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什么是历史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或事,从历史知识的社会作用中看历史给人以借鉴启发。

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事物以往的可观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由两方面构成:自然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者有共性、个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

共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

联系: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

个性区别:二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自然运动是无意识的客观运动,社会是有意识、目的的人的活动。

狭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⑴是一个可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客观性,有内在的客观规律。

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主体性。

①人和自然的组合关系中,人是主体。

②前人和后人,前人是后人的主体,后人改造自然,后人是主体。

③个人与个人的组合关系,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影响。

⑶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因而具有物质性。

物质活动存在内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于客观规律之上。

⑷人类社会的表层运动史极端复杂的,因而具有偶然性。

历史现象都是偶然现象,从两个层面来说:①每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人物是重复的。

⑸人类社会历史是有着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因而具有必然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轨迹;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方向无法选择,但如何发展取决于自由意识。

⑹是在时空中延伸的客观运动过程,因而具有一度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研究者与对象不处于相同时空,不可能是永远客观的,完全吻合客观的。

⑺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具有辩证性。

①历史运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历史事物在具体运动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多样性背后隐藏统一性(共性),具体表现出多样性。

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历史运动外部表现出具体、生动、特殊,历时十五的根本性质,本质呈现出相应现象,但有“假象”。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基本功能;3. 理解史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2. 史学的基本功能:记录与传承,解释与分析,教育与启示;3. 史学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史学,个人修养与史学。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定义、功能及其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作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概念与功能的理解;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学概论》教案(二)第二章:史学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起源的背景;2. 掌握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理解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起源:古代史学的产生,古代史学的特点;2. 史学的发展:中世纪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3. 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观的演变,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2.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史学的特点与差异;3. 图像展示法:展示史学发展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史学发展的直观理解。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起源与发展的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梳理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史学发展的特点。

《史学概论》教案(三)第三章:史学的分支与学科交叉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主要分支;2. 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3. 理解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分支: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2.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3. 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案例分析,学术讨论。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4.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

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

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 历史概论主要分为:历史本体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认识论
一、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 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 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 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 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 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
三、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也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 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 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 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怎样?等等。 •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史学概论课程特点:
• 培养目标: •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学习者视野,培养合格的史学人 才。 • 学习方法: • (1)学习《史学概论》与其他历史课程的 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史学实践相 结合。 (3)注重领会、培养能力。
•谢谢观赏
• (1)基础性。有关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属于历史学中“元史 学”研究的问题。 • (2)思辨性。与其它注重“实证”研究的 历史分支学科比较,则更注重历史认识的 抽象思维、逻辑阐释、理论概括。 • (3)开放性。包容量大、内容不断变化、 十分开放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法:
二、史学方法论
• 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 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 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关系如何?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的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历史编纂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
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一:历史学1.历史的定义a、历史:独立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b、第二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不仅仅包括文字记录。

二是指历史是一门学问,即历史学-乃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的学科。

2. 历史学包含的三个层次a.历史的叙述,古人对历史留下的记录,反映史实,是历史学最基础的层次。

b.历史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称为史学(不是古代史学,是学的层面。

),是对第一个层面的阐释。

c.历史诠释学,是对第二个层面的进一步阐发。

3. 历史学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4.中国史学的产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与王室都有了历史记载,现存《春秋》一书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录经修订而成的。

战国时期产生了完备的编年史《左氏春秋》,即《左传》。

中国史学已奠定了基础。

5. 西方史学的产生西方早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又称《希波战争史》,赢得了西方“历史之父”的称号。

6.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历史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它包括了一些更为具体、更为细密的分支学科。

1.中国历史学科内部结构划分(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世界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史、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暗含以中国历史的状况为依据。

c.按历史的活动领域来划分,如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专门史。

这是其他学科“蚕食”历史学内容的“边境地区”。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风俗资料等等,历史文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1、什么是自然史?什么是人类史?(1)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地发生的一切,是自然界发生的客观存在。

除人类史外,从天体宇宙到昆虫草木等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属于自然史的范畴。

(2)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

它是整个物质世界历史的一个特殊部分。

2、什么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撰写的历史?(1)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2)史家所撰写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

史家所撰写历史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通过史家的主观认识表现出来的过程。

3、什么是历史学?试述史学的学科结构。

(1)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2)史学的学科结构:①理论部分: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②主体部分: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③辅助学科: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

④分支学科: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

⑤历史学的相关学科:哲学、考古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

4、如何认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历史与哲学: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2)历史学与考古学:①考古学的成果有效的弥补了历史文献资料的不足,丰富和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填补了某些阶段的历史空白,揭开了谜底。

