、总灌溉面积:灌溉面积+非灌溉面积2、供需水量平衡验算农场供需水量平衡计算3、灌水模数与灌水率图修订可以在农田规划完成之后,计算出净面积,再计算灌水率。
此时的数值比较精确。
(二)根据情况计算水量平衡某灌区农场分水量计算表二、灌区工程规划布置灌区规划布置包括:灌排渠沟系统规划布置、田间工程、渠沟系统建筑物。
(一)灌排渠沟系统规划布置见教材P117第三章第五节。
1、各级渠道和排水沟布置内容1)干渠与干沟2)支渠与支沟3)斗渠与斗沟布置形式:灌排相邻或相间布置间距:400-800m或根据当地资料确定4)农渠与农沟布置形式:灌排相邻或相间布置间距:100-200m或根据当地资料确定。
农沟间距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见教材第七章2、渠沟系统规划: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1设计题目西北某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处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基本资料分析 G农场的基本资料如下:2、1地理位置 G农场位于我国西北某地,有可垦荒地和耕地约5万亩。
场区范围东起G河引水渠,西至叉路口(Z公路与W公路的交叉处),南依高山,北抵Z公路北边的北场界。
G农场地形图见附录Ⅴ。
2、2地形地貌农场处于G河及附近冲沟形成的洪积——冲积扇上,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较陡。
在扇形地带上部,起伏较大,冲沟较多,土层薄而不均,多有卵砾石外露,故不宜作为耕作农田;在扇形地带中、下部,基本平坦,冲沟较少,土层较深厚,部分已开垦为农田。
2、3气象条件年平均降水量161、2mm,其中作物生育期(4~9月)降水量106、4mm,年平均蒸发量1733mm。
平均气温7、3,极端最高气温39、9,最低-30、1。
4~10月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1、8m\s,常风向NW,其次为E。
初霜期在9月上旬,晚霜期在4月上旬。
结冻期在11月上旬,解冻期在3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91cm。
2、4土壤和水文地质土壤属灰棕色荒漠土,质地为轻壤。
在扇形地带上、中部,潜水埋深大于10cm,含水层为沙砾石,地下径流通畅,水质良好。
在扇缘地带(Z公路以北)潜水埋深3~5cm,含水层颗粒较细,地下径流弱,矿化度较高。
G 河(在图外)是G农场与T乡的共有水源。
发源于山区,主要由融雪、降水补给。
河长约35Km,砂卵石河床,沿程水量渗透较多,故流出山口后主要河槽逐渐消失,变为散射状冲沟。
该河丰水期(6~8月份)洪峰流量20~60m3\s;枯水期(11~3月份)仅有0、2~0、3。
2、5水源和场外水利工程场外引水工程已全部建成。
G河以水渠全长9、5Km,梯形渠道,干砌石灌浆防冲防渗护面。
在引水渠8+000,9+000及9+500桩号处在设计流量为4、6 m3\s时的设计水位为747、5,715、8,及702、0m。
【设计图纸】灌溉系统设计施工图017(精选CAD图例)
蔬菜大棚喷灌系统设计方案图纸
天镇同煤宏丰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后期设施配置规划方案日光温室大棚后期设施配置规划方案一、概况:本方案为天镇县同煤宏丰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后期水电、喷灌及蔬菜爬架钢线敷设规划施工项目。
大棚数量2个,大棚长90m,宽8m。
经过现场勘查和与园区其他单位的配置情况了解,园区提供引入大棚的水源及大棚所需的220V/380V电源,通过了解园区水源质量较好,可直接引入灌溉系统;水源主管道已敷设至大棚内,离灌溉目的地距离较近。
便于支管、毛管施工安装。
电源只考虑照明部分,不考虑夜间光合作用照明。
喷灌增压水泵预留电源与水泵接口,可根据园区供水压力增减。
蔬菜爬架钢线延大棚纵向敷设。
二、总体规划思路及内容:1、本方案的总体规划思路是:低造价、长寿命、操作便利、节省人力。
2、规划内容:1)喷灌系统:主管、支管、毛管的敷设安装,做到喷灌喷洒流畅、流量均匀、抗堵性能好。
2)照明:沿大棚顶部敷照明线路,安装防水防潮节能灯具,满足照明需要。
3)蔬菜爬架:采用SUS304软钢线沿纵向布置,达到多功能使用。
三、具体方案1、方案依据本方案符合以下标准: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TJ24-7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JGJ-200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2、方案内容:2.1喷灌部分:2.1.1技术参数及要求喷灌系统采用倒挂式、多孔式,2种喷灌方案,可供选择。
2.1.2倒挂式喷灌方案(一):2.1.2.1灌水强度3.00mm/h≤喷灌强度[ρ]≤5.0mm/h喷头组合均匀系数:Cu≥90%2.1.2.2喷头的选择选用倒挂式摇臂式喷头,性能参数如下:喷头工作压力(BAR)Q流量(L/h)射程1.5-3.0 105-120 3-3.5M2.1.2.3过滤器因浇灌水源为水质较好,拟采用一级过滤方式,首部采用碟式(100目滤网)过滤器。
2.1.2.4干、支管、毛管干管采用PE40管,支管(毛管)采用PE20、喷灌头。
【设计图纸】灌溉系统设计施工图011(精选CAD图例)
灌溉渠系规划设计
山丘型灌区的干渠多盘山修建,这些干渠的上侧有大片的坡面面积,遇有暴雨,大量的坡面径流和河沟中的洪水便会夺渠而入,冲毁渠道和建筑物,淹没大片农田。因此,必须给暴雨洪水以出路,解决好渠道防洪问题。主要措施有:
1)小水入渠。当山洪流量较小时,可让洪水入渠,用干渠作临时撇洪渠,在干渠的适当位置设置泄洪闸或溢洪侧堰,将洪水就近泄入排水沟道。
山丘区干、支渠的布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灌区多位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等高线大致与河流平行,向一面倾斜,灌区上游地形较陡,地面狭窄,下游地势平坦,地面开阔,多呈扇形。干渠沿灌区的上部边缘布置,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支渠从干渠一侧引出,如图4-2中的南干渠。
这种布置形式的特点是:干渠渠线长,渠底比较平缓,水头损失小,控制面积大,结合开挖山坡截水沟修筑渠堤,拦截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但在山坡上干渠不能
(3)合理穿越障碍
山丘区渠道布置时,经常会遇到河、溪、沟、谷、冲、岗等天然地形障碍和不利的地质条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解决。通常的做法是:“浅沟环山行,深谷直线过,跨谷寻窄浅,穿岗求单薄”。
渠道过河沟有四种方案:绕行、填方、渡槽、倒虹吸。一般情况下:
1)河沟开阔平缓,可随弯就弯,绕沟而行;
2)河沟窄浅,可修渡槽;
图3平原型灌区干支渠布置示意图
这类灌区干渠多沿山麓布置,方向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支渠与干渠垂直或斜交,具体布置形式视地形情况而定,如图4-3(a)所示。这类灌区地形基本呈一面坡,在上部与山麓相接处有坡面径流汇入,需要考虑撇洪沟排洪;在下部与河流相接处地下水位较高,需要考虑建立排水系统以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涝、渍灾害发生。
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布置,渠线宜短直;尽量少占耕地,并避免穿越村庄,尽量少拆或不拆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尽量避免与河流、道路相交;要充分利用灌区内原有的水利工程设施,以降低工程造价;建筑物尽量联合修建,形成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