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PPT

合集下载

(精)《中药药理学》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作用机理研究在此阶段有了较明显的 提高,许多单味药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 分子、以至基因水平。
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中药粗制剂体外研 究的方法学问题,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引 进和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不良反应及毒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 泛关注,中药毒理作用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对 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中药的毒性问题,已 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发挥中药 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也为寻找中 药新药或老药新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三、学科任务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
础,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内涵。单味和某一 类药并举。
2、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提高疗效,促 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低水平重复、成分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 A.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作用强度 2.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 ) A.黄连 B.黄芩 C.金银花 D.麻黄 E.人参
中药药理学作为课程开设始于20世纪 80年代初,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作为一 门年轻的学科,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学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20世纪 20-40年代
陈克恢 -- 麻黄碱 -- 拟肾上腺素
提取 – 筛 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 50-80年代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90年代 面临的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有( ) A.植物药研究 B.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C.有效成分研究 D.作用机理研究 E.化学成分的合成工艺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有( ) A.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B.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C.促进中西医结合 D.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 E.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5
现代医学
水湿: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消化功能 低下、变态反应性疾病、肾病、代谢 异常、慢支的痰积、胸水、腹水、水 肿等。
6
主要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
莲、车前子、通草、木通、萹蓄、瞿 麦、金钱草、茵陈等均具有不同程度 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较强。
7
利尿机理
• 猪苓、泽泻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 吸收;茯苓素抗醛固酮;泽泻增加心 钠素(ANF)的含量等。
• 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 退黄药。
3
水机

水液
胃脾

清 肾阳气化 肾
尿 膀胱 浊
4
病因病机
• 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 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湿停聚。
• 水湿致病,或泛滥于全身而水肿; 或侵犯脾胃而为温阻;或同其他外 邪(加湿热)相夹杂,湿热熏蒸而 发黄。
21
(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 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 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含量。
22
2. 其他药理作用
(l)抗肿瘤
• 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抑 制存小 活鼠 时实 间体 。瘤S180生长,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
• 茯胞抑苓 和 制多 人 作糖 慢 用对 性 。体 骨外髓培性养白的血小病鼠K5腹62细水胞型增肉殖瘤有S1显80细著 • 茯殖苓 有素 显对 著体 抑外 制培作养用的。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增
15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 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 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26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27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8
中药药理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1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2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28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药物的偏性
毒性
药物的不良 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中药药理学
1. 急性毒性反应
2. 长期毒性反应
3. 过敏反应
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
“毒”(偏性)
广义、狭义
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
1. 急性毒性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士的宁) 心血管系统:乌头(乌头碱) 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氰苷)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一、中药基原
原因
品种繁多,容易混淆。 正品大黄:
泻下作用的ED50 为326-1072mg/kg
混杂品种:
泻下作用的ED50为3579-5000mg/kg
中药药理学
二、产地
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 差异 ,特别是土壤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内 在成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改善
ATP ↓
温热药
寒凉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药理学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中药药理学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中药药理学
酸味药
中药药理学
五、炮制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乌头: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2 增强疗效 元胡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3 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 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
4 制剂和煎煮方法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生物节律 ----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经典方剂---动物模型---揭示药、证的实质 组方的合理性
复方作用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 --- 功效
中药药理学
研究思路
• 结合证的研究 •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 与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研究 • 重新评价性研究
• 毒性研究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理学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基础代谢率偏低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中药药理学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理学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2001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社会实施网上公布 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数量明 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 参加国际间草药安全性技术交流与合作。
4.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动学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研究方法:药效法、毒理法、化学法 5.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概念 影响因素:剂量、化学成分、机体状态 6.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一致性 差异性(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学
第四章 中药毒理学
药物的毒性 反应
中药药理学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
一、与中药“毒”有关的些因素
1、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2、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 毒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
• 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理学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证药结合研究 的前提。 证的实质还未得到揭示时, 要做到与证的研究结合尚存 在困难。
中药药理学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泻火药
“道地药材”
中药药理学
三、采收季节 人参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购75%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 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 。 开花后含量下降
中药药理学
四、贮存条件
发霉、虫蛀、发芽等都会影响有效成分
三颗针(小檗碱) 不避光:降低54.1% 避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祛虫药 外用药及其他
中药药理学
总 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三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四章 中药毒理学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中药药理学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 20-40年代 陈克恢 -- 麻黄碱 -- 拟肾上腺素
3. 微量元素、环核苷酸水平、受体学说
物质基础; 肝脏:Fe、Zn、Cu、Mn
中药药理学
组织中受体的亲和力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标本兼顾
不良反应
受到重视
多效性
剂型的改变
2.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种属差异 个体差异
中药药理学
实验动物与人体 人体体质
3. 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粗制剂 有效成分
中药药理学
绪论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各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中药药理学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三章 安神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 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药理学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血清激素水平、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路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动物实验: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中药药理学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