②考古学的成果有助于纠正历史文献、历史传说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或谬误。

(3)历史学与社会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经历及其变革,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合和组织,两者是研究的人类社会的不同角度而已。

(4)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的关系。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一、历史1、历史这一概念的: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

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正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

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

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

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名词解释;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2、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3、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4、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1、名词解释;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2、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3、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4、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1、客观限定性的内涵为何,试举例分析?2、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1、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最后动力、合力2、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3、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

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无知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经验规律: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客观实在,是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

历史规律的特性:第一,重复性。

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预见性。

第三,层次性。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四,不确定性或开放性。

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一,确定历史规律的联系。

第二,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时间、地点和程度。

第三,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归纳: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0901史学概论

0901史学概论

3、现代史学的结构体系 (1)赵吉惠的划分
史料 (基础层次)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甲骨文金文
口碑资料等
历史过程与 规律的叙述 (中间层次或主体层次)
专史 边缘学科 区域史 国别史 (政治、经济 通史 断代史 (交叉学科 (通史的、 (通史的、 制度、思想 (一般的、 (一般的、 、跨学科、 断代的、 断代的、 文化、科技 专门的) 专门的) 中间学科) 专门的) 专门的) 军事等)
2、两汉时期 (1)“君权神授”的帝王 中心历史观 此为古代“天命”史观的 人化与演变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谶 纬迷信思想,提出“君权 神授”理论——“君权神授” 的帝王中心历史观:“国 君”、“天子”是“天意” 的执行者 “正史”以帝王将相为中 心
董仲舒 景县、枣强县) (景县、枣强县)
(2)“三统三正”的历史观 《春秋繁露》:“三代改正,必以三统。” “三正”:夏商周之正朔 “三统”:黑统、白统、赤统 改朝换代即为三统之变的历史循环
四、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史学与哲学 哲学是史学的灵魂与指导,为史学研究和发 展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 史学为哲学提供进行理论概括的具体事实与 丰富材料 中国:司马迁父子《论六家之要指》 西方:神学史学——人本主义史学(文艺复 兴时期)——理性主义史学(启蒙运动时 期)——结构/功能主义史学
(二)史学与文学 史学为文学研究或创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背景 材料,增加文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感 文学为史学研究或撰述提供表达的艺术手法, 增强史学的魅力和可读性 文学也丰富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生动、具 体的材料,如 《诗经》《楚辞》《红楼梦》
(3)重视经济发展的历史观
•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司马迁: •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 而 。故 , , 。 而 , 而 , 而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一、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任何一们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这些学科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那么,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史学概论就是概论史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史学,但是,史学有奴隶阶级的史学、封建阶级的史学、资产阶级的史学、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历史科学)。

而我们所说的史学不是其他时代、其他阶级的史学,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即历史科学。

所以,不论是称“史学概论”、“历史学概论”或是称“历史科学概论”,实际上都应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概论。

史学概论既然是以历史科学为研究对象,但是,以历史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一定是史学概论。

众所周知,史学史也是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可见,仅仅讲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还不行,还必须指明,史学概论不是研究史学的全部,而是仅仅研究史学的一个特殊方面——主要研究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既然是这样,那么它的任务也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它的任务主要是概括地从逻辑上说明历史科学是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如何写作。

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

那么,具体的说,这样的历史科学概论应当概论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构成自己的体系呢?二、史学概论的内容和体系关于史学概论的内容,目前有好几种不同看法。

①有的认为,“史学概论”就是研究唯物主义如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所讲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不过得联系史学研究实际,用史学实例来阐明,就是说,结合历史研究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

②有人认为研究历史必须占有史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必须从史料出发,介绍有关史料的专业知识、检索、确证史料的基本技能和研究处理史料的原则,质言之,照这些学者的看法,《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相等于“史料学概论”或相当于“历史文献学”、“历史编撰学”、“历史文学”之和。

史学研究懂得如何去占有史料、剖析史料的正确性,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史学概论”必不可少的内容构成,可是,若认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緖论;1.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3.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4.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5.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6.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1.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3.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4.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5.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6.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3马克斯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以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又称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历史哲学。

史学概论的内容:(1)史学本体论,即对历史本体、客体历史的认识(客观规律)(2)史学认识论,即历史认识来自哪里,其源泉在哪里?历史认识的结果能否检验、检验标准?(3)史学方法论,即研究历史方法学的问题<导向性&技术性方法>历史理论:指对客体历史的理论反思。

