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和英雄特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来的,确有此事。而且从刘备日后对二人的情义上也确实做到了极至。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在刘备未得知此噩耗时,曾做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恨。《三国演义》在八十一回中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等听到兄弟的死讯后,先是处死了不肯发兵的刘封和孟达(刘封是刘备义子,刘封武力过人,性格刚烈,他跟随刘备征战天下,颇有战功。但是,刘备立亲生儿子刘禅为继承人后,刘封便遭到排挤,被派到边城,和孟达一起驻守上庸。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出兵夹击曹魏,但是刘封未能擅自出兵,关羽兵败后,孟达又叛汉投魏,刘封也兵败归成都,刘备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责难刘封,并赐刘封死。),而后举兵,最后兵败白帝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关羽的感情之深。刘封虽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但他却有儿子的名份。刘备却因兄弟的死迁怒于养子,而且连他最信任,奉为军师的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一意孤行要为兄弟报仇,勉强举兵,最后导致了对蜀国生死存亡的败局。自己也随兄弟而去。

君主之仁刘备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也是封建社会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也”。刘备从小就有君之心,在儿时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当乘此车盖”。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主本”,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和同席而坐,同簋(读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而食,而且也始终这么去做。最典型有两个故事。一则是说有人

看出刘备当世英雄,日后必有一番作为,会对其不利,所以曾派人去刺杀他。刺客因感刘备之仁义,不忍杀他,并具实相告。从这里足见刘备确实仁义,而且不是只对兄弟、下属。第二则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浓墨重彩,好好地渲染了一番。那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无论玄德成败,都举家跟随。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该是一件很好的事,说明得人心。但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因为刘备既无多少兵马,又无稳固的地盘。他连自己都很难立足,更无能力去保护众多百姓。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一点“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也正有了这一点,才为三足鼎立赚到了资本——人和。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还有一件事,在三国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中,实在不值一提,但它同样反映了刘皇叔“仁义”之名远播。徐州牧陶谦因病危,想让位于刘备,刘备顾今兄弟之情,三番几次推托。徐州百姓闻言,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无能安生矣!”简单的这么一句话,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那时的领导者的不仁,更道出了刘使君的仁义。这时的刘备也才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重,同时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前进道路——以民为体,做一名仁爱之君。

刘曹对比在《三国演义》中不难发现,曹操给人的形象是“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以及曹操做事非常“狂”。这些和刘备的“仁爱”相比,就更加上

了一个层次。曹操会整天担心有人会害他,而且“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等等事件在《三国》中屡见不鲜。这和连刺客对刘备都不忍心下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刘备的仁义。

(二)坚忍刘备的忍术在三国时期是少见的,我们不说他以汉室皇叔的身份肯屈于人下,甘心受人躯使;就他那份英雄气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岁月中隐忍不露,这份忍术就很值得后人另眼相看。《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其穷途来投,收其于小沛。而当刘备领命去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让刘备暂居小沛。此种背信忘恩之人,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却言:备欲让兄久矣。这的确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备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当然不是,细想之下,你也会不禁为刘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而称道。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把握夺回徐州,所以只能忍,只能不断寻找机会。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不至于令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最后还是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

(三)刘备的智慧刘备虽然用兵不像诸葛孔明那样能运筹帷幄,也不像曹操那样通晓兵法。但刘备却能使那些通晓兵法,用兵如神者为其所用,而且是死心踏地跟随。这就是刘备和众不用的地方,也是他成就伟业的一种高明手段。

收民心为智刘备走的是“人和”这条路,收买民心是出了名的,而且他也走对了这条路。刘备除了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能凸现出自己的正统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言一行都以民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