其内容包括在史学本体论之中。

史学理论实际上是对历史学自身的反思。

历史哲学:指用哲学的思辨性透析历史现象,“给人以教益的哲学”(康德)分期:19世纪中叶前,思辨的历史哲学(受思辨哲学影响),即对宏观的历史过程及性质、规律的看法。

19世纪中叶后,分析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为主,与思辨历史哲学并存,即思辨历史哲学并存,即只关注于某人在某时期的某一行为。

PS:思辨哲学: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本源的探讨,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章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学认识论)客体历史与历史认知存在差异(前代史、当代史都是如此)历史的概念:(1)指以往人类社会客观的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史学家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2)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的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历史进行重建的主体化历史(3)指历史学这一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PS: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受社会历史观、阶级立场、价值取向、好恶情写作及研究水平的影响。

第一节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客体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历史学家主体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外在客体。

历史学的认识对象具有一去不返性,无法复制,因此史学家只能通过前代所遗留的遗物、遗迹和历史材料(又统称“中介客体”)来认识历史。

历史科学的特点:主观臆测性&阶级性主观臆测性:历史起源得很早,当时,史主要是实录,左史阶级性::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回答,观点不同一:分段第一:英雄时代—英雄史观古希腊是西方史学的开端,中国则以《史记》为端反映了某种历史事实,但又处于后人追溯,研究的某一方面(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此时,历史的含义是(1)人类历史的本身(2)人们对这种历史的记忆和思考PS:三大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英雄史诗希腊祖先英雄的事迹、与异族和大自然的抗争《摩柯婆罗多》&《那摩衍腊》:古印度史诗《格尔萨王传》《荷马史诗》是西方上古传说中最著名的,从此处可看出上古传说中的历史观带有英雄性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一路走来: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口述历史图画历史文字历史遗迹遗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①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②人类对过去实事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历史著述);历史意识: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厉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一各不相同。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2)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3)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1)历史学的本体论。

(2)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1.天命——神学史观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是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诞生背景:小生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2.人性——理性史观西欧的近代化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史学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代表: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法兰克福主义等。

特点: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等精神因素对社会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的进程。

(忽视客观条件对人主体能动性的制约,看不到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结构主义史学观: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和“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意义。

特点:(1)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结构,他们具有特定的功能,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历史的进程。

(2)认为历史存在某些不为人意志转移的规律。

(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代表:帕森斯多元折中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发展既有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和文化因素。

强调多种因素随即组合影响历史进程。

代表:马克斯·韦伯、帕森斯和年鉴学派。

科学唯物史观:(肯定人本主义的重视人的精神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肯定科学结构主义对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合理性,还肯定多元折中主义力图避免片面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合理性。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绪论(概要)一、名词解释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历史学的学科结构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综合(秦汉专题史)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图片]二、列举1.修史制度论(1)君举必书----慎言行(2)人君不观史(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4)整体修史制度2.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1)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1901年《中国史叙论》(2)章太炎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论文集(3)夏曾佑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4.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A、史学思想:“求真实,供借鉴”精义B、学术信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从文化看历史演变《元白诗笺证稿》(4)通过历史看文化《柳如是别传》三、简答或论述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

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1、历史主体论2、历史运动论3、历史规律论4、历史动力论1、历史主体论(1)神创造历史。

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

(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2)人创造历史。

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

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2、历史运动论(1)历史的变与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2)历史如何变?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

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能主宰人世,因此,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天。

(许多皇帝晚年时会下罪己诏)2.“五德终始论”:战国时五行学家邹衍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推论历史发展是五德循环发展的历史理论。

王朝的更替是金、木、水、火、土五德的循环过程。

后人遂以历史时代附会五德,推衍历史演变的规律。

黄帝为土德,色尚黄;夏禹以木德克土,色尚青;商汤以金德克木,色尚白;周文王以火德克金,色尚赤;秦以水德克火,色尚黑;汉以土德克金,色尚黄。

如此循环住复,历史向前发展。

3.“三统三正”论:西汉董仲舒提出历史发展图示论。

根据战国阴阳家五行生克理论(即相生相克),解释历史的发展与王朝的更替,提出历史是按黑、白、赤三统的次序循环更迭、周而复始;每一朝代有特定的正朔(一岁之始的正月曰“正”,一月之首日曰“朔”)、服色,代表一定的天意正统。

每一王朝建立,首先要改正朔、易服色。

如夏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色尚黑、为黑统;商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色尚白、为白统;周以子月(十一月)为正月,色尚赤、为赤统。

汉代继承周统,得火德、尚赤。

以此例推,王朝更替莫不如此。

(改正朔,易服饰)4.“君权神授论”:西汉董仲舒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为根据,从而提出:地上的统治者皇帝是“上天”的代表,“应天受命”,代表上天的意志治理人间,因此,君权是神授予的,是不可改变的,除非上天改变主意,新的君主也是上天意志的代表。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每个王朝君主登基都要举行祭天仪式,以体现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5.奥古斯丁(Augustine,354一430)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国》[或译为《论上帝之城》] 等。

上帝为决定人类全部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整个人类历史的行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的计划;该计划把所有的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民”两类,两“国”的居民平时都混杂居住在一起,彼此也分辨不清谁是“上帝的选民”或“上帝的弃民”;直到最后上帝才来宣判,让一切罪恶之人永受魔鬼统治,让上帝的选民永享天国之乐。

人类历史分为从“生”到”死”的六段: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半老期和老年期这样“六段年龄”;基督教正是在人类的“第六段年龄”时产生,而当这第六段年龄终结之日,就是“尘世之国”死灭之时,也就是人类最终脱离罪恶而再生并进入第七段年龄之时。

6.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一1274)进一步发挥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史观。

但他的神学史观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同于奥古斯丁。

他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承袭了许多社会政治观点,承认“人天然是个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承认人有自然的感性的欲求,而且是有理性的动物。

他承认人的各种欲求、理性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着影响。

但他最终还是把所有这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兴废存亡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和天意,断言“天意要对一切事物贯彻一种秩序”,“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由由神安排的”。

天命史观的主要特点一是将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归功于“天”、“上帝”等最高主宰;(历史主体论)二是将人类历史的轨迹看作是天意、或神的启示,人类活动只是天、神意志的体现;(历史动因论)三是将人类历史运动规律与自然规律同等看待,是自然的循环运动。

(历史规律论)四、近代人本主义历史观文艺复兴[Renaisance]——14—16世纪西欧国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展到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

思想内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基本内容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代表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长诗《神曲》,谴责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虚伪,揭开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序幕。

但丁之后,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都通过他们的作品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启蒙运动(Enlitenment)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是用理性启导人们脱离蒙昧的黑暗世界,走向理性的光明世界。

启蒙思想家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说,用理性和自由、平等原则批判封建的等级特权,提倡知识、科学以否定迷信和传统偏见;从而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消除思想和理论障碍。

启蒙运动思潮遍及欧洲各国,其中心在法国。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为著名的启蒙棋手。

1、人性-理性主义历史观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哲学家。

代表作《关于诸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中译本译为《新科学》)历史规律论。

他认为人类历史和自然界一样,从属于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历史阶段论。

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凡人的时代”。

历史动因论。

他把人的“共同本性”(人性)视为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

(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一1803],启蒙时期德意志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诗人。

著《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考》4卷,集中表达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历史规律论。

各民族历史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周期”。

历史阶段论。

“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哲学时代”。

人性动力论。

他指出:“活动着的人的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原动力”。

但是他没能有认识到这种力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些力量又是怎样发展、怎样推动历史前进的,和维柯一样,最终归因于“人的本性”。

2、文化形态论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哲学家,著《西方的没落》。

“历史即文化”:人类历史是一些自成一体的“文化”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文化四季论”:文化的发展如同四季变化,从春到冬的过程;西方文明已过兴盛期,正在走向没落。

文化宿命论:文化的生长、衰亡是自然的过程,没有原因,不可解释。

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文化形态史观”倡导者之一。

撰有12卷本《历史研究》。

“文化形态论”: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一些不相干、自成一体的“文明”的兴亡史;文明阶段论:文明都要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这样5个阶段;“挑战--应战”论:文明生长、衰败原因在于能否面临"挑战"及时做出明智的"应战"。

3,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特点一是提出人类社会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一切历史的善、恶、是、非,都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因此,历史研究的是一部人们创造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神的启示录的证明。

从而第一次把“人”放在历史的主体位置上。

二是强调人的“人性”、“理性”或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强调精英人物、英雄、超人创造历史,其共同之处即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三是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理性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五、现代科学主义历史本体论1、实证主义历史理论孔德(1798一1857):孔德把实证哲学运用到社会历史现象中来,建立了“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强调用“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研究社会。

认为人类精神进化和一般人类进化普遍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人类历史进化的终极原因最后归结为“精神进步”或“理性”、“人性”升扬的结果。

2,兰克史学:“科学史学”的本体论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真实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结构——功能主义历史本体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认为社会是一个“社会行动总系统”,它由A,G,I,L等4个子系统组成,这4个子系统合起来构成AGIL总系统;4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进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